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位於陝西東北隅,"七山一水二分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韓城

住建部

韓城,位於陝西東北隅,


一、基本情況

韓城,位於陝西東北隅,隔黃河與山西相望,天塹龍門雄峙於北,戰國魏長城橫亙於南,西、北為山,中部及東、南為川道、臺塬和灘塗,地形、地貌大體為"七山一水二分田"。1984年撤縣設市,198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二、歷史沿革

隋代始設縣制,初有縣衙,建有土城池、城門;唐代相繼建設了慶善寺、圓覺寺、文廟,實行裡坊制居住模式,主要街巷(南北大街、西街、東街等)既已形成;宋、金、元間的更迭與戰爭曾對韓城造成較大破壞,金代初步奠定了古城的基本格局,有了四面城門與城牆詳實的記載,建設了保存至今的金塔;元代形成古城的基本格局,直至明清未有大的變化,同時城內建築大增,今日城內仍有大量元代建築;明代城牆始有磚砌,明清城市格局延續元代,城市經濟進一步繁榮;民國時期的韓城的城牆不再修繕,而是逐步頹廢;新中國成立後,主要表現為拆除城牆、拓寬馬路。

三、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一)歷史文化價值

1.毓秀龍門,自然景觀、人文傳說交相輝映的華夏勝蹟。

韓城龍門是最能代表中華母親河——黃河雄渾、壯闊特徵的自然景觀;是史傳的禹鑿龍門之地,是華夏民族心理上最重要文化地理標記之一;是傳說的鯉魚跳龍門之處,是激勵古代讀書人的重要精神圖騰。

2.溥彼韓城,韓梁故都、先秦社會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證地。

韓城境內史前遺址眾多,是人類長期繁衍生息之地;是古韓侯國、梁伯國、北芮國的分封之地,是韓姓、梁姓、芮姓之源;是春秋、戰國時期多個重要歷史事件的發生地、見證地。

3.山陝咽喉,扼守黃河天險、兵家必爭的交通隘口和軍事要衝。

地形地貌和獨特區位賦予了韓城山陝咽喉的地位,歷代皇帝從韓城東渡黃河祀汾陰后土,逐漸成為山陝大通道的重要節點;韓城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衝,從韓原大戰、少梁之戰之後,戰爭不斷,一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4.司馬故里,崇儒重教、文風昌盛、名人輩出的文史之鄉。

韓城是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歷數家司馬遷的故鄉;自古崇儒重教,卜子夏、王通先後授業於此,書院眾多、文風昌盛,自古有“解狀盛區”的美譽;歷來人傑地靈,以漢代的司馬父子、北魏至隋的薛族祖孫、清代狀元和四庫全書編纂王傑為代表的先賢眾多,明清時期五品以上者達130多人,素有“官半陝、陝半韓”的說法。

5.藩籬陝北,星火燎原、紅色史蹟眾多的革命故地。

土地革命時期,劉志丹率領陝北紅軍南下韓城傳播革命火種、星火漸燎原;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芝川東渡黃河改變抗日戰局,白求恩輾轉韓城彰顯國際友誼;解放戰爭時期,王震將軍率領部隊兩次解放韓城,為西北解放奠定良好基礎。

6.富甲關中,礦冶悠久、農貿並重、貨殖四方的經濟重鎮。

漢朝在韓城設鐵官、宋朝在韓城置鑄錢監,其採煤業繁榮至今;韓城農業歷史悠久,南部地區農業發達,花椒特色農業突出;商貿活動歷來發達,明清時期已經成為通衢陝晉、貨殖四方的商貿重鎮。

(二)地方特色

1.防禦特色鮮明,遍佈城鄉郊野的寨堡體系。

(1)北魏時期,韓城就開始修築堡寨,金元之後,特別是明末清初動盪的社會促成了韓城地區寨堡的修築進入高潮,到解放前韓城保留近200座古寨堡,至今尚存51座寨堡。

(2)韓城古寨堡選址一般為地勢險峻且易守難攻之地,或三面臨崖而建、或依臨山頂削壁加之築牆而建、或依水臨崖(溝)建寨。村落和寨堡相互犄靠構建獨特的村寨關係,主要有一村一寨的單一寨、一村多寨的複數寨和數村一寨的合建寨三種類型。

(3)韓城古城外圍修建了18座密集的古寨堡群,構成韓城古城第一道防線,素有“環城十八寨”之稱;古城周邊較近的陡坎之上修建有赳赳寨、安居寨、趙家寨、廟後寨、城古寨5個寨堡,形成寨堡拱衛城池的城寨格局。

2.城池選址科學,格局風貌突出的千年古城。

(1)韓城古城彰顯中國傳統城市選址理念,遵循了“折中”思想,發揮了扼守區域要害的軍事與交通區位優勢;反映了“地利”之說,享有充足農業供給和方便水利之用;體現了“風水”理念,具有良好的城市景觀意向和生態環境。

