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姬为何最终和儿子葬在了一起?

用户65146089


薄姬为何最终和儿子葬在一起?这个问题怎么说呢?薄太后和汉文帝算是葬在一起,也不算!说葬在一起,是因为薄太后的南陵和汉文帝的霸陵距离很近。说不算葬在一起,是因为薄太后的南陵虽然与汉文帝的霸陵距离很近,却不从属于霸陵系统,而是一座独立的陵寝系统。南陵的地面建筑和封土都是独立的,并不与霸陵共用。从这个方面来看,薄太后并不能算是与儿子汉文帝葬在了一起。



那么,作为汉高祖刘邦的女人,薄太后为什么去世之后不入葬汉高祖的长陵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长陵已经有女主人了!长陵内除了汉高祖之外,还葬着汉高祖的原配嫡妻——吕后。两座高大的封土位于长陵之内,这是典型的夫妻同茔异穴墓葬形制。汉王朝源自秦王朝,秦王朝两位皇帝——秦始皇和秦二世(子婴未称皇帝,且为亡国之君,根本没有皇陵;实际上秦二世是被赵高以黔首礼下葬的,他的陵墓也不能完全算作皇陵)都没有册立皇后,自然也就不存在帝后合葬的问题。因此,汉长陵是中国两千余年皇朝史上第一座帝后合葬陵。



在长陵规划、建设之时,汉王朝根本没有考虑到侧室扶正的皇太后去世后该如何下葬的问题,因为彼时根本没有侧室扶正的皇太后!长陵当初的规划就是汉高祖刘邦与嫡妻吕后合葬的规制,并没有给后来的薄太后留下位置。而且,汉初也并没有后来那些侧室扶正皇太后的相关丧葬制度。但是,在汉文帝成为皇帝之后,汉王朝出现了第一位侧室扶正的皇太后,也就是薄太后。薄太后去世之后,汉文帝很明显已经绕不开这个问题了。那么,如何安葬生母薄太后成为了一个让汉文帝头疼的大问题。



薄太后虽然贵为皇太后,是汉文帝的生母。但是,在宗法地位上,她的身份仅仅是汉高祖的侧室,是妾!即便把皇太后的地位算作扶正,薄太后也勉强只能算作是续弦继妻。如果葬入长陵,按照宗法制度,她的陵寝规制不可能超越吕后,同等规制也不行!必须比吕后低一个档次。汉文帝虽然是皇帝,但是宗法制度也是不敢轻易违背的。且不说长陵当初规划、建设时没有留下薄太后的位置,作为亲儿子,汉文帝很显然也不想让生母去世之后还憋屈低以妾的身份入土。同时,很可能薄太后生前也像汉文帝表达了同样的意愿,当惯了“天下唯我独尊、皇帝也得管我叫妈”的皇太后,谁愿意死后屈居人下、回过头再当“小老婆”呢?实际上,后来清王朝的孝庄皇太后临终前不愿归葬关外的昭陵,多少也有这个小心思。



最终汉文帝选择了另建后陵的方式,为生母薄太后在自己的霸陵附近选址,新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后陵、即南陵,成功地解决了皇帝生母去世后不能、也不愿再做小的问题。可能是薄太后和汉文帝母子情深,汉文帝为了将来去世后能够与母亲靠得更近,没有选择在父亲的长陵附近为母亲兴建后陵,而是选择了在自己的霸陵附近。但是,用后来人的说法,实际上南陵还是应当归于长陵体系,而不是霸陵。而汉文帝为生母薄太后另建陵寝的做法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两千余年。后来的许多朝代,对侧室扶正的皇太后去世之后的丧葬方式,基本上都沿袭了汉文帝的做法,那就是另建后陵,此举一直延续到了清王朝灭亡。清朝最后一座侧室扶正的皇太后陵——菩陀峪定东陵,也就是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的陵寝,同样采取了另建后陵的做法。



