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上的古橋——杭州拱墅區的拱宸橋(圖)

拱宸橋在杭州拱墅區北部,據史料記錄,該橋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由當時的舉人祝華封募集資金所造。20年後,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該橋坍塌了(古代造橋技術質量還是不過硬)。整整63年,杭州沒有修過這座橋(這也可見當政的清政府是多麼的懶政)。直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布政使段志熙倡導並率先捐款,林雲寺的慧輅和尚竭力募捐款相助,歷時四年,才終於又在運河上建成現在的這座拱宸橋。


京杭大運河上的古橋——杭州拱墅區的拱宸橋(圖)

據說拱宸橋的橋名取自《論語 第二章·為政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拱宸橋("拱"與"共"通,"宸"與"辰"通)之名由此而來,寓意百姓擁戴實行德政的統治者。

京杭大運河上的古橋——杭州拱墅區的拱宸橋(圖)

拱宸橋橋長98米,高16米,橋面中段略窄為5.9米寬,而兩端橋堍處有12.2米寬。拱宸橋橫跨運河,東連麗水路、台州路;西接橋弄街 ,連小河路,是石結構三孔橋。拱宸橋橋身用條石錯縫砌築,上貫穿長鎖石,橋面呈柔和弧形,為三孔薄墩石拱橋,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橋形巍峨高大,氣魄雄偉,是杭州城區內最大的一座石拱橋,也是京杭大運河到杭州的終點標誌。

京杭大運河上的古橋——杭州拱墅區的拱宸橋(圖)

拱宸橋真正是一座飽經歷史滄桑與見證諸多民族苦難的橋。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軍及"常捷軍"向杭城的太平軍猛攻,由於拱宸橋橋心設有太平軍堡壘,經戰火洗劫,橋再次頻於倒塌。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杭州本地人丁丙的主持下又一次重修,但1895年,隨著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杭州被列為通商口岸,1896年在此地建立洋關,日本人在拱宸橋橋面中間鋪築2.7米寬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車和人力車,隨著時間的推移,老拱宸橋搖搖欲墜。直到解放後,杭州市人民政府才規定禁止通行機動車,以保護這座老橋。

京杭大運河上的古橋——杭州拱墅區的拱宸橋(圖)

1860年的拱宸橋

2005年,拱宸橋又進行了大修,這也是拱宸橋120年來頭一次大修,2006年,杭州運河集團又將長3米、重2噸的護橋石進行了更換。古老的拱宸橋,幾經興廢,再一次煥發出新的光彩。

如今的拱宸橋邊上有運河博物館,為人們講述京杭大運河的輝煌歷史,而屹立於大運河上的拱宸橋,則以實物實證的形式,為人們訴說著京杭大運河的興衰榮辱和我們這個民族的興衰榮辱。

京杭大運河上的古橋——杭州拱墅區的拱宸橋(圖)

拱宸橋邊的碑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