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真的是一个昏君吗?除了杀岳飞这件事,他还做了什么?

who看who说史


说赵构是昏君倒不致于,他只是个懦弱、怕死的皇帝罢了。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他这个皇帝也当得挺难的,极度没有安全感。他做的事多了去了,这里我说几件坏的,也说几件好的。

第一,贬黜李纲

南宋开国后,曾经一度被贬的名臣李纲东山再起,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实际上就是宰相之职。李纲的上台,可谓是众望所归,大家看到了光复河山的希望。

宋高宗尽管起用李纲为相,实际上他对抗战并不热衷,仍然幻想着以投降妥协的方法,来换取与金国的和平。

李纲寄厚望于宋高宗,希望这位年轻的皇帝能发愤图强、卧薪尝胆,收复河山。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宋高宗的最高目标,就是能使自己的小朝廷苟且偷安,除非金国一意要彻底灭掉大宋,否则的话,总有回旋的余地。

表面上看,李纲在朝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则不然。李纲忠正耿直,讲原则,不怕顶撞皇帝,时间一长,宋高宗对他越发冷淡。这不是一个好兆头。此时真正掌控着朝中大权者,却是两位主和派人物:黄潜善与汪伯彦。

很快,李纲便遭到暗算。

黄潜善等人唆使殿中侍御史张浚弹劾李纲,罗列罪名,比如私杀侍从、典刑不当、杜绝言路、独擅朝政等。李纲遭到无端攻击,又事事受到阻挠排挤,遂上书求辞。宋高宗竟然罢李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

此时距李纲就相位仅仅七十五天。

第二,杀陈东、欧阳澈

李纲深孚众望,公忠体国,他被罢相的消息传开后,朝野哗然。太学生陈东挺身而出,上书力请朝廷挽留李纲,罢免黄潜善、汪伯彦,并力主皇帝返回开封,率师亲征。与此同时,进士欧阳澈也上书痛骂朝廷中用事的投降派。

宋高宗勃然大怒,黄潜善又在一旁煽风点火,宋高宗竟然下令将陈东、欧阳澈两人斩首于东市。自大宋开国以后,历代皇帝都恪守太祖赵匡胤立下的“不以言罪人”的祖训,可是宋高宗却把祖训抛到一边,大开杀戒。

第三,晚年的高宗有所变化

除了废黜李纲、杀陈东、欧阳澈外,高宗最让人指责的事,当然是重用秦桧与金议和,杀岳飞。我们把高宗干的坏事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件事,他是真不想打仗,他不是雄才伟略的开国君主,他有懦弱的本性。他目的就是想谈和,过几天安心的日子。

到了晚年,随着金人撕毁二十年的绍兴和约,悍然以举国之兵南征,高宗还是避不开战争。这场战争南宋十分侥幸,海军名将李宝在唐岛海战中取得空前胜利,大破金国水师;紧接着虞允文也在采石之战大胜。更重要的是,金国内部爆发政变,金帝完颜亮身亡,南宋得以保全。

战后,高宗任命虞允文为川陕宣谕使,虞允文趁机向皇帝进言:“金亮既诛,新主初立,彼国方乱,天相我恢复也。和则海内气沮,战则海内气伸。”

令人惊讶的是,宋高宗竟然一反过去投降的立场,对虞允文所说的表示赞同。

不过,人的性格真的很难改变。尽管宋高宗意识到自己过去对金政策的失误,但是他毕竟是个懦弱之人,恢复中原的大业,他是做不来的。因此,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当了三十六年皇帝的宋高宗出人意料地宣布退位,由太子赵眘继位,是为宋孝宗。他以逊位的方式,把恢复中原的大事交给新皇帝去解决吧,他不想再为此劳思费神了。

第四,退位后为虞允文辩护

宋高宗退位不到一个月,新上台的宋孝宗就为岳飞平反昭雪,下诏追复岳飞原官职,隆重改葬,并寻觅岳飞后人,加以录用。宋孝宗这么做,无疑是得到宋高宗的默认。其实对于岳飞的枉死,宋高宗比谁都清楚,只是当初自己一味求和,不得不牺牲掉岳飞。当然,皇帝自己要认错是比较没面子的,所以他让新皇帝去为岳飞平反昭雪。虽说他逊位了,但大权尚在握,因而实际上为岳飞平反的人,可以说就是宋高宗。他是个懦弱的人,但本质很难说是坏的。

