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满清入关,明朝坚持到1840年将会怎样?

绿衣郎真身


我们知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硬骨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明朝对外不称臣、不妥协、不割地、不送金银。虽然明朝后期的皇帝没有什么大作为,但是一个个都非常硬气,这也是一个令人称赞的一点,估计也是继承了朱棣的优良基因。



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满清没有入关明朝的国运会不会一直延续下去呢?我觉得可能性不大,虽然满清极大的消耗了明朝的精锐部队与国力,但是我们抛开这个因素,明朝末年在国内已经出现了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而且他们发展迅速,声势好大,大有推翻明朝的能力。


为什么明朝会出现农民起义军呢?因为在那个时候明朝全国许多地方颗粒无收饿死了许多人,而且官府经常变本加厉的剥削底层人民,终于引起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就算明朝能够平定这些起义军,自身也会元气大伤,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明朝官府已经出现了大批"蛀虫",他们就是掏空明朝财政的罪魁祸首,他们一日不除,大明永无安宁之日。

假如大明能够坚持到1840年,我觉得明朝在对外战争中不会败得那么惨,因为大明朝是非常注重的军事装备的发展的,这与清朝的理念截然不同,所以我觉得明朝相对于清朝会表现得更好。


汤姆猫谈历史


要回答这个问题,处长给大家列举几例晚明水师吊打西方列强的铁血事迹,为了充分说明明朝的骨气,处长就以崇祯年间的两次海战为例。

事迹一: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大明水师与荷兰舰队在福建金门东南海岸的料罗湾展开了激战,荷兰舰队被大明水师打得丢盔弃甲仓皇逃窜。

事件的起因源于明朝政府长期以来的海禁政策,明太祖朱元璋自登基以来实施“片帆不得下海”的国策,而放眼当时的国际环境,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正如火如荼,大航海时代开启,最先崛起的荷兰为了进行原始资本的积累不断向世界各地拓展海外贸易,因此,荷兰当时有着牛皮哄哄的“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很显然,具备这个称号的荷兰,其造船水平和火炮工艺自然不再话下,当时的荷兰有着最为先进的红夷大炮,这种火炮长约2-3米,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有效射程高达500米,最大的射程可到2.5公里,虽然这种大炮非常笨重,但装备在当时世界最为先进的盖伦船上足以秒杀海上同时期世界各国的水师。

除了火炮的强大,当时荷兰主力舰队装备的基本都是盖伦船,这种船只是三桅帆船,且舰载火炮10门以上,航速在各类船舰中堪称一流。

而当时大明水师装备的是被西方国家成为“戎克船”的舰船,其实,这种长约100多米,宽度约50多米的“戎克船”就是继承于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宝船”,“戎克船”当时只在船头和船尾各配备一尊大炮。拜当年郑和下西洋和明末极为窘迫的财政状况所赐,“戎克船”早已失去了“宝船”航母级的雄风,其船体逐渐朝着小型化发展,因此,装载士兵和火炮的数量自然也不可能太多。

事件最开始的导火索得追溯到1633年的7月5日,当时的有着“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殖民者在全世界欺负世界各国惯了,十三艘荷兰舰队自然气焰嚣张大摇大摆地闯进到了南澳地区。当年7月7日,新任荷兰台湾长官普特曼斯率领以密德堡号为旗舰的舰队,突然对驻守南澳地区的明朝官兵展开了炮袭,明朝军队也不含糊,立即组织起了有效的反击,双方在海战中打得酣畅淋漓,荷兰舰队大溃而逃,但明军也损失巨大。

此后,双方再度在厦门一带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面对荷兰人咄咄逼人的态度,明朝方面先礼后兵派出使者要求荷兰舰队赔礼道歉,并赔偿战争损失,而荷兰人却无理要求大明停止与西班牙、葡萄牙的海外贸易,只能允许开展对荷海贸。

