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民国时期孙中山和袁世凯?

用户5416130024


对于孙中山和袁世凯这两个人,我更喜欢袁世凯。

谈到孙、袁两人,也绕不开辛亥革命,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恩怨纠葛也始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场水到渠成的革命。

英国人用一场鸦片战争踹开了清王朝虚掩的国门,然后开始了对清政府的压榨,但是对于中国这个“老牌帝国”,列强们仍然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他们是对清政府进行了一步一步的试探,直到确定了清政府是一只纸糊的老虎后才放开了吃。

列强们要在清政府剜肉吃,清政府为了补回来,所以只能在老百姓身上吸血。

清政府和列强通过清政府施加给中国百姓的压迫,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已经到了一个即将爆发的临界点,这时候的清政府已经濒临崩塌。

武昌起义即是这个推倒清政府的临界点。

但是,压垮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是袁世凯和他的北洋军。当然,袁世凯和他的北洋军也可以是清政府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到底“夺命稻草”还是“救命稻草”,一切只看袁世凯到底怎么选择。

许多人说,是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可是“窃取”这个词用在袁世凯身上真的合适吗?

袁世凯前进一步,则成清政府的“夺命稻草”,退后一步,则成“救命稻草”,但是他选择了前进。诚然,他是待价而沽,是一种投机,可是也正因为他的投机,所以触发了辛亥革命,最后促成了辛亥革命,否则的话,武昌起义就只是一场武昌起义,一场被袁世凯镇压的失败起义。

也有人说,没有袁世凯的加入,辛亥革命一样会成功。反过来是否也可以说,没有孙中山,也一样会爆发辛亥革命?事实已经摆在面前,袁世凯是辛亥革命的首功,为什么要用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假设”去否定袁世凯的功绩,然后全都给孙中山?对于这点,孙恐怕才是那个所谓的“窃取者”。

更何况,袁世凯决定加入革命阵营,原本就是革命党人对他作出了承诺:“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归来。”所以,袁世凯当总统本就是应当应分的事,完全谈不上所谓的“窃取”。

实际上,当时确实没有孙中山,辛亥革命也确实爆发了。

后来也是黄兴扛起革命的大旗,率领革命军与清政府作战,孙中山则远在美国。

孙中山在历史上能有后来的高度,绝对离不开的黄兴的谦让。同盟会推选总理的时候,黄兴明明很有机会当上总理,可是他偏偏自己拍板说让孙先生当;辛亥革命的时候,革命党说让黄兴带头组建政府,让他当最高领导人,可他偏偏要等着孙先生回国,当时孙先生在革命党中的威望可远不如黄先生。

即便是黄先生这么厚道,也还是惹来了孙先生的不满,因为当时黄先生威望高,加上黄一直在领导革命,所以革命党人有事总喜欢问黄的意见,孙先生不高兴了,说“南京政府之际,弟忝为总统,乃同木偶,一切皆不由弟主张”。

后来,孙中山为了彻底稳固自己的领袖地位,又在“二次革命”失败后,专门组建了中华革命党,将对他有威胁的黄兴踢出了局。

所以,在人格上来说,孙中山或许不如黄兴磊落。

孙于私德上也有亏处,在日本时向13岁的大月薰下手,后来又对自己的好朋友的女儿下手,虽然打着所谓爱情的旗号,可总归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没有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成功了,到底算谁的功劳?袁世凯首功,没有孙什么事,孙在辛亥中的功劳恐怕不如一个张振武,更不用说袁世凯了。

对于清政府的被推翻,在我看来,发挥主导作用的并不是所谓孙中山带回来的“革命思想”,我说过辛亥革命是一场水到渠成的革命,原因就在于清政府已经把人逼到了悬崖边上,已经到了不得不“改朝换代”的时候,所以需要造反,这和古代的改朝换代是一个道理。

所谓的“革命思想”应该是人心中始终保留着的一种抗争精神,当然,孙先生的理论确实对激发和促进这种抗争精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袁世凯之所以被骂,一则因为所谓的“二十一条”,二则因为称帝。

但是,对于“二十一条”,书上只是笼统地说他签了,但是怎么签的,有没有全签,却故意不提。

袁世凯称帝,确实有他思想局限性的原因,但实际上,即便他称帝成功也不会对当时的政局不会有任何影响,因为当时的总统就是一个“独裁者”,不管是孙先生后来组建中华革命党,抑或是蒋介石组建国民政府,谁又不是走的“独裁”道路?