(2)韓城古城空間意向和格局的特色鮮明,古城形態、空間佈局深受中國傳統風水理念的影響;歷史街巷數量和命名、牌坊和碑林都是韓城深受傳統禮制文化影響的佐證; “城外五寨”“城內五營”“五座望樓”的佈局充分體現了韓城古城軍事戰略要地的特點。

(3)韓城古城風貌十分完整,清朝時期形成的街巷系統基本得到完整保留;古城內外保留眾多的古建築使古城的整體風貌得以展現,金城大街兩側保留眾多傳統商業店鋪,古城內保留大量明清古民居和眾多的寺廟等公共建築。

3.元代遺存眾多,明清民居瑰寶的建築遺產。

(1)韓城集中保存大量的元代建築遺存,佔陝西四分之一以上、佔全國六分之一。始建於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照寺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是目前全國研究元代繪畫的珍貴材料,是陝西省唯一一座元代建築博物館,是韓城元代建築的傑出代表。

(2)韓城明清建築壁畫數量眾多,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是民俗學、歷史學、人類學、藝術學等多種學科研究的重要實例。典型代表有昝村鎮普照寺大殿與高神殿三殿壁畫、金城城隍廟德馨殿壁畫、金城東營廟壁畫、周原村大禹廟壁畫、芝川鎮薛氏祠堂壁畫等。

(3)韓城明清合院民居眾多,素有“小北京”美譽。韓城民居格局鮮明,中為院落,外不開窗,安全適用。古城中有幾十處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院落,代表院落有萬字院、相國故里、父子御史故居等。古城北部的黨家村保存十分完好,已經被作為山陝古民居的代表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4.地域特色鮮明、活態繽紛傳承的民俗文化

(1)韓城楹聯文化涵古蓋今,彰顯文史之鄉的人文底蘊,主要用於宣揚韓城文化、謳歌聖賢先哲、歌頌正義與愛國志士、文人相互饋贈。無論是深宅大院、知名商號,還是尋常民居、普通店鋪,重大節慶均要撰寫、張貼楹聯,風俗文化延續至今。

(2)韓城歷經千年演變,形成了重仁明義、剛直不阿的民風。春秋後期,韓城人韓武四世孫韓厥、程嬰共同參與了營救“趙氏孤兒”、成就“三義千古”。韓城境內廣為存在的“九郎廟“, “三義廟”、“三聖廟”、“仁義巷”等多處遺蹟都是韓城重仁明義的鮮活見證。

(3)韓城是多元宗教文化共融之地,具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中國儒、釋、道三大教義在韓城和諧共處、相互交融的特點。古城內及城周保留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清真寺、慶善寺、文廟、關帝廟、城隍廟等各類宗教建築。

(4)韓城傳統飲食文化是歷史上長期處在農耕、遊牧文化交匯之地的產物。宴席以“八大碗”、“十全”席、“十三花”、“八大八小”為代表,風味小吃中的羊肉胡卜、羊肉飴鉻、紅甜面、臊子餛飩、酸辣拌湯、風乾饃等享譽山陝兩地。

(5)韓城的民間藝術活動歷史悠久、豐富多彩,被譽為“社火之王”的“耍神樓”當追溯到大禹治水時期,“唱秧歌”曲調古樸且極富地方特色,融打擊樂和舞蹈為一體的“黃河行鼓”被譽為“中華第一鼓”,社火表演中的藝術奇葩“背芯子”堪稱渭北一絕。

四、名城文化保護情況

韓城人傑地靈,文物古蹟薈萃,素有“關中文物最韓城”的美譽:境內南有司馬古墓,北有龍門古渡,東有黨家村古村落,中有明清古城,民俗民居,內涵豐富,獨具一格,韓城古建築佔有突出地位,唐宋元明清歷代建築皆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列,特別是元代建築保存最豐,居陝西之最。

(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

1986年被公佈為全國曆史文化名城時,據統計全市共有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古石刻及革命歷史紀念地189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8處。至2010年底韓城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共登記文物點已達947處(包括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16處),被公佈為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0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省級18處。2004年底發現的梁帶村遺址,規格之高,遺存之豐富,全國罕見,2006年梁帶村遺址被評為“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韓城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84處,共計216處。歷史建築175處,其中古城黃牌保護古民居142處和古街房33處。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

韓城市定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57項,包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即韓城行鼓、韓城秧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項,除列入國家級2項外,還包括東莊神樓、司馬遷民間祭祀、韓城黃河陣鼓、韓城“諫公”鼓吹樂、韓城古門楣題字、韓城圍鼓6項;渭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3項,除列入國家級、省級的8項外,還包括獅舞雜技、棉溝祖傳整骨療法、高龍山宋遼古戰場傳說、韓城背芯子、獨泉民族秧歌、司馬遷傳說、韓城印花技藝、韓城羊肉餄餎製作技藝、韓城喪葬習俗、坪頭鑼鼓、北澗背芯子、鯉魚躍龍門傳說、韓城剪紙、韓城蒸食麵花、韓城土織布製作技藝15項;韓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7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