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何要搞“杯酒释兵权”而非大肆杀戮功臣?

用户64324579


在赵匡胤之前的五代时期,残酷的政治斗争加据了君臣之间猜忌,皇帝杀大臣,大臣弑皇帝的故事不断上演。赵匡胤上台后,如何消除皇帝与功臣之前的互相提防心理呢?他用了一种巧妙的方法,这便是“杯酒释兵权”。

我来分析一下,宋太祖为什么会“杯酒释兵权”。

第一,五代以来弑君故事不断上演

皇帝为什么喜欢杀功臣呢?这也不是无原因的。在历史上,弑君的故事并不罕见,到了五代时期,更是司空见惯。我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赵匡胤曾效力过的后周政权吧。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本是后汉政权的天雄节度使。公元950年,后汉皇帝刘承佑突下重手,连杀大臣,并想除掉手握重兵的郭威。在政权频繁更迭的年代里,君与臣之间的信任降至冰点。郭威不得不反,率军反攻开封,刘承佑败亡,郭威取而代之。

不仅臣弑君,子弑父、弟弑兄的故事也时有发生。公元907年,朱温篡唐,改国号为大梁。五年后,朱温被儿子朱友珪所杀,朱友珪还没坐暖皇帝宝座,便被弟弟朱友贞干掉了。

可以说,五代的历史,就是一连串的政变史。什么仁义道德法律人权,在这个时候统统失去价值了,剩下来的只是原始的本能,只有征服与被征服,杀人与被杀。

第二,赵匡胤很有江湖义气

史书上说,宋太祖“器度豁如”。他从军队低层干起,一直到成为皇帝,若没有宽广的胸襟,就不可让那么多人团结在他周围。甚至可以说,赵匡胤身上有着某种江湖义气。

赵匡胤曾采用拜把兄弟的方式,与九人结为生死弟兄,这九人分别是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杨光义、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这十个拜把兄弟又称为“义社十兄弟”,其中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等人都参与了陈桥兵变,成为大宋帝国的开国功臣。除了义社十兄弟之外,赵匡胤在禁军中的亲信还包括慕容延钊、韩令坤、高怀德、赵彦徽、张令铎等人。

江湖义气最讲究兄弟之情,他对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是信得过的。

陈桥兵变夺权后,赵匡胤把自己的一帮弟兄,安插在最关键的禁军系统里。此时殿前、侍卫两支禁卫军的重要头目如下: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殿前都虞侯赵匡义、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马步军都虞侯张令铎、马军都指挥使张光翰、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

在这些重要头目里,石守信与王审琦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赵匡义是亲兄弟,其他将领虽无结义,却也都是故交,情同兄弟。把禁军交给这帮兄弟,赵匡胤心里放心,只要禁军内部不动摇,其他人就难以窥视皇帝宝座。

第三,赵普对宋太祖的警告

宋太祖把最重要的禁卫军交给兄弟、亲信,有一个人大不以为然,这个人就是赵普。

开国之后,宋太祖日思夜想一个问题:自唐末以来几十年时间里,帝王之家换了八个姓,混战不停,原因出在哪呢?怎么平息混乱,使国家能长治久安呢?于是他向赵普询问,以求答案。

赵普的回答简明扼要:国家混乱的根源,是因为武将权力太大,致使君弱臣强。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夺藩镇之权,控制其钱粮,收其精兵,把财政、军权控制在朝廷手里,天下从此安定矣。

赵普的矛头直对准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自从石守信、王审琦分领侍卫、殿前禁军后,他们不仅是皇帝的结拜兄弟,也是开国元勋,在禁军中的地位稳若泰山。在此之前,赵普就多次进言,劝宋太祖把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调离禁军,另授他职,可是赵匡胤并没有听进去。

赵匡胤认为:“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我最了解,他们必定不会背叛我的。”

赵普答道:“臣也不担心他们造反。只是以我的观察,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没有统御之才,恐怕难以制服他们的部下。万一部下想造反,他们也会身不由己的。”

这个回答太巧妙了。赵普果然老谋深算,甚至可以说老奸巨猾。

赵普这句话说,令皇帝赵匡胤如梦初醒。

当年陈桥兵变时,赵匡胤不是以受部下挟持为幌子,“不得不”当皇帝吗?这是他篡权的遮羞布,赵普当然不能去揭这块遮羞布,他很聪明,顺着皇帝的意思说话:当年您是被禁军挟迫当了皇帝,倘若现今禁军将领用同样的手段挟迫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当皇帝呢?在这种情况下,谁能保证他们的忠诚呢?

