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象棋瘋子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上,有著不少為了爭奪皇位,不惜弒父奪位,兄弟手足相殘的事情。同樣的在明朝,也出現了明成祖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把自己的侄子建文帝從皇位上驅逐下來,自己名正言順的登上九五之尊的皇位。但在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是不敢造反的,原因有這三方面:

馬皇后威望甚高

馬皇后是歷史上少有的賢良淑德的皇后。年少與朱元璋結為夫妻,朱元璋南征北戰時同甘共苦。在明朝建立後,馬皇后也時常勸誡君王勤政親政,作為後宮之主亦是以身作則,簡樸節約,經常行良善之舉。因此馬皇后深受群臣尊敬,百姓愛戴,威望甚高。

朱棣即使有謀反之心,也會顧忌馬皇后的威信,不敢公然把建文帝朱允炆拉下皇位。怕被言官指責,揹負上篡位謀反的罪名,惹上殺身之禍。畢竟沒有一個皇帝是 能夠允許有篡位之心的人存在,即使是同胞手足。

“靖難之役”無正當理由

朱元璋在愛子朱標去世之後,愛屋及烏將孫子朱允炆立為皇位的繼承人,並在晚年清除了一切他認為會威脅皇位的功臣,並且處於當時政治的考慮與抵擋外敵的需要,將其他兒子分封為邊境的藩王。

但在建文帝朱允炆繼位之後,卻認為分封的藩王會威脅皇權,開始用各種手段開始削藩。馬皇后在世,肯定會下支持朱允炆的削藩舉動,群臣也會擁護皇帝的舉動。因此,朱棣所謂的“清君側”的名號發動“靖難之役”是沒有正常的理由。朱棣一旦有以下犯上謀奪皇位的野心,馬皇后能夠號召其餘諸侯藩王以謀反的罪名對朱棣進行圍攻清繳。

削藩政策或遭到勸阻

馬皇后未過早去世,建文帝提出削藩的決策會有所考慮,會徵求馬皇后的意見,甚至削藩會遭到馬氏勸阻。畢竟,作為太皇太后的馬皇后對建文帝朱允炆也是一種制約。

深諳朝中之事的馬皇后也會讓削藩決策變相溫和的進行,使得各位諸侯對於朝廷的做法,無反對的理由。

正是由於馬皇后的過早離世,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後,沒有任何長輩能臣能夠輔佐他料理國家大事,無忠臣進諫,也就埋下了日後朱棣敢起兵造反的禍根。

雖然明成祖朱棣為了洗白自己,讓史官給他編造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也難掩蓋“靖難之役”是爭奪侄子皇位的本質,儘管後期的他勤政愛民,也成了一個百姓口中的“明君”,但是後世之人無不知其皇位是名不正言不順。或許,這是明成祖朱棣一生之中唯一的一個黑點吧!


怪咖侃歷史


如果馬皇后還活著的話,朱棣一定是不敢造反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如下

一、朱棣對馬皇后敬重

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誰,我們在史書上很難發現了,但是朱棣卻在明史上寫下了自己的生母是馬皇后,朱棣之所以這樣寫,我認為一是為了給自己正名,自己是嫡子,雖然不是長子,但也不是庶出;再有就是對馬皇后的敬重,認為馬皇后當自己的母親是很榮耀的一件事。

二、馬皇后的能量巨大

馬皇后到底叫什麼已經很難知道了,父母雙亡之後就成為了義軍將領郭子興的義女,之後被許配給朱元璋,自此之後,朱元璋南征北戰,都有馬皇后在後面為他操理內政,讓朱元璋免去很多後顧之憂,因此馬皇后也是我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賢后之一。

馬皇后之所以賢,不僅僅是對朱元璋,還有就是對軍隊和百姓。

我們說的能量巨大,並不是說馬皇后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能力,而是說的她的善良。馬皇后的善良,讓全軍將士和普通百姓都十分感激,關心將士和老百姓的生活問題,讓她的聲望一直都很高。