当然,有一些朝代也采取了打开帝陵地宫葬入皇太后的方式。但大多数朝代出于卑不扰尊的考虑,皇帝入葬帝陵地宫、地宫封闭之后,还是选择了为皇太后另建后陵的做法。不仅侧室扶正的皇太后如此,原本就是正室的皇太后亦然。但总体上,侧室扶正的皇太后陵寝规制都不会超越原本就是正室的皇太后,最多也就是规制相当。即便是权倾天下的慈禧太后,也只敢在陵寝的细节上做文章,企图压过慈安太后一头。但是,在陵寝的规制上,慈禧太后依然不敢公开僭越。而那些葬入帝陵地宫的皇后(包括皇太后)们,侧室梓宫的位置同样要低于正室、起码不能高于正室,这就是宗法制度!皇帝、皇太后也不便公开违背。


农民工歪说历史


薄姬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太后,但是薄姬的一生也是十分坎坷曲折的,早前薄姬是魏豹的女人,后来魏豹因为败给了刘邦,所以刘邦夺走了他的财宝和女人,薄姬也因此进入了汉宫。后来薄姬给刘邦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汉文帝刘恒,不过在薄姬过世后,有一点给世人留下了疑问,为什么薄姬死后没有和刘邦合葬,反而和自己的儿子刘恒合葬?

其实想要明白这个问题,还要先从薄姬和刘邦之间的关系说起。对于这段历史不是很了解的人,可能会认为薄姬是刘邦所宠幸的女子,毕竟后来她生下的儿子当了皇帝,而事实是,薄姬没有得到刘邦的任何宠爱,只不过是一时兴起宠幸了她而已。薄姬在入宫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见到刘邦的面,可见刘邦对她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自然谈不上喜欢。后来刘邦之所以会一时兴起宠幸了她,是因为薄姬原本和管夫人、赵子儿交好,她们还曾经约定如果过上了好日子,必不会忘记姐妹们。三人中除了薄姬,另外两位都得到刘邦的宠幸,刘邦在赵子儿和管夫人的谈话中了解了她们曾经的约定,突然对薄姬生起了恻隐之心,所以就宠幸了她。这一朝宠幸让薄姬生下了刘恒,但是很快薄姬就被刘邦撇了一边。


不过说来奇怪,在刘邦离世后,很多嫔妃都遭到了吕后的毒手,她对这些女子和她们所生的孩子都进行了打击报复,但是对薄姬却被善待,还让薄姬跟随刘恒去了他的封地,成为了代王太后。其实薄姬之所以会得到吕后的优待,并不是因为她有什么值得吕后利用的地方,而是身为女人,薄姬没有得到刘邦的重视,对吕后构不成任何的威胁,吕后自然不会苛待,反而给了她一定的尊荣。薄姬也一直坚守本分,对吕后十分尊敬,不敢有任何逾矩行为,所以她和吕后之间一直和睦相处。

薄姬的隐忍和谨慎成就了她日后的幸福,她的儿子刘恒对她十分孝顺,刘恒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二十四孝皇帝,他曾经表示过,自己要用一生报答和照顾生母薄姬,因为母亲为他奉献了一生。而薄姬虽然后来成为了太后,但是也没有想要和刘邦合葬,第一是没有深厚的感情,第二她比较尊敬吕后,认为吕后是唯一有资格和刘邦合葬的人,而自己则希望一直保护和照顾刘恒,所以去世后薄姬和刘恒一起葬在了霸陵。


历史课课代表


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孝子,在《二十四史》有一个“亲尝汤药”的典故,讲的便是汉文帝刘恒和他母亲薄姬的故事,而且薄姬死后没有与刘邦合葬在一起,而是与儿子刘恒葬在了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薄姬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幸运的女人,她一生嫁过两任丈夫,并且还生下了鼎鼎有名的汉文帝,是个模范母亲。


