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社群就是熟練工種,只要堅持7天就有成效

社群為什麼這麼重要?

因為社群可以圈住人,用最人性和最群性的方法,實現三大目標。現在來看,連接人,圈住人,佔據用戶的時間,不光是營銷,也是策略。

做社群,最難的是如何把門店導購變成優秀的運營者。而能不能把社群做好,關鍵在於品牌總部。

從企業層面來看,內容是一個大問題,之前有觀點認為,一個好的內容生產者,勝過100個銷售人員。雖然觀點有些偏激,但有一定的道理。

運營內容的前提,是要打造好話題,對於社群裡的話題分為三種:OGC、PGC和UGC。

OGC話題需要站在生活方式的角度來打造價值。比如,我們要運營好一個社群,我們就要深度瞭解這個小區的特點。

以廚房為例,品牌很容易就會說,自己的產品怎麼好。但職業化的社群運營,就要對廚房場景做深度的解析。比如,廚房小,我們該怎麼辦?需要合理佈局,增加收納,外移功能等。這方面的內容,就需要通過OGC。而職業內容生產,目前正是企業嚴重缺乏的。

為什麼企業推社交新零售難,因為我們以前都是圍繞品牌、產品、渠道、門店、促銷、銷售等在做,沒有圍繞用戶、場景、價值、連接、黏度、裂變來做。

九度時刻何煒明老師介紹到,之前在幫企業導入社群模式,很多企業都會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1. 你做我看,看看有沒有效果,營銷人員基本不介入;
  2. 關注結果,不改變體系,你做了,把方法,套路給我,但如何建立自己的內容,運營體系,不管;
  3. 社群做完一個階段之後,事情就變成門店自己的事。

想做社群營銷,不應該是這樣。

社交新零售要形成體系,最大的責任一定在企業,因為門店產生不了內容。其實,只要有了足夠的內容,門店運營者產生的效果,會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

首先,我們要分解門店社群的推進流程:

一)要連接,先IP,要把門店人打造成專業網紅IP。

1、 重新打造個人朋友群;

2、 做出個人文案和海報;

3、 持續的內容輸出能力;

4、 極致的愛自己的產品和用戶;

5、 內容種草帶貨能力的訓練;

6、 線上聊過千百遍,不如線下見一面;

7、 自帶流量,圈層連接;

8、 從自IP到用戶IP的社會化共享機制。

做到以上這些難不難,不難,但幾乎沒有家電企業去關注門店導購、經銷商老闆、安裝服務人員該怎麼打造成IP。比如,一年的朋友圈該怎麼發?每個月該怎麼安排?每天發幾次?內容是什麼?IP最大的特點是持續的內容輸出能力

而高頻產品的社群,管理每個導購的內容,是以年度萬條為基本單位的。

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出,企業真的缺少社交基因和內容輸出。

二)要流量,先入口,梳理和盤點所有新老樓盤的流量入口。

1、 新樓盤入口,

2、 老樓盤入口,

3、 老用戶入口,

4、 線上轉線下入口,

5、 社群聯盟入口,

6、 場景關聯入口。

從管理上看,傳統方法獲不了新時代的客,傳統業務做不好新零售的事,就是這個道理。

傳統業務是圍繞任務、進貨、打款、開發客戶、活動等來做,基本是圍繞代理商來做工作。很少能開展B端營銷C端化的工作。B端營銷C端化,要求將工作充分前移,移到門店。甚至移到門店之前,也就是流量、入口、運營。不過企業很少或者還沒有開始這樣做。

比如,我們要以問一下大區總監,現在他管的區域有多少個專賣店?生存狀況怎麼樣?每個店的城市2020年有多少新樓盤?有多少去年交的盤?有多少可以換新的盤?

他的轄區內,本月有多少個群在運營?可以落地的有多少?社群能成交多少?

哪些區域抓住了樓盤入口?哪些沒有?管理機制是什麼?

相信有不少企業都沒有管到這一步。

所以,我們不要老覺得現在用戶不進店,門店受京東衝擊,現在沒有流量,全行業都這樣,自己也沒有辦法。

想要獲取流量,就要記住下面這幾句話:

你不理流量,流量就不理你。

你不運營流量,你就缺流量。

你離用戶遠,用戶就離你更遠。

入口要最大化的擴大和用戶的連接,鏈路要最大化的縮短和用戶的距離。

要成交,先社交,通過社交找到關鍵人物並打造成KOL。實際上,我們做好了機制,有內容輸出,門店做社群就不難。

但,目前門店社群所存在的問題,就是人員老化。95後逐步成為購買的主體,但我們的導購基本是70、80 後居多,與用戶之間出現斷代,怎麼解決?對於打字速度慢,不喜歡社交的,怎麼去做好社交新零售?

可以嘗試

改變門店的固化組織,現在,固定化的公司越來越難。門店要把老闆+導購模式,逐步變為平臺+個人

這就需要我們先設計,後運營,社群所有的成交都是提前設計好流程的。

三)社群的所有成交都是需要規劃和設計的。

社群有它的成交公式,有用戶從陌生人變成KOC的這樣一個用戶演變的心路歷程。社群不是我們一進群,就在群裡發廣告推銷產品,這樣要麼會被群主踢出群,要麼大家就像躲瘟神一樣的躲你。要不就是在群內說話沒人跟你互動,一發紅包他就搶,搶完了之後就都潛水了。而中國90%的社群,都是這樣的。實際上這種已經不是社群了,就是個微信群而已。

所以說社群裡所有的成交都是提前設計好的流程。

社群的流程設計其實不難,可以把社群的運營根據互聯網原則編製成流程。

互聯網原則:陌生人——旁觀者——關注者——參與者——意向購買——購買——忠實顧客——品牌傳播者。

社群運營的流程設計,也是這樣:精準用戶——連接者——進群(建群)——旁觀者——參與者——感興趣——意向購買——購買者——超級裂變者。

社群的流程就是這樣根據人性和群性設計的,再加上線上線下的互動,馬甲、鐵粉、KOL、KOC、參與機制、活動設置、不可抗拒的成交主張、薅羊毛的利益驅動,就構成了社群的運營流程。

社群不同階段用戶關注什麼話題,怎麼互動,怎麼遊戲,都需要提前設計。一個新樓盤,做的好壞,可能就決定一個門店的生死,所以,這些都要提前設計。

所以對於門店來說,40歲以下的導購員,只要訓練,想做好社群就不難。做社群是熟練工種,只要企業有足夠內容和機制,門店去真正運營社群,持續運營7天,小白也輕鬆可以上手。

成功運營一個群,可以變成網紅,成功運營三個群,就會成為社群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