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欣河事件后,关东军对苏军有了怎样的认识?

用户101023869341


在哈拉哈河或者叫诺门罕战役后,日军对于苏军的战斗力特别是武器装备的水平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关于诺门罕战役,或者叫做哈拉哈河战役的地图。
日军还是以步兵为主。


在诺门罕以前,日军根据情报,包括苏军的叛逃人员和收集的情报判断,苏军在远东部队由于大清洗而元气大伤,当时日军认为日军的一个师团可以对付3个苏军步兵师,当时世界上各个国家陆军的主力都是步兵师,步兵师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陆军实力的重要指标。而皇军可以以一敌三,那么苏军师的数量优势就会大打折扣。
苏军的损失并不小,按照大多数的说法,苏军伤亡2.4万人,日军伤亡1.9万人,而按照苏军的说法,苏军伤亡1.9万人,消灭日军5.9万人。



缴获的日军武器,太熟悉的歪把子。

日军投入战役的主力第23师团,本是一个新组建的3单位师团,但是下边的61,71,72联队可不是新部队,日军的3单位联队组建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由原来的4联队师团中抽出来一个联队编成,而且23师团成立在熊本,这个地方的兵在日军中评价很高,被认为是日本第一,而且23师团就在东北,就是为了对苏作战准备的,而师团长小松园太郎原来是驻苏武官,对于苏军也可以说是知根知底。

但是战役的结局是,皇军的精锐在苏军面前完全被碾压,虽然后来统计表明苏军的伤亡大于日军,但是苏军铺天盖地的炮火,一望无际的坦克都是日军无法抗拒的,而且23师团几乎被全歼,部队的伤亡达到80%,要知道一般来说一个部队伤亡比例达到了30%,就表示这个部队的作战部队已经是伤亡过半了,需要撤出战斗进行休整了,伤亡80%就可以说是全军覆灭了。对于日军来说,自明治成军以来,第一次几乎一个师团全灭,所以说是日本陆军最大的败绩。


苏军的炮兵完全压制了日军的炮兵。


日军的坦克部队虽然也有一些出色的表现,但是和苏军相比,还是差着不是一点半点。

经过诺门罕一战,日军迅速修正了双方的实力对比,日军的一个师团只能是和苏军的一个步兵师对抗,这种情况下,关东军和远东苏军的兵力对比必须达到1:1,才能够发动进攻,而苏军在远东兵力一直保持在100万以上,虽然苏军在对德作战中从远东抽调了有30万部队和三分之一的弹药,但是剩下的苏军依旧是占有兵力兵器方面的优势,虽然苏军进攻日军会很困难,特别是弹药会有不足,但是自保绰绰有余,关东军就算是在所谓的关特演期间也没有超过对面的苏军,没有兵力优势,再狂妄的日本将军也不敢再来一次诺门罕了。


这里边,摘录的日军军医的回忆,可是把苏军好好的渲染了一下,尤其是是苏军铺天盖地的炮火。

而苏军则是通过诺门罕一战,是日军不敢轻举妄动,当然日军也不是没有想法,但是诺门罕一仗的教训太深刻了。同时,朱可夫通过诺门罕的战功,躲过了大清洗行刑队的手枪,而朱可夫对于后来苏德战争的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清楚。


红色手电筒


诺们坎战役以苏军的完全胜利而告终,日本当时最精锐的关东军败到脱裤子,战后有日本人回忆说,这是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失败,相当于一个半大小伙子去挑衅一个彪形大汉,接果被人家单手举起,摔在地上,影响是日本彻底放弃北上进攻的苏联的战略规划,下定决心南下 进攻中国本土,即使在德军兵临莫斯科的时候,日本都没敢动苏联一寸土地,作为德国的盟友,小小的佯攻都没有,可想而知经过这一仗以后,日本人有多惧怕前苏联, 哈哈😄



枕籍阿杜


岛国民族的性格是极其敏感的,同时也是非常撕裂的,对于诺门坎(哈拉欣河)战役失败的认识,日本军部和关东军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出于军事角度和所处位置的不同,形成了后面让人看不懂的战略格局:主张南下死磕老美,却又举行“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摆出一副跟苏联开战的架式。



