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司马迁为何不敢写?

品读春秋001


霍去病,从18岁踏上讨伐匈奴的征程,到其24岁去世,笑傲漠北,饮血匈奴。

河西之战设置河西四郡,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漠北之战封狼居胥山,从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生如夏花之绚烂,霍去病就是如此。他的横空出世,才让匈奴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闻风丧胆”。

但是,正值大好年华的霍去病,却突然撒手人寰。眼看着亲手培养的种子选手突然与世长辞,汉武帝不能承受,北境从此太平的老百姓不能承受,哪怕时至今日,国人仍为之扼腕叹息。

01 司马迁为何没有记录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众说纷纭,究其原因是《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1年,而霍去病于公元前117年去世,为何司马迁没有明确记载其死亡原因?

其实,史书上有那么多人物,大部分只记录他的重要事迹,未必会详细到他的离世。例如,孙武,不过记载了他练妃和帮助吴国攻打楚国的那场战役,后面也没怎么提。

另外,从《卫将军骠骑列传》来看,司马迁也只不过是列举了他的战功,并没有过多的褒扬,反而认为霍去病对其下属刻薄,所以对他的死估计也没过多惋惜。其实,不难看出,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往往忽略其对国家的贡献,更关注于他的为人。商鞅,这么伟大的改革家也不过以“刻薄少恩”来评价罢了。

所以,现代人很推崇霍去病、卫青,在他眼里可能不算什么。看看《孝武帝本纪》,就能明白他写史书时掺杂了个人感情,汉武帝几乎一无是处,何况是汉武帝一手栽培的霍去病呢?

02 史书记载

1)史书上的记载

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

霍光,霍去病的异母弟,其临终之前,将霍山过继给霍去病,并上书请分自己的封邑三千户给其侄孙霍山,以继承其兄长霍去病的香火。

霍光提到霍去病的死亡原因就是病死的。

2)那么霍去病如何患上疾病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漠北之战的时候,匈奴人为了诅咒汉军,就将病死的牛羊等牲畜埋到水源里祭天,所以大漠当地的水源被污染。

而霍去病为了保证行军速度,常就地取材,误食用带有病菌的水,破坏自身的免疫系统,就染上了疾病。而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还不能应付大漠带来的病菌,再加上霍去病喜爱迂回攻击法,这就意味着对骑兵的消耗巨大,所以,漠北之战结束一年多后,霍去病便英年早逝。

可是,人们还是不愿意相信这样的原因,于是各种阴谋论喧嚣而来。

03 那么来看看,哪些人与他有恨呢?

1) 李广子孙

漠北之战,李广自杀,他的小儿子李敢对卫青怀恨在心,后来伺机击伤了卫青,但是卫青却没有声张。霍去病却为卫青打抱不平,后来李敢到甘泉宫狩猎时,趁机将其射杀。

这样,李广一脉只剩下了李陵和李禹两个孙子。其中李禹为李敢之子,年幼,所以不可能是他。李陵当时不过十几岁,且一直安然无事。如果他当初对霍去病下了毒手,这么多年,汉武帝也会察觉,不可能后来还重用他,虽然他战败后被迫投降。

所以,李广子孙也无动机。

2 )政敌

霍去病离开战场后,就做了一件影响比较的事情,便是在公元前117年,也即霍去病去世的那年,霍去病曾上疏请汉武帝册封皇子刘闳、刘旦、刘胥三人为诸侯王,此举也得到相臣庄青翟、御史大夫臣张汤、太常臣赵充、太行令臣李息、太子少傅任安昌、霍光等人的附议,和卫青的主张也一样。

除了汉武帝推让了几回,根本没有他人跳出来提反对意见。难不成汉武帝认为霍去病管的太多了,将其秘密杀死?答案也是不可能的。霍去病一向对汉武帝忠心耿耿,为了打消汉武帝的顾虑,从不豢养门客。

3)匈奴

漠北之战中,霍去病曾任用匈奴做向导,为了节约开支,曾听取匈奴向导的建议,就地取食,然后回去后两年不到就死了。如果是匈奴人下毒,不可能拖那么久。

结语:

司马迁可能对汉武帝处理李陵事件有怨恨,以致于不能客观理性地评价汉武帝,而霍去病作为汉武帝一手培养出来的嫡系将领,当然也没必要用重点记载。也许就是所谓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吧!



读春秋思无忌


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部分去解答。

(电视剧中的霍去病)

一、霍去病是怎么死的

霍去病的死因,只在异母弟霍光临终前给汉宣帝的上书中有所提及,说他是病死的。后世很多人都不相信这种说法。

毕竟他可是绝世无双的霍去病啊,17岁首次出兵,就能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匈奴被他打得大唱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无藩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是他,让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了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因此而开辟。他是天生的将星,一生从无败绩。而他“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志向,更是令人敬佩,激励着后世无数将士。

毫不夸张地说,那个时代造就了他的辉煌,而他也让那个时代变得更加精彩。

(电视剧中的霍去病)

这样一个人,战死沙场可以理解,怎么能是病死的呢?关于他的死因有几种猜测:

