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夠從鯨魚肚子中逃脫,卻逃不過命運的魔掌:世界脫逃大師之死


他能夠從鯨魚肚子中逃脫,卻逃不過命運的魔掌:世界脫逃大師之死

1925年的胡迪尼,看上去其貌不揚

1874年3月24日,一位名叫埃裡克·韋斯的猶太人出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四歲的時候,他隨家人一起移民到了美國。九歲的時候,他開始表演雜技空中飛人。十七歲的時候,他迷上了魔術,正式開始了他的魔術表演生涯。後來,他改名為哈里·胡迪尼,以紀念著名的法國魔術大師讓·尤金·羅伯特·胡丁。從此,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魔術師誕生了。在一份現代媒體列出的世界十大著名魔術師排名的榜單中,哈里·胡迪尼高居榜首。就連能讓自由女神像神秘“消失”的大衛·科波菲爾都只能屈居第二。

那麼,胡迪尼都有哪些絕活兒?他憑什麼能夠在人才輩出、高手如雲的世界魔術界脫穎而出,並享有如此高的聲譽和地位呢?

天賦異稟:他的絕活兒就是“脫逃”

胡迪尼被譽為“手銬之王”、“世界脫逃大師”,他的成名絕技就兩個字——“脫逃”!他不但能夠從任意一副手銬中逃脫,而且還能夠從大多數觀眾指定的場所中逃脫。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沒有監獄可以困住我,沒有手銬可以捆住我“。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據統計,他一生中逃脫了大約8300把手銬、12000件束身衣,戰勝過2000次死亡挑戰。他的表演緊張刺激,充滿創意和懸念,這讓全世界的觀眾都驚歎不已。

他能夠從鯨魚肚子中逃脫,卻逃不過命運的魔掌:世界脫逃大師之死

胡迪尼在表演從密封的牛奶罐子裡脫逃

為了追求表演效果,胡迪尼一次又一次地挑戰人類的極限。他曾經從密封的啤酒桶裡逃脫,從釘滿鐵釘的木板條箱子裡逃脫,從上了鎖的裝滿牛奶的罐子裡逃脫,從泡在游泳池裡的青銅棺材裡逃脫。甚至有一次,一條巨大的鯨魚被衝上了美國波士頓的海灘,這也成了他的表演道具。他被捆綁著放入其中,又一次成功逃脫!

他能夠從鯨魚肚子中逃脫,卻逃不過命運的魔掌:世界脫逃大師之死

胡迪尼最著名的表演:從中國式水牢中脫逃

在所有的逃脫表演中,他最著名的脫逃場景是“中國水刑牢房”。在這個表演中,胡迪尼只穿著緊身衣,然後被懸空倒掛著放入一個注滿水的水箱中,水箱隨即被上鎖。他需要屏息凝氣確保自己不被淹死,同時還要想方設法從中逃脫出來。結果他用了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就完成了這個壯舉,沒有人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他一躍成為魔術界的超級明星!


命運之錘:他被一名學生連擊四拳

1926年的胡迪尼已經52歲了,但他的身體狀況保持的非常好,依然處於演藝事業的巔峰。那年10月11日,胡迪尼在紐約進行一次水中逃脫表演時,不慎摔斷了腳踝。他不顧醫生讓他休息的要求,設法熬過了接下來的幾次公眾露面,然後去了蒙特利爾。他在麥吉爾大學舉辦了一場關於識別精神欺詐的講座。講座結束後,他到後臺休息,開始與學生和教職員工進行閒聊。

他能夠從鯨魚肚子中逃脫,卻逃不過命運的魔掌:世界脫逃大師之死

胡迪尼的拿手錶演:從扔到河裡的箱子中脫逃

在閒聊中,一位名叫懷特海的學生問他,他的腹部是否真的能夠承受得住最猛烈的打擊?之前胡迪尼在舞臺上表演時,經常會邀請現場觀眾這麼做,一方面展現自己非同尋常的體魄,另一方面,也可以藉此來調動現場的氣氛。當時胡迪尼正斜躺在沙發上,聽到這個問題時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熱情,但依然毫不猶豫地給出了肯定的回答。結果,懷特海立即上前一步,照著胡迪尼的肚子就是一頓猛擊,至少打出了四拳。胡迪尼毫無防備,臉上露出了痛苦的神色,趕緊舉手示意叫停。