赵匡胤听罢不禁毛骨耸然,下定决心削夺诸将之权。

第四,释酒释兵权

怎么削诸将之权呢?

以皇帝的权威,当然有很多方法。比如兔死狗烹,把功臣一一剪除,一黑到底。这种手段太黑了,而且搞不好落得反被弑的下场。若能和平解决,不伤兄弟情面,那才是最好的办法。赵匡胤不愧是权谋大师,他搜肠刮肚,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他在皇宫设宴,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高级将领。喝到一半时,他突然叹起气来说:“我若不是依靠在座诸位,今天岂能坐在天子的宝座上。可说实话,天子也不好当啊,还不如当个节度使快乐呢?我从早到晚,没有一刻能高枕无忧啊。”

石守信等人面面相觑,赵匡胤又道:“你们问这是为何,其实并不难知,谁不想坐我这个位置啊。”诸将大惊,个个赶忙下跪叩首道:“陛下何出何言?如今天下已定,谁敢复有异心?”

宋太祖道:“我知道在座各位不会有异心,可是假若你们部下有人贪图富贵,若有一天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就算想不干,又怎么做得到!”

这已经不是暗示了,而是明示。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斌等将领纷纷递交辞呈,称身体有疾,要求自行解除兵权。赵匡当即批准辞呈,并下令重赏这几名将领。

这些开国大将基本上被扫出禁卫军,只有石守信由于与宋太祖关系密切且屡建战功,皇帝特别照顾他的面子,保留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但也不过挂名罢了,不再过问禁军事宜了。一年后,这虚职也被解除,石守信的名字也彻底从禁军名单中删除了。

紧接着,赵匡胤对禁军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宋朝开国时,禁军有两大系统:殿前司与侍卫司。杯酒释兵权前,殿前都点检一职已不设,酒杯释兵权后,殿前副点检一职也被取消,重要职位只剩下殿前都批挥使、殿前都虞侯。在石守信之后,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也被撤销。侍卫司被一分为二,分别是侍卫马军司与侍卫步军司。

经过这一番调整后,禁军变为三大系统,但兵权更分散了,新上任的将领在禁军的威望及影响力,是完全不能与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这些开国功勋相提并论。因此,禁军对皇位的威胁不复存在。

在中国历史开国皇帝里,屠戮功臣之事时有发生,宋太祖以巧妙的手段杯酒释兵权,避免君臣出现大的冲突,这个方法应该说比较高明。但另一个方面看,宋太祖开启压制武将的传统,内重外轻,强干弱枝成为大宋基本国策,导致宋代三百年在军事上比较弱,是诸王朝中武力最差的。


君山话史


眼界和胸怀,是决定行为的指南。眼界宽广,胸怀博大,自然待人诚恳,以己度人,换位思考,便不会做出禽兽之举、畜生之为。赵匡胤出生于兵荒马乱、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五代时期,武将出身,参战无数,却能在了却天下君王事的过程中,突显出人性的悲悯,内心的慈悲,殊为难得。

其实,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赵匡胤不但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实现皇权的稳固,而非大肆杀戮功臣,而且在夺取天下时,也没有过分杀戮,他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夺取了政权。

公元960年,时任后周殿前司都点检、掌管后周禁军的赵匡胤,将部队拉到黄河边上的陈桥驿,在部众的拥戴之下,发动了陈桥兵变,实现了黄袍加身。在手握军队的情况下,赵匡胤没有用鲜血铺就登上皇帝宝座的道路,而是以不杀人为底线,迂回曲折地推进。

比如,对于如何上位,他特意征求了后周原宰相范质的意见。范质是后周世宗柴荣临终的托孤之臣,他自然竭力维护后周幼帝柴宗训和皇太后的利益,在生米煮成熟饭的情况下,他向赵匡胤提出三点要求:一、要求赵匡胤接受柴宗训的禅让,行禅让之礼;二、像尊敬自己的母亲一样,尊敬柴荣的妻子(太后);三、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照顾好逊位的少帝柴宗训。赵匡胤一一答应,所以,他的上位,宫闱中没有流下一滴血。

对待后周的将领和大臣,他也是尽量拉拢,以不杀人为底线。对于领有重兵的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虞候韩令坤和副都点检慕容延钊,赵匡胤安排人分头劝降,当他们表示归顺,赵匡胤立即授予他们高官。

对于后周旧臣,如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个后周宰相,让他们继续任宰相,又给他们加官进爵。因此,赵匡胤的新朝,政府班子几乎全部是后周时期的原班人马。

为了解决五代以来武将夺皇位的历史惯性问题,赵匡胤决定收兵权。961年7月,他在宫中设宴,请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喝酒。酒酣之际,赵匡胤闷闷不乐起来说:“若非你等出力相助,我哪有今日?你们的功德,我铭记于心。只是如今做了皇帝,却反而睡不着。”大将们忙问为何。赵匡胤说:“做皇帝如此风光,谁人不想?”大将们均表示不会有异心。赵匡胤说:“纵使你们无异心,但你们的部下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也由不得你们了。”大将们吓出一身冷汗,赶紧请教办法。赵匡胤说说:“人生所谓富贵者,不过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你们何不释去兵权,购买良田,为子孙立永久之业,我们君臣上下相安,岂不好?”