很明显,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谈判最后只能以告吹终结,明朝水师与荷兰舰队再度在厦门开撕,荷兰人仗着装备精良的优势率先向大明水师发起了进攻,没想到明军不按常理出牌,以小股袭扰和狼群战术不断抵消荷兰舰队的装备优势,战斗很快结束,荷兰人溃不成军,连夜逃离了厦门近海,明军死死咬住敌人穷追不舍,荷兰舰队充分发挥了酷跑的行为艺术,一口气跑了两天两夜,才摆脱明朝水师的追杀,此后,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心有余悸的荷兰人再也不敢登陆厦门。

但荷兰人想到好歹自己也是有着“海上马车夫”称号的海上强国,却被一支驾驶着几条破船的明朝水师追得满世界的跑,脸面何在?威风何在?一股无名之火让狼狈不堪的荷兰人窝囊透顶。

为了挽回颜面,也为了敲开荷兰对中国独享贸易的权力,10月22日,荷兰舰队指挥官普特曼斯勾结海盗刘香和李国助,组成了声势浩大的“联合国军”,并正式向明廷下达了战书,要求中国开发福建沿海的贸易港口。

面对荷兰人赤裸裸的粗暴主权践踏,崇祯皇帝发出了“誓以一身拼死当夷”的谕旨,明廷方面为了动员战争的有生力量,昭告天下“烧掉荷兰船得200两赏银,取得一个荷兰人头颅得50两赏银”。

战争在双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下即将拉开帷幕。

首先发起进攻的是郑芝龙的舰队,他采取了两路突击,黑虎掏心的战术,而明军主力部队全部直奔荷兰舰队,起初,面对明朝水师的这种打法,荷兰人根本没有在意,反而哈哈大笑,因为在他们看来,以58艘装备精良的战船对阵明朝不入流的舰队,简直就是将对方按在地上摩擦的节奏。

但很快,荷兰人要为自己的无知承担可怕的后果了。明军为了打赢这次战役,事先准备了100艘战船,这些战船看起来体量不大,但船体甲板上却堆积了大量易燃易爆的火药和干柴,当时海面上挂起了东风,而荷兰人的舰队恰好处于下风向,火船在明军主力部队的掩护下,快速奔向荷兰舰队。

荷兰人看到漫天的烈焰直冲云霄,瞬间吓得慌乱了手脚,而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熊熊的烈火窜到了舰队集群中,刹那间,风助火势,火借风威,荷兰人的主力舰队被烧焚烧殆尽,海面上四处传来凄惨的哀嚎声,明军趁势掩杀,荷兰残余舰队慌忙逃窜。而刘香的50艘海盗船也在该战中被彻底焚毁。

此后,大明水师再接再厉,连续在海上取得了一系列出色的战绩,荷兰人被彻底逐出了中国沿海,海盗刘香也在郑芝龙穷追猛打的态势下不得不自焚而死,明朝控制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

事迹二:在荷兰人被大明水师揍得满地找牙的第四年(1637年),英国人也想染指明朝的庞大市场。

起初的英国人打算与澳门的葡萄牙人共享大明帝国的海外贸易,但葡萄牙人也不是傻子,此时海上老大的荷兰人已经切断了果阿、里斯本的贸易航线,葡萄牙人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得守住澳门这块肥肉,英国人在葡萄牙人面前自然碰了一鼻子灰。

但英国人似乎比葡萄牙人更为大胆,也更为疯狂,他们为了迫使明朝开展对外海上贸易,于是在当年的8月8日,英舰在指挥官威德尔的率领下悍然对明军驻守的虎门炮台发起了攻击,明军猝不及防初战失利,英国人拆卸了虎门炮台的35门大炮,并继续向广州内河嚣张开拔。