薄姬本来是魏国宗室魏媪的私生女,长大后被母亲送入自立为魏王的魏豹宫中,成了魏豹的妾室,当时有面相的说薄姬今后会生下天子,魏豹便和刘邦决裂,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不久就被刘邦的部下为消除后患而杀了,薄姬及其魏豹的妻妾都被召入汉宫当了织室婢女,因有几分姿色,薄姬就被刘邦纳入后宫,凉在了一边。
直到一年后,刘邦才突然来了兴趣宠幸了薄姬,就这一次,薄姬喜怀龙种,生下了儿子刘恒,在刘恒八岁的时候被封为代王。

一般而言,妃子生下儿子后都会母凭子贵,其地位会大幅提升,可薄姬在被刘邦宠幸一次后,就一直遭受冷落,两人很少相见,刘邦几乎对她无视了,薄姬就在孤独寂寞中默默的抚养刘恒,在后宫里弱肉强食,阴云密布,吕后和戚夫人两大势力互咬,薄姬在夹缝里求生存,其处境自然是好不到哪去,她渐渐的养成了谨小慎微,凡事忍让的态度,就连侍候她的宫女,薄姬也不敢得罪。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血腥地清洗了反对和威胁到她的人,包括刘邦的许多儿子和姬妾,因薄姬不受刘邦的宠爱,地位也不高,也没有威胁到她,于是吕后便网开一面,不仅留了薄姬母子二人的性命,并且还将薄姬和儿子代王刘恒送到封地去当了国王和王太后。
吕雉死后,朝中大臣及刘氏宗亲剿灭了吕氏一族,刘恒拾遗捡漏被迎回做皇帝,苦尽甘来的薄姬也由王太后成为了皇太后。
在汉文帝在位的23年当中,对薄太后是相当的孝顺,一次,薄太后生了一场大病,一病便是三年,而这三年来,汉文帝不仅每天都要来看望母亲,并且御医送来的汤药,他都要亲自尝过,才给母亲喂下,之后,汉文帝还立下这样的遗嘱,他不仅要求妻子窦皇后和儿女们要孝顺薄太后,并且还提出要和母亲葬在一起,死后继续为母亲尽孝。

薄姬活到了汉景帝继位的第二年,她葬在了汉文帝霸陵的南塬,她之所以不与刘邦葬在一起,是因为她只是一个姬妾,而刘邦的陵墓里已有吕后,再过,她与刘邦还谈不上有何感情,薄姬最依靠的还是她的儿子刘恒,他们生前相依为命,死后继续砥砺前行,在一起相扶相持。






遗产君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薄姬这个人,薄姬被刘邦宠幸怀上了之后的汉文帝刘恒。如此便踏上了风雨之路。在勾心斗角的朝堂之上,始终保持着洁身自好的初衷。


薄姬生了一个好儿子,汉文帝,薄姬成为皇太后之后,汉文帝以皇帝之尊仍然对母亲孝顺如初。薄太后曾经生了一场重病,时间长达三年之久,三年中,文帝每天都要看望母亲,常常衣不解带,不眠不休地陪伴在旁边。凡是御医送来的汤药,刘恒都要亲自尝过才会给母亲喂下。为此他也成为让中国人传颂至今的24孝中的第二孝。

薄姬崇尚道学,崇尚无为之境,顺其自然的思想,一生与世无争,凡事包容,为人忠厚,母仪具足,这也是薄姬后来能在吕后专政期间得以保全性命的原因所在。要知道,吕后专政期间先后谋杀掉刘邦八个儿子中的六个,虽然薄姬远在其子代王的封地。但其心性淡泊,是逃离这场劫难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157年,文帝先于薄太后离开人世,他对于让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孝深为抱憾,为了弥补这一个遗憾,刘恒要求将自己的墓葬照,顶妻背母,的方式安放。汉景帝继位后两年,薄姬安然离世。大汉王朝举国哀痛。汉景帝深知他这位祖母的心里没有把她和刘邦和葬,而是临近汉文帝的陵寝旁边安放!!薄姬的心里全部都是汉文帝刘恒。死后与儿子合葬,也算是圆了薄姬薄太后生前的愿望,我们可以看到薄姬满满的母爱!!!