所以,如果馬皇后活著,也會贊同朱元璋讓善良醇厚的朱允炆成為皇帝,並且會全力支持他,如果朱棣想要造反,馬皇后不同意會讓軍隊中很多人都會不願意,百姓也不會順從。

三、馬皇后的存在,會讓朱棣師出無名

朱棣起兵造反,雖然我們知道是因為朱允炆的削藩危及了他的安全,但是當時朱棣起兵的理由是“清君側”,何為清君側,就是朱允炆身邊有佞臣,汙衊聖聽,讓皇帝做出了對明朝不利的事情,所以朱棣起兵,要清君側。

但是如果馬皇后在的話,馬皇后一定會成為朱允炆強力的後臺,如果朱棣還想發起清君側的話,那肯定是不成立的,清君側清誰?難道要清馬皇后嗎。

所以說,如果馬皇后還活著的話,朱棣是不敢造反的。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我認為:就算馬皇后還活著,朱棣肯定還是敢造反的,只是造反的結果必敗無疑!

朱棣之所以敢造反,是有三方面原因的。


1、馬皇后並非朱棣的親生母親。朱棣和周王的生母是蒙古人碽氏,就連太子朱標的生母都是李淑妃,所以馬皇后對他只有撫養權,而且到1402年的時候,馬皇后已經71歲了,所以朱棣不需要對馬皇后有太多顧忌。


2、朱棣對自己的能力審判合格:他在北邊領兵打仗多年,經驗豐富,再加上他本身足智多謀,身邊能臣干將很多,特別是謀臣姚廣孝滴水不漏的謀劃增強了他的信心。


3、朱允炆的削藩舉動加重了朱棣的不安。朱允炆即位開始,便謀劃著削藩,卻沒有行之有效的削藩方案,激怒了眾藩王。最先被開刀的藩王是朱棣的同胞兄弟周王,朱允炆將他貶為庶人。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是殺雞給猴看,當時朱棣是藩王之首,能力最強。朱棣自知自己的處境艱難,與其等著被宰殺,不如放手一搏。


所以綜上所述,朱棣造反勢在必行。


而造反結果必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馬皇后威望高、凝聚力強:馬皇后是朱元璋的原配妻子,與朱元璋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朱元璋還在打天下的時候,她就毫無怨言的追隨奔波,並且經常為朱元璋出謀劃策,代替朱元璋慰勞軍士安撫家屬,深得朱元璋的讚許和將士們的尊重。


二:馬皇后還活著,必定會盡力阻止朱元璋的大屠殺:馬皇后一生無子並且死的早,她去世時是1382年,年僅51歲。她死後,朱元璋興起了郭桓案、藍玉案等,殺死了一大批功臣宿將。特別是藍玉案,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藉著藍玉謀反的罪名枉殺了很多武將,後來造成朱允炆無人可用的囧面。如果馬皇后活著,我想她必定能說服朱元璋不大量的枉殺無辜,就像胡惟庸案發生的時候,朱元璋堅決要處死儒學大師宋濂,馬皇后極力從中說情,最後朱元璋決定網開一面。晚年的朱元璋性格執拗,做事獨斷專行,聽不進臣下任何的勸諫,也沒有人敢進諫,如果馬皇后還在,估計只有她敢對朱元璋“直諫”。試想一下:本來要被處死的人,被馬皇后說情留下了一條生命,後來馬皇后有所請求,那曾經被救的人必定以死為報!

所以馬皇后威望高,凝聚力強,為人寬厚,很多臣子們都受過她的好處,大家都願意追隨她,更重要的是如果馬皇后還活著,建文朝必定不會出現“無將可用的囧面”,加上本身的天道人理、人心向背問題,朱棣造反的結果是必敗無疑。


羊妹的歷史


馬皇后如果還活著,朱棣就是有一百顆膽也不敢造反,馬皇后在,就是大明王朝的定海神針。




馬皇后是朱元璋的結髮妻子,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郭子興的主持下嫁給了時為紅巾軍將領的朱元璋,夫妻二人婚後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創建帝業的歲月裡,兩人都患難與共,可以是,馬皇后即是朱元璋的賢內助,也是他政治上親密的助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馬氏被冊封為皇后。馬皇后與朱元璋生有長子懿文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存疑)、五子周王朱橚。可見朱元璋與馬皇后感情是非常好的,五位嫡子足以證明兩人之間的感情。