1、汉武帝刘彻诛杀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霍去病年纪轻轻就立下如此战功,未来肯定功高震主,刘彻担心他失去控制,更担心他的存在让卫氏外戚集团势力更为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因而诛杀了他。

可是,霍去病去世之前,匈奴单于拒绝对汉称臣,刘彻大怒,准备派出霍去病再次对匈奴用兵,彻底歼灭单于主力。筹备过程中,霍去病突然死了,刘彻环顾朝中诸将,谁都不适合接替霍去病,不得不停止此次出征,引为大憾。

依常理推之,刘彻就算想杀霍去病,也不会在此时动手,至少要等他他战胜归来。所以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电视剧中的刘邦)

2、卫氏家族暗害

有人认为,霍去病是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即将取代卫青的位置,卫家不愿坐视这种情况发生,遂暗中谋害了霍去病。

这更是无稽之谈了。霍去病是卫子夫和卫青的外甥,他的母亲卫少儿和小吏霍仲孺相好,未婚先育有了他,后来霍仲孺回乡,另行娶妻,生的孩子就是霍光,霍去病长大成人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出征途中顺路去见了父亲和弟弟。

也就是说,霍去病虽然姓霍,实际上却是卫家人,他和卫青是卫子夫的两大支柱,卫家害他等于害自己。何况,当时的卫家虽然显赫,实际上根基未稳,正需要霍去病这样的英才,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远不到内讧的地步。

事实上,霍去病的死对卫氏集团是一大打击。

所以这种观点也不可能。

(电视剧中的霍去病)

3、李氏家族的报复

之所以有这种猜测,是因为此前李敢因父亲李广之死,迁怒于卫青并打伤了他,霍去病替舅父出气,于甘泉宫狩猎之际射杀李敢。刘彻却包庇霍去病,硬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霍去病没受到任何处罚。

李家不忿,设计杀了霍去病为李敢报仇。

只能说大家的想像力都很丰富,第一,李家在李广、李敢死后已经势微,没有能力和霍去病、卫青作对;第二,事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真是李家做的,不可能一点风声都传不出来,刘彻和卫青知道了,定然为霍去病报仇。

李家没遭到清算,就能反证他们和此事无关。

(电视剧中的霍去病)

那么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我认为就是病死的。他能有这种战绩,不是靠运气,而是凭个人努力。身先士卒,不计生死奋勇杀敌,才能书写冠军侯的传奇。多次征战,身体中留有暗伤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某人身体不好,常年吃药打针,虽然病病歪歪的,却一直活着;某人平日身体健康,忽来急病就死了。

霍去病应该就是后一种情况,急病猝死。但凡他的死因有一丝疑点,刘彻和卫家都会追查,他们完全没有这种举动,也就说明在他们看来,霍去病的死不是外力造成的。

(电视剧中的霍去病)

二、司马迁为何不敢写霍去病的死因

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死亡的记载很简单,通常就一个字,皇帝是“崩”,比如刘彻;权贵者是“薨”,比如卫青。还有卒、死也用得比较多。

因而他用一个“死”字描述霍去病的死亡,再正常不过。正因为太过简略,反而可以佐证霍去病的死因没有疑点,否则应该会多加几句隐射的话。

所以司马迁不是不敢写霍去病的死因,而是没什么可写的,大家不用过于阴谋论。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霍去病之死”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当时西汉那个时代的一大悲哀了,公元前117年,面对匈奴首领单于再次拒绝向汉臣服,汉武帝终于在一忍再忍之下忍无可忍了,正当西汉准备发动最后一次决战匈奴主力部队之时,年仅23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却突然离世。“封狼居胥出少年”的霍去病的离世,不论是于家国、亦或是于君王,都是极大的人才损失。无论是早些年的《大汉天子》、《汉武大帝》,还是近年新播出的《卫子夫》等众多影视剧作品,面对霍去病的突然离世,都曾将汉武帝等人悲恸过度的状态尤为形象地演绎了出来。此情此景,目的就是为了突出霍去病对于大汉建设、抵御外侮的劳苦功高。

1.人物生平的“一波两折”

第一阶段:初战受封冠军侯

公元前123年,汉匈漠南之战爆发,17岁的霍去病首次被任命为校尉同大将军卫青先后两次于漠南出击匈奴。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年仅17岁的霍去病就曾于漠南之战亲率八百将士追击匈奴百里地,且以“斩捕首虏过当”的惊人战绩闻名军中。因故受封冠军侯。

第二阶段:封狼居胥通河西

霍去病之所以能够被称为那个时代的“天才和战神”,那必然具备其常人不及的过人之处。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战中,年仅19岁的霍去病打出了匈奴闻之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威名。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中,年仅21岁的霍去病再以孤军深入的战法创下了“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的伟大战绩,在此基础上,霍去病“封狼居胥”之盛名便流传开来。

2.霍去病死因成谜?