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高宗晚年思想变化,就是为虞允文辩护。

在宋孝宗时,虞允文出任宰相。当时有个吹毛求疵的御史,名叫萧之敏,找茬攻击虞允文,上书弹劾。这时,早已逊位的宋高宗实在看不下去,忍无可忍,竟一反常态出面干涉,出来为虞允文辩护,并说:“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许?毋听其去。”就是说,当年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拯救了大宋,立下奇功,你萧之敏人在哪呢?

虞允文与岳飞一样都是抗金名将,岳飞被高宗所杀,而虞允文则让高宗亲自辩护。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高宗到了晚年,思想上是有比较大变化的。


君山话史


非但不是昏君,而且是明君。

赵构在商丘得到了北宋遗臣的拥戴称帝,在人们的眼里赵构是胆小鬼,是怕死鬼 ,事实决不是如此。我暂不说赵构在金兵包围开封时唯一的一个徽宗的站出来敢去金营谈判的儿子 ,当时是冒了极大的风险去的,除他以外还有何人?

在商丘称帝之后,金朝得知立下派十万金兵南下妄图擒获赵构,对金朝而言别人称帝可以,但唯独宋皇室之子决不能称帝,为什么?因为如赵构称帝说明宋未亡,所以他们挟“靖康之貹”之余威来攻击南宋的,来势汹汹然,对赵构而言如何对抗金兵就摆到自己的面前。首先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些将领战斗力如何?怎么办?赵构熟读兵书,知道兵法云“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什么意思?难道兵圣就教人“逃”?实际上这叫“诱敌深入,围而歼之”,虽说金朝把宋二位皇帝掳走北方,但南方并未遭患,兵力尚存,如果把金兵引过长江,南方江河纵横,水田密布,他金兵失去了战马的优势,南宋集中几十万多兵力可以把他全歼了,这难道不是妙策在胸吗?一定要硬拼才是英雄。如果这样的话那在江西瑞金的红军应该把那外国人李德奉为“战神”了,毛主席为什么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南宋那个时候谁能保证能打败金兵?所以赵构的“走”并没有错。从某种意义说金兀术是中计的将领,应该可以把他全军覆灭的,可是这南宋的将领们这也名将,那也名将只在长江边把金兀术赶来赶去,最后还是让他带领金兵渡过长江,这难道也是赵构之过?

对岳飞的问题,这岳飞说白了有些“刚愎自用”的性格,似乎样样事赵构都得顺着他,在“朱仙镇大捷”之后就自行喊出了“直捣黄龙迎二圣”的口号,在这里有二个问题,一你岳飞有没有请示过皇帝,皇帝有没有同意你这样做。二是你要和金朝直接拼一死战有没有把握?自古战争中先貹后负的例子可以说“不貹枚举”,这战争谁买单?是岳飞吗?他买不起,是赵构吗?也不行,说白了这买单的人就是全国人民。按战前的实力对比,南宋最好的结果就是“惨貹”,惨貹说白了就是二败俱伤,弄得不好宋、金俱亡,蒙元提前一百多年登场,就再也没有南宋的繁华和在世界历史上的光辉一页了。

在南宋历史上岳飞之后和金打过二次大仗,而且多是南宋发动突袭,结果多是先貹后败,,这难道不是说明赵构分析得没错。在历史上富国弱兵的例子也是很多的,人民富了自然不喜欢冒险了,所以战斗力就下降。还有的是不得不提在那时冷兵器时代,战马可以说是战略物资,这马匹可是宋朝的弱项,所以整个宋朝是一个国富兵弱的朝代,宋高宗赵构已经尽力了,如果他的后代们坚持他的宋金共享天下的策略,不帮元灭金,金不亡宋也不会亡。

既使在我们现在的大国战略中我也常常看到赵构的影子。


秦三凤璧


你应该问问,赵构除了杀了岳飞,还杀了哪个武将?好像你没听过了吧?为什么独独杀岳飞?