馬皇后不僅是母儀天下的賢后,還是朱元璋的得意政治助手。面對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太子的老師宋濂,因為孫慎事受到牽連被定為死罪,馬皇后直言不諱為宋濂求情,朱元璋最後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安置到茂州。馬皇后所生五子,都對她敬重有加,第五子周王朱橚,性格放浪不羈,長大後被分封到開封,馬皇后對他很不放心,便派江貴妃前去監督,把身上的舊衣脫下來交給江貴妃,並賜一木杖叮囑江貴妃說:“周定王有過錯,可以披衣杖責。如敢違抗,馳報朝廷。”慈母殷殷教誨,周王自是心生敬畏,不敢胡作非為。

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大明皇后,卻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去世了,年僅51歲,朱元璋悲痛欲絕,賜諡號慈孝皇后,同年葬於明孝陵。

馬皇后的長子懿文太子朱標、太孫建文帝朱允炆皆是性格柔弱仁慈之人,建文帝即位後力主削藩,以遏制日益坐大的藩王叔叔,但是他削藩畏手畏腳,先易後難,敲山震虎,結果導致燕王朱棣奮起反抗,從北平起兵,以“傾君側”的旗號靖難起兵,我們假設馬皇后在建文帝削藩之時還在世,那麼朱棣敢造反嗎?



馬皇后生於1332年,那麼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她也才67歲,武則天這個年齡還沒建立大周呢。因此,馬皇后在精力上應該不存在問題。由於朱允炆是以皇太孫的身份繼承帝位,馬皇后自然要被尊為“太皇太后”,以她執掌後宮二十餘年的閱歷,及在洪武時期經常干政的經歷,應該說她的政治影響力依然還是很大,況且她母儀天下,為天下臣民所愛戴,可以說,人心是向著馬皇后的,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朱棣造反,“名不正言不順” ,他是知道這中間存在的巨大風險的。




作為一國之母,馬皇后為天下臣民所愛戴,她與太祖相伴三十多年,感情篤深,是明朝最有威望的皇后。馬皇后若活到了建文年間,以她的威望和能力,削藩是否可行,該怎麼削,都會對皇太孫朱允炆產生影響,要知道,歷史上朱棣造反,正是因為建文帝削藩不當造成的。馬皇后具有一定的政治閱歷,因此她必定會在建文帝削藩上提供參考。

馬皇后的存在,本身就是大明王朝的定海神針,朱棣要造反,給他一百顆膽都不敢。


大國布衣


靖難之役,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朱允文看到叔王們的權利都非常大,讓他有一種危機感,於是下令削藩,也就是將權力掌握到自己手裡,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更何況是帝王。
(馬皇后像)

但削藩政策觸動了藩王們的利益,而且被削藩的皇叔下場都不好,這就讓燕王朱棣為了自保,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也是為了告訴世人:我朱棣不是想篡位,是我的侄子聽信小人的話,將我們老朱的江山搞得遍體鱗傷,我是出來收拾殘局的。同時朱棣還說自己是馬皇后的兒子,是嫡出的皇子,也是在為自己後面做永樂帝鋪路。看到這裡,試想下,如果馬皇后還沒死,朱棣還敢反嗎?答案只有兩個字,不敢!

燕王朱棣名不正,言不順

據《明史》記載:後仁慈有智鑑,好書史。後勤於內治,暇則講求古訓。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馬皇后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賢良淑德皇后,明史也給了她非常高的評價。馬皇后從小家境殷實,父母死後被郭子興收了義女(朱元璋職業生涯中的貴人),文化水平也非常高,屬於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女性。朱元璋南征北戰的時候就一路相伴,可以說在軍隊中也是有一定的威望。

而且馬皇后性格非常溫和,深受百姓及群臣愛戴。舉個例子,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之後,殺伐之心很重,馬皇后就經常勸諫他。當朱元璋因胡惟庸案要殺太子朱標的師傅宋濂時,馬皇后就出面立保,最終宋濂才得以平安無事。朱元璋也想動劉伯溫的時候,她也立馬隱晦的告訴劉伯溫讓他趕緊離開是非之地,劉伯溫也是立馬辭官,多活了幾年。
(馬皇后劇照)

