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宦官專政看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這段歷史

提起唐朝,我們最先想到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王朝。大唐盛世嘛,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天子們開疆擴土,四方的諸國來朝拜學習,正所謂“漢唐雄風”。

從宦官專政看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這段歷史

其實,我們所熟悉的強大的唐王朝,也僅僅是唐朝開始的那幾位皇帝創立下來的盛世,即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及唐玄宗李隆基所創立下來的,他們的故事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大唐王朝的故事。

可是唐朝是一個有著298年曆史的王朝,自唐朝建立到安史之亂也就100多年的時間,剩下的大半唐朝歷史,卻很少受人們關注。如果你瞭解了唐朝中後期的歷史,或許你會對唐朝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唐朝也有宦官專政

宦官專政幾乎是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的毒瘤,多少曾經強盛的王朝因宦官禍亂朝政而走向滅亡。受文學影視作品影響,提起宦官,人們最先想到的是明朝的那些大太監,什麼東廠、西廠之類,魏忠賢、劉瑾之流,但以宦官對王朝產生的危害,明朝的公公們與唐朝的“將軍”們相比,便有些小巫見大巫了。

從宦官專政看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這段歷史

唐朝大監高力士

自安史之亂爆發到唐朝滅亡的者150多年時間裡,唐朝的宦官從干預內廷議政,到把持中央禁軍,進而控制朝政,最終形成宦官專權,輕則辱殺大臣,魚肉百姓,重則攻伐異己,廢殺皇帝。

自唐憲宗到唐滅亡的九個皇帝,有八個皇帝是宦官確立的,甚至有數位皇帝被宦官弒殺,可以說,宦官專政對唐朝中後期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是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宦官之禍,始於明皇

唐朝宦官干涉朝政始於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

武則天死後,朝政大權落到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手中,想做第二個武則天。而這個時候,身為藩王的李隆基不願李唐社稷再次落入外姓之人,於是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撲殺了韋皇后的勢力,幫助自己的父親李旦重登皇位,也確定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李隆基身邊的宦官高力士,因為在這裡政變中立下了大功勞而初露頭角。李隆基即位為唐玄宗後,為唐玄宗立下汗馬功勞的高力士一路高升,做到了知內侍省的宦官最高位置,甚至打破了唐太宗定下的內侍省不授官職的祖訓,破格授官光祿大夫,兼任右監管門衛將軍,累授驃騎大將軍,封渤海郡公。

從宦官專政看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這段歷史

曾為李白脫靴的高力士

因唐玄宗的寵信,高力士成為當時權傾一時的人物。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道:“宦官之禍,始於明皇.....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

可需要說明的是,高力士雖然權勢盛極一時,但其權力完全來源於唐玄宗的信任,遠沒有達到專權的程度,唐玄宗依然牢牢掌握著王朝的最高權力,高力士的權勢不過是皇權的延伸。

安史之亂後,宦官專政局面形成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唐朝宦官專權的起點。一是,安史之亂導致皇帝對大臣和宿將失去信任,轉而寵信宦官,給了宦官專權的契機;二是,安史之亂後,形成了宦官執掌禁軍和宦官監軍制度的形成,為宦官專權提供了土壤。

從宦官專政看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這段歷史

755年,被唐玄宗當做乾兒子的安祿山起兵反叛,導致唐玄宗對出藩在外的將領失去信任,轉而將王朝的興衰寄希望於宮中豢養的家奴。

當安祿山的叛軍攻克東都洛陽後,玄宗命大將高仙芝、封常清領兵平叛,並特地將本由御史臺官員出任的監軍換成了宦官邊令誠。

與高仙芝、封常清不和的邊令誠,仗著玄宗的信任,誣告高他們貪墨軍糧、動搖軍心。越老越昏庸的玄宗就這樣聽信了宦官的一面之詞就斬殺了兩員大將,導致潼關失守,長安陷落。更為可悲的是,最後給安祿山打開長安城城門的就是這個邊令誠。

