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细胞治疗中国前行

2019年的基因/细胞治疗领域有一些支持行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关于政策落地和操作的明确,业界也在呼吁回归药品的本质、统一标准要求以及更多产业方面的支持。

在产业方面,病毒载体的生产和质量把控被视作行业最主要的瓶颈,工业化生态体系、全产业链生态环境成熟度则是与国际上主要的差距。

2019年NMPA一共批准了54款新药上市;其中,自身免疫领域的表现,相较2018年异军突起。

在全球范围内,过去一年,基因治疗、细胞治疗领域并购与合作层出不穷,受瞩目的临床试验公布结果。而中国相关领域整体热度不输全球:新的政策出台、基因治疗创新公司涌现、资本给予这个领域更多关注与支持、也有产品开始汇报出早期的临床结果。在这一系列动作中,有的标志着快速发展的契机,有的则给业界带来些许困惑。

对中国基因治疗加速发展充满期待时,看到差距、避开已知问题,寻求追逐前沿的途径是产业需直面的议题。影响其发展态势的重要因素——政策与产业环境的变化,也尤为值得留意。

这些新技术领域代表未来行业发展的潜力,批准上市的新药则是直观衡量整个产业的指标。《研发客》也按照治疗领域总结和简析了2019年获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上市的创新产品。

期待更完善政策路径

2019年初,国家卫健委接连发布了《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与《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中国细胞治疗监管在经历过几次双轨制的浮沉以及魏则西事件后的全面暂停,又再次将双轨制提上日程。

中国在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方面的热度一向不逊于全球。以进展较快的CAR-T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美国官方网站www.clinicaltrials.gov上登记注册的有关CAR-T疗法的临床研究超过250个,据初步统计,已知开展的逾2000项相关临床研究在国家官方平台注册或备案率不足3%。

《研发客》采访过的细胞治疗公司和基因治疗公司,包括基因病毒载体产品和基因编辑产品,通常会选择先在医院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在获得一定可靠的数据后再向药监局递交IND申请,以降低风险、加快临床速度。

而申报路径和相关政策始终是企业最重要的关注点,也带来了不少的疑惑。

这些疑惑主要集中在: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应按药品还是医疗技术管理;由医疗机构完成细胞治疗产品研发、生产、最终应用和收费的闭环,如何保证风险控制;如何保证对整个行业的要求和标准一致,以防带来偏差,避免利益驱动的乱象;双轨制是否会长期实行;在只有20年前发布的一部指导原则的情况下,基因治疗产品报批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临床试验要开展多久也并不明确。

政策对行业发展举足轻重的意义不言而喻。虽然目前在相关政策上还存在一些有待明确和改善之处,但2019年也有一些支持行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如细胞治疗首次写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国家药典委员会发布《人用基因治疗制品总论(公示稿)》;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若干措施》提出,推进医疗科技领域的项目合作和取消外资准入限制,争取允许外商投资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

在这些积极信号之外,中国基因治疗、细胞治疗行业的发展最需要的可能是更本质、全面的指导原则。关于政策落地和操作的明确,业界也在呼吁回归药品的本质、统一标准要求、更多产业方面的支持。FDA在这方面可能成为有益的借鉴,其近年来频繁推出相关政策与指南,如2018年发布了六项指南,包括加速批准、长期随访的具体考量与针对不同疾病领域的临床指导文件;2019年初,其官网上又发布了《关于安全有效发展推进细胞和基因治疗开发的政策声明》,提出了加速审批和小机构联合临床试验的一系列新政策。

到产业成熟的距离

对于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领域的积极态度在产业方面也有所体现。

不过,显然,业界还是较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这一领域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挑战。

产品数量和进度可能体现得最为明显。2016年以来,欧盟EMA和美国FDA已经先后批准了6款基因疗法产品,包括两款CAR-T产品、四款治疗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疗法(Strimvelis、Luxturna、Zolgensma、Zynteglo,后两者为2019年批准)。而FDA此前预测,2022年之前FDA预计将批准40种基因疗法,到2025年,每年将批准10~20种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目前在美国已备案的基于活细胞或直接施用的基因治疗IND总数已超800个。多个治疗血友病、地贫和其他罕见病的产品进入临床晚期。