因為馬皇后關心百姓及群臣這個特點,導致她的威望很高,很多將領也願意聽她的。如果她堅定的站在朱允文這邊,或者明確發佈懿旨,老朱的後代不準窩裡鬥,我想這對朱棣來說是致命的。這也會導致朱棣發起這場戰爭的正義性及合法性蕩然無存,而且連辯解的權力都沒有,也就是朱棣名不正言不順,是篡位的行為,會被所有人批判。

削藩或許將不會實施

馬皇后是在太子朱標去世前就已經病逝,朱元璋也是再也沒有立後以表達對馬皇后的思念。朱元璋為了給朱允文留下一個太平盛世,將可能威脅到皇權的功臣,斬殺殆盡。同時在朱元璋死之前,老二秦王,老三晉王也都病逝,燕王朱棣是資格最老的皇子。

如果馬皇后在,或許朱元璋哪怕在朱標病逝後,都不會殺了那麼多功臣,因為馬皇后肯定會出面保下一部分,比如大將軍藍玉等。如果藍玉活著,朱棣還敢反嗎?估計朱棣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家底了。退一萬步,如果馬皇后無法阻止朱元璋清除功臣,時間點來到建文帝時期,或許削藩就不會進行。


削藩是為了將皇權集中,也是消除潛在的危險。如果馬皇后依仗在軍隊裡的威望,或許朱棣軍隊裡就有不少受過她的恩惠,真正跟隨戰爭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建文帝倚靠馬皇后,心裡就有底了,或許還會跟皇叔們關係處的非常好,畢竟有馬皇后從中協調緩和。
(朱棣像)

哪怕削藩勢在必行,馬皇后也會讓朱允文不要對皇叔們趕盡殺絕,先來看看削藩的王爺們的下場:周王朱橚貶為庶人流放雲南,湘王朱柏不堪受辱全家自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緶都被貶為庶人流放到明朝邊境。可以說朱允文對待叔叔們沒有一點親情可言,暴力過激,心腸硬的像石頭。而恰巧馬皇后是有慈愛之心,她說的話,相信朱允文肯定會聽,或許削藩就變得結局非常圓滿,中央集權也完成了,叔叔們也都願意交出權力跟地盤。

結合這兩點,朱棣在造反之前就得好好想想,天下民心都不在朱棣這,而且從歷史上可以看出,朱朱允文心腸軟,朱棣才勉強贏了,如果馬皇后還在,借一百個膽給朱棣,他都不敢有所謀反之舉。
(朱棣劇照)

馬皇后如果還在,朱棣起兵就是謀逆之舉,同時或許連削藩都不會實施,因為馬皇后可以掌控全局。


歷史每日說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其實我們更應該先搞清楚馬皇后是誰,她有什麼能耐阻止朱棣造反呢?其次我們還需要搞清楚朱棣為什麼要造反?最後還需要明白為何朱棣造反能夠成功?

如果以上問題都弄清楚了,那才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一個準確性的回覆,所以接下來,我就帶大家從這3個方面來深入瞭解一下靖難之役。


一、馬皇后何許人也?

馬皇后(1332—1382年),“有智鑑,好書史”,大約在1352年左右被義父郭子興許配給朱元璋,後來在1368年朱元璋登基成為皇帝后,她也水漲船高成為馬皇后。

馬皇后主要的功績就是幫助朱元璋處理好後宮事情,她“講求古訓”,在後宮治理方面是個能手,除了後宮治理之外,馬皇后還有最大的優點就是給朱元璋做些提醒,防止朱元璋濫殺無辜。


比如朱元璋為了保住朱家江山,肆意殺戮功臣時,馬皇后就多次建議朱元璋不要繼續殺戮,朱元璋也還是聽取了一些馬皇后的建議。直到1382年馬皇后去世之前,還依舊叮囑朱元璋要“求賢納諫,慎終如始”,並願“子孫皆賢,臣民得所”,《明史》中對馬皇后的評價是“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縱觀馬皇后的一生,我們根據客觀事實而言,其實她就是一個賢內助,對於權力的控制,她並沒有什麼建樹,要說她活著,頂多也就是給皇帝朱允炆提些任用賢臣以及聽取納諫的建議,至於權利本身,還是掌握在朱允炆手上,因為馬皇后從歷史資料而言對權利並不感興趣,也不會像武則天一樣讓朱允炆成為傀儡皇帝自己掌權。

單純從馬皇后的生平事蹟以及能力而言,她對於控制朱棣或者靖難之役並沒有什麼決定性作用,換言之,也就是說即使馬皇后在世,靖難之役一樣要發生。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二、朱棣為何造反?

