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建房,屋頂用幾分的水路跑水快,還要能站住人?

常德農村小趙


對於農村自建房,坡屋頂的坡度問題一直都是大家所關心的,坡度平了容易造成水倒流進房,坡度陡了又存在施工和維修困難。那到底一個什麼樣的坡度才是最合適呢?又能排水沒問題,又不能造成施工困難,這裡就跟大家來分享一下這個問題。



在我們老家,坡屋頂的坡度都是用“幾倒水”來區別的,有“三倒水、四倒水”,我們說的三倒水或者四倒水跟大家以分來說是一個概念,也就是大家所說的三分水或者四分水,尊重大家的習慣,我還是以分來說吧。


三分水或者四分、五分水的“分”到底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就是我們過去匠人的智慧,因為以前沒有我們現在的所謂三角定律,可以用不同的邊長去計算。而且這個坡度真的要用三角定律來計算的話,哪怕是現在很多人還是算不清楚,所以就用簡單的“分”來表示。

一個很淺顯的比方,就是把我們的跨度分為十等分,比如說跨度4米,計劃四分水的坡度,那麼我們的脊高就是4*0.4=1.6米。其實這就跟我們現在建築通用的說法,百分之幾的坡度差不多,40%的坡度那就是10米有4米的高程差(當然這只是個大概,百分之幾的坡度是以坡面最上面的銳角來計算的),這樣一說的話,估計大家都一目瞭然了。(下圖所示就是44.2%)


農村自建房的坡度留幾分水,還應該根據不同的屋瓦來決定。

過去的房子都是用自己燒製的小青瓦,小青瓦的面積很小,同樣搭接也不多,所以如果在暴雨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雨水倒流,所以過去小青瓦的房子的坡度都是4.5分左右,才能保證排水通暢不會倒流。

到了現在,屋瓦的材質越來越多,坡度也各有不同。比如說彩鋼瓦和樹脂瓦,這兩種屋瓦基本沒有垂直方向的搭接,都是一瓦到底,這樣的坡度要求就比較低,有2.5~3分水也完全足夠。


還有現在最流行的水泥瓦或者琉璃瓦,這樣的瓦片比小青瓦要大很多,但是論起排水肯定有不能跟樹脂瓦那些有保障,所以這些屋瓦基本上是採用3.5~4分水,只是比小青瓦稍微平了一點點。

總的來說,坡屋頂的坡度的多少不僅僅是根據屋瓦的材質來決定,還跟我們所在地區的氣候有關係的,對於多雨雪的地區,坡度肯定比其他地方會稍微大一點,這也是比較正常的一個現象,所以咱們所說只能是做個參考,不能做絕對的標準。


感覺自己還是說的很清楚了,大家還有啥不明白可以留言交流。也感謝大家的關注和支持。(圖片來自網絡)


農民也優雅


關於農村自建房屋頂分幾公分水,既要使屋頂上的雨水跑得快,又要讓屋頂層面能站住人,蓋上瓦後又不會掉落,這個問題恐怕只有我們農村泥水匠們比較內行了是吧。

過去在咱們農村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大家都蓋的是茅草房,茅草房的屋水比較高一點兒,一般情況下都算的是6公分的水,因為水商的話茅草蓋上去爽水一點,不會因為屋面積水而快速把稻草腐爛掉了是吧。


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那時候咱們農村又興起了,把茅草房改成小瓦房了,小瓦房屋面的算水高度就與茅草房不同了,比茅草房要較低一點兒,才5公分高的水路。

也就是說你三米房的進深,屋主樑高度必須要達到50公分,在前後屋簷長度相等的情況下,加上主樑前後各放6步水,也就是說前後各放6根木樑,距屋架主粱50公分高,然後每隔5公分的高度就必須要放一步水,這樣子的坡度才能夠站穩人,屋上一蓋的瓦才不會掉下來,瓦上下大雨時才不會倒水到房間裡面去。