他没有卖国,相反,因为他的存在,不管是日本人也好,欧美列强也好,反倒行事有所顾忌。

当然,袁世凯称帝确实是开了历史倒车,这点也不容辩驳,但是仅仅因为一场失败的称帝事件便要抹杀他所有的功劳,未免也太偏激了。

孙先生折腾了一辈子,从南京折腾到北京,又折腾到广州,一直没有掀起什么风浪,要说他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在我看来,恐怕也就是创办黄埔军校了。

袁世凯有功有过,但是功大于过。

孙先生于革命基本无过(但是如果说无功即是过的话,又可说是大过),可要说功,他的功当然不算小,可也没大到应该夸上天去的地步。

谁也不是完美的,即便是“伟人”。


宁糊涂


别的事情,在下不敢妄谈,只谈一点:推翻清朝的,绝对是袁世凯,而不是孙中山。

清朝灭亡,导火索是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此时,袁世凯早被清廷罢免,已经在河南安阳的宅邸中赋闲三年;而孙中山此前虽然发动过很多次起义,但尽皆失败,武昌起义爆发时,他正在美国旧金山的一家中餐馆刷盘子,躲避清廷追杀。

其时,清廷的话事人是摄政王载沣。载沣无能,面对武昌起义方寸大乱,急忙调集北洋六镇雄兵前去镇压。其实,当时在武昌起事的革命军不过区区三千人。

众所周知,北洋兵是袁世凯练出来的,一直奉袁世凯之命。此时袁世凯被罢免,袁世凯的心腹段祺瑞、冯国璋等人便不听朝廷调度。载沣无法,只得重新启用袁世凯。袁世凯东山再起,手握北洋六镇雄兵,放眼寰宇,无人能敌。

袁世凯一边平乱,一边暗中与革命军接触。最后双方达成君子协定:谁推翻清廷,谁就做大总统。

很明显,革命党是想让袁世凯做大总统。因为当时的中国,只有袁世凯有这个实力。

袁世凯果然能干,一阵威逼,又一阵利诱,便让清朝的隆裕太后松了口,同意清帝退位。清帝退位诏书发布后,清朝正式灭亡。

按说,袁世凯应该立即即位大总统。可这中间出了一点插曲。

武昌起义的事情传到美国后,孙中山从报纸上得到了消息。他立即借钱买了船票,火速归国。然后靠着此前积累下的威望,以及一个谎言,先行一步,做了大总统。为了让人信服,便叫做临时大总统。

什么谎言呢?说他在海外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革命。

可结果呢?分文没有。

既没有枪,又没有钱,而且还违背了此前的诺言(谁推翻清廷谁当总统),南方的革命党只得退缩了。孙中山因此把大总统“还”给了袁世凯。

袁世凯做了大总统后,感觉处处受到革命党掣肘。一不做二不休,便称了帝。然后,众叛亲离,活活气死。


趣谈国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孙中山和袁世凯不具备可比性,因为根本就不是一类人。

袁世凯只是一个丑陋的军阀,在除了中国大陆以外所有地方均没有好的口碑。

诚然,袁世凯当时掌握北洋系,控制了北方的中国,也是中国最强有力的军阀力量。

但是,袁世凯所做的一切,从根本上是倒退,以实现自己梦想的所谓君主制。

袁世凯没有任何思想可言,他的所有思维和建立的制度都是逆世界潮流而动。

袁世凯架空民主制度,消灭反对党,最终复辟做了皇帝。

如果任由袁世凯做皇帝,中国恐怕和满清不会有太大区别,国家民族永远被人踩在脚下。

袁世凯虽然做了一些实务,但既然他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做些实务也是应该的,更是必须的。即便十年文革内乱期间,国家仍然有一些实务的建设。