了解历史看这里


简单来说,是因为薄姬不能跟刘邦合葬。

薄姬是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汉文帝刘恒的生母,她出身不算高贵,也不受刘邦宠爱,只得宠幸一次,之后剩下儿子,就很难再见到刘邦了。

也是因为薄姬不得宠且低调,所以刘邦去世后,薄姬母子躲过了吕后的清算,眼看着刘邦生前的宠妃戚夫人被做成人彘,薄姬心中焉能没有庆幸?

而在薄姬的影响下,刘恒也很低调,即便不受宠,他也是刘邦八个儿子中的一个,也可能成为吕后为儿子扫除障碍的目标。

事实上刘邦的八个儿子有五个的死因都跟吕后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长子刘肥认妹妹为母才得以活命,最后郁郁而终;次子刘盈也就是吕后的亲子,据说他是看到戚夫人惨死受到了惊吓;三子刘如意直接被毒死;五子刘恢和六子刘友皆因吕后而死;七子刘建死于意外,独子被吕后所杀,绝后。

安然无恙的只有吕吕后养子刘长和刘恒,而刘恒的封地在兄弟之中算是最差的一列,濒临边境,要抵御外患,同时还要防范朝中的威胁,这可是块锻炼能力的封地。

吕后去世后,周勃等人诛杀诸吕,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作为外地封王入京,刘恒在京城毫无根基,但他却凭借自己的手腕,迅速让自己从代国带来的亲信掌握了中央许多权力,并且轻松将周勃等功臣解除了权力,进而开始了他文景之治的治理大业。

刘恒是明君,也是孝子,他称帝后,薄姬由王太后改称皇太后,而太后生病之事,刘恒每天都会去看望母亲,薄姬喝的汤药,他都要先尝过后再喂母亲喝下,这就是亲尝汤药。

薄姬信奉道家思想,一生都很低调,一般来说,这种性格的人寿命都比较长,薄姬也是这样,他一直活到孙子汉景帝在位时期,也就是说,刘恒先于她去世,可谓白发人送黑发人。

汉景帝尊祖母为太皇太后,他继位两年后,薄姬去世,葬于南陵。

南陵既不是刘邦的陵墓,也不是刘恒的陵墓,即薄姬既没有跟丈夫合葬,也没有跟儿子合葬,原因很简单,因为礼制。

汉初的礼制跟后来有些不一样,之后因为追封皇后的存在,一个皇帝可以与多位皇后合葬,但在汉初,皇帝只与一位皇后合葬,妃嫔侍妾无法跟皇帝合葬。刘邦有皇后,那就是吕后,她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跟刘邦合葬在长陵。

薄姬只是刘邦的侍妾,汉初礼制又不允许追封其为皇后,只得称其为文帝太后,独自起一陵墓,即南陵,考虑到母子情深,南陵靠近刘恒的霸陵,但并不是母子合葬,这更不合礼制。

到了东汉建立,东汉光武帝刘秀追尊薄太后为高皇后,但学者们公认的刘邦皇后还是吕后,东汉成书的《汉书》中仍称薄太后为薄姬,而不是高皇后。


平沙趣说历史


有一点很有趣,虽然皇帝在世的时候号称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可是皇帝死后,能真正陪在他们身边,与他们合葬的却往往只有那个最后被尊为皇后的女子,其他嫔妃再怎么想,也大多只能葬于他处。

汉高祖刘邦虽然嫔妃不算太多,倒也不少,知名的便有戚夫人、薄姬、赵姬、管夫人、赵子儿、石美人,但是最后能与他合葬长陵的还是只有吕雉这位正牌的皇后。

虽然吕氏力量被消灭以后,汉文帝刘恒成为了继任的君主,薄姬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太后,其地位自然极为尊崇,但是这也改变不了他不是高皇后的事实。所以,在她死后,埋葬的地点反而不靠近他夫君刘邦的长陵,而是更靠近她儿子刘恒的霸陵,甚至被人称为与其子合葬,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她也是独自起陵的,她的陵园称之为南陵。

