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赫德与德国人德璀琳进入中国官场,成为竞争与合作的两个人

赫德改革大清海关,甚至在英国伦敦委派代理人,既有取悦清廷的意味,也有牢牢地控制中国海关的思想动机。赫德自28岁时正式担任总税务司,从此把持中国海关五十多年。在这期间,相对于大清王朝的江河日下,他控制的海关,权力却在日渐增大,羽翼不断丰满,臻于极致,在他卸任之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海关帝国。

赫德所控制的中国海关,吸取了英国行政体系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以英人为主,美、法、德、俄、意、日等国际洋员控制的海关网络。海关每年为大清王朝提供税银3000万两,约占中国整个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由于清廷对他的信任,他一度是说一不二的主,他号称,要创建廉洁高效的海关机构,曾经拒绝给广州的牧师朋友之子安排职位。但是,为了更好地将权力控制在手里,他也难以免俗地要任人唯亲。

英国人赫德与德国人德璀琳进入中国官场,成为竞争与合作的两个人

1880年天津电商局发给德璀琳电报的封套


1867年,赫德安排自己的弟弟赫政进入中国海关,做了几年的文案税务司,从1872年起先后任牛庄、天津、烟台、汉口、上海、福州、广州、淡水、台南等各关税务司;1876年中国参加在美国费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赫德极力推荐赫政参与其事,目的当然是为其弟步入权力上层铺路;果然,1885年英国政府计划让赫德出任驻华公使,不愿让海关帝国大权旁落的赫德便推荐赫政出任总税务司一职,但因遭到法、德等国的反对而只好作罢。虽然如此,赫政还是做到了副总税务司的高位。

一面要创建廉洁的海关机构,一面又不能克服任人唯亲的官场裙带习气,即便是这样,赫德在把持海关税务司署的历史进程中,仍然会遇到与他竞争权力的人,这个人就是德国籍洋员德璀琳。

德璀琳1842年生于德国北威州尤利西市,他八岁的时候,身为皇家公证师的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他的母亲带着孩子们回到了娘家。他的外祖父是瑞典人,曾是亚琛卫戍步兵部队的少校,退休后在亚琛生活,说起来也算是军人家庭。耳濡目染,德璀琳从小就形成了对军事的热爱,虽然没有参军,但他不乏冒险和进取精神。

德璀琳进入中国海关是在1865年,之后一直在海关工作,直到1904年。此间除了回国休假与执行特殊任务,德璀琳一直在中国海关,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深深地扎根在天津。他进入海关后,初在烟台、淡水任四等帮办。1867年在天津税务司任三等帮办,两年后任二等帮办。1870年在淡水海关任代理税务司,第二年升任头等帮办,1872年署镇江海关税务司。此间,按赫德的指令,与葛德立、杜威德、汉南、包腊等税务司组成代表团代表中国参加在维也纳举办的国际博览会。1875年被派往牛庄(营口)海关税务司,1876年任东海关税务司,此时李鸿章奉命赴烟台就马嘉理案与英方展开谈判,二人从此结识,使他的事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开端。1877年9月,德璀琳被调往天津,任津海关税务司,从此他还扮演着李鸿章的顾问角色。

众所周知,大清海关聘用的大多是洋员,根据《天津条约》附件《海关税则及章程》规定,中国海关可从有约国公民中选拔人员,协助管理海关事宜。德国与英、法、美、俄等国一样也属于同大清缔结条约的有约国,当时的德国已经崛起,为适应不断涌入中国各通商口岸的大量德国商人和船队进入中国从事贸易,有必要招募德国籍海关雇员参与海关管理,这样,德璀琳便被招募到海关工作。当时进入海关的德国籍雇员不过10人,而进入内班的只有德璀琳一人。

英国人赫德与德国人德璀琳进入中国官场,成为竞争与合作的两个人

德璀琳像


德璀琳进入海关之时,赫德以海关为平台,正在帮助清廷开展一系列的洋务活动:在海务方面,积极开展在沿海与内河的港口建设、船务管理等工作;在军事方面,积极帮助总理衙门构建军事近代化;在教育方面,帮助总理衙门改造同文馆,海关不仅为同文馆提供经费,而且还帮助聘任外籍教习;在外交方面,赫德一直敦促清廷向外派出公使,并与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这样的局面下,赫德也很需要一些像金登干那样有才能、办事干练的人来配合他的工作。正如赫德在给美国公使蒲安臣的求助信中所说的那样:“如果您能帮我从美国招聘三个年轻人,年纪在18岁至22岁之间,受过大学教育,我将非常感激。我所要的人至少要有一般良好的才能,良好的社会地位,工作勤奋”。[1]