猜测一:因病致死

《史记》中曾这样记载霍光曾言:“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权倾一时的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的这种说法于当时看来较为官方,且众多影视剧作品当中对于霍去病死因的演绎亦是:因病而亡。

猜测二:武帝害死

也许有人毫不犹豫地就将这种可能性排除了,但如果仔细分析霍去病当时所处的大环境之下,“霍去病死于汉武帝之手”这种死因是有可能的。①霍去病在“替舅报仇”的基础上将李敢(飞将军李广的之子)借口杀死,汉武帝看在眼中;②霍去病年纪轻轻就已创下如此辉煌战绩,比起大将军卫青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霍去病年轻气盛,私下同太子交好,我们姑且可以概括为:功高盖主和结党营私。

3.司马迁不言的隐情

①我个人认为,司马迁先生不是不敢写,其实是根本无话可写,在《史记》当中记载: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後(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难道非要规定“霍去病因何暴死”吗?而且读过《史记》的读者都知道,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很少对霍去病的功绩有所记载。

②另一方面就是司马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汉武帝的“命令”,毕竟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不过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未免有些太不符合司马迁先生的真实“面目”了吧!


尚武菌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年纪轻轻就有着显赫的战功,然而最后霍去病却英年早逝,年仅24岁。而对于霍去病的死亡原因,一直以来也有着很大的争议,究竟霍去病怎么死的呢,难道真是如历史上记载的那样是病死吗?本文为你揭开千年真相。

霍去病简介及事迹

霍去病生于公元前140年的西汉年间,去世于公元前117年,去世时只有24岁。在这20多的年时间当中,他所创下的辉煌成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上的。霍去病是历史名将卫青的外甥,他的出生也是非常非常的具有传奇性的,他的母亲是卫少儿是卫子夫的姐姐,也是卫青的姐姐。卫少儿和平阳县的一名小官霍仲孺私通而生下的儿子,于是他就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而存在了。

霍去病17岁封冠军侯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凭借着超人的天赋以及过人的武力,被汉武帝刘彻任命为了骠姚校尉,跟随着卫青登山了匈奴的战场之上。由于霍去病的一再请战,卫青挑了八百名勇壮骁骑归其指挥,初披战袍。霍去病没有任何实战和指挥经验,凭一腔热情和血气之勇带着八百精壮离大军数百里,偷袭得手,“斩首捕虏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捕季父罗姑比”,大胜而还,战果空前,消息传来汉武帝十分高兴,赐封“冠军侯”,取其勇冠三军之意。

霍去病19岁任骠骑将军

19岁的时候,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让他独自率领精兵万人出征匈奴。霍去病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6天中打了5仗,最后与匈奴展开生死决战,结果杀敌近9000人,匈奴的卢侯王、折兰王被杀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做了俘虏,匈奴的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当然霍去病的部队损失也十分惨重,只有3000人回到了长安。

这年夏天,汉武帝再次令霍去病等出兵抗击匈奴,收复河西之地。在战争中,配合霍去病作战的公孙敖在大漠中迷了路,而老将李广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霍去病再次孤军深入,越过居延,追赶匈奴至祁连山,斩敌3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王母5人及大小阏氏、匈奴王子59人、高官将领等63人。这次大战后,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

将匈奴赶进西北之地

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21岁时,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令卫青、霍去病各带5万骑兵,对匈奴发起又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霍去病率部奔袭2000多里,歼敌7万多人,俘虏匈奴王3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83人。在狼居胥山和姑衍山举行了祭祀天地的典礼。尔后,继续北进,一直到达了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从此之后,匈奴远遁西北,大漠以南再没有匈奴的踪影。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匈奴最远的一次。

霍去病的忠君爱国,从一件轶事中可以表露。相传汉武帝看到霍去病讨伐匈奴驰骋沙场,立了大功,为了犒赏霍去病,特地指派了工匠修建一宽敞华宅。竣工后,汉武帝让霍去病先去过目、了解是否如意,但是霍去病却向汉武帝上奏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爱国忘家,壮志凌云,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言。

然而霍去病也有缺点,他少年新贵,有纨绔习气,不爱惜士兵。史书上说汉武帝专门令宫中服务部门为他准备饮食,竟然有十多辆车之多。还军时,“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色”。在塞外时,战士缺乏粮食,霍去病却在军营中踢蹴鞠的游戏。但是,将士们仍然愿意为其效命,漠北大战之后,因汉朝军功封侯制度,许多卫青的部下都来投靠霍去病。

揭秘霍去病怎么死的

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这是历代史书中对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记载。

也有说是在漠北之战中匈奴人将病死的牛羊等牲口埋在水源中祭祀诅咒汉军,因此水源区产生了细菌。而霍去病在此处饮食了带有病菌的水,长期劳累身体免疫系统最终没有抵抗过去。后来蒙古军队西征时亦用过此战法。两千年前的医疗水平有限,数次领兵出征的劳累,长时间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足以对霍去病的身体造成不可治愈的伤病,漠北之战一年多后霍去病病亡。


探索百科揭秘


有时候常常在想,霍去病为什么要叫霍去病?不能叫霍云,霍山,或者叫霍青呢?因为霍去病的名字中有一个“病”字,而且还是“去病”,去病的意思就是去除疾病,难不成霍去病小时侯常常生病不成?

