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欣河事件後,關東軍對蘇軍有了怎樣的認識?

用戶101023869341


在哈拉哈河或者叫諾門罕戰役後,日軍對於蘇軍的戰鬥力特別是武器裝備的水平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


關於諾門罕戰役,或者叫做哈拉哈河戰役的地圖。
日軍還是以步兵為主。


在諾門罕以前,日軍根據情報,包括蘇軍的叛逃人員和收集的情報判斷,蘇軍在遠東部隊由於大清洗而元氣大傷,當時日軍認為日軍的一個師團可以對付3個蘇軍步兵師,當時世界上各個國家陸軍的主力都是步兵師,步兵師的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陸軍實力的重要指標。而皇軍可以以一敵三,那麼蘇軍師的數量優勢就會大打折扣。
蘇軍的損失並不小,按照大多數的說法,蘇軍傷亡2.4萬人,日軍傷亡1.9萬人,而按照蘇軍的說法,蘇軍傷亡1.9萬人,消滅日軍5.9萬人。



繳獲的日軍武器,太熟悉的歪把子。

日軍投入戰役的主力第23師團,本是一個新組建的3單位師團,但是下邊的61,71,72聯隊可不是新部隊,日軍的3單位聯隊組建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是由原來的4聯隊師團中抽出來一個聯隊編成,而且23師團成立在熊本,這個地方的兵在日軍中評價很高,被認為是日本第一,而且23師團就在東北,就是為了對蘇作戰準備的,而師團長小松園太郎原來是駐蘇武官,對於蘇軍也可以說是知根知底。

但是戰役的結局是,皇軍的精銳在蘇軍面前完全被碾壓,雖然後來統計表明蘇軍的傷亡大於日軍,但是蘇軍鋪天蓋地的炮火,一望無際的坦克都是日軍無法抗拒的,而且23師團幾乎被全殲,部隊的傷亡達到80%,要知道一般來說一個部隊傷亡比例達到了30%,就表示這個部隊的作戰部隊已經是傷亡過半了,需要撤出戰鬥進行休整了,傷亡80%就可以說是全軍覆滅了。對於日軍來說,自明治成軍以來,第一次幾乎一個師團全滅,所以說是日本陸軍最大的敗績。


蘇軍的炮兵完全壓制了日軍的炮兵。


日軍的坦克部隊雖然也有一些出色的表現,但是和蘇軍相比,還是差著不是一點半點。

經過諾門罕一戰,日軍迅速修正了雙方的實力對比,日軍的一個師團只能是和蘇軍的一個步兵師對抗,這種情況下,關東軍和遠東蘇軍的兵力對比必須達到1:1,才能夠發動進攻,而蘇軍在遠東兵力一直保持在100萬以上,雖然蘇軍在對德作戰中從遠東抽調了有30萬部隊和三分之一的彈藥,但是剩下的蘇軍依舊是佔有兵力兵器方面的優勢,雖然蘇軍進攻日軍會很困難,特別是彈藥會有不足,但是自保綽綽有餘,關東軍就算是在所謂的關特演期間也沒有超過對面的蘇軍,沒有兵力優勢,再狂妄的日本將軍也不敢再來一次諾門罕了。


這裡邊,摘錄的日軍軍醫的回憶,可是把蘇軍好好的渲染了一下,尤其是是蘇軍鋪天蓋地的炮火。

而蘇軍則是通過諾門罕一戰,是日軍不敢輕舉妄動,當然日軍也不是沒有想法,但是諾門罕一仗的教訓太深刻了。同時,朱可夫通過諾門罕的戰功,躲過了大清洗行刑隊的手槍,而朱可夫對於後來蘇德戰爭的意味著什麼,大家都清楚。


紅色手電筒


諾們坎戰役以蘇軍的完全勝利而告終,日本當時最精銳的關東軍敗到脫褲子,戰後有日本人回憶說,這是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失敗,相當於一個半大小夥子去挑釁一個彪形大漢,接果被人家單手舉起,摔在地上,影響是日本徹底放棄北上進攻的蘇聯的戰略規劃,下定決心南下 進攻中國本土,即使在德軍兵臨莫斯科的時候,日本都沒敢動蘇聯一寸土地,作為德國的盟友,小小的佯攻都沒有,可想而知經過這一仗以後,日本人有多懼怕前蘇聯, 哈哈😄



枕籍阿杜


島國民族的性格是極其敏感的,同時也是非常撕裂的,對於諾門坎(哈拉欣河)戰役失敗的認識,日本軍部和關東軍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出於軍事角度和所處位置的不同,形成了後面讓人看不懂的戰略格局:主張南下死磕老美,卻又舉行“關東軍特別大演習”,擺出一副跟蘇聯開戰的架式。



