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从“叨”“咥”“啖”聊聊古人饮食的豪爽之情

谈到古人饮食的豪爽性,想必众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我除了想到这个之外,脑海中还不由浮现出阿城笔下《峡谷》中的一个骑手吃食时的模样,这篇高中时期的语文阅读理解题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难以抹去。

有人曾评价阿城的小说语言特色为:说的少,说的淡,说的轻。如此,我大概就是被其俗雅相间,质朴简约的语言特色所吸引了吧。

饮食文化:从“叨”“咥”“啖”聊聊古人饮食的豪爽之情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读到这里你是否能感受到其中的豪爽之意?总之,每次读到这里,我想像骑手这般“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欲念就越发的强烈,总感觉这样的吃法,食物就瞬间美味的数百倍。

在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最初始的文化表达就是语言。如此一来,想要了解我们的古代饮食文化,自然也就可以从食物类动词入手,通过它们来对我们古人的饮食生活进行一番探究。在翻阅《汉语字典》和《说文解字》时,我特意挑出“叨”“咥”“啖”这三个单音节饮食动词,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这三个饮食类动词去对我们中国饮食文化作一番探讨,聊聊我们古人饮食的豪爽性。

饮食文化:从“叨”“咥”“啖”聊聊古人饮食的豪爽之情


一、叨(tao,dao)

对于这个“叨”字,我们平时用的最多的便是“叨扰”了。但其又同“饕”含贪婪之意

如《后汉书·卢植传》所言:“岂横叨天功以为己力乎?”

就此,既然“叨”字含贪婪之意,那么“叨食”自然也就不难解释了。而假若你去热情好客的河南人民家做客吃饭,想来在饭桌上必然会听到他们常说:“叨菜吃,叨菜吃”,此时,叨为用筷子夹菜之意。

也许你会很懵,他们为何不直接说夹菜,因为这个“叨”在当地属于他们的方言,由来则是借鉴了他们方言中的“鸡叨食”。见过小鸡吃食的人都知道,鸡在吃食时,那头便会一直啄啄啄。为此,在河南方言里,“叨”也有让人大口大口的吃,或是尽量多吃的意思。

其实,不管在哪个时代,在不同的地方,对于吃食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特色。有的喜欢细嚼慢咽,最好不要发出声音,在他们看来这是极其不礼貌的;而有的地方则喜欢豪爽的吃,“快叨食”!假若想前者那般的话,在他们眼中,则显的过于小气了。就是这样,“叨”也就自然带着些许人们饮食时的豪爽之意。

饮食文化:从“叨”“咥”“啖”聊聊古人饮食的豪爽之情


二、咥(die,xi)

对于这个“咥”字,我对它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诗经·氓》中的“兄弟不知,咥(xi)其笑矣”。此时的“咥”译为笑的样子。后来偶然间发现,它在陕西关中、河西走廊一带是吃的一种方式。当然,这只是它们当地的土方言,吃至极致为之“咥”。可以说这个字在陕西话中是人们说的频率比较多的一个字之一,“咥饭”,“咥面”,一天怎么也会少不了说两次。

《周易·履》中有言:“履虎尾,不咥人。”《广雅·咕释三》亦有:“咥,啮也”。

此中“咥”都为“咬”之意。咬文嚼字,此时的“咥”显然不是“细嚼慢咽”式的吃食表达,显而易见含“狼吞虎咽”之态。有人以“终嫌粗俗欠雅”来形容“咥”,如此一来,“咥”与人们饮食的豪爽也就自然能够挂上钩了。在此,并非粗俗就代表豪爽,而是指其中饮食之人举态间洋溢的豪爽之态。

饮食文化:从“叨”“咥”“啖”聊聊古人饮食的豪爽之情


其实“咥”早在先秦时期,便一直为秦人的习俗。而这也是秦人在农耕时代下长期发展形成的吃食方式。此时的“咥”,并非同我们汉语词典中xi,die,大笑的样子或是“咬”之意一样,而是间与二者之间或是含杂其他之意。

总之,当时的人们只是简单的想将吃的快乐,幸福的情感,汇聚于“咥”之上用于向外传达罢了。秦人一向旷达豪放,再加上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人们对于吃食也没多大讲究,更没有多好的选择。一个馍一碗汤,蹲下“咥咥咥”又是一餐,简单而快乐。而一个个馍馍也就这样,在人们的咀嚼和吞咽之间“咥”出了豪迈之感。

饮食文化:从“叨”“咥”“啖”聊聊古人饮食的豪爽之情


三、啖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词,能否唤醒你对“啖”的理解。苏东坡言出“日啖荔枝三百颗”虽有夸张之意,但其中所表达的带着饥欲大口吞食,尽情恣意的吃食之意却尽显言表。

王汉充所作的《论衡·时》云:“仓卒之事,谷食之匮,人民饥饿,自相啖食”。

饥荒年代,自相啖食,其中之“啖”,不用言说,其中吃食时的狼吞虎咽之态,自是骇人无比的。再有荒蛮野人,“烧龟蛇啖之”,虽然食荒,但是吃这些蛇龟他们仍是自乐其中,大口咽食,期间之豪爽不言而喻。

饮食文化:从“叨”“咥”“啖”聊聊古人饮食的豪爽之情


如此一来,细分“啖”,其在吃食表达上,又含多意。

  • 一为对某食物有特殊喜好,“啖”可形容其吃食时的样子,如《食荔枝》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


  • 二为饥荒年代,人们吃食时的样子。如《异事异疾附》中“江南逆旅中一老妇,啖物不知饱”。


  • 三为武将、壮士们的吃食之态。武将壮士自是豪放不羁,在《鸿门宴》中樊哙将项羽赐的生彘肩,毫不犹豫“拔剑切而啖之”。看樊哙如此自如,便可知武将们在吃食时的豪放与不拘小节,军中将士豪放为主。


饮食文化:从“叨”“咥”“啖”聊聊古人饮食的豪爽之情


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古人吃食的豪放性的研究是多向性的。从我们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类动词,也可从小范围内探究到古人吃食的豪放自如。

人们在吃食时所表达的豪放之情,自然也是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地人们的饮食习俗息息相关。而我们通过对饮食类动词的解读也能从中获得相关古人的饮食文化信息,这对我们挖掘古人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汉语字典》

《说文解字》

《浅谈汉子与中国饮食文化》

《从“咥”和“啖”看古人饮食的豪放性》

《中国古代汉语中的饮食类动词及有关文化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