在《后汉书》中,倒是提到东汉光武帝刘秀认为吕后”贼害三赵,专王吕氏“,”不宜配食高庙“,反而“薄太后母德慈仁”,所以给薄太后上了尊号为高皇后。不过,这倒也无法改变薄太后最终葬于南陵、吕后葬于长陵的结果了。


水一白聊历史


题主的提问存在问题,“最终”的“最终”,薄姬确实与高祖刘邦葬在了一起。汉光武帝时,有大臣指出吕后德行卑微,不配跟汉高祖合葬庙食,所以就把吕后给移出来了。

《后汉书》:吕太后贼害三赵,专王吕氏,赖社稷之灵,禄、产伏诛,天命几坠,危朝更安。吕太后不宜配食高庙,同祧至尊。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食地祇。

当然,实际原因更可能是因为吕后被赤眉军给奸尸了。“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所以东汉的大臣觉得吕后不干净,就换成了薄太后和高祖配食合葬。

至于为什么薄太后刚死的时候没有合葬,那是因为吕后是刘邦唯一的合法夫妻。吕后的地位得到了汉初功臣的承认,虽然吕氏家族被灭了,但大家还是比较恐惧和认可吕后的。没有否认吕后,薄太后怎么上位?





诗词细读


薄姬是汉高祖刘邦的嫔妃,汉文帝刘恒的生母,在古代通常都会将皇帝喜爱的嫔妃或者皇后和皇帝合葬在一起,但后来贵为太皇太后的薄姬却没能和刘邦合葬,独自葬在了“南陵”。薄姬为何会和儿子葬在一起呢?

薄姬并没有和儿子汉文帝合葬,而是选择葬在距离汉文帝的霸陵不远的南陵,属于同地不同陵。《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记载:“薄太后後文帝二年,以孝景帝前二年崩,葬南陵。以吕后会葬长陵,故特自起陵,近孝文皇帝霸陵。”

根据上面的史料,我们先梳理一下这几位关键人物的入葬顺序。刘邦驾崩后葬于长陵,长陵是从刘邦登基第二年就开始修建的大型帝陵,规模和构造都是当时最好的。吕后死后与刘邦合葬在长陵,两人合葬不和陵,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同时,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这些功臣和一些贵戚也都陪葬在这个长陵中。

汉文帝刘恒四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了,葬在霸陵,汉文帝的陵墓为了防盗没有在地面起坟。汉文帝之子汉景帝刘启即位后尊薄姬为太皇太后,可以说从刘恒继位开始,薄姬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了,自己的亲孙子刘启即位后薄姬的地位依然很高。汉景帝即位两年后,薄姬去世。汉文帝虽然是著名的孝子,但由于比薄姬去世的早,他也无法决定薄姬葬在何处。

吕后和汉高祖是一代人,而刘邦的长陵已经有吕后与其合葬了,薄姬身份又十分尊贵,葬在何处合适呢?薄姬,也就是薄太后去世前曾留下遗诏,要葬在白鹿原上,在长陵和霸陵之间,以图左望刘邦的长陵,右望儿子刘恒的霸陵。

薄太后陵因在刘恒的霸陵的南侧,又被称为南陵。薄姬此人一生不争名利,由于出身地位不被重视,也没被吕后刁难,顺利随儿子刘恒前往代国,做了代国太后。吕后去世以后,大臣在商议重新选皇帝的时候,对这些皇子生母的背景非常重视,以防出现第二个吕后。刘恒被选为皇位接班人的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薄氏仁厚”,可以说薄姬的仁厚为她和儿子争取到了最宝贵的机会。由于薄姬没有吕后的心机,没有野心和争权夺势的抱负,薄姬没能进入长陵。当然也是因为薄姬不是正嫡,不能与刘邦合葬。