馬嵬坡兵變後,玄宗西入巴蜀,太子李享北上靈武,並在東宮宦官李輔國的支持下即位稱帝,是為唐肅宗。由於李享是在沒有得到玄宗的旨意下,在靈武自行即位的,為了解決一朝兩帝的問題,又是李輔國從中配合,將玄宗架空成太上皇。

從宦官專政看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這段歷史

馬嵬坡兵變

立下了從龍之功的李輔國一躍成為最具權勢之人,“判元帥行軍司馬......以心腹委之,乃賜名護國,四方奏事,御前符印軍號,一以委之”,“及還京師,專掌禁軍,常居內宅,制赦必經輔國押署,然後施行,宰相百官非時奏事,皆因輔國關白,承旨。”

在肅宗一朝,臣子要覲見皇帝,必須經過李輔國的同意,皇帝頒佈的找詔書,必須要有李輔國的簽字才能生效。

唐朝宦官,從太宗時期的“內侍省不立三品官”,到玄宗時期高力士破格授官、封大將軍,再到肅宗時期,李輔國封王拜相總覽軍政,宦官專權的局面最終形成。

肅宗死後,張皇后欲廢除太子李豫,立越王越王李係為新帝,被李輔國帶領禁軍平定。在李輔國的支持下,李豫得以有驚無險成功即位,是為唐代宗。李輔國再立從龍之功,被代宗尊為“尚父”,權勢更盛,甚至對戴總說道:“皇上只需要待在宮裡,外面的政事由我來處理。”

然而,代宗並不像他父親肅宗那樣甘願受李輔國的擺佈,利用李輔國和另一位大宦官程元振的矛盾,趁李輔國不備之時,派人裝作盜賊刺殺了李輔國。

李輔國雖然被代宗設計誅殺,但是宦官專權的種子已經種下,在那個皇權衰微,藩鎮四起的動亂時期,皇帝可以依靠的也只有身邊的宦官,以至於代宗、武宗等唐朝中後期一批有能力的皇帝都無法扭轉唐朝的頹勢。

代宗死後,德宗即位。德宗即位之初,和代宗一樣決心剷除宦官專權的弊端,但是在涇原兵變後,無人可依的德宗被迫重新啟用宦官。

783年,德宗詔涇原鎮出兵征伐淮西節度使,可涇原鎮士卒到達長安後因不滿朝廷的待遇而發動兵變。而負責拱衛京都的長安禁軍卻無一人來援,導致長安陷落,德宗及嬪妃、諸王被圍困一月之久,而此時在德宗身邊護駕的只有那些曾經被自己打壓的宦官。

經過將近一年的流亡,德宗才得以平定叛軍回到長安,而在危難之際以身護駕的宦官重新得到德宗的信任,擢升宦官擔任中央禁軍神策軍護軍中尉,宦官擔任禁軍的傳統從德宗時期確定下來,成了宦官專權最重要的依仗。

從宦官專政看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這段歷史

元和藩鎮圖

德宗之後,牢牢控制軍權的宦官們達到了隨意廢立皇帝的程度。順宗即位沒幾個月,因奪宦官兵權失敗而被逼退位;穆宗為宦官所立,吞丹中毒而死;天真好玩的敬宗年僅十八就被宦官殺害;文宗有意剷除宦官,卻在甘露之變中淪為宦官的傀儡,自比漢獻帝含恨而死。

從宦官專政看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這段歷史

甘露之變中,包括四位宰相在內上千人被宦官屠殺

文宗之後,武宗為宦官仇士良所立,宣宗為宦官馬元贊所立,懿宗為宦官王宗實所立,僖宗為宦官劉行深所立,昭宗為宦官楊復恭所立。

到了唐朝末期,在黃巢起義和藩鎮割據的雙重打擊下,朝廷實際控制的土地僅剩下京畿地區,而寄生於皇權的宦官也走到窮途末路。為了徹底打擊苟延殘喘的官僚集團,朝臣們不惜勾結地方藩鎮,最終引狼入室,直接導致唐朝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