當天晚上,胡迪尼就感覺腹部疼痛。第二天晚上,胡迪尼乘通宵火車離開蒙特利爾,前往密歇根州的底特律,請私人醫生給他做了檢查,結果確認為急性闌尾炎。醫生建議他立即去醫院。但是底特律的加里克劇院已經賣出了價值15000美元的當晚演出門票。據報道,胡迪尼說,“如果這是我最後一次表演,我也會做這個節目。”

致命拖延:頑固使他錯過了最佳救治時機

10月24日,儘管當地的氣溫高達華氏104度(相當於攝氏40度),胡迪尼仍然堅持在加里克劇院繼續表演。在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間,工作人員不得不用冰袋來給他降溫。後來,第三幕開始時,他終於昏倒在了舞臺上,演出被迫取消。但是胡迪尼仍然拒絕去醫院,在他的妻子強迫之下,他才在凌晨3點去了當地的格蕾絲醫院。

他能夠從鯨魚肚子中逃脫,卻逃不過命運的魔掌:世界脫逃大師之死

胡迪尼在表演監獄脫逃

10月25日下午,醫院裡的外科醫生切除了胡迪尼的闌尾。由於他延誤了這麼長時間才來治療,他的闌尾破裂了,胃內壁也因腹膜炎而導致發炎,他的全身都被感染。如果放到今天,他的這種疾病只需要一輪抗生素便能輕易化解。但那是在1926年,抗生素要在兩年之後才會被英國的弗萊明所發現。胡迪尼的腸子壞掉了,需要立即手術。

胡迪尼接受了兩次手術,醫生給他注射了一種實驗性的抗鏈球菌血清。他似乎恢復了一些,但很快又復發了,他最終被敗血症所征服。萬聖節下午1點26分,胡迪尼死在妻子貝絲的懷裡。據說他最後所說的一句話是,“我累了,不能再戰鬥了。”

死亡之謎:意外還是謀殺?

胡迪尼去世之後,被安葬在紐約皇后區的猶太人墓地麥比拉公墓。出殯那天,現場前來悼念的人數超過了2000名。

他能夠從鯨魚肚子中逃脫,卻逃不過命運的魔掌:世界脫逃大師之死

胡迪尼出殯當天,成千上萬的粉絲前來送別

世人都認為胡迪尼是一名魔術師,但他卻視自己為徹頭徹尾的工程師。他在舞臺上表演逃脫類魔術,但他卻宣稱,自己從來沒有把它們當作“魔術”來表演——它們只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幻覺。他自己製作表演所需的特殊設備,並以必要的激情和體力進行表演。它們是偽裝成娛樂的工程壯舉。

一代魔術大師哈里·胡迪尼到底是怎麼死的?

他是死於懷特海的拳擊,還是死於闌尾炎的突然發作?兩者之間是否有必然的聯繫?更有陰謀論者宣稱,這兩者只是表象,但它們並非是胡迪尼的真正死因。造成他死亡的真兇,其實是當時社會上的靈媒界,是他們派人害死了胡迪尼,而且很可能是通過他們常用的下毒的方式。由於當時並沒有對胡迪尼的屍體進行屍檢,所以這一說法只能是猜測而已。

他能夠從鯨魚肚子中逃脫,卻逃不過命運的魔掌:世界脫逃大師之死

一代魔術大師胡迪尼之墓

當然,這種猜測也並非是空穴來風。因為胡迪尼和靈媒界的恩怨素來已久。

歷史恩怨:他和靈媒界之間的戰鬥

靈媒的興起具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全球有1600萬人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中喪命。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又奪去了5000萬人的生命。死亡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創傷,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場旨在讓死者保持某種活力的宗教運動隨之興起。這種活動通過某種宗教儀式進行,號稱能夠讓生者與死者進行交流,人們稱之為“招魂術”。這種活動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了頂峰。

