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別跟孩子槓著了,試試“第三者效應”

“寶寶,媽媽這個週末要去公司加班,我們下週出去玩好不好”小趙蹲在可可的身邊,抱歉的給孩子說話。可是可可就是不聽雙手捂著耳朵坐在地上。小趙“乖孩子,這周媽媽真的很忙啊,你看媽媽最近總是下班很晚,而且一下班媽媽就累的不能動了,你看我們下出去玩,也不會失去什麼啊”,小趙話說完了可可還是坐在地上不搭理小趙,小趙只好說“你要什麼媽媽都買好不好”,孩子還是沒有動靜,但是這時候丈夫看著小趙實在是哄不好孩子,丈夫就走到可可身邊摸著孩子的頭說“可可是個乖孩子,下不為例,下週一定要帶可可出去玩”可可開心的笑了,小趙“怪不得都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呢,說話就睡管用”。


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別跟孩子槓著了,試試“第三者效應”

其實很多時候,兩個人出現溝通問題或者其他問題的時候,第三個人出現說幾句就能解決問題,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生活中現在這樣的事情已經是非常常見的了,不管父母多麼的苦口婆心和孩子說話,只要違背了給孩子的諾言,孩子說什麼都不會願意。

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別跟孩子槓著了,試試“第三者效應”

為什麼換了100種方法,孩子還是不聽話呢?

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當父母中的一個人對孩子說怎樣的時候,孩子就是不想怎樣,不願意怎樣。就算是父母換了一千種方法,孩子還是不願意按照父母說的去做,這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方式不對

也許父母和孩子商量事情的方式,並不是孩子喜歡的,所以孩子不會按照父母說的去做就是理所應當了,就像我們在平時在生活中全某一個怎樣的時候,通常我們沒有勸好,導致被勸的那個人往相反的事情做事情。

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別跟孩子槓著了,試試“第三者效應”

就像父母和孩子發生矛盾的時候,往往父母的預期會變的更加的嚴厲和惡劣。又或者是當孩子們成功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殷勤讚美,孩子就覺得非常糟心。

什麼是“第三者效應”

當人們之間的感情出現隔閡或者矛盾的時候,第三者的適當出現可能會有助於兩人感情的融合和增強,但是如果感情沒有到鐵或鋼的程度的話,那麼那段感情極有可能因為第三者的出現而斷裂。 這就是所謂的第三者效應

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別跟孩子槓著了,試試“第三者效應”

為什麼當我們說話孩子不聽的時候要使用“第三者效應”呢?

很多孩子在叛逆期的時候會與家長陷入死循環,家長如果不知道怎麼辦,不妨試試“第三者效應”,當雙方的矛盾不可控的時候,可以讓第三個人出來緩解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個爭吵。

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別跟孩子槓著了,試試“第三者效應”

可以緩解緊張的氣氛

在生活中我們也見過兩個人吵架只會越吵越兇,但是當第三個人出現的時候,就會調節兩個人,這時候兩個人爭吵的激烈程度就會下降,如果第三個人調節的好的話,通常兩個人的“戰爭”就會結束。

所以當媽媽與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最好的調解員就是爸爸,爸爸既瞭解妻子的付出,有知道兩個人是為什麼吵架,也知道孩子在身為什麼,這時候爸爸的調節對兩個發生矛盾的母子是最好的。

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別跟孩子槓著了,試試“第三者效應”

增進親子的感情

不管爸爸或者媽媽與孩子有沒有發生明顯的矛盾,但是隻要這時候爸爸或者媽媽出面給孩子溝通,往往會讓孩子知道自己錯了,還會心疼對方為自己的付出,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矛盾就會輕而易舉的化解,孩子以後還會更加孝順自己的父母。

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別跟孩子槓著了,試試“第三者效應”

生活中,第三個人都誰來當呢?

當然是和兩個人都沒有發生過矛盾的人,在家裡就是爸爸或媽媽。

想說服孩子聽話的人

很多時候孩子和父母鬧矛盾的時候都是一根筋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父母也不知道孩子在生氣什麼,這時候孩子總是在堅持自己的主張,儘管孩子是錯誤的,但是在孩子看來他們並不錯,只要孩子認定,就會覺得自己就是對的。當我們想要給孩子說的時候,孩子就會把他的這種想法強加給別人,所以孩子就會變得不聽話、不願意。

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別跟孩子槓著了,試試“第三者效應”

當孩子正在津津有味的看著電視的時候,家長想要孩子洗碗,這時候孩子想讓孩子好好洗碗是有難度的,但是這時候爸爸可以說“你看我們都吃完了,媽媽上班很累,回家還要做飯,你是不是應該幫幫爸爸呀”,這時候孩子可能就會關掉電視去洗碗。當我們對孩子用一種命令的語氣,孩子就會反感,但是當我們換一個讓人說的時候,效果就會不一樣了。

想要表揚孩子的人

當家長想要誇孩子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直接誇獎,但是孩子卻並不高興,很多家長會疑惑,為什麼誇獎孩子,孩子卻不高興呢?因為家長和孩子本來就是親密的關係,所以家長在誇獎孩子的時候,孩子只是覺得並不新奇,所以我們可以藉助別人來誇獎孩子,比如領居或者朋友看到孩子幫自己幹活,就會說“真能幹,都能幫大人幹活了,真懂事啊。”孩子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誇獎心裡就會很開心。

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別跟孩子槓著了,試試“第三者效應”

當我們勸解孩子的人

我們和孩子相差很多歲,在很多事情上有不同的看法和見解,所以在生活中難免也會有小摩擦。家長經常會因為工作忙而忽略了孩子。

當我們和孩子發生一些矛盾的時候,我們可以讓第三個人來幫忙勸孩子,比如家裡其他的長輩,最好是瞭解孩子性格的,比如孩子的姥姥,姥爺或者是和孩子親密的其他親戚。長輩的勸解要比家長和孩子直接面對面說要好很多,而且讓孩子覺得這個第三個人沒有偏向誰,孩子更容易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