他之所以被某些人称为昏君,主要原因就是杀了岳飞,岳飞的粉丝自然攻击他了。

当时南宋六大军队,岳家军只是其中之一,驻地在鄂州,其他还有刘琦、吴玠、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唯独岳飞被杀,没有原因麽?

赵构是南宋开国皇帝,他遇到的困难,并不比其他开国帝王少,他能得到的助力,也仅仅只是南宋的文官系统,和一支几千人的军队,这个很有优势吗?他就靠这几千人的军队,打下了半壁江山,这能是昏君做到的?


南朝居士


先讲一段往事,再评价赵构是不是昏君。

公元1161年4月,即南宋与金国绍兴和议之后的第20年,金国照例遣使前往临安,向宋高宗赵构祝寿。

但是这一次祝寿,情况不同于往年。

金使见了赵构后,没说客套话,而是当着赵构的面,直接就是一顿骂。骂完后,又公然威吓赵构,提出割地要求,声称赵构如果不答应要求,金国大军立时踏平江南!

当时54岁的宋高宗赵构吓得当场崩溃,居然从大殿上退到屏风后面躲了起来,而当值半卫士刘炎在屏风后面找到他时,惊人的发现年过半百的赵构居然哭得像个孩子。

使人犹在殿中,班皆未退,带御器械刘炎告宰相陈康伯曰:“使人在廷未退,有茶酒之礼,宜奏闻免之。”康伯曰:“公自奏闻。”炎遂转屏风而入,见上哭泣,炎奏其事,上然之。——《三朝北盟会编》

赵构为什么哭,原因不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情对他打击很大,让他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

当年绍兴和议,赵构为了议和,答应了金国四项苛刻条件。

第一,向金国称臣,赵构的皇帝称号必须要由金国册封才能作数。是的,你没看错。赵构为了议和,连原则都放弃了。

第二,割地。割让唐(河南唐河)、邓(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国。

第三,纳贡。南宋每年向金国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第四,杀岳飞,罢韩世忠。自废武功。

如此屈辱的条件,赵构全盘答应了。并且事后每当有主战派提出收复中原时,赵构都会予以弹压,表示议和是自己的意思。今后南宋任何人不准再提此事,宋军马放南山,世世代代与金国划地而治。

然而,赵构如此卑躬屈膝,换来的结果却是被金人当头一棒和。金国的翻脸不认人,等于是打了赵构的脸面,让他先前为达成和议支付的种种巨大代价,到头来全部成了空。

此时此刻,赵构变成了天下人的笑柄。所以他哭了,哭的很伤心。



眼见金使还在大殿上等回话,而赵构却不知道在干什么。于是时任宰相陈康伯也去到屏风后面找到赵构,并把赵构搀扶回了寝宫。

赵构回到寝宫后,拉着陈康伯的手就说:看来情况没救了,我们赶紧跑吧!

看到皇帝是这幅尿性,陈康伯当时差点没晕死过去。他极力劝住赵构,说你是皇帝,江山是你的,如果连你都跑了,谁还会为你卖命?你不能跑啊!

(陈康伯)闻有劝陛下幸越及闽者,诚用其言,大事去矣。——《三朝北盟会编》

赵构听完这话,觉得言之有理,就勉强答应先不跑,表示自己可以先看看再说。但到了当天晚上,赵构又后悔了,他还是想跑。于是他就给陈康伯下了一道谕旨,说再等一天看看,如果还没有收到金军退军的消息,就通知各级衙署赶紧跑路。

如更一日虏骑未退,且令放散百官——《三朝北盟会编》

赵构打的主意,大概是怕臣子再劝诫,不让他跑路,所以他干脆怂恿百官先跑,然后他自己再开溜。这样一来就没人能再拦他了。

然而他没想到,陈康伯收到谕旨后,心里那个恨铁不成钢的心态简直要炸了,他在没告诉任何人的前提下,直接烧了赵构的谕旨。

到了第二天,没有金军退兵的消息,宋朝各级衙署也没有遣散,赵构纳闷了,就找来陈康伯问情况,到底什么情况。怎么都不跑?