1939年9月15日,日本驻苏联大使东乡茂德和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签署了停战协定,标志着诺门坎战役落幕。战后首要问题当然是追责,毕竟日本陆军遭到了甲午战争以来的首次大败,参谋本部修理了一直我行我素的关东军,天皇为了出气,再收拾了参谋本部。

从东京参谋本部到长春关东军司令部,“换马”的细节不重复了,之前有过专答。只说战后,日本军部(参谋本部和陆军省)特别成立了“诺门坎事件委员会”,对战役期间双方的军备、战术和后勤进行研究和评估。



委员会发现,参战日军都比较认可苏军猛烈的陆空火力,因此在报告中给出结论:“日本陆军由于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战经验,逐渐丧失了对火器的正确认识”。在进一步的调研中,对苏军的具体战术、情报和后勤工作也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认为苏联军队已经淘汰了过去沙俄军队因袭守旧的作战方式。

同时对于苏军远距离投送大量作战物资的能力,委员会也比较惊讶,其实这是日军侵略中国的后果,他们没有跟真正的工业国家对垒过。战役期间关东军一共使用了3000辆运输卡车,而苏联是18000辆,这还不算铁路运输能力。关于这一条,所谓的委员会也拿不出来什么好的应对办法,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就那个水平。



苏军的弱点也必须找出来些,否则“皇军”面子上挂不住。经过委员会仔细发掘,认为苏军过于偏重依赖装备和物资,步兵进攻时速度较慢,特别是在近距离攻击时缺乏果敢和冲劲,说白了,就是没有日军端着刺刀冲锋那股二杆子精神,所以委员会写道:“为了战胜火力优势的苏军,关键的打法是突袭”。

其实是屁话,小松原太郎曾经组织过20000人的夜间突袭,也没捞到什么便宜,这就算是委员会给日军脸上贴金了。总体而言,日军高层意识到了苏日军队在装备和火力上的巨大差距,陆军内部叫嚣“北进”的一派声势渐弱,在海军的力争和冷嘲热讽之下,南进派转而占据上风。



但是关东军不这么认为,“皇军之花”遭此败绩,司令官和参谋长双双下岗,让关东军上下非常窝火,一心报仇雪耻。在关东军看来,打败仗的主要原因根本不是装备差距,日本士兵的战斗意志也远超苏军,小鼻子搞不过大鼻子的理由只有一个:兵力不足。

在1939年,关东军刚刚升格到“方面军”级别,所以才有资格在诺门坎前线组建了第6军编制,但也只辖第7和第23两个师团。关东军其它两个师团、若干独立混成旅团和“国境守备队”,要担负警戒和控制“伪满洲国”大片地区的任务,无力抽出更多精锐投入诺门坎战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关东军为了复仇,拼命要求军部给增兵。



扩军可不是撒豆成兵,需要进行新一轮战争动员,打仗的事参谋本部说了算,但是动员可是陆军省的管辖范围。经过关东军不断游说,陆军省一些部长和课长表示了一定的支持,认为关东军只有增兵至20到25个师团,才能保持对苏军两倍的战力优势,才能在“复仇之战”中取胜。

但是只有陆军省表达了支持,日本内阁、海军省和刚刚被裕仁清洗过的参谋本部,都已经对跟苏联开战没有了热情和信心。1941年7月2日,“御前会议”决定武装开进法属越南,标志着日本“南进派”彻底占了上风,吵吵着北攻苏联的关东军被晾在了一边。



为了安抚北进派和应付德国人不断的夹击要求,会议特地作出了一个补充决定:北方问题在适当时机给予解决。在时任陆相东条英机的撮合下,日本军部同意进行局部动员给关东军增加兵力并举行战备演习,这就是所谓的“关特演”。而实际上,却给对苏动武设置了三道门槛,包括德军攻陷莫斯科、远东苏军大批西调、日美谈判取得重大进展等等,准确点说,这是个模楞两可的“面子工程”。

这样到1941年底,关东军实力迅速膨胀,拥有第1师团、第8师团、第9师团、第10师团、第11师团、第12师团、第14师团等主力,总兵力一度达到31个师团85万人,号称百万大军。其实呢?无非是东京给关东军一点面子而已,毕竟许多军部重要成员包括东条,都曾经是关东军出身。