但是,袁世凯的实务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不如当年的洋务运动。

而动摇了国家根本的制度,最终导致袁世凯自己被推翻,手下北洋系失去控制,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混战,导致中国国力一落千丈。

蒋介石直到1928年才形式上统一中国,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真正统一中国。

而民国初年的大乱,导致中国的内战和急剧衰退,导致在抗战中一败再败,差点亡国。

说白了,袁世凯就是罪魁祸首。

其实历史学界对袁世凯早有定论,而且是长达50年时间有定论。

至于孙中山,他总体是甘地那样的精神领袖,创造了一整套伟大的思想体系,以及具体的实现方法。

中共历届领导人,都特别尊敬孙中山,也以孙中山思想继承者自居。

同时,孙中山在己方力量薄弱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不断进行革命。最终,秉承孙中山思想的国民革命军终于北伐成功,形式上统一中国,这才是中国抵抗外辱的根本。

更重要的是,三民主义思想对中国人的启迪是极为巨大的。

为什么清末几千英法联军就能打的百万清军丢盔弃甲,而120万先进的日军苦战8年都不能胜利。

说白了,就是孙中山启发了明智,很多中国人已经不再是愚民,才有这样的成功。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一生。他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强调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方面,知道他是很谦虚的。”、“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邓小平:邓小平的谈话将孙中山的伟大的历史功绩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开创国共合作,导致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萨沙


世间本来没有神,造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出现了神!

以孙中山和袁世凯对推翻清政府来说,都有一定的功劳,但都没有达到缺了他就不行的地步。

先来说说袁世凯,袁世凯是近代中国绕不过去的人物,从晚清到民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袁世凯并非横空出世,是从甲午战争时期就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人物,此后在小站练兵、戊戌变法、东南互保、清末新政等活动中,袁世凯都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可以说,袁世凯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自己,成为清廷内位高权重的人物。

实际上,如果不是载沣掌握实权后想要收拢权力,把袁世凯给扳倒了,袁世凯肯定还做着一代权臣的美梦,从袁世凯的内心来说,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一直缠绕着袁世凯,清帝逊位后,袁世凯逢年过节还到紫禁城里去拜谒溥仪和隆裕太后,以及后来袁世凯复辟登基都能看出来袁世凯的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即便是推翻了清政府之后,袁世凯的政权依然试图恢复这种封建统治。

也就是说,在辛亥革命爆发前,袁世凯根本就没有推翻帝制的打算,有没有袁世凯,辛亥革命都会爆发!民主共和与袁世凯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袁世凯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么,辛亥革命是孙中山主导的吗?

说句实在话,武昌起义跟孙中山先生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从1907年开始,孙中山与同盟会中的其他派系成员闹分裂到南洋另立总部,在寻求南洋华商支持的同时,开始在两广一带进行革命,在孙中山看来,哪里也没有两广好,山高皇帝远,最容易起义成功,孙中山小时候的偶像就是洪秀全,洪秀全率领太平军从广西一直打到南京,孙中山也想重走这条路。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孙中山和黄兴在两广发动的多次起义无一成功,气的汪精卫采取极端措施亲自到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结果也失败了。

只有武昌起义成功了,很多人都认为武昌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因为当时孙中山并不在国内就说是孙中山间接领导的,其实武昌起义跟孙中山毛关系都没有,要说渊源跟宋教仁有点关系,毕竟宋教仁一直主张在长江流域发动革命,孙中山认为长江一代清廷控制太厉害不可能成功,当时武昌新军邀请黄兴去领导起义,黄兴都没动身,现在资料都说黄兴没赶上,实际上同盟会根本就不相信武昌起义能成功。

武昌起义成功,打的就是孙某人的脸,得到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孙中山还很是踌躇,害怕武昌起义随时被镇压,再三邀请之下孙先生是急忙从国外往回赶呐!很多人说袁世凯摄取革命果实,看到这里你看看谁像摄取革命果实的。

到上海后,记者问孙中山此次带回多少款项用于革命,孙中山说,我带回了革命精神!