于是,大将们第二天就提出辞去军职。赵匡胤十分高兴,立即赏给他们大量金银财宝,又与他们结为儿女亲家,于是,这些大将便高高兴兴地安享富贵去了,得以高位善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吸取五代藩镇之乱的教训,削夺了武将兵权,巩固了帝位,但他没有因此杀戮功臣,充分显示出他在政治上杰出的政治才能。


帝国的脸谱


赵匡胤上台的第二年七月,就“杯酒释兵权”,而不是大杀功臣,原因很多,但无非从内,从外找原因。

1,内因一:赵匡胤本人算是一个比较仁慈的皇帝

赵匡胤被黄袍加身后,首先就要求不要加害后周柴氏家族,保留后周的百官。这一点他基本上说到做到了。赵匡胤还在太庙立了一个誓碑,要求子孙后代:不滥杀士大夫和言官。宋朝重文轻武的基调也是赵匡胤建立起来的。

2,内因二:赵匡胤本人是高级军官家庭出身,有一定的文明素质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后汉时期,就担任护圣都指挥使,相当于师长少将级别。到了后周,赵弘殷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后来转右厢都指挥,领岳州防御使,相当于军长级别兼地方军司令。

赵弘殷曾跟随周世宗攻打南唐的两淮。经过寿春时,周世宗发现寿春卖烧饼的饼都比外地小一号,非常生气,要把寿春城里卖烧饼的都杀掉。赵弘殷及时劝阻了周世宗的鲁莽行动。赵弘殷的这些品德应该对赵匡胤有一些影响。

刘邦、朱元璋,都是农民出身,“刘项原来不读书”,他们都是从血淋淋的战场里爬到宝座上的,心狠手辣。手下功臣都是打仗打出来的,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刘邦、朱元璋总在心里想:哪一天,手下的一帮人也可以学自己一样爬上宝座!所以,刘邦、朱元璋大杀功臣。

3,外因一:功臣很多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和关系比较好的人

赵匡胤在郭威手下时,就结拜了很所兄弟。

两宋之际的李攸记载:“太祖义社兄弟,保静军节度使杨光义,天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义军节度使兼侍中李继勋,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书令、秦王王审琦,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刘庆义,左骁卫上将军刘守忠,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彰德军节度使韩重斌(赟),解州刺史王政忠。”

随着赵匡胤在后周步步高升,他结交的人原来越多,可以说他私人的势力已经控制了后周的主要禁军部队。

4,外因二:夺取政权并没有太大的流血牺牲,功臣主要是拥立之功。

功臣并没有直接立战功,主要是拥立之功,对李筠、李重进两节度使的叛乱也是很轻松地击败了。

5,外因三:天下未定,滥杀功臣,会导致地方反叛。另外滥杀之后,会导致无将收复十国。

赵匡胤实际是有两次释兵权,第一次是上台的第二年,把好兄弟们的禁军兵权收了,把他们放到外地当节度使。等基本上收复十国后,又通过各种方式把节度使的权都收了。节度使从此只是一个荣誉,没有了任何实权。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史书记载赵匡胤时用到两个词语:器度豁如、人望归之。

器度豁如,就能“团结同志”。

人望归之,就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所以,当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带着一帮兄弟、领着大军去陈桥驿溜达一圈再打道回府时,江山顷刻间换了颜色。

五代十国是个血腥的时代,每次政权变换都是腥风血雨。而陈桥兵变却是完全不一样。

大军返回汴梁前,赵点检约束部下三点:不得惊犯太后、主上;不得侵陵公卿;不得侵掠朝市府库。

赵匡胤在后周禁军中有着极高的威信,这三点基本都被执行下去了。

除了后周侍卫马步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一家被杀外,再无人被杀,汴梁城也没有像以往兵变那样遭受劫掠。

事后,杀害韩通一家的王彦升,不仅没得到封赏还差点被治以“擅杀之罪”。

一个人的行为反应了他的禀性,反之,禀性又会决定他的行为。

陈桥兵变彻底地反应出了赵匡胤的禀性——仁厚、不嗜杀;反过来,赵匡胤这禀性又决定了陈桥兵变必然是场和平演变。

因此,尽管以兵变夺取柴氏江山有违传统伦理道德,可史书对赵匡胤代周自立却无过多的指责。

五代十国以嗜杀著称,赵匡胤一介武夫却不嗜杀,真是难能可贵!