陈康伯便说,是我烧了你的谕旨,把你的旨意压了下来。赵构一听,他居然还厚颜无耻的对陈康伯发了一通脾气,说你凭什么烧掉我的谕旨。骂完后,赵构立即派人把当时的太尉杨存中叫来,让他负责征集百艘航海大船,保护自己向海上跑路。生怕自己会错过跑路的最佳时机。

帝命杨存中就陈康伯议,欲航海避敌。——《识断卷十二》


杨存中是个主战派,他一开始不知道赵构要跑的消息,因此他听到赵构的口谕后,也是晕菜了。然后他就跟陈康伯一起劝赵构,两个人苦口婆心的劝了半天,才算是再次勉强止住了赵构逃跑的想法这个念头。

之后,杨存中仿效当年北宋宰相寇准逼宋真宗前往檀州督战之旧事,也逼迫赵构亲赴前线鼓舞宋军士气。赵构当时很怕,一开始死活不想去,但后来经不住满朝文武的劝,最后还是去了。

去到前线后,赵构屡次想跑。只不过由于宋军在虞允文的率领下取得采石矶大捷,再加上金军内部发生火拼,金主完颜亮被杀。因而金国的这次灭宋之战才不了了之。赵构的皇位也算是保住了。

但是由于赵构在这整个事件当中被金人吓破了胆子。所以他在事件后,立即退位,把皇位交给太子赵眘。

至于退位的原因,赵构虽然没明说,但从此前他的行动也能看出端倪:如果赵构继续担任皇帝,他就不能随便跑路。满朝文武都希望他君王死社稷,希望他去前线督战。而他最怕的就是去前线。虽然这次他又侥幸赢了金国,但是下一次呢?而如果他退位,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到时候太子变成皇帝,下次宋金大战就该是太子去前线督战,君王死社稷了。至于他则毛事没有,太上皇该跑路就跑路,没人能管得着他跑路。

之后,赵构躲在德寿宫长达二十五年,该吃就吃,该喝就喝,生活好不惬意,最终于公元1187年,以81高龄去世。

故事说完了,你们觉得赵构是昏君吗?

我觉得,赵构不是昏君,因为从他的种种事迹来看,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知道自己这么干的后果是什么。他是一个心智正常的人。他做的每个决定都有他的盘算,并非是一个昏聩不明,搞不清自己到底在干什么的皇帝。

但是,赵构如果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他的性质就更严重了!他虽不是昏聩之人,但他的所作所为比昏君更让人感到不齿!骂他是国贼,都毫不过分。

很多人每次提到赵构,必要说岳飞,必要往岳飞头上泼脏水,说他的死,是活该,是咎由自取,赵构杀岳飞杀得没错。而且赵构稳定江南有功,没有使南宋像南明一样。赵构是南宋第一明君。

行,咱不吵,不提岳飞。咱就说赵构动不动就跑路这件事。

天下是他赵家的,皇位是他赵构的,可赵构动辄就往海上跑,把社稷黎民通通抛弃,并且还不让宋人宣传抗金思想,禁止任何形式的抗金活动,这样的人,说他是国贼,谁错了吗?他这种人,不是昏庸,而是太过自私了。他就跟小男人一样,凡事就只想着自己能安逸,至于国家社稷,根本不在乎。

如果他这样的人都能得到正面评价,那就是对当时每一个在前线冒死拼杀,拿命誓死保护赵构皇位的宋军将士最大的侮辱了!


Mer86


赵构是个混蛋,但不是昏君。

赵构精的像猴一样,一点也不昏!

能够力挽狂澜,保住大宋半壁江山,建立南宋。赵构绝对称得上中兴之主。这样一个人,绝对不可能是个昏庸无能之人。

相反,根据史料记载,赵构精明强干,善用权术,是一个狠辣隐忍的狠角色!