关于霍去病的名字当然只是一个猜测,没有任何根据,古人起名不像现在这么随意、孤僻,一般古人的名字都有含义的。

霍去病这个名字在中国古代史上,可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之所以有名,是因为霍去病的一生创造了诸多的奇迹,不仅仅因为他的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而是因为他以最年轻的年龄,创造出最伟大的功绩。

汉民族在与匈奴民族的作战中,霍去病是取得战绩最高的一个人,不敢说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即使是身为大将军的卫青战功与霍去病比起来,也是微不足道的。

把霍去病的所有战功集合起来,你就会看到他是多么的了不起:

霍去病一生一共参与四次对匈奴大战,歼敌112400多人,俘虏匈奴的王侯将相合计200多人,不仅打进匈奴王庭,而且封狼居胥,饮马瀚海,从霍去病17岁参与漠南之战,到22岁参与漠北之战,霍去病获得这些战绩,只用了5年时间。

霍去病是汉民族的骄傲,是西汉帝国打击匈奴的最大功臣,是第一个带兵打到贝尔加湖的汉族将军,是一个将匈奴赶出漠北的骠骑将军,是历史上最年轻的骠骑将军。

然而天妒英才,霍去病一生只活了24岁就去世了,正是如花年龄,关于霍去病的死,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意思就是:骠骑将军自元狩四年(前119年)出击匈奴的三年后,即元狩六年(前117年)就去世了。

司马迁只说霍去病死了,没说霍去病怎么死的,而且对西汉帝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的死,仅仅只有一个“卒”字就一笔代过,而让很多人觉得不服气,为何这么重要的民族英雄去世,只有一个字呢?

正因为司马大叔没说,所以关于霍去病死因的各种阴谋论大行其道。

阴谋死因一:汉武帝害死的。

有人说霍去病是被汉武帝害死的,原因有四:1是因为霍去病功劳太大了,比大将军卫青还要大,功高震主;2是霍去病敢擅自射杀李敢,不把汉武帝放在眼里;3是霍去病是太子刘据的外戚,又上书请汉武帝封自已的三个儿子为王,便请回封地,这等于是为太子谋利。

其实反驳这个很简单,这完全就是胡说八道,汉武帝是什么人?雄才大略的皇帝,一代明君,匈奴未灭,就把功臣给杀了,就算要过河拆开也得先把桥建好了再说吧,况且汉武帝是什么人?就算是杀功臣还用得着暗杀?武帝一朝,多少名臣贤相死于武帝之手?

就拿李敢那事来说,霍去病杀了李广儿子李敢,汉武帝反而为霍去病掩盖真相,如果要杀霍去病,直接定罪不就了事了,先打入大牢,然后再让酷吏拷打,不就结了,何必这么麻烦?

然后杀完再来个隆重安葬礼节?让铁甲军从长安排到茂陵,还给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形状像祁连山的坟墓?

汉武帝既没有杀霍去病的动机,也没有杀霍去病的行为,所以说汉武帝害死霍去病就是胡说。

阴谋死因二:权力斗争害死的。

有人说是卫青集团的人与霍去病集团的人争权所导致的,理由就是霍去病渐渐要取代卫青的位置了,霍去病已经是骠骑将军了,与大将军卫青相差无几,在两个人的背后分别形成了一股势力,背后的势力为了将军的发展和争权,于是害死了霍去病。

卫青手下的人为了害霍去病,故意把李敢曾经殴打卫青的事给泄露出去让霍去病知道了,霍去病年轻气盛,为了给自已舅舅卫青报仇,亲手射杀了李敢,结果就让霍去病闯下大祸,原本以为汉武帝会杀了霍去病的,不杀至少也会让他坐牢吧,没想到的是,汉武帝反而包庇霍去病。

之后就是卫青手下的人使用下毒的办法害死了霍去病。

这完全就是无稽之谈,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啊,况且卫青为人低调,不喜欢张扬,不养门客,不培养势力,就连李敢打伤他,他为了息事宁人,对这事都不声张,卫青虽然身居高位,但从来不是一个阴谋的人,近朱者赤,卫青不搞阴谋,哪来的背后势力搞阴谋呢?这不就是无稽之谈。

阴谋死因三:被匈奴人毒死的。

被匈奴人毒死的,就更加不可能了。匈奴人可是敌人,怎么知道霍去病的行踪,如果知道了霍去病的行踪,不早就干掉他了,还用下毒这么麻烦?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霍去病是怎么死的?

很简单,正常死亡或者病死的。

前面曾经提到过霍去病的名字之所以叫霍去病,很有可能就是小时候经常生病,因此取名霍去病,希望可以去除疾病,身体健康,但是实际上,很有可能霍去病的身体一直不好,有些病。

然后在长年累月的长途奔袭战争中,身体非常劳累,不仅常常跨越数百分里的草原、戈壁和沙漠,而且还要与匈奴人作战,别说一个生病的将军,就算是再强壮的身体,也可能吃不消这种高强度的战争。

身体本来有病,再加上高强度的战争,消耗了身体,所以霍去病在24岁时就去世了。

24岁在今天看起来很年轻,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平均寿命在30岁左右,13岁就能结婚,没有抗生素的冷兵器时代,得了感冒或者是伤口被感染,都能要了你的命的时代,24岁去世真不算什么。

那为什么司马迁大叔不写霍去病是怎么死的呢?

