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code>來源:新泉人的身邊事
/<code>

新泉溫坊

NEW

溫坊田園風光、恬靜的自然環境滿足了都市人遠離喧囂、返璞歸真的情感需求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黃埔軍校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

上世紀二十年代,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培養了數以千計的軍事人才。然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政權----福建軍區,也在南昌起義之後辦起了自己的“黃埔軍校”, 那就是閩西連城新泉鎮溫坊村 “福建軍區隨營學校”。廣州黃埔軍校名聲在外、世人皆知,地處新泉鎮溫坊村的“福建軍區隨營學校”卻鮮為人知。在慶祝紅四軍入閩90週年和“新泉整訓”90週年之際,中共連城縣委宣傳部、文聯、作協等單位組織閩西部分作家、文學愛好者分赴革命老區新泉鎮有關鄉村開展“大美新泉”採風活動,獲得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現在讓我們重溫這段輝煌的歷史,揭開“福建軍區隨營學校”的神秘面紗。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溫坊村全景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福建軍區隨營學校創辦於1932年5月,旨在培養我黨我軍政治、軍事幹部,它是在彪炳史冊的“古田會議”之後,我黨我軍建設的一大典範。這是因為“八一”南昌起義之後,我軍剛剛創立,立足未穩,敵強我弱,常遭國民黨軍圍追堵截,連年征戰,疲於戰事,騰不出時間和精力培養政治、軍事幹部。在開闢贛南、閩西根據地之後,革命形勢急轉直上,土地革命烽火連天,根據地連成一片,革命政權猶如雨後春筍,紅軍隊伍和赤衛隊、游擊隊等地方武裝人數不斷增加、規模不斷壯大,為更好地保衛紅色政權,福建軍區在省蘇維埃政府成立之後誕生。同時,根據地人民踴躍報名參加紅軍,紅軍隊伍迅速擴大,急需一大批帶領部隊的政治、軍事幹部,因此,“福建軍區隨營學校”應運而生。


“福建軍區隨營學校”之所以設在溫坊村,源於這裡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溫坊張氏祠堂“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張氏祠堂內景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溫坊張氏祠堂(隨營學校)前的荷池


01

地處交通要道


溫坊村原屬長汀縣南陽鎮管轄,有一條古驛道穿村而過,東接連城縣新泉鎮,南連南陽鎮賴坑村,西北靠長汀縣塗坊鎮。它是我黨上海--香港--汕頭--大埔--清溪--虎崗--白砂--舊縣--南陽--溫坊--塗坊--河田--長汀--瑞金秘密交通線上的一個點。

02

群眾基礎好


1929年3月,紅四軍入閩首戰告捷,一舉消滅郭鳳鳴旅,解放長汀城。在紅四軍的指導下,正式成立長汀縣委員會。根據縣委分工,羅化成、張赤男具體負責指導南陽、宣城、塗坊一片的革命鬥爭。這年7月,在羅化成、張赤男的領導下,面對強大的敵人,巧妙地採取分化敵人內部的辦法,消滅了南陽地區最大的土匪惡霸曹發良。9月,南陽、宣城、塗坊一帶有朱毛紅軍活動,掃除地方惡勢力,廢除過去一切舊契據。貧苦農民翻身得解放,普遍分得了土地。消息傳到溫坊村,大家奔走相告、欣喜若狂。有志青年張德才、華紅勝、華桂芳等慕名前往南陽拜訪並請教羅化成。隨後,溫坊村在南陽農民武裝暴動隊的領導下,與鄰近鄉村的塗坑、嶂背、高屋坑等地成立蘇維埃政府,地點設在王家祠,併成立一支工農武裝赤衛隊。當時全村只有25戶116人,家家戶戶參加蘇維埃政府工作,90%以上的青壯年參加紅軍、游擊隊、赤衛隊和少先隊、兒童團,後方還組織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投入軍事化的戰鬥生活。軍民關係魚水情深,群眾擁護共產黨,政治基礎牢固。再則村內梯田連片、糧食充裕,水源充足、水質良好,農舍分佈在盆地平緩的山坡上,錯落有致,家家戶戶門前都有平地,很適合居住,更適合開辦學校。