赵构善于笼络人心。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天下大乱。宋朝的骄兵悍将各据一方,有的投敌叛变,有的流落为匪,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赵构能够把岳飞、韩世忠、刘琦、刘光世、吴玠等一众悍将紧紧笼络在自己身边,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赵构对形势判断准确。

开封城破后,赵构清醒的认识到,守河南必须先坚守河北山西。宋朝丢掉了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门户洞开,无险可守,以当时宋军的战斗力,很难抵挡金兵对开封的侵袭。死守开封,风险太大,搞不好就要亡国灭种。

当务之急是退守江南,保存有生力量,确保江南半壁江山!站稳脚跟之后,力量壮大,才能徐图发展,收复失地。

事实证明,赵构的判断是正确的。

几百年后,明朝崇祯皇帝不懂得这个道理,一味坐守京城,不肯退守南京,结果断送大明两百多年的基业。

赵构心狠手辣,但手段非常高明

当岳家军不断壮大。赵构认为岳家军已经强大到对自己的皇位产生威胁,立即就下决心杀害岳飞,而且毫不动摇。

但是他虽然恨透了岳飞,却没有立即动手,他还要一再给岳飞加官进爵,假装崇信岳飞,因为他要利用岳飞抗击金兵。

当整个宋军实力上升,基本能够抗衡金兵。赵构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再也不需要岳飞了。于是先明升暗降,让岳飞当了枢密使,解除了军权。然后又与秦桧罗织罪名,杀害岳飞。一步步,都是精心算计!这哪里是昏君!这是狗奸贼!


上将嗳福斯


宋高宗虽然不是一位英明睿哲不惑之主,蛋也并不昏庸无能。而他本人最厉害的,其实是驭臣之道,岳飞之死,实际上也是南宋政治回归的一种选择。

公元1126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南逃的康王赵构于次年称帝,这才延续了宋朝的历史。但在最初的日子里,这个权力中枢并没有自己的安身之处。为了逃避金人的围追堵截,宋高宗被迫不断转移行在,时而建康,时而平江,甚至逃到了海上避难。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政局也随之稳定下来。如果以时间来界定的话,宋高宗的:“时来运转”当从1139年开始。从1127年到1139年这十多年,可以称之为南宋王朝的开创时期。

从北宋崩溃到南宋站稳脚跟,是充满了惊涛骇浪的。起艰难困苦的程度 并不亚于创建一个新的朝代。找噶偶表现得并不昏庸,也不怯懦,显示了不错的政治才能。历史上在强敌面前欲求偏安而不可得的事例比比皆是,而做到的似乎也只有宋高宗一例。这或许也是赵构在南宋人的诸多记载中被称为“中兴之主”,受到相当推崇的原因所在。应该说,在这一点爽,此人做的并不是糟不可言,甚至可以说相当不错。

建炎时,南宋草创,政局不稳,中枢跑来跑去,在这危急存亡之秋,宋高宗能够清醒地认识到需要依仗主战派,所以任用李纲为相,当时朝中有怕金怕得要死的朝臣,比如御史中丞颜歧言就曾建言:“张邦昌为金人所喜,虽已位列三公,宜增其礼;纲为金人所恶,宜置闲地。”

你看看,这说的是人话么?李纲为此对皇帝表态,朝臣有这么议论,不行就让我回去种田好了。宋高宗说我当皇帝大概金人也是不喜欢的,我这么说了,颜歧言就无话可说了。他的这句话,在当时确实起到到了安抚主战派、稳定人心的作用。

南宋王朝重建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仍然是对待南侵的金政权是抵抗还是投降。当年北宋王朝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之间的斗争,又在南宋朝廷内继续上演。

宋高宗继位后,面对国破家亡的惨景,位拉拢人心,不能不标榜“中兴”。因而启用抗战派中德高望重的李纲做宰相,又令副元帅宗泽知事开封府,领兵进驻东京,李、宗二人成为抗战派主要代表。

在启用主战派的同时,高宗也没有忘记任用投降派,为平衡两派势力,他又任命副元帅黄潜善为中书侍郎,参与政务;汪伯颜同知枢密院事,执掌军权。黄。汪二人是赵构继位前当兵马大元帅时元帅府的旧人,时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宋高宗之所以采取折中措施,时因为他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当金兵大举入侵、威胁他的皇帝宝座时,他就重用抗战派;当金人入侵不能取胜二释放出和谈信号时,他就重用投降派。