这种公然践踏中国主权的侵略暴行,很快激起了明朝军民的愤慨,广州当局的明朝政府组织了3艘战舰和大量火箭、火炮对英舰展开了有效反击,英国人被痛打落水狗仓皇撤出广州,在明军的严厉打击之下,英国人被迫以赔偿白银2800两,并承诺不再进犯中国主权而落幕,中国人赢得了对西方列强的再度胜利。

这两起对外战争皆发生在明末崇祯年间,以当时大明的国力,取得这样的军事胜利着实不易,从明荷战争和明英战争后来的影响趋势来看,西方列强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不敢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而明朝崇祯皇帝向来的强硬态度也让西方列强在武力扩张的道路上折戟沉沙。

而倘若明朝没有灭亡,并持续到了1840年,那么,按照明朝一贯“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传统政治理念和气节,明朝或许会丧权,但至少不会辱国。

两相对比之下,放眼后来的清朝末年慈禧的那句“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跪舔洋人脚趾头的奴颜婢膝,清朝彻底沦落成为丧权辱国的奇葩朝代,叫后世多少人发出了扼腕叹息的感慨和忧愤。


历史侦查处


那时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各项科技遥遥领先世界,海军和航母空前强大。因为明朝不是个闭关锁国的朝代,他有着强大的自信。恐怕中国会起码称霸亚洲,威慑世界了,估计没有大英帝国啥事了。


浩浩和汤汤


明政府坚持到1840年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朱元璋1368年在南京称帝,到1840年,这就已经远超400年将近500年了。中国历史上,国祚最长的大一统王朝是唐朝,将近300年,明代其次276年。两宋王朝,虽然分为两段,但由于前后之间确实还是有比较密切的继承关系,加起来算的话不足350年,已经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了。周代由于历史久远,制度和秦汉以后有很大差异一般不列入比较。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帝国能够存续200年以上的,极其罕见,主要还是在中国。古罗马帝国内部,经历了多次王朝变更,严格意义上讲,只能说是定都于古罗马的多个连续王朝。并且这些国家的实际统治疆域,绝大部分时候要比中国同时期的王朝要小。所以古今中外,能长时间延续的庞大帝国都不多见。300年以上的,没有先例。中国周边的朝鲜李朝,从明代初年建国,一直到晚清时期灭亡,历经500余年,但由于地狭人少,统治难度和大帝国不可相提并论,也不具有比较价值。

明王朝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已经病入膏肓,没有任何复兴的机会了。明王朝在这个时候的严重问题,除了边疆之外,还面临着自然灾害冲击。而财政上的问题是最关键的。何况严格来说,明王朝确实不是满清灭亡的。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后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这标志着明王朝灭亡。至于南方的一些藩王自行称帝,组建南明王朝,不过并没有能够持续下去和满清划江而治,而是很快就溃败了。要不是郑成功在台湾培育了一个基地,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要更快一些。

明代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未见得能够促进中国迅速近代化。晚明时期有一个对外文化交流的小高峰。现在很多人对于利玛窦和徐光启之间的中西交流津津乐道,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交流仅限于少部分士大夫。大部分士大夫,对于西方文化没有兴趣。徐光启译出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之后,在中国国内传播不广,应用很有限。除了几何原本以外,徐光启也翻译了一些欧洲的农学著作,希望在中国加以推广,同样成效不彰。这种小圈子内部的交流,对于当时中国的普通大众来讲,几乎没有影响力。实际上在清代早期的时候,这种小圈子文化交流依然存在。比如清代早期的几位皇帝顺治,康熙和好几位西方来华传教士关系密切,他们也接触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一些成果,但并没有大力推广的意识,民间士大夫阶层对这些内容的反应也很冷淡。我们不能否认清代文字狱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限制,但也必须看到,对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的排斥态度,不完全是满清政府造成的,中国世大夫阶层,作为中国精神文化建设的领军阶层来说,在这个领域是反应迟钝的。所以鼓吹明代不灭亡中国就可以较早实现社会近代化的论调,显然也是错误的。

所以,这个问题就好像问一个已经在20年前去世的80岁的老人,能不能活到100岁,并和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对抗?答案不言自明!