其实,当时革命已经大势,包括很多北洋将领也都倾向于结束帝制,没有谁是对清廷忠心耿耿的,谈不拢的不过是利益二字,利益谈完了,清皇室自己就退位了。

在结束帝制这方面,袁世凯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当时南方革命党无力对于北洋军,因此都倾向于让袁世凯当大总统以完成帝制,反倒是已经是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有点不高兴,袁世凯是幸福来的太突然,因此积极进行南北议和,从中牟利,客观上来说,尽管袁世凯起的作用大一点,但是初衷却是为自己。

孙中山,也就是靠一张嘴而已,用嘴要是能把革命干成功,同志还需什么努力!

要说孙大炮之名,还是袁世凯给起的外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表示十年要建二十万里铁路,袁世凯后来跟别人说孙中山办事不靠谱,因此才有了孙大炮这个名称。

以纵横的观点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中国的历史是一种必然,没有谁起到的是绝对的作用,少了谁地球都一样转,没有孙中山也好,没有袁世凯也罢,清政府是一定会被推翻的。


史论纵横


历史学家唐德刚在其著作《袁氏当国》中说:“自民国有史以来,吾尚未见一本、一篇甚或一页对袁有正面评价之书”,近百年来,袁世凯的形象基本上就是“独夫民贼” 、“窃国大盗” ,被人痛骂的野心家。



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史学界对袁世凯的评价不再是全盘否定,而是逐渐趋于多元化,有褒有贬,有肯定有否定。但是出现了一些颠覆性观点,吹捧袁世凯是改革家实干家是“共和元勋”,贬损孙中山是“孙大炮”,只知道耍嘴皮子没什么贡献。 袁世凯孙中山谁是伟人?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某些人鼓噪之下蒙蔽了历史真相,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没有人可以随意改变。

一、谁是“共和元勋”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领导辛亥革命,“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创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孙中山无疑是“共和元勋”,袁世凯贡献在于逼清帝和平退位。袁世凯和平解决了国体问题,使得国家避免了法国式的暴力解决,这是最值得赞赏和称颂 的。



袁世凯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他的贡献是建立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基础上的。袁世凯本来是主张君主立宪的, 南北议和初期, 坚持的就是这个底线。他后来转向共和, 终结帝制, 完全是孙中山南方革命党人坚持和推动的结果。

二、袁世凯是旧式官僚,孙中山是革命领袖

袁世凯是一个纯粹的旧式官僚,不是一个革命家。袁世凯是曾国藩李鸿章们的传人,走的是改良主义道路,无法突破封建官僚的阶级局限, 他始终主张君主立宪制, 即使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也没有真心赞同共和政体。



袁世凯是个能臣干吏,务实的政客,废科举建大学小站练兵组建现代警察都是有声有色,以“内结亲贵,外树党援”,很快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袁世凯的思想是陈旧的,军队私有只向他一人效忠,北洋新军亦逐渐成为袁世凯个人的政治资本,使其成为北洋军阀的始祖。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革命领袖,漂泊海外多年了解世界大势。

孙中山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从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之际起,孙中山以推翻满清振兴中华为己任领导革命,孙中山把同盟会的纲领“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的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实践的理论指导。

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不屈不挠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反清武装起义,从根基上动摇了清朝的统治,连清朝肃亲王都要说:我要不是出生皇族,我早跟着同盟会闹革命了!