当然,宋高宗想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让主战派与主和派能够做到互相牵制,形成力量的平衡,但这谈何容易!,在当时险恶的环境下,无论哪一派占上风,都不利于宋高宗统治地位的稳固。为防微杜渐,宋高宗不惜对祖宗家法破例,对个别冒尖的任务实行最严厉的制裁,当然这类惩罚有时表现得雷厉风行,有时则拖泥带水。如对爱国志士陈东、欧阳彻痛下杀手,而对民族败类张邦昌,几经反复,才把他赐死。

宋高宗一开始是优待张邦昌的,这是因为他认为张邦昌是有功于大宋王朝的,而且张邦昌在对金战与降的问题上,是一贯主降的,可以和主战派相抗衡。从这一层面来看,张邦昌有利用的价值,尽管他的节操不佳。但是高宗要中兴大宋,不能不直面“靖康之变”后一些大臣变节投敌这一现实,对这些有前科的人如果不惩罚,就起不到凝聚人心的作用,纳米中兴大宋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在这一背景下,宋高宗惩治了一些败类。然而宋高宗的举措是“抓小放大”,如果不是李纲据理力争,在汪、黄之流的蛊惑下,张邦昌是不会受到制裁的。

当宋高宗地位稳固后,他开始患得患失,猜疑心很重。他能够当皇帝,是因为全家大小被一网打尽,一定程度上而言,并不是十分合法。所以他很怀疑有实力的人物取代他。当然宗室的可能性最大,其次便是握有军权的武将。皇位问题自然也和宋高宗对武将的担心交织在一起。本

本来就是没有多少安全感的皇帝,遇到的恰是南宋武将势力势力陡然上升的现实,他不能不害怕武将会利用他的先天不足反叛。对他来说,苗刘兵变、淮西病变都是前车之鉴,岳飞就是在宋高宗这样的心理下被杀的。

总而言之,宋高宗深谙祖宗家法,对大臣既充分利用,又猜忌防范;对主战派与投降派,他善于制造均势,适时打破平衡,让他们既互相牵制又互相斗争,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统治的安定局面。这些都是宋高宗的驭臣之道。其中不乏高明果敢的措施,也不乏令人诟病的阴谋。它的好处是抑制了武将势力的膨胀,避免了尾大不掉局面的形成,维护了皇权集中制,使南宋和北宋一样没有出现唐末。五代那样军阀割据的现象;坏处是使南宋只能偏安于东南,缺不能保证长期偏安,岳飞时候的宋金历史演变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江畔初见月


本人以为:宋高宗赵构60%概率是明君,40%概率是昏君,主要是由形势所决定的。

首先:宋高宗赵构延续了宋朝的国祚,这说明他不是一个昏君。

赵构是徽宗赵佶的第九子,也是靖康之难的一条落网之鱼。在北宋遗臣的支持下,赵构很快扛起了赵宋的大旗;在山河破碎之际,建立了南宋政权;以江南半壁江山,又延续了宋朝一百多年的国祚。

赵构成为南宋的开国君主,既是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不可能做皇帝的他做了皇帝,不幸的是这是用家族的苦难换来的!

其次:宋高宗赵构选了一个不错的接班人,这也说明他不是一个昏君。

赵构没有子嗣,是赵构的不幸,却又成了南宋的大幸。赵构在挑选接班人的时候,表现的十分有主见。他排除了韦太后和秦桧的干扰,选定了太祖系的赵昚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之后,赵构早早的禅位给养子赵昚,自己当了二十多年的太上皇。事后证明他选的接班人没有错。

其三:证明赵构是昏君最主要的论点无非是因为他杀了岳飞。

①赵构杀害岳飞等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向金人求和。所以他在凭吊岳飞时说:“非臣不忠,非朕不明。”

②岳飞提了一个口号叫做“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将宋高宗赵构置于了尴尬境地。这也许是赵构杀岳飞的第二个原因。

其四:证明赵高是昏君的另一个论点是他胆小如鼠、畏敌如虎。

靖康之难使赵构的心理产生了大面积的阴影。譬时宋军兵败如山倒,吓的赵构一路南逃。吓的狠了,竟然被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连他两岁多的儿子也是被吓死的。最后他被吓得强化了一种规避风险的本能————逃跑!