03

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這個村為高山盆地,地勢西高東低,周邊都是深山密林、植被濃密,三個方向的道路山高嶺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且,不論是南邊,還是東面、西北面如有強敵入侵,都可以迅速從另一條道路撤入深山密林之中隱蔽,真可謂進可攻、退可守。

04

村莊周邊都是紅色政權安全可靠


四是村莊周邊都是紅色政權,安全可靠。1929年3月紅軍入閩之後 ,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了閩西的山山水水,溫坊村西北的長汀塗坊、南面南陽鎮、東面的新泉鎮都建立了紅色政權,形成了“福建軍區隨營學校”天然屏障。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1932年5月的一天,天氣晴朗、風柔日暖,溫坊村這個靜謐的小山村,彩旗飄揚、鑼鼓喧天、熱鬧非凡,一支300多人的紅軍隊伍開進村莊,十列縱隊整齊排列在村民張德才家門前寬闊的平地上,大門上方懸掛著一塊紅布長條會標,文曰“福建軍區隨營學校開學典禮”。紅四軍和福建省軍區首長、紅軍幹部鄧有毅校長、溫含珍政委等登上大門前面的臺階上,作開學動員報告,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福建軍區隨營學校”正式成立並開學。


300多人的隨營學校編成三個連,隨營學校營部就設在張德才家並居住著第一連的全體學員;二連住村左邊山坑的張各如家,三連住在下村的張志萬家。每天早晨6點整,隨著一陣“滴滴答答”的軍號聲,居住在溫坊村三個地方的紅軍學員迅速在張德才家門口集中列隊,“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報數!一、二、三、四……”的口令聲在山谷中間久久迴盪。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溫坊老房子裡的當年紅軍畫的漫畫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溫坊張氏祠堂內的紅軍標語一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溫坊張氏祠堂內的紅軍標語二

隨營學校實行自有教員和聘請教員相結合,由身經多次戰役、有帶兵經驗的紅軍幹部擔任政治教員,黃埔軍校畢業的學員擔任軍事教員,校長和政委親自上課。教材採取自編自教,政治教學內容主要有:中國共產黨的性質、綱領、最終目標,紅軍的宗旨、任務,古田會議精神,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紅軍政治工作規則、方法,戰場動員,群眾工作紀律,蘇維埃政府的性質、任務,軍民關係協調與處理等等。軍事教材則採用黃埔軍校中採用黃埔軍校中適合紅軍幹部、戰士學習的內容,如,隊列操練、刺殺格鬥、槍炮原理、操作要領、工事構築、戰場選擇、游擊戰術、攻守策略、安全防範、戰地救護等等。

自開辦隨營學校,溫坊整個山村呈現一派興旺景象,當時蘇區幹部還組織全村群眾為紅軍洗衣、放哨、挑柴、挑米、做鞋、聯絡,日夜苦幹,那場面真是好不熱鬧。

隨營學校雖然設備簡陋、物資貧乏,一塊門板是黑板,一根木炭是粉筆,一塊磚頭是坐椅,一個砂盤是紙張,但是,學員們情緒高昂、勁頭十足,他們席地而坐、整齊劃一、嚴守紀律,時而聚精會神地聽講,時而站起舉手發言提問,時而揮動筷子在砂盤上寫寫畫畫。就是這種奮發上進的學習精神和嚴格的訓練、嚴明的紀律,培養出一批批英勇頑強、思想高素質高、軍事本領強的紅軍幹部,通過三個月全面強化訓練後,他們走向紅軍隊伍不同領導崗位,奔赴殺敵戰場。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進入溫坊村,村口一座石碑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1961年修建革命烈士墓2013年重修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革命烈士紀念亭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革命烈士墓創建序言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張各其是新泉獨立營游擊隊事務長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革命烈士墓含原紅十二軍第三十四師團政委張梅江烈士等54位為國捐軀溫坊烈士