1939年9月15日,日本駐蘇聯大使東鄉茂德和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簽署了停戰協定,標誌著諾門坎戰役落幕。戰後首要問題當然是追責,畢竟日本陸軍遭到了甲午戰爭以來的首次大敗,參謀本部修理了一直我行我素的關東軍,天皇為了出氣,再收拾了參謀本部。

從東京參謀本部到長春關東軍司令部,“換馬”的細節不重複了,之前有過專答。只說戰後,日本軍部(參謀本部和陸軍省)特別成立了“諾門坎事件委員會”,對戰役期間雙方的軍備、戰術和後勤進行研究和評估。



委員會發現,參戰日軍都比較認可蘇軍猛烈的陸空火力,因此在報告中給出結論:“日本陸軍由於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實戰經驗,逐漸喪失了對火器的正確認識”。在進一步的調研中,對蘇軍的具體戰術、情報和後勤工作也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認為蘇聯軍隊已經淘汰了過去沙俄軍隊因襲守舊的作戰方式。

同時對於蘇軍遠距離投送大量作戰物資的能力,委員會也比較驚訝,其實這是日軍侵略中國的後果,他們沒有跟真正的工業國家對壘過。戰役期間關東軍一共使用了3000輛運輸卡車,而蘇聯是18000輛,這還不算鐵路運輸能力。關於這一條,所謂的委員會也拿不出來什麼好的應對辦法,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就那個水平。



蘇軍的弱點也必須找出來些,否則“皇軍”面子上掛不住。經過委員會仔細發掘,認為蘇軍過於偏重依賴裝備和物資,步兵進攻時速度較慢,特別是在近距離攻擊時缺乏果敢和衝勁,說白了,就是沒有日軍端著刺刀衝鋒那股二桿子精神,所以委員會寫道:“為了戰勝火力優勢的蘇軍,關鍵的打法是突襲”。

其實是屁話,小松原太郎曾經組織過20000人的夜間突襲,也沒撈到什麼便宜,這就算是委員會給日軍臉上貼金了。總體而言,日軍高層意識到了蘇日軍隊在裝備和火力上的巨大差距,陸軍內部叫囂“北進”的一派聲勢漸弱,在海軍的力爭和冷嘲熱諷之下,南進派轉而佔據上風。



但是關東軍不這麼認為,“皇軍之花”遭此敗績,司令官和參謀長雙雙下崗,讓關東軍上下非常窩火,一心報仇雪恥。在關東軍看來,打敗仗的主要原因根本不是裝備差距,日本士兵的戰鬥意志也遠超蘇軍,小鼻子搞不過大鼻子的理由只有一個:兵力不足。

在1939年,關東軍剛剛升格到“方面軍”級別,所以才有資格在諾門坎前線組建了第6軍編制,但也只轄第7和第23兩個師團。關東軍其它兩個師團、若干獨立混成旅團和“國境守備隊”,要擔負警戒和控制“偽滿洲國”大片地區的任務,無力抽出更多精銳投入諾門坎戰場。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關東軍為了復仇,拼命要求軍部給增兵。



擴軍可不是撒豆成兵,需要進行新一輪戰爭動員,打仗的事參謀本部說了算,但是動員可是陸軍省的管轄範圍。經過關東軍不斷遊說,陸軍省一些部長和課長表示了一定的支持,認為關東軍只有增兵至20到25個師團,才能保持對蘇軍兩倍的戰力優勢,才能在“復仇之戰”中取勝。

但是隻有陸軍省表達了支持,日本內閣、海軍省和剛剛被裕仁清洗過的參謀本部,都已經對跟蘇聯開戰沒有了熱情和信心。1941年7月2日,“御前會議”決定武裝開進法屬越南,標誌著日本“南進派”徹底佔了上風,吵吵著北攻蘇聯的關東軍被晾在了一邊。



為了安撫北進派和應付德國人不斷的夾擊要求,會議特地作出了一個補充決定:北方問題在適當時機給予解決。在時任陸相東條英機的撮合下,日本軍部同意進行局部動員給關東軍增加兵力並舉行戰備演習,這就是所謂的“關特演”。而實際上,卻給對蘇動武設置了三道門檻,包括德軍攻陷莫斯科、遠東蘇軍大批西調、日美談判取得重大進展等等,準確點說,這是個模楞兩可的“面子工程”。

這樣到1941年底,關東軍實力迅速膨脹,擁有第1師團、第8師團、第9師團、第10師團、第11師團、第12師團、第14師團等主力,總兵力一度達到31個師團85萬人,號稱百萬大軍。其實呢?無非是東京給關東軍一點面子而已,畢竟許多軍部重要成員包括東條,都曾經是關東軍出身。

而後來的事情發展我們都瞭解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關東軍淪為了南洋戰場的“調兵倉庫”。