朱允炆原本是朱元璋大兒子朱標的第二個老婆生的孩子,朱元璋登基之後將朱標立為太子,可惜朱標太早就去世,去世後朱元璋才把朱標的第二個老婆扶正成為太子妃,然後立嫡孫子朱允炆為太子。



朱元璋這個操作,其實我是無法理解的,他的兒子朱棣,在朱標以及前三個哥哥相繼去世之後,按理來說就是最年長的,而且朱棣戰功赫赫,沒有理由不立朱棣為太子,朱元璋的做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就讓朱棣以及其餘兒子都在內心有些許不滿,只是不敢說而已。

後來朱元璋於1398年去世,朱允炆登基成為皇帝,這個年輕的皇帝史稱建文帝,可是由於年齡太小,而且朱元璋只給他留下“三文一武”大臣來輔佐支持朱允炆處理朝政,可以說難度係數較大。

朱允炆沒有賢臣相伴,自己還急功近利,一上任沒有幾天就開始削藩,對他的叔叔們權利進行限制收回,他的做法還相當殘忍,先後將周王以謀反之罪直接貶為庶人,發配雲南、齊王也是謀反,廢為庶人、代王被廢、湘王更是被逼得舉家自焚。

削完這些之後他還打算繼續削岷王、燕王朱棣,他的手段殘忍,沒有留下絲毫餘地,已經徹底引起各地藩王反感,可是朱允炆還沒有自知之明。

輪到朱棣的時候,原本朱棣也沒有想造反,可是他派人收回了朱棣北平的兵權,還把朱棣的燕山三護衛嚴密控制,朱棣一看形勢不對,再看看那些兄弟的結果,最終朱棣也是綜合利弊不得已而謀反發動靖難之役。



三、朱允炆為何會失敗?

原本朱棣手上所有兵力加起來也就十萬左右,而朱允炆全國兵力差不多接近200萬,實力懸殊如此之大,為何朱棣還能反敗為勝呢?

其實這就和朱允炆的軍事能力以及經驗謀略有直接關係,年輕的朱允炆論經驗以及手段謀略斷然趕不上朱棣,關鍵身邊還全是一群能力不足的大臣。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允炆才開始就已經陷入悲哀之中。比如最開始朱允炆叫朱元璋留下來的武將耿炳文帶領13萬大軍去平叛朱棣,原本按照當時實力而言,朱棣肯定要失敗。

可是朱允炆倒好,眼看56歲的耿炳文被朱棣先後襲擊損失三萬兵馬,就開始坐不住了,耿炳文一再強調要守城熬死朱棣,讓他兵力耗盡,就可以不戰而勝。

但是朱允炆斷然不聽耿炳文的,而是聽取一個文臣黃子澄的建議用李景隆那個乳臭未乾尚無作戰經驗的孩子作為主帥,最終導致朱棣運用游擊戰術將朱允炆十萬大軍逐漸消耗,再抽時間去內蒙古找到寧王朱權借兵八萬,讓朱棣實力雄厚,勢不可擋,最終朱允炆大敗。



也許你會好奇,全國接近200萬的兵力,為何當時只有13萬去平叛朱棣呢,這就和朱允炆削藩有很大關係,由於他的殘忍手段讓所有藩王都感到害怕,如今朱棣起兵造反,大家當然選擇隔岸觀火,沒有人願意插手幫忙,所以調遣兵馬難,想要尋求支援更難。

在這樣的形勢下,基本相當於朱允炆已經失去軍心,又怎麼可能勝利呢?


