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宋江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的名字,不过,大家了解的宋江,大多都是从四大名著《水浒传》中了解。

在《水浒传》中,宋江是一个勇敢、仗义的形象,他为人讲义气,伸手梁山好汉的支持,就这样他成为了梁山泊的老大,带领108位将军起义,在梁山泊落草为寇,与朝廷抗争。


后来,宋江的实力极强,接受了朝廷的诏安,最后被朝廷派去征讨方腊。进过艰苦卓绝是战斗,梁山好汉打败方腊,自己一方也损失殆尽。最终,死于朝廷的毒酒之下。

那么,真实的历史上,宋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历史结局呢?

在真实的历史上,确实有宋江此人。

不过没有《水浒传》里那么夸张,当时宋江生活在水泊梁山附近,有一天,朝廷下令,水泊梁山附近的地盘归朝廷公有,以后不许再私自打鱼,除非交一大笔税收。

宋江等人生活在水泊梁山附近多年,一直以来以捕鱼为生,勉强度日。


突然梁山不允许再打鱼,除非要交很重的税才可以继续打鱼。宋江一算,就算是卖血也不可能够交税了,于是心一横,既然横竖是死,不如拼一把,造反算了。

于是宋江纠集了当地同样活不下去的人一起在水泊梁山落草为寇。

最初的水泊梁山一共36个人。“西城括田所”带来的恶果让朝廷吃到了苦果。很快,宋江的水泊梁山起义队伍有所增加。

宋江给自己的团队立了一个口号:专打社会上的不平,杀富济贫,反抗北宋王朝的残酷统治。

这样的口号一出,宋江吸引来了一些新鲜血液,这股流寇逐渐有壮大的趋势,

宋徽宗一看大事不好,于是下旨命令地方将宋江剿灭,结果地方腐败,军队也没什么战斗力,在三番五次的剿匪后,宋江还是活得好好的。就这样,宋江与朝廷周旋了一年,结果都没能拿宋江怎么样。

可惜好景不长,很快水泊梁山的水域开始猥琐,已经无法支撑宋江的团队。


宋江意识到了问题,于是决定离开水泊梁,去外面的天地闯一闯。

宋江在山东、河北连续攻下来十几个城池,部下也开始增加,宋江再也不是一个小小草扣了。

宋江为了扩大优势,开始主要攻打南部,结果在攻打沂州的时候,被知州蒋园打败。从此宋江一蹶不振,最后走投无路的宋江,选择了接受朝廷的诏安。

尽管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和《水浒传》中的宋江极为相似,都是落草梁山水泊,都是作为老大,最后也都接受了朝廷的诏安。


不过,宋江的实力和方腊比还要差很多,更不可能将方腊打败。

“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尽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边,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将,江乃降”。

宋江在接受诏安之后,又再一次复叛,这一次宋江没有那么好运,被朝廷给抓住,最终被处死。


野史日记


历史上宋江,真有此人,但真并没有水浒传描写的非常厉害,108将更是子虚乌有。

宋江是山东郓城人,世代生活在水边,以采莲采藕为生。宋朝政府财力紧张,决定加收税种。只要是上传捕鱼、采藕等,都要按照船只大小交钱。

百姓无法忍受过度的税负,于是宋江带领着36名好汉造反。以梁山为根据地,对抗朝廷。



宋江人缘比较好,豪侠仗义,附近的村民都加入他的山头,跟他大碗喝酒,大碗吃肉。

朝廷一开始并没有把宋江等人放在眼里,只是觉得一帮流寇而已,派出于军队攻打宋江,没想到被宋江击溃,军队的溃败,。引起了宋徽宗重视。正当想要在派出军队时,尚书张蒙的建议,对宋江进行招安。


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可是没想到,张蒙在招安的路上病死了,招安只得暂时搁置。


宋江为了扩大地盘,开始转向南方,先后攻下沂州、江苏等地。宋江等人势头如日中天,引起了宋微宗恐慌,又派出张叔夜攻打宋江。


张叔夜是个狠角儿,虽然是个文官,但是喜欢研究兵法,他到了郓城之后,首先张贴告示捉拿宋江,从心理上给宋江等人来个下马威。
然后'
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只好投降,没想到过了几年,宋江又,造反,但是这次造反很快就被被平息,北宋将领折可存帅军消灭了宋江的军队,宋江等人也被斩首示众。

束竹醉


宋江的名字是一个谜语的谜底,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其实除此之外这个人还有四个绰号,分别是黑三郎、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和呼保义。

宋江面皮黝黑,排行第三,而且为人孝顺、仗义,所以就有了前面两个绰号。及时雨是说宋江这个人总是在别人遭遇危难的时候及时出手相助,决不搞马后炮。

但是这个绰号和名字相结合就没那么美好了,宋江的谐音就是送江,及时雨多好呀,能有效缓解旱情,保住庄稼,对农业生产很有好处,但是这么好的及时雨送到江里去了,这不是白搭了吗?