原因同样很简单,因为霍去病死的很平常,没啥写的。在我们看来,霍去病是民族英雄,少年天才,但在司马迁看来,不过就是汉朝一个武将,又死的这么平常,真没啥可写的。再说了,司马迁又不太喜欢霍去病和卫青,所以就以一个“卒”字代替。

司马迁有啥不敢写的?刘邦的黑历史,司马迁都敢写,刘邦的敌人项羽,司马迁敢把项羽的传记放在皇帝的纪中,还有啥不敢的?等于承认项羽是皇帝,这对汉朝来说意昧着什么?

实在不是司马迁不敢写,是因为霍去病的死,司马迁无事可写。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话就有失偏颇了,说严重点,就属于阴谋论了。说实话,有多少人真正读过《史记》或者《汉书》的,关于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记载,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史记》中的《卫将军骠骑列传》,至于《汉书》里面,大多数是从《史记》里面借鉴的,也就是说你信也罢,不信也罢,关于霍去病最早的记载,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霍去病怎么死的,我想即使司马迁知道,他也不会去隐瞒的。司马迁的为人,我们不是不知道,他能够为李陵的之事出言,不惜顶撞汉武帝,可见他不会为了皇帝的压力而违背他的人格。这是其一,其二,在《史记》中,他甚至能够为汉朝高祖皇帝刘邦的敌人项羽立本纪,甚至是刘邦自己的黑料都翻个底朝天,他还需要替谁隐瞒什么吗?

很多人喜欢阴谋论,认为霍去病的死另有原因,我想这是不对的。之所以司马迁会对霍去病的死草草带过,我想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什么记载的正常死亡,像老死、病死都属于正常死亡。霍去病年纪轻轻,自然不是老死,那是病死了。很多人不相信,霍去病才二十几岁,怎么可能病死呢?其实这是我们的一个错觉,现代医学的进步,让我们以为年轻人不明不白地死亡就是非正常死亡,但是在古代,这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要知道古代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那个时候医疗兵不发达,稍微一个流感就能要人命,或者是伤口感染都有可能要了一个年轻人的性命。从霍去病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去病,暗示他小时候身体并不是太好,所以家人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大。虽然他早逝令人惋惜,但这并不是一件有悖常理的事情。


青史回声


对于这个问题,我以前也做过分析,其功绩我就不细说了。

首先来说说其是怎么死的,我觉得其是被害的。主谋我觉得是平阳公主,凶手应该是卫青之子。

为什么这么说了?

首先,对于史书上的说法是其远征匈奴染上瘟疫病发去世的,这个说法有一个很大的漏洞,就是时间对不上。再加上其去世时只有20多岁,正是各方面最强壮的时候。所以我觉得是被害。

再说说原因。在霍去病崛起后,其战功,地位不断提高,被封冠军侯,大司马,受武帝信任,有年轻。这些能让人感到威胁的只有卫氏集团,不仅分了卫青的兵权,地位,皇帝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威望。虽然其是卫青的侄子,但其性格决定了他成不了卫青。卫氏利益集团的人都指望着卫青,卫青也会照顾他们,从卫青属下封侯的人来看,这些人都是和卫青有利益关系的。而霍去病则不同,霍手下被封侯的,很大一部分是非大氏族,大势力的普通人和匈奴人,霍的用人看能力。所以霍身边没有多少和其有真正利益相关的大势力,有的只是一些没有根基的新贵族。这决定了,卫青之后,卫氏集团的人不可能依靠霍去病获取他们想要的利益。

在漠北之战后,卫氏就有意的孤立打压霍,但是霍可能是感受到了这种情况,有意去改变,这就有了射杀李敢的事件。聪明如霍去病,为什么会选择射杀李敢这种最愚蠢的方式了。我觉得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想修复与亲人的关系,或者就是想修复关系的同时,厌恶了朝堂额争端,想借此来逃离。

李敢袭击卫青的事件,知道的人很少,都过去了半年,为什么霍突然就知道了?我觉得是有人有意告诉他,给他出了这个主意,这个人我觉得很可能是卫青的儿子。霍可能是想接这个来表达下自己的立场,其也知道,这种极端的方式,最坏的结果就是被剥夺一切,但不至于有生命威胁。所以他才敢这么做,被撤职其正好可以不再参与这些尔虞我诈。

但是没想到的是,武帝选择让他去前线,这就直接刺激了卫氏集团。本身霍现在在各方面都和卫青平起平坐了,再让其去前线,不用想都知道,其超过卫青只是时间问题。而这时,武帝正好在准备再次对匈奴的战争,这时候派霍去前线,意图很明显就是这次战争和卫氏集团没关系。这就必然让卫氏集团的人害怕,也增加了其对霍的怨恨。

至于主谋为什么是平阳公主,这个人不用我多介绍了。卫氏的崛起就是其得意之作,后面更是成了卫青的妻子,卫氏集团的核心,其有实力,有心机,也有足够的能力,其不可能看到霍压卫青一头。其深知帝王心术。而卫青我觉得可能真的不知道。其知道了,很可能坏了平阳公主的事。