三、袁世凯以追求权力为最高目标,孙中山以民主共和为终极目标

袁世凯进入官场,从山东巡抚到军机大臣,到满清最后一任总理大臣以及民国总统,直到复辟皇帝,权力一直都是袁世凯的最高目标。

维新变法,袁世凯由于告密深得慈禧信任,地位扶摇直上。1899年冬,袁世凯由工部侍郎升任山东巡抚,这是40岁的袁世凯首次出任封疆大吏。1900年,八国联军来犯,袁世凯近在咫尺却袖手旁观,不发一兵一卒。

武昌起义,赋闲三年的袁世凯重出江湖,利用革命党威胁清朝,利用自己的实力压迫革命党,纵横权术,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袁世凯为人深谙权术, 处事圆滑, 具有很典型的现实主义的性格。他对民主共和的理解相当有限, 只是一个“有限的共和主义者”。



孙中山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民族共和, 即振兴中华, 获得民族独立, 建设一个三民主义的民主共和国———强大的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华民国。

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提出的,是帮助人民追求幸福而设计的纲领,通过革命实现三民主义是唯一切实可行的路径。

孙中山创建“五权宪法”谋求建设以“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为基础的法治国家。孙中山主要主张: 第一、民主政治靠法律来保证,法律由国会制定。 第二,用法律形式规定和保障人民各项民主权利。孙中山还一再指出,国民是中华民国的主体,“总统、官吏皆国民之公仆”。直到今天,孙中山的思想仍然有极大的价值。



四、袁世凯复辟帝制身败名裂,孙中山“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1914年5月1日,袁世凯正式废除了《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人称“袁记约法”,共10章68条。该约法规定大总统任期改为10年,不限制连选、连任,并可推荐“接班人”,使袁世凯成为终身总统,还可以传子。

袁世凯不满足当终身大总统,权力的野心无人能挡住,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5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袁世凯的千条功绩都没有复辟帝制的罪大,逆潮流而动背叛民国背叛民主共和,永远都是历史的罪人。



1924年,孙中山在题为《三民主义》的著名演说中,曾指出:“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指的是《礼记》中所描叙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三民主义”即指民有、民治、民享,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

孙中山的理想、目标、思想体系的基本精神都浓缩在“天下为公”这四字之中,“一息尚存,不忘救国”孙中山一生都为之奋斗,“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

五、袁世凯孙中山谁卖国 袁世凯在日本的逼迫下签定卖国条约《中日民四条约》。

有史书记载,日置益公使曾向曹汝霖放话,称:“救国以万世一系为宗旨,中国如欲改国体为复辟,则敝国必赞成之”,袁世凯为了当皇帝,卖国也在所不惜。

有人愤愤不平说孙中山和日本签订的《中日盟约》比袁世凯还卖国。可是《中日盟约》在史学界认为是日本人伪造的,而且这个条约的内容从来没有实施过,更谈不上卖国了。

袁世凯在逼清帝退位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方面是有功的,这点不容否认。但是不能无原则的抬高袁世凯贬损孙中山,有人甚至说孙中山杀了宋教仁,更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宋教仁之死和孙中山有关系,是某些人的推测和怀疑。倒是袁世凯摆脱不了其千丝万缕的联系。



孙中山是历史伟人,他的功绩有目共睹,他的人格魅力和历史感召力是袁世凯永远都没有的。

孙中山是伟人,但不是完人,也有缺点说过错话做过错事。孙中山为了推翻满清统治,为争取日本的支持说过“出让满蒙”给日本的话,这是政治家的一种策略而已,孙中山明确声明:“东北三省是中国的领土,吾等坚决维护固有的主权,虽寸土亦不容侵略”。

同时孙中山致电袁世凯,坚决主张对于俄国与外蒙私自签订的《俄蒙条约》“万不可承认,当出以最强硬之抗议”。

1925年3月13日,《申报》就孙中山去世一事发表时评,其中说道: 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于为国而外无其他杂念,可谓纯洁之爱国者。中山先生真实行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永往之实行者。


非常道毕延河


实际上袁世凯是中华民国的真正缔造者。

1911年,发生在湖北武昌的辛亥革命的爆发,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引起来的。当时清朝的实力并没有得到极大的削弱。