乱世,手握重兵的将领对皇权极具威胁,赵匡胤登基称帝后,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个问题。

大开杀戒收回兵权,还是……

宋太祖没有效仿汉高祖,和唐太宗也不一样,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历史上留下“杯酒解兵权”的佳话。

不嗜杀,对于宋太祖来说,并不是权谋之术,而是浸入了他骨子里的禀性。

有例为证。

宋太祖一日驾临武成王庙,也就是后来的武庙,见白起的画像被挂在武成王庙,他以杖指着白起的画像说:“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以配享于此?”

意思很明确,白起坑杀几十万已经投降的赵国将士,这是很不光彩的行为,其画像怎么能挂在武成王庙,享受配祀的待遇呢?

有大臣为白起辩解:作为名将,哪个没有缺点呢?

宋太祖不接受这样的辩解,坚决要求把白起的画像移出武成王庙。

对降兵都不赞成一杀了之,对扶助自己登上帝位的结义兄弟、功臣们,仁厚的宋太祖又怎么可能痛下杀手?因而,杯酒释兵权就是唯一的选项。

怪不得,领兵带将时的赵匡胤,就能人望归之——谁不想跟着仁厚、不嗜杀、有勇有谋的好领导打天下?

怪不得,宋太祖仅以区区十万之众就平定了天下——五代乱世需要一位仁厚、不嗜杀的英主来结束,历史不选择宋太祖还能选择谁?


湘漓同源


熟悉北宋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北宋建立以后,赵匡胤为了解决武将权力过大的问题,便亲自导演了一部戏,让昔日跟自己一起夺天下的将领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权力,这就是历史上出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并不像其他朝代的皇帝一样,对于功臣就是疯狂的杀戮,而是采取了比较缓和的手段,这是为啥呢?

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最重要的执政观念就是“以德治国”,想用仁义管理天下,所以赵匡胤不仅不杀功臣,反而立下了不能对文人动武的规定,像苏轼多次被朝廷排挤,可就是没有受到迫害,都是流放。而且赵匡胤想迁都,都因晋王的“在德不在险”而搁浅,可见赵匡胤是个注重德化的人。这样,赵匡胤当然不会杀死自己的功臣,这不符合他的治国理念。


再有就是形势的无奈。赵匡胤当上皇帝时,北宋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宋并没有恢复到唐朝时期的疆域,而且宋朝的北面就是虎视眈眈的辽国,要是把功臣全部赶尽杀绝,可能宋就没有足够的将领去抵抗辽国的进犯,所以赵匡胤只是一步步夺取将领的权力,他并不会把将领杀了。而且,赵匡胤手底下的这些将领都手握重权,要是赵匡胤对他们可能赶尽杀绝,可能会逼的他们起兵造反,宋本就刚刚建立,要是再发生内讧,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赵匡胤就找了个台阶,让功臣有的下。

赵匡胤虽说没有杀绝功臣,可是他对武将的提防,导致了宋朝军队战斗力的低下,不能有效地抵挡住外来入侵。


历史百家争鸣


杀戮毕竟是残忍的,在跟随周世宗时,赵匡胤算是是个武将出身。而武将造反要么手握重兵,要么像他一样黄袍加身。显然他对自己的部下是有信心的,他最担心的不是武将造反,而是怕别人效法于他,用黄袍加身的方法篡位。


那怎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呢?只有让他们主动交出兵权,于是杯酒释兵权解决了这一问题。不杀功臣会不会也可能和北疆未定有关系呢?我想也不能排除这个因素。当然,跟他喜爱读书应该也有一定的关系,他酷爱读书,经常手不释卷。他的这一习惯深深地影响了大宋朝。宋朝建立后,他常常鼓励身边的人要多读书,说读书可以增长见识,还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赵普就是在他的鼓励下变得手不释卷的。所以他说:“宰相还要用读书人”。