結語

綜上分析,我覺得即使馬皇后尚且在世,她對整個靖難之役又能怎樣控制呢?朱允炆是皇帝,即使馬皇后對他好言相勸,朱允炆又何嘗會聽呢?至於朱棣,生命垂危,迫不得已,又憑什麼聽取馬皇后意見不起兵造反?

所以歷史始終就是歷史,某件歷史事件的發生,遠遠不是某個人可以阻止或者徹底改變的,而是需要整個大環境的配合,才可能將一件事情做成功。清朝時期的曾國藩看著朝廷腐敗,自己用一生的努力去改變,到最後換來的一樣還是自己累死,而國家依舊走向衰亡。



嗔痴歷史觀


朱棣還沒有造反,就不會有“靖難之役時”這個概念,因此題主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應該是:

“如果朱允炆即位後,馬皇后依然健在,朱棣敢不敢造反。”

我的答案是,朱棣斷然不敢造反,主要有兩點理由。

其一,不再有造反的藉口。

靖難始於削藩,而削藩實際上是一個很不成熟的想法,純屬儒生誤國。

古有漢代七國之亂的前車之鑑, 朱元璋在位時也曾與朱允炆探討過削藩的問題,當時朱允炆還是先禮後兵、滿滿的一套思路方法。結果朱元璋駕崩後不久,朱允炆就在齊泰、黃子澄的慫恿下直接開始了削藩。更是愚蠢地採取了黃子澄“燕王太強大,先撿軟柿子捏”的辦法,先裁撤其他比較弱的藩王,逼死了湘王,讓朱棣有了充分的藉口和準備時間。

如果馬皇后在世,這一切都將不會再發生。雖然明代後宮嚴禁參政,在國家危機或者君主幼弱的時候,以太后身份主持朝中大事還是可行的。

明英宗時期的孫太后,在英宗被瓦剌擄走的情況下,獨當一面,立朱祁鈺為攝政王、朱見深為太子,確保了大明的穩定秩序。後來的立朱祁鈺為帝、迎回英宗、奪門之變,都有孫太后的影子。

更何況馬皇后不同於旁人,她在微末中伴隨明太祖征戰天下,積累了很多政治智慧,多次給朱元璋勸諫和幫助。以馬皇后的身份、仁慈和智慧,完全有理由、有能力參與決定是否削藩這樣的大事。

而且朱允炆向來對祖父朱元璋十分敬重,馬皇后這個慈祥的親祖母如果一直健在,肯定會成為朱允炆的最大依賴,國家的大計方針也必然會詢求祖母的許可。

所以馬皇后在世的情況下,不會再有貿然削藩的舉措,反而會採取穩妥有效地辦法一步步實現削藩的效果,朱棣也就不會再有藉口和時機造反。

其二,不會再認識姚廣孝

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成祖道:“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明史·姚廣孝傳》

從明史上的這段話可以看出,削藩是靖難之役的誘因,而姚廣孝對朱棣的慫恿則是導火索。

姚廣孝對朱棣的作用,不亞於劉伯溫對朱元璋的作用。他不僅看準了天時地利,慫恿朱棣在合適的時候以合適的藉口起兵造反,還不斷出謀劃策,極力助推朱棣登上帝位,他在靖難之役中的功績主要有:

  1. 在朱棣北上收編寧王和朵顏三衛的時候,李景隆包圍了北京,姚廣孝輔佐世子朱高熾,以萬人成功抵禦了五十萬大軍的進攻;

  2. 朱棣南下進攻濟南受挫,姚廣孝致信朱棣讓他儘快回撤;

  3. 指點朱棣繞開濟南、淮安等地,從安徽境內繞道直撲南京,一舉獲勝。

可以說,即使朱棣原本就有造反的心思,少了姚廣孝的慫恿和出謀劃策,其執行力也會大打折扣,造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姚廣孝能夠出現在朱棣身邊,恰恰也是與馬皇后有關係。

“高皇后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祝福”——《明史·姚廣孝傳》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去世,悲痛萬分的朱元璋從四方遴選高僧分派給各個兒子,讓他們在高僧的陪同下為母親誦經祝福。姚廣孝就是因為這個機會,才與朱棣認識,併成為其重要謀士。