而后来的事情发展我们都了解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关东军沦为了南洋战场的“调兵仓库”。


度度狼gg


“哈拉欣河战役”的称谓很多。也被称作“诺门罕战争”、“诺门坎战役”、“哈拉沁战役”等。苏联把这次战役称作“哈拉欣河战役”。

“哈拉欣河战役”过程

日、俄在近代为争夺势力范围多次开战。1904年两国爆发日俄战争,最终日本战胜,满洲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并且俄国被迫把库页岛南部割让与日本。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并于1932年成立傀儡的伪满洲国。外蒙古则在苏联支持下,于1921年宣布独立。

伪满洲国与蒙古国为邻,各自有日本、苏联驻军。在不少地段存在边境纠纷,曾数次冲突,日军也意图借此试探苏军实力。如1938年7月30日,日、俄在满、苏、朝交界的张鼓峰发生的武装冲突。这次冲突一个月后的8月10日双方议和,签订停战协定了事。1939年5月,双方再起冲突。而这次一发而不可收,终于酿成了哈拉欣河战役,也就是诺门坎战役。当时苏军主将为朱可夫,蒙古为乔巴山,日方主将则为小松原道太郎。



5月27日,日军进入争议地区向哈拉哈河推进,遭苏、蒙军队阻击。7月2日,日军再次进攻,强渡哈拉哈河,攻占巴音查干。经三天激战,日军撤回哈拉哈河东岸。事后又多次进攻,均被击退。8月20日,苏联和蒙古军队转入进攻,23日包围日军主力,至31日全歼该敌。9月,日军在空战和地面战斗中连遭惨败。16日双方停火。战事以日本关东军战败、苏联胜利告终。哈拉欣河战役,日本史学家认为是“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


哈拉欣河战役无异于给日本帝国主义当头棒喝,让他们认识到苏联红军不好惹,因此才没有敢于北进。日本陆军曾总结经验,认为日本如果像苏联红军那样用坦克和重炮进行作战的话,日本的工业和资源根本无法承受。日本陆军认识到了自己与顶级工业强国的差距,从而对苏联心存畏惧,直到哈拉欣河战役,则让日本陆军彻底放弃了北进的企图。


W龙的传人


几年前,观看了一部韩国影片《登陆之日》,里面有一场描述了这场战役的片段。在苏军机械化的功击下,日本关东军以血肉之躯阻挡苏军的滚滚铁流,虽很惨烈。但胜利的天平朝苏军倾斜,日本遭到惨败。


《登陆之日》剧照

哈拉欣河战役,又称诺门坎战役。1939年5月,日本为实现其北进计划,蓄意挑起战争。双方在‘’满‘’蒙边界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军事战争。历时135天,以日本失败告终。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军军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洛伦兹教授曾评价这场战争说过:"亚洲腹地的一只蝴蝶扇了扇翅膀,或许几周后能引起南太平洋的一场风暴。"在军事和政治领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可能微乎其微,但产生的"蝴蝶效应"却令人瞠目。该次战役对二战的局势发展却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苏军的战利品

早在1936年8月,日本就提出了实行大陆政策的北进和向太平洋扩张的南进同时并举的《国策基准》计划。狂妄自大的日本人在战初根本没有将苏军放在眼里,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日本以弹丸之地战胜强俄一直留在日本人印象中。日军第6集团军司令官狄州立冰将军曾担任日本驻苏联武官,他告诉部下:“此时的苏联红军跟日俄战争时的俄军没什么区别”。在日军高级军官这种片面渲染下日军根本不把苏联红军放在眼里,这也导致了他们最后的惨败。

反观苏联红军,经过苏联国内的“大清洗”,苏联红军的战斗力已受到严重削弱,但对日军来说还是有很强的战斗力的。苏军在此次战役中各军兵种之间的密切配合重创骄横的日军,沉重打击了狂妄自大的日本关东军嚣张气焰,甚至对苏军产生了心理障碍,不敢再与苏联有再战之心,进而促使日本大本营不得不放弃“北进政策”而选择“南进政策”,进攻太平洋诸岛,偷袭珍珠港,将隔岸观火的美国拖下水,向英美宣战,最终导致日本法西斯完全覆灭。


研经铸史


凶狠冷漠残暴强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