用户4325101516


这个问题有一个假设前提,那就是如果没有满凊入关。

我们简单讨论一下在这个前提下,明朝政权的归宿。崇祯时期,连续数年天降自然灾害,旱、涝、虫、瘟疫、地震等并发,尤其是黄河流域,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加上政府赈灾不力,官员今不保夕,致使流民四起,义军遍地。而平判的王师又缺乏统一调配,频换督师,加上军饷严重不足,致使暴乱愈演愈烈。很快,大半个中国都陷入农民军之手。其中包括龙兴之地——安徽的凤阳,甚至连祖坟也被义军给刨了,江山岌岌可危。

而在庙堂之上,朱由检尽管宵衣肝食,克勤克俭,却始终拿不出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大帮文臣在朝堂上指手划脚,谈纬论经,也都是纸上谈兵,于平判无益。更有东林党、浙党等互相攻讦,把党泒兴衰凌驾于国家存亡之上,导致朝局一片混乱。朱由检频换首辅,数易内阁,却也无济于事。万般无奈之下,朱由检六次痛下“罪己诏”,以图收拢人心,挽回败局。但他却又在冲动之下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令边防门户大开,百官心寒,士兵怠战。

所以说,既使没有满清入关,明朝政权已风雨飘摇,累卵即溃了。朱由检自缢煤山,把他逼到那棵歪脖子树下的正是李自成,而非后金铁骑。站在正统史学领域角度上来说,伴随着朱由检的自杀和李自成的进京,明朝已经灭亡了。至于此后在南京和西南边陲的割剧政权,也只是昙花一现,苟延残喘罢了。

好了,题主问若明朝政权到了一八四〇年会怎么样,我觉的,自1644年李自成进京到1840年雅片战争尚有近二百年的时间,这期间,谁能说纵使没有李自成和满清,会不会有张自成、王自成再造反逼宫呢?所以我认为,大明王朝是挺不到1840年的。


非空


别做梦了。

明朝熬不到1840年。

朱元璋是历史上最厚待皇族的雄主。

加上明成祖朱棣,为了堵住皇族对其夺取皇位的非议之口。

对皇族再添优待政策。

使明皇族成为历史活得最滋润的皇族。

只要不干政就行了。

朝庭对皇族子孙一律厚养。

王爷整个人生忙于生儿育孙。

所费钱粮全由朝庭包办。

到崇祯皇帝时,已有皇族近百万人。

成了朝庭最沉重包袱。

财政入不敷出。

祟祯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明未朝庭不缺兵源。

而缺兵饷。

沉重赋税逼民起义。

李自成兵进北京时。

山海关就有雄兵十万。

周边各省还有百万兵马。

一但调集勤王之兵驰援北京。

钱粮何有?

到时援军一至,没吃没喝。

立马投奔农民军。

朝庭不是垮得更快吗更惨吗?

明朝毁灭最大的诱因是皇族们贪婪成性,毫无节制。

若明朝没有农民军的反抗。

也混不到1840年。

试想1644年崇祯能躲过灭亡的命运。

到1840年,已近二百年。

1644年皇族已近百万。

如果厚待皇族的政策不变。

继续狂生乱生。

保守的估计。

到184O年皇族将近千万人。

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供养得起如此庞大的皇族。

弄不好。

根本等不到184O。

明朝已经分崩离析好多年了。

朱元璋以厚待皇族始。

最终明皇族被后来者杀得最悲惨而终。

百万皇族几乎被屠杀殆尽。

故,心中无百姓,必遭天谴。

凌远长著


爱之育之


这个不用幻想了,17世纪到19世纪古典中国没有比清朝更好的选择。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古典王朝,其历史跨越了古典和近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听说《清史》马上就要出版了,我觉得我应该买一部学习学习。

为什么说当时没有比清朝更好的选择?