实施者是卫青的儿子,这一点猜测的来源是霍死后没多久,其就被武帝用一个可大可小的罪名剥夺了爵位。

我觉得武帝是在调查清楚后,但又不可能现在就对卫氏动手,不管是卫青还是平阳公主,一个是其姐姐,一个使其还要依仗的大将,加上卫氏的势力也让其担心,所以才选择卫青的儿子,用这种当时告知卫氏,他们做的事,自己都知道,这是就这么算了,但是不等有下次。

后面的武帝对卫氏采取的还是分权打压卫氏集团,扶植新的势力,让他们去对抗,卫青死后,卫氏集团马上就遭到了清算。

至于司马迁,我觉得其不是不敢写,而是这样的是,不可能很多人知道,而司马迁更是圈外的圈外,更没有途径获知,而在写自己所处的时代历史,没有足够的证据就凭猜想有违其坚守的理念,所以选择用官方的说法来记录。再有,其对卫霍本身就有不满,从他写卫霍的评价不高就可以看出。

这是我的个人看法,本身我就很喜欢这段历史,看的也多,只是多年不看了,很多事件的名字记不起来了,但是这个猜想是在看了不少这方面的史书后的猜想。至于对不对,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无法证实,所以,不管什么样的猜想,始终只能是猜想。


史海钩沉坐而论史


我有时候常常在想霍去病的死亡,会不会是自杀?除了自杀,我觉的没有什么可以解释霍去病的死亡,因为他死的太突然了,死的太蹊跷了,连司马迁这位敢扒汉高祖刘邦黑历史的人物,也无从下手记录,既没有言明霍去病因何死亡,也没有对霍去病死亡有任何只言片语推测,只一个卒字了事,人们对霍去病的死亡,给予很多假设,但是都没有丝毫证据,这就很奇怪了。



关于霍去病离世,有很多猜测,主要有以下三个猜测,我们做一定的分析。

一,功高震主,私自祭天,汉武帝秘密处死他

霍去病可谓是深受汉武帝喜爱,对他关怀备至,给最好装备,配最好的马匹,对他军事作战谋略上也劝霍去病多学习孙武兵法,但是霍去病的回答是。

为将须随时运谋,何必定拘古法呢?

不拘泥于古法的霍去病,17岁,两出定襄,功冠全军,19岁,三征河西,开疆拓土,21岁,饮马瀚海,封狼居胥。

霍去病功劳肯定是很大的,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 在狼居胥山上,霍去病设坛祭天,这件事说的好听点,是武将巅峰,是荣誉,但是就现实而言,祭天本是天子之事,霍去病去做了,就是逾越天子之礼,是必死之罪。但是汉武帝没有治他的罪。
  • 因为李敢曾经因为父亲李广自杀原因,打伤卫青,霍去病得知后,在甘泉宫狩猎场当着汉武帝的面,射杀李敢,这就又犯了大忌了,无故私自杀天子之臣,这也是死罪,汉武帝还是原谅了他,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霍去病的性格来,就是任性,做事雷厉风行,有仇不过夜,如果一个冷静的人,对待这件事,谁会无缘无故当场杀死李敢,只有霍去病不管不顾的杀了,真任性。
  • 卫子夫年老色衰,而汉武帝宠信王夫人,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为太子刘据未来考虑,霍去病两次带头向汉武帝提出策立三位皇子为王,让三位皇子回他们的封地,一旦封王去了封地,那就对太子刘据没有威胁了,但是汉武帝内心不想做这件事,可是迫于无奈,还是封了,汉武帝也算是被霍去病等人逼急了。

通过以上事件我们可以看出,霍去病虽然年少有为,但是功高有点任性,这在封建王朝时代,是极其危险的,换任何一个皇帝,对这种种行为都是深恶痛绝的。



那么霍去病的死跟汉武帝有关系吗?

我认为没有,因为匈奴还没有灭亡,实力还很强,作为有雄图大志的汉武帝还需要霍去病这样的天才式人物,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要靠霍去病压制卫青,来平衡朝堂势力。

所以,汉武帝没有加害霍去病的动机,他还需要霍去病去建功立业,辅助自己。



二,权利的斗争,暗害霍去病的人是卫氏家族

这一点说起来,有点危言耸听,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卫氏是霍去病的亲人,怎么会暗害霍去病呢?有什么理由呢?在我看来,这么看似亲密的亲戚关系里,其中也确实掩藏着处处杀机,只是霍去病未必能够看出。