他能夠從鯨魚肚子中逃脫,卻逃不過命運的魔掌:世界脫逃大師之死

胡迪尼在演示靈媒如何用腳敲鐘

隨著這場運動而來的是“靈媒”的大量湧入,這些人因其所謂的能夠與死者進行交流的能力而成為名人。他們用各種各樣的伎倆來欺騙人們,讓人們相信他們擁有這種超自然能力。對此,胡迪尼無法忍受。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一直把揭露通靈運動的真相作為自己的使命。他通過各種手段讓人們認識到,那不過是一場騙局。

胡迪尼與靈媒界之間最著名的一場反唯心主義戰鬥爆發於1924年。他的對手來自於波士頓,是一位名叫米娜·克蘭頓的女子。她聲稱能夠變出她死去的兄弟沃爾特的聲音。當時,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其他地方的著名科學家組成了一個六人委員會,如果克蘭頓能夠向他們證明她的能力,她將獲得2500美元的獎金。

他能夠從鯨魚肚子中逃脫,卻逃不過命運的魔掌:世界脫逃大師之死

胡迪尼的表演海報:對通靈說不——魔術、幻象、脫逃三合一

為了不讓她贏得獎金,胡迪尼參加了克蘭頓的演出,並且推斷出了她是如何表演她的戲法的——他認為,那是一種讓觀眾分心和巧用裝置的混合手段。他把自己的發現記錄在了一本小冊子上,上面畫滿了他認為她的把戲是如何運作的,他甚至為自己的觀眾表演了這些把戲,引起了很多觀眾的爆笑。1926年8月,對其恨之入骨的克蘭頓,假借她死去的兄弟沃爾特之口宣稱“胡迪尼將在今年萬聖節前消失”。

夫妻之約:死後也要繼續與靈媒界抗爭

這句話不幸應驗了,胡迪尼果然沒能熬過萬聖節的那個下午。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堅信胡迪尼的死是靈媒界下的毒手。不管怎樣,一代經歷過無數生死挑戰的魔術大師,以這樣的一種方式與這個世界告別,不能不讓人唏噓。正所謂,見慣了大風大浪,卻不曾想在陰溝裡翻了船。他是一個堅定的反唯心論者,他的死卻成了唯心論者的證據。

他能夠從鯨魚肚子中逃脫,卻逃不過命運的魔掌:世界脫逃大師之死

胡迪尼年輕時和妻子及母親在一起

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作為一名堅定的反靈媒的鬥士,胡迪尼早就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他在生前就曾和妻子貝絲達成了一個協議,兩人無論誰先死去,還健在的那個人,都要親自進行招魂儀式,嘗試與死去的那個人進行交流,以此來一勞永逸地證明招魂術是否真實存在。

貝絲深愛著自己的丈夫,她信守承諾,在接下來的九年中,在每年的萬聖節之夜,她都會請人協助,公開舉辦一場招魂儀式,試圖喚起她丈夫的靈魂。但每次都無功而返。1936年,在胡迪尼去世的第十個年頭,貝絲在好萊塢山舉辦了一場備受期待的“最後告別”的招魂儀式。她的丈夫依然沒有出現。

他能夠從鯨魚肚子中逃脫,卻逃不過命運的魔掌:世界脫逃大師之死

1936年,胡迪尼的妻子第10次,也是最後一次為他舉行招魂儀式

這樣的結果,對於貝絲來說,究竟是喜是憂?她或許從內心深處盼望著,能夠再一次與心愛的丈夫通話,再訴衷腸。但那就意味著丈夫一直堅信的無神論信仰轟然崩坍。最終奇蹟沒有發生,這也算是給貝絲和廣大的反靈媒主義者一個安慰吧。多年以後,依然不斷有胡迪尼的支持者為其舉辦招魂儀式,但無一成功。

時至今日,一代魔術大師胡迪尼之死依然是一個謎。但他的偉大的脫逃技藝和無畏的戰鬥精神,也依然世代流傳。(文/世界歷史那點兒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