赵匡胤延续了周世宗很多的优良传统,首先就是不滥杀功臣。而是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如此所作所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公元961年7月初九的晚上,宋太祖在宫里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酒过三巡,酒酣耳热之际宋太祖说:“没有你们帮助我就没有今天,但是我整天睡不着觉,就是担心有一天,你们的士兵把黄袍披到你们的身上,就算你们不想当皇帝又能怎么办呢?”石守信等人听了赶紧的,第二天一上朝就称病告老辞职。宋太祖一一批准,并收回了他们的兵权,送给他们每人很多钱让他们到外地去了。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不以杀戮服人。有两件事可以说明,有一次,他宴请群臣,有个叫王著的人,原是后周之臣。喝醉酒后思念故主大声喧哗。大家都以为他必死,结果宋太祖原谅了他,放过了他。还有一次,赵匡胤刚好出宫,忽然,一支冷箭飞来射到了他的黄龙旗上,他下令不许追查射箭者。后来也相安无事了。


秦野雁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好和点评。

在华夏历史上开国皇帝基本上都屠杀开国功勋集团,第一个杀的是汉高祖刘邦,杀的最绝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没有杀过功勋集团的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再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但有点欠缺的就是大宋没有统一天下。仅仅是统一中原地区。

赵匡胤开国以后用比较文明的方式来对待功勋集团,就是“杯酒释兵权” 用金钱和姻亲来笼络功勋集团,从而避免了杀戮。但我们仔细想一下,石守信,高怀德等人是开国功勋吗,他们对大宋的建立有何功绩。最大的功劳就是帮助赵匡胤篡位,无非一般赵家狗,杀于不杀实在是没有必要。不杀还可以留下一个好名声。这些功勋集团对赵匡胤的威胁几乎没有,潜在的危机也似乎没有。至于说大宋统一天下?终两宋三百余年也没有成功、也就无需预测了。

再就是赵匡胤给予这些功勋集团巨大的经济利益,让他们去醉生梦死的生活。这种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也造成了两宋经济的发达和市井文化。赵匡胤既是大政治家,有着恢弘的气度,广阔的胸怀,这种性格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比朱元璋阴暗性格要强的多的多。而且赵匡胤在制度上避免发生篡位的事情。文官掌军。相权分开,财权分开。监察权也是分为御史台和知谏院。如此以来就造成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大量的冗官。

最后一点就是赵匡胤自己就是大军阀,靠篡位成事。不怕别人造反。他以一种别致方式来避免造反的发生,那就是宣扬教化。重文抑武。两宋文化之灿烂,科技之发达。是封建时代的巅峰。唐宋八大家北宋出现了六个。四大发明北宋有三个。 文官始终掌控北宋政权。但也是由于此,导致两宋守内而虚外,两宋的军事最疲软的。

赵匡胤的做法造成了华夏民族的尚武精神是丧失,这是最致命的,儒家思想彻底成为华夏的主导思想。




清水空流


终其一生,赵匡胤对大臣都没有大开杀戒。这应该和他的性格,和当时的环境有关系吧。虽然,赵匡胤也是一个征战杀阀出身的皇帝,他的内心深处也有其软的一面,从他对柴荣的后代的除理上,可以看的出来。另外,当时宋的周边还有许多政权存在,对新成立的大宋时刻有着威胁。因而,他不可能会自毁长城。所以,他没大肆杀掉这些有功的将领。


一叶小舟168521774


谁没事去屠杀功臣呢?刘邦也没杀功臣啊,朱元璋杀,也不至于屠杀吧?

你以为杀功臣很容易?一个弄不好就被打翻船的,看看宋之前“梁唐晋汉周”,除了周,哪一个不是因为皇帝想收武将兵权,然后被武将造反打垮了,然后灭国?

你想收兵权,问题是,武将那么乖,你说收就收?权力向来都是给出去容易收回来难,

张匡胤为什么能收兵权成功?

因为在从安史之乱755年到宋开国的960年,这二百年来,每一个皇帝,都在削弱手下武将的兵权,包括节度使,也在削弱手下将领的军权,这样每一次的削权,使得武将的权力已经很小了,很难再威胁皇权了,不然,宋也是一个短命王朝,

当然,赵匡胤的削兵权也不是那容易的事,因为直接关系安全的就是禁军,于是最开始是对禁军将领的权力进行分割,将禁军一分为三,分三人统辖,再分别剥夺他们的调兵权,然后派监军等分割统兵权,

这一系列手段下来,那些跟着他的将军,已经不可能威胁皇权了,于是才有“杯酒释兵权”这出系,失去这个背景,别说一桌酒了,就是刀架在脖子上,别人也不会放权的。

这不是赵匡胤仁慈,也不是他英明神武,而是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谁都知道武将权力是最大威胁,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所以每一个皇帝,在登记后,不断的削弱武将兵权,到了张匡胤时代,已经难以威胁皇权了,

如果朱元璋处于赵匡胤的位子,他也会善待功臣,如果赵匡胤处于朱元璋的时代,赵匡胤也会杀功臣,这跟人品无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