综上所述,宋高宗赵构既是明君也是昏君,是一个活得不够潇洒的君主!


芈祝融


他杀岳飞在我看来肯定不是明君该干的事情,但是就此来说宋高宗赵构是个昏君也是有失偏颇的,为什么这么说,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在艰难的环境中,保存了力量,建立南宋

宋高宗建立南宋的过程是很曲折的,当时宋朝的军队与金国无一战之力,赵构的南宋政权被金国的军队一直追着跑,建炎的前三年,一直处于被追杀中,惶惶不可终日。一直到建炎四年,大将韩世忠率8000人围堵金兀术10万大军,经黄天荡之战,大挫金军士气,金国一看南宋还有这样的实力,就不敢贸然渡过长江继续追击,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宗才迁都临安。

在当时,金国的追击之下,赵构能保住南宋的政权是及其不容易的,而且正因为他的存在,让南宋的百姓,将领们能有所寄托,不至于群龙无首,如果没有赵构,说不定内部就已经硝烟四起了,有了他才维持了宋朝的政权,所以说赵构是做了极大贡献的。

积极抗金,哪怕最终议和,也为南宋换来和平

南宋政权稳固之后,赵构开始重用武将,比如非常有名的韩世忠,岳飞以及领吴玠、吴璘兄弟等大将,在对金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这里不能仅仅只看到是将领们的功劳,要知道宋朝的武将地位是很低的,没有皇帝的支持,朝廷的支持,想要能够发挥自己的领军才能是非常难的,所以在这个时期,以赵构为首的南宋朝廷给予了武将极大的助力,为抗金的一系列胜利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后来,就说到了宋金的绍兴议和了,其实从明面上来看,对金形式一片大好,但是因为连年征战,对朝廷的负担是非常重的,军费开支太大,导致不得不向农民征了辽饷,因此还爆发了农民起义,如果不议和,朝廷只能继续从百姓身上索取资源,南宋当时很难支持战争继续下去。议和为南宋带来了和平,带来了修养生息的机会。南宋重新在赵构的带领下繁荣起来。

所以,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赵构并不是一个昏君,我们很多人所不满的,是对他和秦侩谋害了岳飞的愤慨,送他在议和时将前期所获全部送出的不甘心,从大的局面上来说,如果没有杀岳飞这件事,宋高宗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了。


月古史话


💐《赵构是昏君吗?》


💐💐明君治天下,重贤臣而远奸佞,之所以还有奸臣存在无非是君王之道中的【权力平衡】。那么,经历了“靖康之耻”后的高宗赵构有何作为呢?实事求是的说,赵构自立为高宗延续了宋家香火,不至于瞬间覆灭;但他被金国的“金戈铁马”吓破了胆,一无明智大慧,二无贤德用人,只求保其皇冠不失,忘记父兄坐井观天.母.妹遭金人蹂躏之耻,一味偷且苟安;非但不报仇雪恨(枉为男儿之躯),反而重用大奸贼(卖国贼)秦桧,杀害积极抗金的民族英雄岳飞,这样的皇帝明在何处.贤在何方?本来历史早已定论,人民早已入心,无乃总有那么一小撮人枉费心机.信口开河.搬弄是非.为赵构.秦桧之流抹粉翻案,给英雄脸上抹黑,是可忍孰不可忍!逼着人说话,才有此一番议论!

💐💐明君视英雄如栋梁.开彊扩土,繁荣中华,振兴家邦;而赵构为一己私利,忘国.家重耻奇辱,杀忠臣以图苟安,毁长城以保皇冠,实在是昏庸至极,明君在哪里!难道刮民脂民膏岁岁纳贡与金人为明乎?难道于父兄姐妹黎民百姓之屈辱而不顾为孝为贤乎?中华民族之血牲安在?被昏君弃之精光,将中华民族文化推之悬崖尽头,明君如是矣!