1933年3月,蔣介石發動對我中央蘇區發起第四次“圍剿”,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幾千人及國民黨扶植的地方反動民團、地方武裝駐紮在新泉、溫坊、南陽根據地外圍,虎視眈眈,伺機進攻蘇區。這一年戰事頻繁,黨和人民軍隊尤其是隨營學校的學員遭受一次嚴峻考驗。

今年8月17日,“大美新泉”採風團邱德昌先生到溫坊村深入採訪,不辭勞苦看舊址、查資料、訪群眾,在短短的一週時間裡,翻閱浩瀚的紅色經卷,如《譚震林傳》、《崢嶸歲月》、《連城好故事·紅色故事卷》、《李德其人在中國》、《閩西地方武裝》《紅十九軍的組建與活動情況》等書籍,寫出了精美之作——《溫坊村的真實天空》,從而得出了詳實可靠的結論(是對我縣根據地史研究的一大貢獻):在溫坊村及周圍的南陽、馬洋洞等村莊一共發生了5次反“圍剿”的戰鬥,其中溫坊二次、南陽二次,馬洋洞一次,5 戰5 勝。這些戰役都是嫻熟地利用山區地型打游擊戰、山地戰,堪稱福建根據地反“圍剿”之經典。在1933年3月21日和4月7日的溫坊戰役中,都有“福建軍區隨營學校”的學員參戰,學員們不畏強敵、不怕犧牲、機動靈活、英勇善戰,配合譚震林軍長率領的部隊痛打國民黨十九路軍,為後來全殲敵人作出了貢獻。戰鬥中,9名隨營學校學員英勇犧牲。1961年12月,被溫坊村群眾葬於村中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九軍陣亡烈士之墓”中。隨營學校培養的高素質學員隊伍在這次溫坊戰鬥中得到充分的展現。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劉忠將軍給溫坊村村民的親筆信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溫坊村隨營學校文書邱大紹證明材料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連城“黃埔軍校”始末—記新泉鎮溫坊村“福建軍區隨營學校”

▲革命老紅軍證明材料

隨營學校的教學極具科學性和靈活性。上午一般是理論課,烈日當空時樹林裡是教室,風和日麗時操場是教室,下雨時祠堂是教室。下午為軍事課,或三五成群搗鼓兵器,或列隊操練殺聲振天,或衝鋒攀巖“攻佔”高地,或摸爬滾打練就防身武藝。當夜幕降臨,學員們才意味猶盡地離開練兵場。

當學員們跨出澡堂之時,手中的衣服早已被等侯在澡堂外的婦女們“搶劫”一空,溫坊村的群眾爭先恐後為人民子弟兵漿洗衣服、縫衣做飯、噓寒問暖。晚飯後,學員三三倆倆深入到自已熟悉的群眾家裡聊時事、講故事、說笑話、學手藝(溫坊村有傳統的竹編手藝),其樂融融,情同手足。每一期學員畢業走向領導崗位、離開溫坊村之時都是揮淚灑別、依依不捨。新中國成立後,在此學習培訓過的健在將軍們在回憶錄中長篇記載著這段難忘的美好時光。

“福建軍區隨營學校”每三個月舉辦一期,從1932年5月創辦,一直辦到1934年8月中央紅軍實行戰略轉移長征後才結束。二年零三個月時間裡共培訓紅軍幹部六期,為紅軍部隊輸送了二千餘名紅軍基層幹部。經過隨營學校培訓的學員思想政治軍事素質高,帶兵能力強,且英勇善戰,成為紅軍隊伍中的骨幹力量,隨營學校為我黨我軍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

文字:張桂生 楊彬芳 於二〇一九年九月二日

圖via:王漢華 等溫坊老鄉,整理:鷺島心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