所以如果高皇后一直健在,姚廣孝也很難有機會接觸朱棣。即使是姚廣孝仍然進入了燕王府,以他的智慧,在馬皇后在世的情況下,也決然不會慫恿朱棣造反。

結語

綜上所述,馬皇后在世的時候朱棣自然是不敢造反的,但是並不意味著朱棣不再有造反的機會。

即使馬皇后活到朱元璋駕崩,那時她已經66歲了,可能很難一直堅守到孫兒朱允炆成長起來、徹底控制國家。一旦馬皇后去世,而朱允炆還沒有成長起來,朱棣還是很有可能造反的。

當然,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假如,沒有了靖難之役,也就沒有了永樂大典和鄭和下西洋,朱允炆的文治能否抵禦蒙古侵略也無從得知,對後世是好是壞很難分辨。


霄林天


馬皇后還活著的話,確實不會有靖難…

但關鍵不是在朱棣,而在朱允炆。

靖難的前期形勢對朱棣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朱棣實際上在朱元璋時代,朱棣雖然總領北平一帶的北疆大軍,但直屬的只有燕山三護衛等王府直屬。就算加上馮勝離開之後的北平城全體部隊,滿打滿算也就是十來萬人。

而朱允炆有多少兵?全國兩百多萬!這可不是幾十年之後的那批純農奴,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百戰老兵!

所以基本上認為朱棣很早之前就蓄意起兵謀反的觀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何況朱允炆上臺之後,不但派人收回了北平的兵權,燕山三護衛也被嚴密控制。

所以朱棣造反之初大部分緣故都是被逼無奈,小部分才是為了夢想…

反正引頸就戮也是個死,不如搏一把大的咯!

而原因就在於連續高強度削藩,而且採取的措施非常激烈!

周王因被其次子告發謀反,直接貶為庶人,發配雲南;齊王也是謀反,廢為庶人;代王不明不白被廢(估計也是謀反);湘王更是因為被告發謀反,直接逼得舉家自焚;隨後繼續削岷王…手段酷烈、藉口幼稚、急功好利,而且不懂拉攏分化、軟硬兼施的道理,一味蠻幹…

朱棣又不是傻子,當然非常清楚照他這麼幹,遲早要搞到自己頭上。而一旦被削,最好的待遇都是被廢爵流放,可不是重新分封,而是以罪犯的身份被扔到邊疆,基本上也是生不如死…

那還有不拼一把的道理麼?

這也是在靖難中沒有一個藩王真正支持朱允炆,反而盡是些明裡暗裡幫朱棣的…秦、晉等藩按兵不動,寧王半推半就,谷王等打開金川門…

僅僅是因為朱棣名聲好、威望高、手段強?更多的怕是朱允炆自己作的…同為削藩,人家朱棣後來怎麼就屁事沒有?

所以如果馬皇后比朱元璋後死,那首先朱允炆就不敢這麼幹!就算削藩也會採取比較柔和的方式…朱棣不會被他逼得狗急跳牆,再加上考慮到現實的實力對比問題,自然也不會造反,所以根本就不會有靖難這件事…


不知道叫啥子3


題主的這個提問,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側重點不同,得到的答案也會不一樣,歷史君以這兩種側重點簡單分析之,第一種側重點強調靖難之役,也即朱棣的靖難已經發生,結論就是朱棣已經造反,不是敢不敢的問題,最終結果與歷史的走向一樣,朱棣成為新一代帝王;第二種結論強調馬皇后還活著,朱棣還敢造反麼?結論則是朱棣不敢,歷史發展進入另外一種可能。

細說第一種,此時朱棣已經靖難,相當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馬皇后雖然很有威望,但在這種危急時刻,馬皇后已不能再扭轉什麼,剩下的和歷史上一樣,就是朱棣於與允炆之間的軍事較量。以朱棣的軍事才能,歷史早已告訴我們結果,朱棣入主南京城,不過建文帝的下場可能會有所不同,朱棣看在馬皇后的面子上,不殺建文帝,建文帝也不會自焚。