理由如下。

  • 随着汉武帝越来越器重霍去病,卫青在军中的地位逐渐在下降,原本跟着卫青打仗的部属,已经有一部分人转投到了霍去病的门下,跟着霍去病干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卫青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势力太过庞大,必须要有一方实力可以牵制卫青,但是有人肯定要说了,卫青为人低调,从不结党营私,汉武帝根本不需要忌惮他,话是这么说的,我也承认卫青绝不会结党营私,但是有一点请大家记住,卫青有家人,有老婆,他们会不会结党营私绑在一起,成就一个卫氏集团,来为太子刘据登上皇位扫清障碍?毕竟皇位之争,历来残酷,卫氏集团想要永保富贵,就一定要走好刘据这盘棋。
  • 霍去病是个实干派,干实事,不讲亲情,只讲实力,所以霍去病手中能征惯战的人,都是有实力的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底层平民,另外一部分人是匈奴投诚过来的降兵,所以在他的行事作风中,跟卫氏集团没有捆绑在一起,有时候显得格格不入,而且随着地位越高,对卫氏集团影响越大,因为卫青地位下降,则意味着卫青失宠,卫青一失宠,则卫式集团的实力将降到最低点,这才是是卫氏集团最惧怕的。
  • 霍去病擅长战场厮杀,对人情世故不太懂,在朝堂上是一个孤立的角色,所以这也是汉武帝喜爱他的一个缘故,毕竟作为帝王,是万分惧怕外戚干政的。



卫氏集团对霍去病就算是很忌惮,但是除掉霍去病,却也是犯了难,无从下手,下毒吧,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事情败露,那么卫式集团则将万劫不复,所以卫式集团不敢冒这个险。

不能加害,那就耍手段,让霍去病自己犯错,让汉武帝对他忌惮,这点从霍去病射杀李敢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李敢因父亲李广自杀的事,怀恨在心,他本是武将出身,脾气耿直,直接就去打了卫青,卫青为人低调,没有追究李敢的过错,而且还守口如瓶,也从没有对霍去病说过此事,但是霍去病还是知道了,这里面肯定有卫氏集团的在幕后操作,将消息透露给了霍去病,而霍去病也没有含糊,真的就在汉武帝面前射死了李敢。

无故擅杀大臣,恐怕连皇帝也不会如此草率,最起码找个理由杀,可是霍去病就直接杀了。

这可就犯了禁忌了,但是汉武帝没有过多追究霍去病的过错,而是让他去守边思过,真的是太宽容了。

卫氏集团暗害霍去病不行,借刀杀人也不成功,在当时那种复杂情况下,他们应该怎么做呢?肯定是静观其变,不能出手,一旦出手或许就让卫氏集团受到严重伤害,所以两重相权取其轻,他们不会明里暗里去下毒或刺杀。



三,匈奴污染水源,让汉军爆发疾病,导致霍去病误饮毒水

这一点最好辨别,随同霍去病出征的将士,以及战马等,都没有出现大面积死亡,为何偏偏就霍去病染病了?而且霍去病正处在体力最巅峰的时期,抗病力最强的时候。

所以,这是以讹传讹,不足为信。

霍去病的最终死因是什么呢?自杀的可能性最大

霍去病是个天生的军事天才,但是他也有缺陷,寡言少语,心高气傲,这种性格不适合朝堂之上,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有诚心实意的朋友,而且他自己如此迅速的达到成功,对他人格定型也是一种阻碍,年少成名,地位崇高,更让他显得孤立与孤独。

本来他就是私生子,从小没有父爱,与母亲关系也没有很亲密,再加上卫氏对他明着奉承,暗地里排挤,他这么聪明的人,难道看不出来?

还有杀李敢这件事,虽然表面上汉武帝为霍去病找个理由开脱了,但是私底下,汉武帝就一点没有斥责他?难道就当没发生过?不可能,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期望太高,所以关注度也更高,对霍去病这种任性的做法,肯定私底下当面斥责过他一番。

霍去病短暂的一生太过耀眼了,从军之路走的顺风顺水,导致他有一点点孤傲,或者也可以说十分孤傲。

面对汉武帝的斥责,走极端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不是自杀,又怎么解释呢?

如果真是自杀,汉武帝那么爱惜他,又怎么会让他死后背着自杀的名头,为了保持天才少年的美名,对外只好宣称是因病而死!


旧史风


“长安年少羽林郎,骑射翩翩侍武皇”,霍去病的死是个谜,司马迁也仅一笔带过,真的是不敢写吗?

恐怕未必!

1 霍去病是谁?

汉武帝时,对付外敌匈奴,涌现的英雄之一,除了卫青,就是霍去病,舅甥关系,不相上下。

卫青一生共出击匈奴七次,斩杀掳获敌军多达五万人,最后一次战役,漠北之战,大败匈奴,杀俘敌军一万九千多人,此后十四年,匈奴未敢大举进犯。

霍去病17岁上战场,出击匈奴六次,被加封骠骑大将军,斩杀掳获敌军十一万多人。

“河西之战”,打通西域之路,为丝绸之路之基础,匈奴再也不敢入侵西北边境。

“漠北之战”,“封狼居胥”(今蒙古境内),匈奴失去东北之地。

卫青之后,就是霍去病,声势一度盖过卫青,“年少有为,举世无双”形容都不为过。

然而,公元前117年,正当汉武帝要战降匈奴主力时,霍去病病逝,年仅23岁。

2 司马迁如何写霍去病的?