所以宋江的出现,对于大宋朝的黎民百姓和水泊梁山的好汉,都是一场送到江水里去的及时雨,对这些渴望甘霖润泽的禾苗一般的人来说,没有多少好处。

最后一个绰号很神秘,呼保义,直到今天都没有真正弄清楚这三个字的含义。有的说,保义是宋朝最低一级的武官,宋江把自己叫保义是把自己当最低一级的人,这是有问题的,宋江虽然也舞枪弄棒,但是他是个刀笔吏——押司,不是武官,相当于县政府兼县法院的的秘书。

还有的说保义就是保持仗义的意思,呼保义就是呼唤社会保持仗义的意思。还有的认为答案在《水浒传》里,就是“呼群保义”,呼唤群体保持正义。但是都是各执一词,没有一个定论。

宋江除了有绰号之谜,他的结局也是个谜,《水浒传》说是他被皇帝毒死,但是正史里没有记载他的最后结局,但是被封建社会的反动统治者杀死的可能性比较大。当年的是宋江、方腊、田虎、王庆,还有辽国都被平定了,留着宋江也没什么用了,杀掉是很合理的结局。

宋江的起义是在北宋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当时的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要当官,杀人放火等招安”。虽然说宋朝不杀读书人,但是国家治理得还是不行,很多老百姓生活没有着落了,就会落草为寇,占山为王,《水浒传》里的众英雄几乎都有落草为寇的经历,基本上都是强盗出身。

但是大多数人是不想招安的,只想着替天行道,杀富济贫。宋江认为长期占山为王不是办法,还是要招安,博得个功名封妻荫子,在他的思想深处对皇帝是无比忠诚的,他是不想推翻这个严重压迫他的体制的,只是想通过造反达到进入体制,改变现状的目的。

也就是说,皇帝是好的,只是那些贪官太坏了,杀掉贪官就能解救天下苍生,但是皇帝是不能反对的。其实在这一点上,宋江就是个北宋的武训。武训自己靠乞讨办义学,支持穷人的孩子读书,然后走科举之路。

武训本身受到封建专制政权的残酷压迫,并不觉悟,而是致力于维护这个体制,还要让更多的人为维护体制。宋江一直不明白皇帝和贪官是一个鼻孔出气的,皇帝是最大的贪官,那些贪官都是皇帝的帮凶和爪牙,要解决问题,必须彻底推翻这个皇权。

宋江虽然造反了,但是他不敢也不想推翻皇权,而是想打击贪官再受招安,他的思想并不先进,满脑子个人的功名利禄,家族的光耀门楣,弟兄们的锦绣前程。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挤进那个残酷压迫剥削他们的官僚贵族集团,而从没有想过彻底打败这个集团,进而解放社会、解放被压迫者。

宋江按照自己的既定计划推动梁山的发展,接受朝廷的招安,为朝廷效犬马之劳,当宋王朝的炮灰——征方腊,水泊梁山108位好汉,只有27位回来。他对这个大宋王朝忠心耿耿,但是大宋王朝对他是不屑一顾,最后皇帝还要毒死他。这就是有些圈子挤不进去就别挤了,糟蹋了自己,难为了别人。宋江把他自己和一群好汉都糟蹋了。


小小嬴政


宋江在《宋史》和其他文人著作中都有零星的记载,

但是历史上的宋江却与《水浒传》中的大相径庭。在所有的记述中,他都是以“贼寇”“盗贼”的身份出现,并且他的结局也失去的《水浒传》中的悲壮。宋江是北宋的农民起义领袖,关于他的形象的演变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

历史中的宋江

鲁迅先生曾说:

“《水浒》故事亦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说,宋江亦实有其人。”

宋江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南宋王偁的《东都事略》中,书中有这么一条记载:

宣和三年二月, 方腊陷楚州。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宗与方腊战于清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这里的记录和《水浒传》中的大不一样,方腊是童贯率领官军平定的,并且在平定之后,在京东、河北等地作乱的贼首宋江,惮于朝廷的压力举手投降了。

宋江就擒之后的故事见于另一处记录: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陈制贼计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徽宗曰:“蒙居间不忘君,忠诚也。”起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这里的记录明显自相矛盾,但是这个记录符合水浒传诏安的情节。但是,宋江被任命为东平府的知府后,还没有上任就去世了

所以,看起来历史上的宋江应该是一个鲁莽的盗匪的首领,但是为什么宋江的形象在勾栏瓦舍中会是一个呼保义的形象呢。应该说关于宋江的记载是远落后于宋江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的记录并不一定准确甚至会自相矛盾。在关于宋江的故事中,有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述,在这篇论述中“呼保义”这个名号第一次出现,这就是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宋江之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撰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少年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亦未见书信载事实,不敢轻为

可见关于宋江在历史上真实面目的模糊,但是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在当时宋江故事家喻户晓,甚至士大夫亦不见黜。在《宋江三十六人赞》的赞诗中有这么一句:

不称假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

而这就是宋江在当时街头巷尾的形象,这也是《水浒传》的重要来源之一。

宋江似乎应该是和古代盗跖一样的悲剧人物。

《水浒传》中的宋江

《水浒传》的来源,最被认可的就是《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代一些水浒故事的零散杂剧,《水浒传》中的情节也和这些杂剧相差不大。

《大宋宣和遗事》被鲁迅先生称为《水浒》的先声,全书记载了好几处关于宋江的故事,并且和水浒传中的主线大致重合。但是这里的宋江也是一个“

粗狂的强盗”。

在这些基础之上,《水浒传》诞生了,在正史和传说的结合中宋江的形象被塑造了出来,成为了“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的侠义之士

在水浒传的版本中最被人所熟知的,恐怕就是金圣叹的评点。金圣叹“宁恕群盗,而不恕宋江”,将宋江批评为下下之人。金圣叹的态度可能与他经历的国家动乱与个人的浮沉有关,他把自己的辛酸发泄在了诏安的宋江身上。

(金圣叹)

但是在水浒传的评点中,也有另一部非常著名的版本,那就是明朝大思想家李贽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名字很多,但几乎都是这个意思——《李卓吾评忠义水浒传》。他非常赞赏宋江,在序中他写到:

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

只有读懂了宋公明才真正读懂了水浒传,关于《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和形象,我们应该看看书中的态度。书中最后一回的诗中这样写:

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在之前另一个关于宋江的回答中我曾回答过,为什么宋江是水浒传的主人公,为什么宋江是《水浒传》忠义的代表。

这是《水浒传》中对历史上真实宋江的延伸,它是作者在创作时的需要与依托。

正史中的宋江没有《水浒传》中的复杂,他应该是一个粗放的起义军首领。


坦坦荡荡的尚格


历史上有真实的宋江,也有真实的三十六天罡。但是其中的故事却相去甚远了,宋江起义的原因,不是当着公差因为犯事而后上了梁山,而是因为当时的税太重。当时梁山泊附近大片区域,都被衙门划成了扩田所,这个扩田所就成了公家的,本来百姓就指望着这点地这点水域吃饭呢,一下全部归公,且出入打鱼,都要课以重税。这导致了好几次农民起义,其中,宋江就是其中一支队伍。

宋江当时拉了三十六人,《大宋宣和遗事》详细记载了当时参与起义的头领名单,包含大部分三十六天罡,其中有些名字的字有一点出入,但读音也是相似的。譬如建炎元年(1127年)在陕西兴州称帝的史斌,就是《水浒传》中的史进的原型。史斌起先是跟着宋江当部下的,此人非常勇猛,后来又跟着宋江投降,投降后又造反,因此进贡兴州而称帝。后来有一回终于吃了大败仗,被宋朝将领、四川宣抚使吴玠杀死。这个吴玠不是什么坏官,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在当官期间与民同乐,为将又身先士卒,节俭而又爱民。

可见,好与坏,也不和《水浒传》上说的完全一样。宋江起义梁山泊,随后就开始往西打,因为部将骁勇有谋,故而各地无人敢挡。宋江打下城池以后,不进行抢掠,而是宣布贪官罪行,又杀富济贫,因此声誉越来越好。