第二種假設,馬皇后還活著,靖難之役還未發生,這種情況下朱棣想要造反的理由不復存在,在歷史上朱棣造反無外乎建文帝削藩太過急切,短時間劇烈的損害了藩王的利益,再加之自身的野心,這才造就了朱棣的謀反。

在馬皇后活著時,有幾點不能忽視,其一建文帝削藩問題,馬皇后不會坐視建文帝劇烈削藩,在她的干預下,削藩會緩慢進行,或者以另外一種方式進行,如此做法不會激起藩王們的同仇敵愾。建文帝經過幾年的施政,威望也有了,一切會水到渠成,朱棣就算想造反,理由也不會充分;其二以馬皇后的威望,再加之她對建文帝施政的影響,朱棣原本就對馬皇后尊敬,他想謀反的野心只會被無限稀釋,最終朱棣會放棄謀反。

不過一切終究只是假設,歷史沒有按照後人的設想去演義,馬皇后早已仙去,朱棣也選擇了造反,最終歷史如史書呈現的那般,朱棣再造了明朝的輝煌。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必不敢造反。理由如下:

一、馬皇后在朝野的聲望會讓朱棣師出無名。

朱棣的親生母親到底是誰,歷史上並沒有真正的記載。大家可以想想,馬皇后是支持親孫子還是別人的兒子?即使如後來朱棣所說馬皇后為其親生母親,馬皇后為維護大明朝正統和朱元璋遺訓,也會支持朱允文。朱棣在起兵的時候給了自己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清君側。朱元璋在世的時候為了防止權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就給予了地方諸侯在必要的時候起兵“清君側”的權力。《皇明祖訓·法律》明確記載: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如果馬皇后在世,一句話就能讓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灰飛煙滅。有馬皇后在,朱棣的正義性和合法性都會出現顛覆性轉變,而且無可爭辯。

二、有馬皇后在會阻止朱允文犯錯。

靖難之役中朱允文在擁有巨大優勢的條件下,為何會慘敗如斯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急二是軟。朱允文皇位還未坐穩,就開始實施所謂的“新政”,這導致他失去了一大批支持者,畢竟朱元璋以前確立了不得變更祖訓的規則,這難免落人口實,讓別人拿住不放。在削藩戰略上,朱允炆急於求成。在諸多藩王中,最有實力的是晉王和燕王,但是晉王早死,剩下燕王“一支獨大”。朱允炆實施的策略是“翦燕手足”,即先廢除勢力較小的周王、齊王等人,然後在一舉消滅燕王。殊不知這卻給了燕王養精蓄銳、招兵買馬的機會。所以,當朱允炆密令臣子逮捕朱棣時,朱棣就已經做好了起兵的準備。登基後,朱允炆雖然極力削藩,但是他重用的都是以“齊泰、黃子澄”為核心的文官,武官受到冷落,所以在戰爭發生時,大多表現出了觀望的態度,只能重要老將耿炳文和未經沙場的李景隆,弔詭的是,在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打開城門迎降的是昔日朱允炆重用的李景隆。與朱棣相比,朱允炆的弱被凸顯得更加明顯。朱允炆性格溫和,仁厚,而朱棣性格猛烈,甚至可以說是“殘暴”。在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就瘋狂報復,他可以將方孝孺“誅十族”、也可以對建文一朝舊臣家屬實施殘酷的“瓜蔓抄”,不留活口。手段至此,‘近爾將士與燕王對壘,無使負殺叔父之名’的朱允炆恐怕是做不到的。

如果馬皇后還活著,必能阻止朱允文犯這些錯誤。馬皇后長期跟隨朱元璋東征西討,應當不會犯這種小兒科的錯誤。

三、若馬皇后在世,朱允炆絕對不會用暴力的手段進行削藩。朱允炆引起諸王不滿的,並不單純是他削藩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暴力的削藩手段,眾多藩王都是朱允炆的叔叔,但朱允炆對這些叔叔,可謂是絲毫不念親情,所有被削去職位的藩王,幾乎沒有一個人有好下場,其最好的歸宿居然是被革職為庶人,可見朱允炆削藩手段之殘忍。這種幼稚的手段,必然會招致反抗。因此,如果馬皇后一直在世,朱棣未必敢謀反。

綜上所述, 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必不敢造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