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人”走了,我们最该做的是什么?

“吹哨人”走了,我们最该做的是什么?

  ●李根萍

  不曾忘记,也不会忘记——2019年12月30日,有个叫李文亮的医生,在工作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后,职业的敏锐让他觉得这个病毒像非典,传染性强,十分可怕,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于是他在寒风中抱着一捆“干薪”出门了,善意提醒他人,做好防护准备,因此他被称为疫情中的“吹哨人”。

  虽然“哨音”不大,微弱,也很快被都市喧嚣和浮躁所淹没,为此他还被“训诫”。当时他有些委屈,也觉得不可思议。可是江城黑云翻滚,疫情似成千上万的魔鬼扑来,属牛的他没有气馁,更没有停下脚步。他仍执著地抱着“柴火”,在寒风里四处奔走,坚信能引起更多的重视,这是他作为医生的天职。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真相很快被打捞出来,然而疫情让人猝不及防,如洪水决堤,来势迅猛,不但肆虐江城,还蔓延全国;虽然他的预警起始被忽略,但气节却永驻人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今天凌晨,那个为众人抱薪者,那个为苍生吹哨者,那个正直敬业的李文亮医生,遗憾地走了,天使接他去了天国,年仅35岁,而他的父母就和他住在同家医院,怀孕的妻子也在住院。 但愿天国无委屈,无病痛。

  敢于为苍生吹哨的人走了,清晨打开朋友圈,全是为李文亮送行的文章。李医生仅仅是个平凡的人,也热爱生活,和平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有生活的压力,有自己的爱好。他喜欢吃,喜欢追星、追剧。


“吹哨人”走了,我们最该做的是什么?


   翻看李文亮的微博,这位眼科医生内心好像还住着一个活泼的小男孩,在社交网络上嬉笑怒骂,“尼玛”、“我去”、“靠”常挂在嘴边,他甚至会思考“鸡生蛋的时候会不会很痛苦”,见到一只蝴蝶,也要拍下来发在社交网络,配文:一只蝴蝶……

  告别旧年,迎来鼠年,李文亮站在新年的门槛,希望自己做个简单快乐的人,做一个能看得清世间繁杂却不在心中留下痕迹的人。他还说,为众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幸福的。他的微信签名是: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一个人、一辈子,大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够了。从李文亮去世的前几个小时,一直到去世,再到现在,一场酝酿几个月的网络舆情就此被引爆。微博、微信、抖音、各大网站……都能看到对李医生去世的惋惜和对他的敬意。

  李文亮医生去世,人们积压了太久的情绪,终于找到一个口子,忍不住全发泄出来了,什么声音都有。这个时候,头脑一定要冷静,冷静,再冷静,

因为“大敌”当前,首要的任务是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阻击战,气不可泄,劲不可松,人心不可散,任何的问题可以放在战后去总结,这是最明智的选择。即便在这场全民对抗疫情的战役中,有些单位、有些人失责了,出现了重大的失误,那也自然有法律和制度去严惩,而不是借着这个事情任意攻击,无限放大。

  目前的焦点是,要给李医生有个交代。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在关键时刻,李文亮敢于直言、发出预警,用行动呵护了医德医风。尽管一度被误解,但他用自己的良知与道德,也为自己的生命旅程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前期,李文亮在内的8名“吹哨人“,已得到了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在内的几乎所有人的肯定,这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不能让“为众人抱薪者,冻毙于风雪;为世界开辟道路者,困顿于荆棘”。经中央批准,国家监委决定派出调查组赴湖北武汉市,就群众反映的涉及李文亮医生的有关问题作全面调查。武汉市政府向李文亮医生致敬,湖北省卫健委向李文亮医生表示深切哀悼。下步如何对李文亮等人的褒奖,相信政府会有令人信服的评价。


“吹哨人”走了,我们最该做的是什么?


  告慰逝者,首要的是不能给国家添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千万不能添乱,发出一些不同的杂音,乱传谣言,诚实善良、爱说真话的李医生也会不赞同。比如一些不良媒体,就应该受到谴责。为了博头条,博转发,在李文亮医生重病期间不断骚扰采访,在2月6日21:30分,竟然迫不及待的“宣告”李文亮的死亡,真是荒唐透顶,毫无职业道德精神,这就是自媒体常受人诟病的地方。期间,不断有网站纠缠骚扰采访。接着又有媒体某网声称从“多个消息源”了解到李文亮已经去世,骗得三十万的转发,上千万的阅读量。这些媒体似乎并不真正关心李医生的死活,他们想用李医生的死,来引导大众的情绪。

  一个人的离世,一群人的狂欢,高喊着黑暗,拿刀疯狂捅人罢了。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更不是那些为抗击疫情牺牲的英雄们所愿意看到的。

  任何一家有良心的媒体,头脑清醒,不会采访中频频骚扰一个重症病人,更不会不经权威核实,就发布虚假消息,以博人眼球,这样的媒体也注定走不远,国家有关部门应对这些媒体进行整顿问责,对当事人要严肃处理,该开除的要开除。

“吹哨人”走了,我们最该做的是什么?


  其次,接过李医生的“哨子”。面对任何困难,都要有敏锐的头脑,更要有担当和勇气,有“吹哨”精神。在抗击疫情战斗中,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定要发扬这种敢于“吹哨”的精神,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像李医生那样,为国家、为政府、为他人做点实事,一起应对这场生死大考。

  再次,给李文亮的家人送温暖。李医生“吹哨”的善举和担当,令人景仰,让苍生铭记。但他上有老下有小,爱人二胎待孕,家中的顶梁柱倒了,最需要我们伸出温暖之手,去帮助他家化解悲伤,渡过难关。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此次疫情的教训太深了!斯人已逝,此刻再多的言语,已然换不回逝去的英灵。但我们仍然希望,这微弱的几句话,在疫情胶着的当下,能唤醒还在混沌中的人们,保护自己,树立信念与勇气,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我们相信,抗击疫情胜利的捷报,是对这位抱薪者和所有在疫情中倒下的生命最好的告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