朝廷得知这次起义后,决定招安。宋江没答应朝廷提出的条件,于是朝廷又命令官军前去讨伐。宋江逃到青州,南下临沂。又从临沂往江苏跑,被江苏的官军得知,于是追捕。宋江等人乘坐十多个大船下海,准备进攻连云港(当时叫海州)。这个动作被海州知州发现,于是放出小部分人,即上千人的敢死队员,去引诱宋江上岸。宋江上岸后直趋城池,结果半路遭受埋伏,船也被烧了。

这就是前进没门,后退无路。

死伤惨重,副将也被擒了。

不得已,宋江决定投降。

投降后的宋江,自然成了官军。你是官军,自然要听从朝廷派遣。至于他去没去出征方腊,这个有争论,但大概率是有的。还有一种可能,是根据宋朝将领的墓志铭以及太学生的记载推出,宋江等人都被封了官,但是后来又叛了。因为朝廷是假诱降,真扑杀,等着以后弄死宋江等人,这被宋江识破,于是复叛。当然复叛的力量是不如从前厉害了,很快就被扑灭了。

留在梁山的人们,赋税并没有减少,依然没法活。当时继续反抗,户部侍郎蔡居厚在青州,招降了五百人,随即全部杀死。后来这人背上长疮,很严重,要死的地步。他夫人痛哭道:“你招降了五百梁山泺的人,结果又将人家都杀了。我当时苦苦劝你,你不听,到今天报应来了!”此人旋即而死。


豆子人民艺术家


宋江堪称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小说《水浒传》里,他率领众多梁山好汉,几次打败朝廷大军的围剿。


但你绝然不会想到,在真实历史中,宋江等人竟然是被一位书生打败。


宋江率军四处转战,来到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境内。宋江的起义军截获十几艘官军大船,并声言要攻打海州城,不想却遇到了他的人生中的克星,海州知州张叔夜!


张叔夜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却好读书,喜言兵事,后来凭借祖荫担任兰州录事参军,在西北地区屡献奇策,使得兰州一带安然无事。此后张叔夜历任知县、知州等地方官,被赐予进士出身,奉命出使辽国。但因张叔夜刚正不阿,与权臣蔡京发生矛盾,因此被贬到海州做知州。

  

面对宋江的进犯,张叔夜显得非常沉着,他一方面派出间谍洞察宋江的动向,另一方面招募近千名死士,在城外设下埋伏。张叔夜先派兵轻装前往海边,引诱宋江军队离船交战。同时他命令部分士兵潜匿在海边,等宋江军上岸交战时,放火焚烧宋江的船队。宋江哪里知道是计,他见宋兵军容不整,于是率军离船出战。

  

宋江率军一路追杀,突然见后面火光冲天,船只被烧,全军立刻没了斗志,此时张叔夜埋伏的死士从四面杀出,宋江军大乱。混战中宋江的副手被擒,宋江见后路被短,全军溃败,无奈之下只得投降。

  

宋江等人最后是死是活,我们不得而知,但张叔夜的结局是有史书明确记载的。1127年,金兵南下,张叔夜率兵勤王,但因力量悬殊,最终失败。徽钦二帝被掳走的同时,金人见张叔夜抗争不屈,于是将他一同掳走。目睹国破家亡的惨象后,张叔夜最终绝食身亡,时年63岁。


正史记载


宋江与《水浒传》中的一些杜撰出来的人物不同,历史上确有其人。很多史书、文人笔记里头都记录了关于宋江的一些零星记载。


汪应辰《文定集·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谓:“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张守《毗陵集·秘阁修撰蒋圆墓志铭》谓:“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


《宋史·徽宗纪》上记载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今山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东都事略》中也提到当时的亳州知州候蒙曾向皇帝上书建议:“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

《宋史·张叔夜传》所叙最详:“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頕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宋史》上记载宋徽宗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今山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江投降后如何,已无正史查询,这可能是最好的结局了!