💐💐明君心中有大义,置民族大义于胸中,谁弃民族大义于不顾.都是历史之罪人!呜乎!为赵构涂脂抹粉者可以休矣!为秦桧翻案者不要再妄费心机,铁案如山.天地自有公论,不是谁想翻就翻得了的!


louanhuamingyouyicun


作为宋徽宗的众多儿子之一,高宗赵构能脱颖而出,在乱世浩劫中登基,开创南宋百年基业,成为宋朝“中兴之主”,绝非评书中说的那个昏庸、无能、胆怯之人。

据《宋史》记载,宋高宗生于大观元年五月(1107年6月),天资聪颖,博闻强记,从小是个聪明的孩子。青年时,喜欢骑射,爱好枪棒,而且力气很大,能拉二百斤的弓。据《金史》记载,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府,金军下令宋朝的亲王、大臣前去军中议和。宋朝收到金军命令后,决定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地,并派亲王、大臣前去交割土地。谁去哪?这时候朝廷乱成一锅粥,亲王个个托病不去,大臣也吓得不敢,大家都害怕被金军扣押成为人质。在这关键时刻,赵构不畏生死,自请前去。宋钦宗大喜,命少宰张邦昌为计议使,与赵构同去金营。金军元帅斡离不扣留赵构在金营十余日(当时就想扣留赵构作为人质),面对金将恐吓,赵构毫不畏惧。二月,京畿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在夜里袭击金人的营垒,金人责备宋朝使臣,张邦昌十分恐惧,伏地痛哭,赵构不为之所动,斡离不对此感到诧异,这个小青年具有如此胆魄,是不是窝囊的宋朝皇子?于是便放赵构回去,让宋朝派一个真正的皇子过来。这是金人做的记录,应该比较公正,赵构当时只有19岁,作为一个出身温室,锦衣玉食,没经历过风雨的贵族年轻人身处敌营、处乱不惊,确实胆识惊人。

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十岁的赵构临危即位。随后的三年的皇帝生活,赵构是在金军的追杀中度过的。当时,东京城破,父兄被掳,军心涣散,群臣无能,接手的是一副涣散的烂摊子。随后的3年,中原沦丧,山东沦丧,苗刘兵变,赵构带着一帮残兵败将逃亡江南,与其说是做皇帝,不如说是亡命天涯,勉强维持残局,这个时候,意志不强的人很容易就放弃了,但是赵构坚持下来。建炎四年,金军渡江南侵。这期间,韩世忠组织了黄天荡战役、吴玠、吴璘兄弟俩指挥了和尚原战役,两次关键的战役宋军大获全胜,阻止了金军的铁蹄,挽救了宋朝,赵构的皇位才得以保全。

赵构执政之时,正处内忧外患之时。对外,有金军连年侵袭,咄咄逼人,政权随时都有被异族颠覆的可能。对内,刚刚立足江南,这是一片陌生之地,可谓人生地不熟,连年战事,军费开支巨大,战场上的经济来源,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来,横征暴敛,农民不堪重负,爆发了农民起义。为了剿灭农民起义,又征了练饷。面对土地兼并严重,贫富不均如此悬殊的局面,赵构判断,如果对内不采取缓和政策,让农民休养生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旦爆发,南宋将失去统治权,金人趁机南下,宋连半壁江山也难以保全(明王朝就是如此灭亡的)。面对这样的局势,宋高宗决定向金议和。议和纯属无奈之举,但也是务实之策。

公元1140年,金兵又一次大举南侵,在顺昌之战中,宋军击败了金军。接着岳飞指导下宋军又取得了郾城大捷,再次击败了金军。

在胜利的情况下,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如果没有一系列的胜利,金也不会答应议和),和议的签订也奠定了南宋后期的和平局面。以现代的角度来看,和议的签订有些屈辱的味道,但从当时金强宋弱、金攻宋守的大环境看,不失为维持南宋偏安的长久良策。而这种局面,赵构功不可没。

后来,《宋史》把赵构和刘秀相提并论,定为中兴守成之明君。虽然后期的赵构亲信小人,冤杀忠良,但是在主政伊始,几个关键时期,他还是有所作为的,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如果没有他,金兵可能早就攻打下了宋朝,历史上也不会出现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南宋了。对于宋王朝的延续来说,中兴之主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