度度狼gg


“哈拉欣河戰役”的稱謂很多。也被稱作“諾門罕戰爭”、“諾門坎戰役”、“哈拉沁戰役”等。蘇聯把這次戰役稱作“哈拉欣河戰役”。

“哈拉欣河戰役”過程

日、俄在近代為爭奪勢力範圍多次開戰。1904年兩國爆發日俄戰爭,最終日本戰勝,滿洲成為日本的勢力範圍,並且俄國被迫把庫頁島南部割讓與日本。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強佔中國東北,並於1932年成立傀儡的偽滿洲國。外蒙古則在蘇聯支持下,於1921年宣佈獨立。

偽滿洲國與蒙古國為鄰,各自有日本、蘇聯駐軍。在不少地段存在邊境糾紛,曾數次衝突,日軍也意圖藉此試探蘇軍實力。如1938年7月30日,日、俄在滿、蘇、朝交界的張鼓峰發生的武裝衝突。這次衝突一個月後的8月10日雙方議和,簽訂停戰協定了事。1939年5月,雙方再起衝突。而這次一發而不可收,終於釀成了哈拉欣河戰役,也就是諾門坎戰役。當時蘇軍主將為朱可夫,蒙古為喬巴山,日方主將則為小松原道太郎。



5月27日,日軍進入爭議地區向哈拉哈河推進,遭蘇、蒙軍隊阻擊。7月2日,日軍再次進攻,強渡哈拉哈河,攻佔巴音查干。經三天激戰,日軍撤回哈拉哈河東岸。事後又多次進攻,均被擊退。8月20日,蘇聯和蒙古軍隊轉入進攻,23日包圍日軍主力,至31日全殲該敵。9月,日軍在空戰和地面戰鬥中連遭慘敗。16日雙方停火。戰事以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告終。哈拉欣河戰役,日本史學家認為是“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敗仗”。


哈拉欣河戰役無異於給日本帝國主義當頭棒喝,讓他們認識到蘇聯紅軍不好惹,因此才沒有敢於北進。日本陸軍曾總結經驗,認為日本如果像蘇聯紅軍那樣用坦克和重炮進行作戰的話,日本的工業和資源根本無法承受。日本陸軍認識到了自己與頂級工業強國的差距,從而對蘇聯心存畏懼,直到哈拉欣河戰役,則讓日本陸軍徹底放棄了北進的企圖。


W龍的傳人


幾年前,觀看了一部韓國影片《登陸之日》,裡面有一場描述了這場戰役的片段。在蘇軍機械化的功擊下,日本關東軍以血肉之軀阻擋蘇軍的滾滾鐵流,雖很慘烈。但勝利的天平朝蘇軍傾斜,日本遭到慘敗。


《登陸之日》劇照

哈拉欣河戰役,又稱諾門坎戰役。1939年5月,日本為實現其北進計劃,蓄意挑起戰爭。雙方在‘’滿‘’蒙邊界爆發了一場大規模軍事戰爭。歷時135天,以日本失敗告終。

諾門坎戰役中的日軍軍官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洛倫茲教授曾評價這場戰爭說過:"亞洲腹地的一隻蝴蝶扇了扇翅膀,或許幾周後能引起南太平洋的一場風暴。"在軍事和政治領域,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起因可能微乎其微,但產生的"蝴蝶效應"卻令人瞠目。該次戰役對二戰的局勢發展卻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蘇軍的戰利品

早在1936年8月,日本就提出了實行大陸政策的北進和向太平洋擴張的南進同時並舉的《國策基準》計劃。狂妄自大的日本人在戰初根本沒有將蘇軍放在眼裡,1905年爆發的日俄戰爭,日本以彈丸之地戰勝強俄一直留在日本人印象中。日軍第6集團軍司令官狄州立冰將軍曾擔任日本駐蘇聯武官,他告訴部下:“此時的蘇聯紅軍跟日俄戰爭時的俄軍沒什麼區別”。在日軍高級軍官這種片面渲染下日軍根本不把蘇聯紅軍放在眼裡,這也導致了他們最後的慘敗。

反觀蘇聯紅軍,經過蘇聯國內的“大清洗”,蘇聯紅軍的戰鬥力已受到嚴重削弱,但對日軍來說還是有很強的戰鬥力的。蘇軍在此次戰役中各軍兵種之間的密切配合重創驕橫的日軍,沉重打擊了狂妄自大的日本關東軍囂張氣焰,甚至對蘇軍產生了心理障礙,不敢再與蘇聯有再戰之心,進而促使日本大本營不得不放棄“北進政策”而選擇“南進政策”,進攻太平洋諸島,偷襲珍珠港,將隔岸觀火的美國拖下水,向英美宣戰,最終導致日本法西斯完全覆滅。


研經鑄史


兇狠冷漠殘暴強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