其实我是相信输血论的,因为汉族的儒家思想以及小农经济意味着封闭保守。举个简单的例子,儒家的核心就是华夷之辨,说白了就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同外界交流。而小农经济这种经济生产的一个特点就是男耕女织,经济生产以家庭为单位,一户人家一年的劳动成果足够一年下来的生产生活需要,并不依赖商品经济。


所以这就只能使得古典中国越来越保守内敛,而明朝则是巅峰,因为明朝是一个典型的内敛性王朝,把古典中国的弊端发挥到极致。比如说明朝自开国以来就限制老百姓的人身自由并打击工商业,在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看来,理想型社会是这样的,也就是没有货币,没有商品经济,没有人口流动、没有工商业,没有文化娱乐活动,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而且朱元璋基本做到了。整个明朝货币发行量都不大,很多地区甚至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由于对工商业的打击以及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明朝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宋元时期发达的海外贸易出现萎缩甚至停滞;等等。

而且,明朝对老百姓的剥削,吃相很难看。比如说明朝有庞大的宗室集团需要耗费大量的财政去供养,也就是国营养猪;明朝的士绅显贵拥有不上税不纳粮的特权,所以纳税纳粮的义务只能让泥腿子来承担;而且皇室采买物品,不是按照市场的价格购买,而是强迫进贡,和抢劫没什么两样;而且还有近乎疯狂的土地兼并,明朝一个大点的藩王都可以圈三四万顷的土地,嘉靖年间北京周边的勋贵都圈占了二十多万顷的耕地。所以这就导致什么问题呢?就是老百姓愈加贫穷甚至破产,破产的老百姓就会成为流民。而明朝对流民也没有什么安置政策,就是屠杀或者驱赶回故地,仅荆襄流民就被明朝迫害死了几十万。

换句话说,也就是古典中国到了明朝基本就到头了。但是清朝愣是给古典中国回光返照了一番,因为清朝是一个典型的开拓性王朝。

这个输血论最开始来自于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他认为17世纪的满洲人是具备朴素主义精神的民族,满洲人入关实际上是通过朴素主义精神治好了汉族人的文明病。但是满洲人在完全汉化之后也得上了文明病,导致清朝衰落。

好了,从输血论的视角来看,清朝对古典中国有什么改变?最重要一点,清朝极大的拓展了古典中国的范围,并奠定了现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其次,自清代以来,学术风气由浮夸转为实证,因此许多亡佚的古籍得以重见天日,同时已经衰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也在清朝得以复兴。与此同时,清朝也引进西学用来本土改造,比如说引进西方测绘学绘制地图。



比如说康熙的《皇舆全览图》
就比明朝的地图精准多了,西方的测绘学诚不欺我。

还有这个《坤舆全图》
,话说清朝对世界的认知都已经接纳地心说了,明朝对世界的认知还是天圆地方。

在思想上,清朝也没有多加管控,因为清朝没有明朝那么严厉的思想控制。明朝好不容易出了个李贽,结果被迫害死了;清朝有袁枚、戴震、崔述至少三个异端,被当时理学和汉学所不容,然而这三位不仅没被朝廷迫害,反而名震一时,尤其是戴震,还被乾隆封为同进士。这也是为什么梁任公和胡适之都认为清朝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经济上,由于清朝放弃了对老百姓的人身控制以及海禁政策,清朝经济总量远高于明朝,说句不好听的,清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明朝不可企及的。因为清朝通过废除人头税的方式允许老百姓自由迁徙;官绅一体纳粮等政策对税收进行了合理化改革,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废除匠籍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康熙、乾隆还大力蠲免赋税,数额超过了一亿两白银,若非清朝经济发达,怎么可能蠲免达到如此之巨。再者,中华老字号,不少都创始于清朝,比如说同仁堂、福蚋祥等。

