最憶小時去放牛(喬一凡)

我們上學時,放假時間最長的當數麥假和秋假了。那時候家鄉的天氣已經進入了梅雨季節。特別是秋假期間,陰雨連綿,有時一下就是一星期。每當下雨時,生產隊裡的牛就不用下地幹活了,而我們幾個七八十來歲的小夥伴,自然就成了生產隊裡的放牛娃。因為我們放牛隻需記壯勞力三分之一的工分,而且認真負責,從不讓牛吃莊稼,所以隊長最喜歡我們這一群孩子去放牛。

雨天放牛對於那時的我們來說,也的確是件輕鬆、快樂的差事。只要把牛趕到山坡上,小夥伴們就可以站在牛皮紙傘下信馬由韁地嗨歌,想怎麼唱就怎麼唱,長腔短調的都有,但騎在牛背上吹笛子的浪漫情節沒有,拉著牛尾巴翻山趕草場的事倒是常有。即便如此,那時候我們也覺得放牛就是最愜意的生活了。

放牛時,大家嗨夠了,玩累了,便會一邊看著牛吃草,一邊在草叢裡尋找地木耳。那是一種陰雨連綿天氣才會出現在山坡草叢裡的野生菌類,我們稱之為“地曲連”,比指甲蓋大一些,一晌能撿半竹籃左右。回家淘淨後,放在清水裡煮熟,然後用蒜汁拌了特別好吃。有時候,大人們奢侈時,把“地曲連”和雞蛋、小蒜一起炒了吃,感覺簡直如天上的美味一般。

最憶小時去放牛(喬一凡)

秋假裡放牛還能收穫的,就是“龍虼蚤”了。那是一種很大的有甲殼的昆蟲,會飛,頭部的爪上有兩個大大的鉗子,夾著人會非常疼。大人們說它是龍身上的跳蚤。立秋以後只要遇到陰雨天,山坡上、田野裡到處飛的都是,隨便一拍,就會掉到地上。用兩根木棍夾住後籠在一起,用草蓋住,然後找來平常藏在堰下窯洞裡的乾柴放在上邊點著,等柴火一滅,火灰一烤就熟了,去掉翅膀、頭和外殼,又嫩又香的白色肉質便會露出來,小夥伴們都吃得津津有味。但我卻覺得那肉和跳蚤有關,從來都不肯嘗一口。為此,小夥伴們還哂笑我“膽小鬼”。

如今,也許是環境使然,農村裡的耕牛已經絕跡了;秋雨中的山坡上和田野裡,再也看不到那種貼著地面飛行的昆蟲了;就連雨後草叢裡的地木耳,亦很少能撿到了。

喬一凡,報紙、電視臺記者、編輯,曾在《人民日報》《河南日報》《牡丹》雜誌等媒體發表作品千餘篇,獲國家和省、市獎40餘個。

最憶小時去放牛(喬一凡)

朗讀者簡介
宋春獻,男,生於1963年4月,籍貫洛陽嵩縣,現在浙江省台州市中醫院,兒科主任。喜愛誦讀、合唱,以聲音抒發情懷,感恩社會。
最憶小時去放牛(喬一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