司马迁写霍去病传,没有单独成传,而是归入“卫将军骠骑列传”,写霍去病大约用了三四千字,征讨匈奴为主要内容。

司马迁对卫霍二人并没有流露出多少热情,甚至有贬意,相反,对另一位抗匈奴将军李广却极尽赞美,《李广列传》也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之前。

比如形容霍去病,“骠骑日益贵”(骄横),“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奢靡)。

把他们两位将军列在《佞幸列传》中评断,佞幸是贬义词,有“媚宠”之意。

形容李广,“广廉”(廉洁),“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其用”(宽容,受爱戴)。

写霍去病与李广的逝世,也是截然不同:

司马迁用了六个字形容霍去病之死,

“元狩六年而卒”

元狩,汉武帝年号,六年,指公元前117年,司马迁只用了个“卒”而已,一字带过。

写李广之死,却用了一段文字,还有临终遗言,生动深刻,

“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可见,司马迁是真的偏心!是不是一个“卒”字有难言之隐?

历史上关于霍去病之死也始终是个谜,

汉史学家褚少孙补《史记》:“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这是官方历史,病死!

民间更为神秘,或死于瘟疫,或死于阴谋,功高盖主,被汉武帝杀了;抢功卫青,被卫氏家族杀了,甚至还有被迫自杀!

于是,很多人认为一个“卒”字,大有大章,是司马迁畏于强权,不敢直言!

3 司马迁不是不敢,只是不想

没有史学家不敢写的,历史的细节很多是杜撰的。

司马迁也是响当当的“硬骨头”!

他写汉武帝,《孝武本纪》:“志尚奢丽,尤敬神明...疲耗中土,事彼边兵...人无聊生,俯观赢政,几欲齐衡。”(奢侈,迷信,好战,与秦始皇一样)

司马迁对汉武帝都如此直言不讳,贬损批判,对霍去病又有何隐瞒!

司马迁不是不敢写,只是不想写而已,这与他自身遭遇有关,与他的价值观有关。

李广是李陵的祖父,而司马迁正是为李陵说话而遭受极刑的!

对李广倾注满腔赞美与同情,可能是为自己鸣不平,而对汉武帝的强烈不满或许牵怒到了卫霍身上。

司马迁是反对匈奴战争的,不认同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民生凋敝,民不聊生,如此忧民伤民,又如何会去写卫霍的战功与影响!

同样,张骞通西域,也是匈奴战争的结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然而司马迁并没有加以渲染!

司马迁写《李广传记》溢美之词不断,甚至包括李广后代李敢李陵的遭遇,汉武帝包庇霍去病因为私仇就杀了李敢这样的细节,都有具体的提及。

如此为李广立传,或许是因自身遭遇李陵之祸,为自己为李陵鸣不平!他没有战争立场,仅从人性人情角度为李陵说几句话而已,就被汉武帝视为“大不敬”,身受重刑,忍屈受辱,司马迁是极其愤怒的!

司马迁写史,更喜欢写失意的英雄!

“不以功过论英雄”,他更重视“人性”与“正义”!

尤其是对那些怀才不遇,落魄失意却刚直忠烈,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倾注更多的热爱与怜悯,比如“项羽”归入本纪,这或许也与他自身遭遇有关。

所以,他还为陈涉的农民起义作传!

卫青与霍去病是战功赫赫的大人物,也算功德圆满,而李广则惨得多!

司马迁的这一态度也影响了后世,“李广难封”总被人惦记,而卫霍则被文人们冷落了!

正是这种强烈的正义感,赋予历史人物永久的生命力,也使得《史记》更为传奇!


一绿浮芳


霍去病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冠军侯”,也就是在封侯的人中也是冠军的意思。他常年征战大漠,最远打到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分封将士。从此“封狼居胥”就成了武将的最高荣誉,也是后世武将的毕生追求。

但是,这样一个名垂千古的人,却在23岁就死了。到底什么原因呢?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写了一个字——“卒”,就这一个字,引起后世人们的无数遐想。

九哥认为,无非就是两个原因——病死和被害,我们来分别讲解。

1、病死。按照我们常人认为,霍去病20出头,又是武将,那正是身体最好的时候,怎么会得病呢?

可是别忘了,霍去病常年征战大漠,去过内蒙的朋友应该知道,草原的蚊虫有多恐怖。这些蚊虫大多都是疾病的传染源,加上当时医学的不发达,很容易在身体中留下隐患。

再者,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家,发动战争肯定不会在农忙时期。那就一定要等到秋后收获以后,这样一来战争很有可能持续到冬季,北方的冬季十分严寒。高冷的天气也是摧垮霍去病身体的一个原因。

此外,古代人也会使用生化武器。最直接的就是污染水源,将死去的牛羊投入水源,饮用后就容易得病。

所以霍去病病死完全不意外。

2、被害。虽然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但是霍去病却是汉武帝培养出来对抗卫青集团的。可是卫青不接招,让汉武帝感到无奈。

随后,霍去病因为卫青的原因,当众杀死重臣李敢。李敢是名将李广的儿子,霍去病犯了众怒,虽然此时被汉武帝强压下来,但私下确是暗潮涌动。

所以,霍去病私下被刺杀也比较可能。司马迁在史书中写到,李敢死后第二年,霍去病卒。这很有可能是有所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