薄太后和汉文帝刘恒的感情十分深厚,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就有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的故事。在薄太后生病卧床的三年中,刘恒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薄太后所服用的汤药,刘恒都要亲口尝过才让薄太后服用。

我们看薄姬晚年的地位,自己葬在何处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正是因为薄太后仁厚的性格和与汉文帝刘恒的感情,薄太后才在去世前决定要单独葬在南陵。南陵的规模并不大,长宽不过百余米,远不及拥有五万多陵邑户口的长陵。


邓海春


薄姬本是魏王魏豹的妃子,不过基本上没受到魏王的宠爱,后来魏王与刘邦决裂,而且偷偷与项羽讲和,准备联手。刘邦得知大怒,发兵攻打魏国,结果魏国大败,魏豹被处死,后宫妃子全被刘邦掳了去,薄姬就在其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邦宠幸了薄姬一次,也是这一次就有了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吕后当权之时,疯狂报复刘邦的女人和儿子,最后只剩下薄姬和刘恒,另外还有一个刘长。后来刘氏宗族在吕雉死后又开始诛杀吕氏族人,并且立薄姬的儿子刘恒为帝,称汉文帝。

汉文帝不仅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而且还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子。而薄姬也从未想过争夺吕雉的位置,而且也从没当自己是刘邦的妻子,她只想和自己的儿子永远在一起。而汉文帝刘恒也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能够继续孝顺自己的母亲。

因此,薄姬最后是和自己的儿子汉文帝刘恒葬在一起。





奔跑的蜗牛灬


历史上的薄姬虽然为刘邦生下皇子刘恒,可是刘邦在世的时候,对薄姬母子的恩宠却少的可怜。

薄姬原本是魏王魏豹的一名小妾,那个时候人们喜欢看相并且对相命很是看中,一天相命大师许负来到魏王宫中为薄姬相命,许负说薄姬将生下天子,魏王听说以后很是高兴,想当然的认为既然自己夫人生下的孩子为天子,那自己不就是皇帝了么?于是他就从刘邦阵营中脱离出来,想成为第三方势力,在楚汉相争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谁知事与愿违,刚脱离没多久就被刘邦打败了,自己被俘,他的后宫妾室都被送到刘邦宫中的织布坊工作,其中就有薄姬。

一天刘邦心血来潮的来到织布坊,一看薄姬长得挺不错,就下令把薄姬纳入后宫。也许是刘邦太忙,也许是他早已忘记,薄姬来到后宫一年多,刘邦都没有临幸她,但是她的两个好姐妹却是时常伴随在刘邦身边,有一天她俩想起与薄姬幼年时开的玩笑,便忍不住的笑了起来,刘邦一听原来薄姬也在自己后宫,只是自己早已把她忘记,心生怜悯之下,刘邦召薄姬侍寝,就这唯一一次的侍寝,薄姬为刘邦生下了儿子刘恒,也许是不讨喜,其后刘邦很少再召见她。

刘邦死后,吕后专政,对于刘邦生前宠爱的妃子,吕后都残忍的对待之,比如戚夫人,对于不讨喜的薄姬,吕后很大度的让她去自己儿子代王的封地。由于代地远离京城,让薄姬和代王刘恒幸运地躲过了吕后的残害。吕后死后,大臣们拨乱反正,对于皇位的继承人选,他们选择了远在代地的刘恒,这样相命大师的话应验了,薄姬生下的孩子成为了天子,只是坑苦了魏王呀。

薄姬依靠儿子的天子地位成为了帝国的第二位皇太后,后半生享尽荣华富贵,汉文帝对于自己的母亲也是极尽的孝顺,著名《二十四孝》之一的亲尝汤药,讲的就是汉文帝对母亲薄姬的至仁至孝。可惜白发人送黑发人,汉文帝去世后,薄姬伤心过度,再加上年老体衰,两年后便离世。对于自己死后的身后事,由于和刘邦谈不上有什么感情,再加上吕后已经和刘邦葬在了一起,薄姬便选择了与自己感情深厚的儿子葬在一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