而在中国,产品进度较快的还集中在CAR-T领域,金斯瑞、科济生物、亘喜生物等在2019年公布了一些细胞治疗产品的临床数据,但均还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新一代病毒载体类基因疗法多处于临床前阶段,距离上市商业化距离更为遥远。

整体产业环境和产业链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挑战。病毒载体的生产和质量把控被视作行业最主要的瓶颈,工业化生态体系、全产业链生态环境成熟度则是主要的差距。

从全球来看,跨国药企在基因治疗领域的介入是一大重要趋势,无论以产品合作或是企业收购模式。2019年,罗氏以43亿美元收购Spark Therapeutics是最大手笔,其余重要的合作包括Biogen以8.77亿美元收购Nightstar Therapeutics基因疗法平台,辉瑞6亿美元收购Viver Theraputics威尔逊病基因疗法权益和公司15%股份等。中国产业界还鲜有这方面的动作,这也可以说是产业不成熟的一个侧面反映。

过去的2019年,基因治疗领域也不免出现一些波折,诺华已上市治疗SMA的Zolgensma被FDA质疑数据的规范性,后续的临床研究也被暂停。虽然这并没有真正触及到领域发展的信心和热度,却给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敲响有益的警钟,作为追赶者,在我们推动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迭代,产业与政策环境跟进之际,有必要认真思考风险控制与质量的保障,避免无益的激进和短视的捷径。

新药青睐自身免疫与罕见病领域

据《研发客》统计,2019年,NMPA一共批准了54款新药上市。

从获批产品治疗领域来看,肿瘤和抗感染依然是产品获批数量最多的两大领域,13个肿瘤产品获批上市,覆盖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霍奇金淋巴瘤、黑色素瘤、前列腺癌和卵巢癌;8个抗感染产品获批上市,主要为丙肝、HIV治疗和抗生素类产品。

自身免疫领域的表现,相较2018年可以说是异军突起。该领域共有8个产品获批。尤其在银屑病治疗上,四款进口生物制剂(诺华的司库奇尤单抗、礼来的依奇珠单抗、杨森的乌司奴单抗和古塞奇尤单抗)先后获批用于银屑病治疗,四款产品均是白介素因子抑制剂,分别靶向IL-17、IL-23/IL-12、IL-23,可以说是目前全球银屑病生物制剂中最重要的竞品。此前中国银屑病治疗领域主要生物制剂是TNF-α抑制剂,相较TNF-α抑制剂,白介素抑制剂在皮损清除的指标上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和迭代,而四款一应进入中国市场,也带来了全新的治疗格局和较为激烈的竞争。

另一比较值得关注的是罕见病领域,一年中,共有5款产品获批,治疗脊髓型肌萎缩症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治疗黏多糖贮积症Ⅳ型的依洛硫酸酯酶α和治疗法布雷病的阿加糖酶β均填补了中国相关疾病治疗领域无药可用的空白,另两款产品为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依达拉奉、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芬戈莫德。可见,NMPA对罕见病药物领域越来越重视。

事实上,两批临床急需新药名单的公布,显然加速了很多进口新药进入中国的速度。2019年获批的新药中,很多都出现在临床急需的名单中,如几款罕见病产品,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古塞奇尤单抗、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等。

而在2019年最后一周,还有替雷利珠单抗、尼拉帕利、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古塞奇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布地格福、双价HPV疫苗、13价肺炎结合疫苗等8个产品搭上了末班车。其中,不乏较受关注的重磅产品,如上文提及的古塞奇尤单抗,首个获批的国产HPV疫苗,来自本土创新药企再鼎、在同类产品中有比较突出表现的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以及百济神州的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

基因/细胞治疗中国前行 | 年度 · 新药
基因/细胞治疗中国前行 | 年度 · 新药
基因/细胞治疗中国前行 | 年度 · 新药

总第949期

基因/细胞治疗中国前行 | 年度 · 新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