路之意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尤其是梁山108好汉首领——宋江。他也算是梁山108好汉中行为、思想最复杂,褒贬不一,争议最大的一个人。

宋江除了是明代小说《水浒传》里的人物,在历史上确实真实的存在过宋江起义。当时他们的队伍规模不是很大,所以历史上对他们的记载不多很杂,连起义时间都有很大的争论。

后来很多人还是通过小说《水浒传》才对他们有所了解的。后来有人就想要试图去揭开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但毕竟历史人物和小说人物不同,后人也只能靠着零星的正史和参差不齐的野史来推测还原历史真相。

历史上的宋江,和方腊相比只是一个流寇,实力很小。在北宋时期,基本都是爆发一些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激不起什么大浪来,宋江领导的起义也是其中的一支队伍,当时他们暴动的起因就是朝廷为增加收入,把良田、荒地收为国有,增加租税,哪怕进山开垦、下湖捕鱼都要交税。

很多百姓都承受不了繁重的赋税,活不下去。小说《水浒传》对人物的渲染,让现在的很多人所熟知。

宋江虽被张叔夜招降了,但方腊起义后,宋江的队伍又再次揭竿起义了,而张叔夜后来升任青州。后来宋江等人被一个叫折可存的武将剿灭。

最后在1121年宋江被招安,可是历史上宋江被镇压的时间是1122年,所以就有人猜测说宋江是被招安后,又继续反抗朝廷,所以在1122年被折可存给灭了。

还有人说:现在的连云港有座叫好汉茔的墓,当地流传着一个说法,说宋江和起义军并没有投降,而是被张叔夜给杀了,最后埋在了好汉茔。

所以历史上的宋江可能只是个打家劫舍的土匪头子而已,没有被招安,而是走投无路后向官府投降,后被官府所杀害!


搞史人


《水浒传》作为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对于中国人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梁山108将中的首领——呼保义宋江,更是褒贬不一,评价迥异。很多人不喜欢宋江(尤其是电视剧《水浒传》播出之后,很多人不满意李雪健把一个所谓的农民起义英雄演绎得非常窝囊)。

其实,《水浒传》作为明代小说,它并不是作者施耐庵和罗贯中完全虚构出来的,而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然后将这些事进行了艺术加工。

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规模很小,好汉只有三十六个人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究竟是怎么回事,宋江又是怎么死的呢?
其实,如果说起真实的历史,恐怕要让很多“水浒谜”感到失望。
因为真实的“梁山起义”规模非常小,也并没有一百单八将。
现在所能找到的最早记录“水浒”故事的史料,是宋朝无名氏所写的《宣和遗事》。这部书应该是宋朝人所创作的话本小说。“宣和”是宋徽宗的年号,主要写的就是北宋灭亡前,宋徽宗及其童贯、朱勔、蔡京等人如何荒淫无道,搜刮民脂民膏,宋徽宗如何任用道士林灵素等故事。
在这部话本的第三部分中,重点写了宋江等人的聚众起义的故事。
只不过,情节很少,也非常简略。
比如在“宣和三年”这一部分,作者写到:又宋江等犯京西、河北等州,劫掠子女金帛,杀人甚众。随后,在“宣和四年”部分,写朱勔运送花石纲,差“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柴进、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十二人”负责押运(全部是《水浒传》中人物)。

后来,李进义等人先到京城。杨志在途中因为贫困,被迫卖刀,与人争执,失手将其杀死(杨志卖刀故事的雏形)。

随后,杨志遇到孙立,又去京城见了李进义,几个人因为是结义兄弟,只好跑去梁山落草为寇。

随后,这部话本还写了晁盖等人智取花石纲(《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故事的雏形),宋江怒杀阎婆惜,奔上梁山。

只不过,这段故事里,梁山聚义的英雄只有36个。聚义之后,这帮人“各人统率强人,略州劫县,放火杀人,攻夺淮阳、京西、河北三路二十四州八十余县,劫掠子女玉帛,掳掠甚众”。

最后,朝廷无可奈何,让元帅张叔夜前往诏安,最终这些人都受到了封赏,然后拆解到各个地方去做巡检使。后来,宋江平方腊有功,做了节度使。

这个故事由此就结束了。从这个话本的全文来看,作者写梁山泊无非是表明徽宗时期社会有多混乱,宋江等人并不是主角。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记载史料很少,是否参与征讨方腊也并不确定

但是,话本毕竟是话本,即使是最早的记载,也有很大的夸张成分。

如果我们去翻阅正史,文人的笔记,你会发现宋江等人的史料少之又少,像《宋史》等都只是只言片语,比如在《侯蒙传》中,只有一句话:“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它记载往往也都是一笔带过。

周密在《癸辛杂识》中也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没有见到什么书记载真实的历史,因此我也不敢妄言。

