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艱難一仗 譚家橋戰鬥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艱難一仗 譚家橋戰鬥


1934年年中,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面臨失敗,為“吸引蔣敵把一部分兵力從中央蘇區調到其後方去"(見《粟裕傳》),策應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由中央蘇區第七軍團和贛東北蘇區紅十軍組成紅十軍團,兵力約2萬人(經轉戰數月,譚家橋戰鬥時還有1萬餘人),北上閩浙皖贛邊,轉戰數千裡,最終在贛東北懷玉山失敗。軍政主席方誌敏,軍團長劉疇西,師長尋淮洲、胡天桃等一批高級將領相繼犧牲。僅粟裕率800餘人突圍成功,繼續堅持鬥爭,成為閩北革命的火種。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艱難一仗 譚家橋戰鬥


抗日先遣隊失敗,很大原因在於關鍵一仗一一譚家橋伏擊戰沒有打好。為了深入研究譚家橋戰鬥,我於此戰後近八十年的2011年,踏勘當年戰場,現地覆盤當年戰況,收益良多,感慨良多。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艱難一仗 譚家橋戰鬥


譚家橋鎮緊貼黃山東側,當年戰場是一南北向的縱長形盆地,從譚家橋鎮往南,10公里到烏泥關。一條公路(今205國道)在盆地中穿行,並與一條淺河麻休河多次相交,盆地最寬處不足1公里。盆地西側是黃山絕壁,雙方都無法利用。路東是一溜南北向的小高峰,相對海拔一二百米。盆地中央順公路西側有幾個四五十米的小山包。關鍵要點是盆地南口烏泥關,兩側山脊在此匯合,並形成一個馬鞍部,公路從鞍部穿過。紅十軍團將20師埋伏在路西小山包擔任正面主攻,19師部署在東側一溜高地擔任助攻,其中部署一個連在烏泥關兩側,待敵通過後封閉關口。粟裕(時任軍團參謀長)、尋淮洲等認為19師(師長尋淮洲)是中央紅軍主力,善打硬仗,20師原為贛東北部隊,以游擊戰為主,兩師應對調任務,但沒有被軍團長劉疇西接受。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艱難一仗 譚家橋戰鬥


緊追紅十軍團的是國民黨軍兩個旅,前面是王耀武的補充一旅,兵力約7000人,但武器裝備大大優於紅軍。後面緊跟的是21旅。王耀武,黃埔二期畢業,是一員悍將,曾在第四次圍剿中央蘇區中,率本團堅守蘇區戰略要地宜黃24天未被紅軍攻破,受蔣介石召見,由團長升任旅長。他的部隊長期正面作戰,官兵訓練有素,戰鬥力相當強。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艱難一仗 譚家橋戰鬥


12月14日上午,就在補一旅大部進入伏擊圈時,一紅軍戰士因緊張開槍走火。補一旅非常警覺,立即將行軍隊形變換成戰鬥隊形,並向兩側迅速展開,一步就近搶佔正面路西小高地。戰鬥即刻打響,伏擊戰打成了伏擊遭遇戰,先機制敵沒有實現。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艱難一仗 譚家橋戰鬥


紅軍20師沒有經驗,只顧打得痛快,沒有趁敵慌亂之機就近發起衝鋒,火力與運動相脫節。而此時迂迴到烏泥關南側的19師一部,因地形狹窄,兵力一時難以展開,也耽誤了攻擊時機。王耀武趁機調整部署,一是先敵向路西小山包我較弱的20師發起主動進攻,以攻對攻,壓住20師進攻勢頭,使20師迫不及防,瞬間攻守易勢。二是以烏泥關為主要攻擊點,前隊回頭,後隊展開,從南北兩面夾擊烏泥關關口。此時堅守烏泥關的紅軍只有1個連,能否守住關口,封閉伏擊圈,成為此仗勝敗的關鍵。補充一旅在強大炮火支援下,從兩邊一次次發起衝鋒,守關紅軍的對內對外正面被不斷壓縮,終於失去關口。與此同時,19師師長尋淮洲發現關口難以守住,遂率大隊增援,親自組織與帶頭衝鋒,不幸被敵命中腹部,被擔架抬下戰場,第二天撤離途中,不治犧牲,年僅22歲。戰鬥到下午,20師防禦正面被敵突破,敵21旅增援將至,紅十軍團不得不撤出戰鬥。王耀武的補充一旅傷亡亦大,無力追擊。此役,紅十軍團傷亡重大,除尋淮洲陣亡外,軍團政委樂少華、政治部主任劉英也都負傷。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艱難一仗 譚家橋戰鬥

汙泥關現貌


譚家橋失敗的原因,我的分析:

一是從戰略上看,企圖過大,要求過高,已經脫離了紅十軍團的實際能力。原本是策應中央紅軍主力戰略轉移的牽制性行動,下達任務時卻變成了"在敵深遠後方的閩浙贛皖諸省,最高度地發展游擊戰爭,直至建立新的根據地;最高度地開展反日運動,把反日戰爭發展到民族戰爭的最高點;通過反日民族鬥爭和土地革命戰爭,促使敵人做出戰略和作戰部署上的變更"(見《粟裕戰爭回憶錄》)。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艱難一仗 譚家橋戰鬥


二是當時“左傾"中央的戰略意圖多變,並對這支在獨立戰略方向上作戰的部隊干預過多,甚至連每天具體行動都要上報批准。軍團領導難以對局勢做出獨立判斷、決策和行動。紅十軍團硬著頭皮艱難北進,向敵密集區域進擊,始終處在敵四面圍困和前堵後追之中。譚家橋戰鬥是為了暫時解除困境,不得不打的一仗,一旦打成膠著,面臨更大的被動。事實果真如此。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艱難一仗 譚家橋戰鬥


三是與王耀武部相比,戰鬥力不強,作戰指揮不當,功虧一簣,甚是可惜。選擇黃山東側這一片伏擊地形,真是神助,地形大大有利於伏擊方,總的排兵佈陣也沒有大的漏洞。如果把19師和20師任務對調,再在烏泥關放一個營而不是一個連,戰士別走火將補一旅全部放進伏擊圈,讓其完全與後面的21旅脫離。當然最好遇見的不是王耀武部隊而是某個弱旅。而這些可預見不可預見因素集合起來,紅軍就只有失敗這條路了。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艱難一仗 譚家橋戰鬥


現地勘察完心情沉重,就近參拜了“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和粟裕部分骨灰安放處。紀念館館名由原軍委副主席遲浩田上將題寫。粟裕墓在緊貼黃山東壁半坡上的小松林中,從這裡可以遠遠地俯瞰半個戰場。墓地極其簡陋,只有一塊青石墓碑、一個小墳頭和一圈水泥矮牆。沿著只能由一人通行的土路上來,日影斑駁,松樹搖曳,一小塊空地只容四五個人站立。我們行一個莊嚴的軍禮,然後脫帽致敬,拔去墓碑周邊的野草,把地面踩實。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艱難一仗 譚家橋戰鬥


離墓地不遠處,當時的紅軍塹壕經過近八十年風雨還未完全湮滅,依稀可見痕跡。當地老鄉說這裡曾是紅軍軍團指揮所。我判斷不是,因為這裡離主戰場過遠,距烏泥關有六七公里,而且因地形遮擋,看不見烏泥關口。這裡距譚家橋鎮倒是不遠,約一兩公里,應是伏擊圈的底部。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艱難一仗 譚家橋戰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