德璀琳进入海关后,从一个负责征税的内班职员,经过七年的努力,在没有亲友做靠山的情况下能够晋升到海关税务司,说明他是付出了相当的努力的。七年时间从内班职员晋升到海关税务司应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勤奋工作并刻苦学习汉语之外,别无他途。

赫德在1864年发给各税务司的一个通令中说,“为提高海关效率,诸税务司应以身作则,关心汉文学习,能学之人都学汉文。汉文并不枯燥乏味,一旦贯通汉文,日后将于个人有益,于海关有用”,而且“能使吾等对为之服务之中国及与共命运之中国人民增进认识和产生兴趣”。[2]

1869年,赫德在总税务司署通令中再次阐述了海关职员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他说:“任何政府部门之雇员均应讲雇佣国语言。中国海关监督时有来信,要求勿调派不懂汉语之税务司至其所在口岸。全体关员学会汉语似能保海关继续存在,亦因关员能操汉语而抬高自身价值,使海关有望凭以博得中国官员称道。……经验证明,不论何一级别之主事,中国当局更乐于与能操汉语之人相处,因此雇用不能操汉语之税务司,令译员在困境中左右局势,显属反常,此类意见绝不可取”。赫德还说,“熟谙汉语之人必能对中国之民族秉性有更确切之认识,对彼等在中国政府管辖下之地位及职责有更深切之体会”。[3]

英国人赫德与德国人德璀琳进入中国官场,成为竞争与合作的两个人

德璀琳在天津寄给夫人的家书


在1869年的海关章程中,也明确指出,“汉文知识不足,在处理特殊事务时需要译员帮助者,不能任命为税务司”;在总税务司署第26号通令中,赫德很有感情色彩地表达了对学习汉语的寄望,我所“寄予厚望”的,是“有如此众多有教养有才能之在华雇员,发愤学习汉语”。如果“不学汉文不得担任税务司职务,只留任原职”,赫德以此告诫职员,不学汉语不如学汉文者之事实,“促使关员努力学习汉文”。这是因为,“缺乏学习汉文之能力者”,“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落后于在中国海关中得到升职者”。[4]

赫德要求海关职员都关心学习汉语,当然也是形势所迫。海关初创之时,只有李泰国、赫德等少数几个人能讲汉语,更不用说对中国风土人情、官场习俗的了解了,这样是很不利于官场的交际的。李泰国在任税务监督及后来的总税务司任上,虽然他颇为能干,执法也严格,但在民族的认同上却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他虽然学过汉语,但却不主张海关职员都学习汉语。继任者赫德虽然精通汉语,了解中国风土人情与文化,也希望与中国官员搞好关系,但作为海关最高领导者,他不可能凡事亲历亲为,因而他希望通过海关职员都学习汉语,增强他们在华工作的能力。

英国人赫德与德国人德璀琳进入中国官场,成为竞争与合作的两个人

19世纪的伦敦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与落后的大清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样的背景下,野心勃勃渴望在中国一展鸿图的德璀琳进入海关后便开始努力地学习汉语。赫德在日记中评价德璀琳的汉语能力说,最初见到德璀琳时,“他看上去是一个愉快聪明的年轻人;但是他有些口齿不清,说中国话总是带着土音”,[5]但德璀琳到中国仅半年时间,却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了。

这种情况说明德璀琳学习汉语是付出极大的努力的,也有一定的语言天赋。据德璀琳的后代讲,他认识一万多个汉字,熟悉《康熙字典》,如果德璀琳的后代所言不虚的话,他的汉语表达能力要高于一些中国人,他的这种能力使得他能够与清朝要员李鸿章毫无障碍地自由畅谈。德璀琳在津海关的下属还记述“这位天津海关税务司常被召到衙门里去”,经常与李鸿章长谈。看来,积极地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和风土人情,对他融入中国社会和官场,进而开拓自己在中国的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德璀琳在中国官场的逐渐得心应手,从而也成为赫德的竞争对手,德璀琳进入中国后,他野心勃勃地想在大清官场有一番作为,虽然是上下级关系,但彼此心照不宣,“野心”就决定了二人在中国海关既是合作又是竞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英]魏尔特:《赫德与中国海关》上册,第361、362页。

[2]《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1861—1910)》第一卷,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3]《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1861—1910)》第一卷,第81、82页。

[4]《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1861—1910)》第一卷,第93页。

[5][美]费正清等编:《赫德日记:1863—1866》,第420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