由此可以推测,宋江等人起义是真尤其事,但是规模应该不大,只是徽宗时期很小的一次。

下面我们再来说一下宋江。

关于宋江最后怎么死的,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

民国学者余嘉锡曾经写《宋江三十六人考实》,抄录并分析了所有史料中有关宋江的内容,其中所有记载都只截止到宋江被张叔夜招安(有的写的是所擒,余嘉锡认为不正确),然后参加了征讨方腊的战斗。

流传了千百年的史料,到了现代,却又出现了问题。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宋江等人之所以进行起义,是因为朝廷征收重税,设立了“西城括号田所”,将梁山泊八百里全部收归“国有”,并且规定老百姓进行捕鱼、采藕等,都必须交税。

梁山泊周围住着的本来都是穷苦农民,这样一来,大家活不下去了,就只好参加起义。

宋江呢,其实只是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后来被推举为头领,于三十六个人共同起义。

他们驻扎在梁山,但是他们并不是像《水浒传》写的那样,住在水中央,而是在水泊北边的地方(施耐庵写梁山八百里水泊,完全是虚构杜撰的。施耐庵本来是南方人,对于北方的地理知识一塌糊涂,常常搞得非常混乱。梁山等地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广阔的水域,这完全是南方人的臆想)。

由于梁山周围的湖泊时有时无,因此宋江等人无险可守,他们起义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被朝廷招安,做高官,拿厚禄(这一点和《水浒传》中宋江的精神契合)。

最后,宋江等人被张叔夜招安。

根据最新出土的《折可寸墓志铭》中记载,折可寸本来是宋朝的将领。他参与了征讨方腊的行动,方腊被平定之后,他又前去招降宋江。

于是,关于宋江是否参加了征讨方腊,又变成了一个谜题。

关于宋江之死的推测:或者善终,或者在“靖康之变”中战死

因此,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能够得出确凿的证据是,宋江的确进行了起义,也驻扎在梁山泊,后来被张叔夜招安。此后的情况,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推测,宋江应该不会像《水浒传》中那样被毒死。首先,宋江等人的起义规模很小,不可能引起朝廷太多的重视。

第二,宋江被招安之后,在军中官职也不大。比如在《北朝会编》中,有句话:宣和二年……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往讨之。”宋江被排在最后,因此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人物。那么,应该是并不会受到朝廷太多的重视。

那么,我们最后可以推测出宋江的两个结果,要么最后得以善终,要么在7年之后,也就是1127年的“靖康之变”中,在与金朝人作战的过程中战死。


兮兮说事儿


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生卒年代约1074-1122年,是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

他是北宋末年一名农民起义军首领。在一次作战中被朝廷军队打败,无奈才接受了招安;后来,又起兵反叛,被抓住后杀害。

这与小说中的那个天天想着招安、最后被毒酒害死的宋江形象大相径庭。

宋江义军活动于山东、河北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朝廷强令将梁山泊收归"公有"。于是,靠打渔采藕为生的百姓,必须按船纳税,苦不堪言。官逼民反,宋江这才率领36人起义,并非和什么“生辰纲”有关系。

宋江的义军,主要活动于山东、河北一带,经历十郡,官军数万莫敢抗拒,曾在梁山泊设营扎寨。一生深明大义,知人善任,一身正气,深受士卒及百姓拥戴,为后人所敬仰。

而且,就连朝廷官员都称赞宋江。据《宋史·侯蒙传》载: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这个侯蒙,是第一个向皇帝提出要招安宋江等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官军讨伐方腊,起一个以“贼”制“贼”的作用。

宋江被俘后才接受招安

但是,宋江是硬汉子,是要对抗到底的,只是因为力量不够,才被俘投降。

本来,东平府知府侯蒙奉命招安宋江,但是没有达到目的就病死了。海州知州张叔夜又接过了接力棒。

《张叔夜传》记载: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张叔夜首先是悬赏捉拿宋江等人,在各地张贴榜文:

“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双执花红;拿获李进羲者,赏钱百万贯,双花红;拿获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等,赏钱十万贯,花红;拿获董平、李进者,赏钱五万贯,有差。”(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四)