到了現代社會,大家都又把小瓦房改成了樓房了,三樓前後都設有天溝排水,這時候的樓房上大家都蓋的都是平瓦,琉璃瓦了,這兩種瓦的面積要比傳統的小瓦大很多了,而且瓦又比較寬,這時候樓房上的水路就要求更矮了,大家都一般情況下都只留4一4.5公分高的水路了,屋頂上看過去不但更加平整與漂亮了,而且屋頂上可以站穩人,下雨時水跑得照樣的快了。

所以,七星老農個人認為,在農村建房,過去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大家都蓋的是茅草房,水路都留的6公分的高度,比較爽水,屋頂上蓋的稻草又不會容易腐爛,經久耐用。到了七八年代的時候,農村蓋小瓦房的人多,小瓦房的水路又比茅草房要低了一點,才5公分高的水路,既能站穩人,水照樣跑得快。隨著農村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了現代社會,農村人蓋房都是樓房了,樓房上面一般情況下蓋的是平瓦與琉璃瓦,面積比較傳統的小瓦更寬大一點兒,大家為了三樓屋簷平整好看,屋頂的水路更低了,才4一4.5公分高的水路,屋頂站人更穩了,而且下大雨時瓦槽裡的水跑得更快了。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都發表評論!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哈哈,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問題中的兩個名詞解釋,一個是水路,我們這裡叫水法,這個“法”到底是什麼字我也不知道。它跟坡度是差不多的意思。幾分水,相當於坡度的比值。所謂幾分水?是過去農村建房過程中,作為已知條件通過擬建房子的淨垮來計算山尖或屋架高度的。幾分水的取用,主要取決於屋面材料,一般在5~7之間。草房6.5~7分水,再小屋面就容易漏水了。瓦房一般是5.5左右。當然了,屋面材料也包括行條、椽子,行條、椽子過硬,水分的取值可適當減小,這是力學原理年輕人都懂,就不多述了。下面介紹一下水路的計算。

過去農村的木匠多數沒有什麼文化,即便能識幾個字的,也沒有學過幾何。不過他們的創造力還是很強大的。木活中就有很多我們現在稱之為經驗公式。就說問題中的水路,是根據造主給定房子的進深(現在叫淨垮)尺寸,結合屋面材料情況確定水分,計算出山牆尖和屋架的高度。比如:要蓋一座淨跨6米的瓦屋面房子,行條、椽子材料較好的可取5分水,那麼山尖或屋架的高度為:6\\2*5=15,將計算結果的小數點向左移一位得出1.5米,或者直接乘以0.5。過去的木匠師傅是沒有這麼複雜說法的,就告訴你9尺乘5等於4尺5寸。不過要是蓋過去的木排架房子,還得考慮行條的直徑、椽子的厚度、網磚的厚度和牆體的厚度進行詳細計算的,否則,俗稱出不了水或者瓦匠要補砌。

朋友們!不知道我的回答您能理解不?歡迎各位評論!


秦淮東魯


5分的水路跑的最快,後山牆三分水路,左右牆隔2分水路,前面山牆做屋頂要有坡度


西域風情遊子


五分


用戶81180200397


步驟如下:

1:、把電熱水器冷水管閥門關上;

2、把電熱水器冷水管進水口打開;

3、在太陽能出水管用水末端靠近電熱水器冷水管進水口的地方做一個三通;

4、太陽能出水管上的三通多出來的接口接在電加熱冷水管上;

5、在太陽能出水管上的三通往用水點的地方做一個閥門;

6、在電熱水器出水管上安裝一個閥門,再接一條水管通往用水點;

7、太陽能出水管通往用水點的閥門後面的管路和電熱水器通往用水點的閥門後面的管路連接起來。

安裝注意事項:

1、如果太陽能熱水出水有增壓設備,可以保留;

2、上述安裝方式也可以直接把太陽能出水管接在電熱水器進冷水管。如果這種安裝方式導致用水點水壓過低,可以在太陽能出水管上安裝增壓設備;

3、如果太陽能是承壓水箱,可以不考慮安裝增壓設備。


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評論


我家在村裡剛剛蓋房子,坡度是0.25米,你參考一下


山西黑妞妞


看用什財料蓋,大瓷瓦蓋4分水沒問題,用樹質瓦蓋2分七八比較合試。


大山蘭人


我們都用4分5,好看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