经济往往和民生挂钩,那么清朝在衰落之前总体民生是什么样?答案很简单,还不错,想要维持温饱还是不难的。古典时代的盛世,最基本的条件是老百姓得维持温饱,从以下两部资料来看,只要不是懒汉,想要温饱不难,可能都是小康。这一点李伯重先生也在其著作《江南早期工业化》当中提到过。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被误解的中国》

所以,正是由于这些措施,清朝才能缔造出一个延续百年的康乾盛世,同时也让本该走到头的古典中国回光返照了一番。至少在满洲人完全汉化之前,清朝的开拓精神保持了差不多一百年。

那么没有清朝,到了近代中国会怎样?

答案更简单,亡国灭种。没有清朝的话,现代中国就不会存在,因为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雏形。而中国之所以能在近代列强的冲击下维持主权独立,那是因为清朝一百多年的开疆拓土征服了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留下了足够大的战略缓冲区。所以清朝庞大的体量会让洋人花费巨大的统治成本,所以只是把中国作为投资的市场而已。因此中国在近代才能保证独立。

如果清朝没入关,按照明朝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体量,不用等到鸦片战争就被洋人给瓜分干净了。可以看一下内部资料《清史镜鉴:部级领导干部的清史读本》。

今日中国的版图疆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口基数奠定于清朝,即使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问题也大都是由清朝演化、延伸而来的。这还是新修清史的立意,清史权威戴逸说:如果没有康雍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

所以嘛,大清不入关,中国变斯坦。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其兴也勃,其衰也必然。这是历史周期定律,有因必有果。叫花子太祖朱元璋犯下了一个历史大错,为大明王朝挖下了一个巨大的天坑,他规定朱姓皇氏子孙从出生就享有高贵的生份和地位,而且吃喝用度一切皆由国家负担。到明朝中业国家财政经济用度吃紧,以快资不抿债,负担不起朱姓王公大臣的腐败用度。如果万历皇帝支持张居正的变法图强一只坚持不懈的发展下去,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必会唤然一新,国富民强。只可惜万历太偏执,听从了皇族势力和官僚势力的妄言,毁了一条鞭法,毁了大明帝国,加上万历后期辽东有变,东南杨应龙叛乱和援朝抗倭,耗费了大量的银两财力物力,从此一阵不厥,如同夕阳夕下。到崇祯帝即位时朝庭以基本无银两可用,大臣的以有3年来发碳火银了,财富在大官僚大财团手中,所以国将不国,策无好策,是问王公大臣,边关将领们那一处不用钱,那一处不缺银子,无粮不聚兵,无银失忠心,所以当李闯贼入寇京机时,几十万大明官兵一昏而散,纳降为叛成为掘墓人,第二天大早朝见时钟早以敲响,不见一个文臣武将,崇祯帝才心灰意冷的杀了皇后,杀残了公主,上煤山天子守国门,所以朱害了朱国家制度体制不明,多不伦不类不思进取,吃喝玩乐之途,到1644年大明王朝巳是寿正终极,无力前行了,即便可以西里胡涂的苛且偷生,也不会比大清帝国好多少。



94310417小云


一样要灭亡,因为大明的气数已尽,历史只有必然,没有假设。大清不入关,天下可能姓李(李自成),可能姓张(张献忠),还有可能姓吴(吴三桂)。最有可能的应该为吴三桂,吴三桂的政治头脑,远大抱负,军事能力都在这些人之上,尤其是他一支战力强大的关宁铁骑。

大明如南迀,只能苟延残喘,南方军队战力不行,人也不多。李自成杀到北京,崇祯无兵可调就是例证,当时明灭亡时,有些部队在南边,都是名义上的几万、几十万,能打仗的太少。

自古南兵大都打不过北兵。南宋、南明都是那个结果,失败!


书华36


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设的!曹丕父子命长一点,天下有司马的份么!历史就是真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