张叔夜招募了1000多人的敢死队,在城外设伏,又让伏兵烧了宋江的战船,这才把宋江等人围住了。为了保存实力,宋江就率众投降了。

张叔夜仅用千人就打败了宋江,可见宋江实力微弱,并非如《水浒传》描述那般厉害,更没有能力去征讨方腊。

宋江接受"招安"后,朝廷对起义军各将领都封官笼络。

《宣和遗事》载:“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住诸路巡检使去也。”

宋江重举义旗兵败被杀

后来,宋江重新举起了义旗。但这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宣和四年(1122年),宋江起义被宋将折可存镇压下去。

据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记载,折可存在镇压了方腊反叛之后,奉命捕获了宋江。

宣和初元,王師伐夏,公有斬獲績,陞閤門宣贊舍人。方臘之叛,用第四將從軍,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將兵。奮然先登,士皆用命,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踰月,繼獲,遷武功大夫。

随即,宋江等人遭到残酷杀害。

宋江是农民起义英雄应该被铭记

据考证,"水浒拳"就是宋江众义士在练兵作战中创造出来的。至今在大洪拳中,还保留着"钩镰枪"、"双斧"、"方天画戟"等套路,并保留着"李逵拽旗"、"宋江穿靴"等术语。

山东好汉宋江可谓烈士,青史留名,应当铭记。

至于《水浒传》故事,乃小说家之言,不可相信。


王鲁直


宋江并非小说虚构人物,而是在宋朝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施耐庵《水浒传》中的宋江事迹则多为虚构,在小说中宋江是接受招安后最终被宋徽宗毒死的,但是在史书上宋江却是被迫降的且没有交代其最终结局。

说起宋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形象,再加上现代影视作品的宣传,使得及时雨宋江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在小说和影视作品里,宋江是急公好义的大好人,却被腐朽的北宋王朝给逼上了梁山落草为寇,还最终排梁山108好汉中的龙头老大成为起义军首领。


在小说和影视剧里,宋江领导的起义军声势浩大屡次击败官军,好像有席卷天下建立新王朝的气势,但是宋江却始终忠于朝廷只是想要清君侧,替天行道帮君王祛除贪官污吏还天下人一个朗朗乾坤。因此宋江等人始终打的都是被朝廷招安的主意,全然不顾那些反对招安的兄弟们的意见,最终宋江等人果然如愿的被宋徽宗给招安了,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宋江等义军被宋徽宗招安后,被当做炮灰参加了联金灭辽的征辽之事,还帮助朝廷镇压东南的方腊起义军等农民起义,结果梁山好汉死伤惨重所剩无几,最后宋江等人还被卸磨杀驴的宋徽宗等人给毒死了。而宋江在发现自己中毒后,竟然骗自己的好兄弟黑旋风李逵也喝下毒酒,因为怕李逵会再次聚众起义反抗朝廷替自己报仇,如此愚忠于昏君宋徽宗可见一斑。


这是小说和影视里宋江的形象,我们知道小说和影视里许多人都是虚构的人物,那么历史上真的有宋江这么一号人物吗?别说历史上还真有宋江这么一号人物,而且时间上也和宋徽宗时期对应属于北宋时期人物,同样也是梁山泊起义的起义军首领,只不过历史上的宋江可远没有小说和影视剧里威风。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背景是,当时的统治者宋徽宗昏庸无道,为了自己纵情娱乐,大肆任用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根本不顾百姓死活。在东南江浙一带大搞花石纲使得无数人家破人亡,终于激起了声势浩大的方腊起义;在山东梁山泊一带对入湖打渔采藕的百姓课以重税,最终激起了宋江等人发动起义。


宋江等36人聚众起义,很快就发展到数千人纵横周边十几个州县,多次打败了前来征讨的北宋军队,还真的震动了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宋徽宗等人,然而宋江等人的起义最终却戏剧式的结束了。原来当宋江等人乘船攻打当时的海州今天的连云港时,海州知州张叔夜一边引的宋江等人攻城,一边命千余人潜伏到后方将宋江等人的船只给烧毁了,结果宋江等人大败只得请降于张叔夜。

因此历史上的宋江不是被张叔夜招安了而是被他迫降了,宋江起义规模不过万余人充其量只是一场中等规模的农民起义,远不能和规模十几万几十万人的方腊起义相比,因此小说和影视剧其实夸大了宋江起义的影响力。至于宋江等人最后的结局,在《宋史》里其实并没有交待的很清楚,不过宋江等人确实很有可能被当做炮灰参加征辽和征方腊之事,至于是不是被宋徽宗毒死就不好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