1901年,清廷鉴于八国联军入侵中,中国陆军显示出的,战斗力低下,懦弱,混乱等情况,下决心改编军队。下令将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改为常备军,其余编为续备军,同时加强洋枪操练。

1903年10月,清朝政府设立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清政府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将全国划分为36镇(军区),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

武昌起义爆发时,清政府已经成立了新军二十六镇。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其中,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拥兵7.5万人。另外还有巡防营兵力共计276981人,使用的武器也都可以,全都是毛瑟枪,再加上八旗军兵力225000人以及绿营兵133000人,总体来说清政府当时至少还有百万军队。

而孙中山没有那么伟大,他的一切都是蒋介石给的。同盟会是由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领导的兴中会,黄兴、宋教仁、陈天华领导的华兴会,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领导的光复会等组织构成的松散性联盟。由于出现两次倒孙风波,1910年6月孙中山拒绝宋教仁“整理党务”,声称“同盟会已取消矣”。而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则是由华兴会根据黄兴“发动兵运”的思想发起的,当时参加的主要是湖北的新军,是由黎元洪领导的。因此和孙中山没有关系。现在中国国民党的正统史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论,对孙中山的评价有点过高,对黄兴、宋教仁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点不妥,应该重新给与公正的评价。

当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时,各国列强并没有承认。而当清帝退位之后,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中华民国政府时,各国列强立即承认,并给与贷款支持。

同盟会只是一个松散性的联盟,不论财政上,还是军事上,都没有消灭清廷的实力。如果当时爆发全国性的内战,外患加上内忧,中国有可能四分五裂。对于同盟会来说,只要改帝制为共和制就是成功。因此通过谈判能让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是最好的结果。实践也证明这个策略是非常成功的,当时中国的各派势力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相互妥协、互相理解,最后在没有经过大规模流血的情况下,谈出了亚洲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共和国——中华民国。在这个过程中,隆裕皇太后功不可没。

世事难料,孙中山一辈子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却差点捣毁中国四分五裂,最后还得袁大头来善后,难怪事后孙中山感慨万千:“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力挽狂澜,居功至伟!”

但是1915年袁世凯称帝毁掉了一生英名。不然的话他完全有可能成为美国华盛顿那样的人物。由于袁世凯称帝导致北洋政府分裂,群龙无首。最终结果是军阀混战,外敌入侵。一个大好的局面被破坏了。

而原同盟会中华兴会的创始人(孙中山是同盟会中兴中会的创始人)、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于1913年3月在上海遇刺身亡,则改变了孙中山的命运。

1912年8月13日,在宋教仁的主持下解散了同盟会,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联合发布《国民党宣言》,宣布合并为国民党,推选宋教仁为临时主席。因此宋教仁是中国国民党的真正缔造者和创始人。

1913年,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获国会压倒性多数席次,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宋教仁正想模仿英国“责任内阁制”,以党魁身份任总理组阁。在由上海前往北京的时候,遇刺身亡。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当时孙中山已经被边缘化,正在逐渐远离历史舞台。而宋教仁则居于国民党的中心地位。

宋教仁被刺身亡后,已经被边缘化了的孙中山重新回到了历史舞台上。并于1940年被蒋介石封为中华民国“国父”。

宋教仁被刺身亡和袁世凯称帝,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伯乐公


“革命元勋“孙中山

民国成立之初,有“开国双杰”之称,当时的人们更习惯于将孙中山、黄克强两人并称“孙黄”,甚至将两人共尊为“开国二元勋”,而时至今日,我们却只知道“国父”孙中山,而黄兴却被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了。所以,以今人的的眼观来评价孙中山,显然有点过于美饰了。

所以我们还是来看看当时的人们怎么评价孙中山先生的吧。

章太炎曾经评价孙中山:‘长于议论,此盖元老之才,不应屈之以任职事。”章太炎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居然有如今网上戏称孙中山为“孙大炮”异曲同工,而陶成章是这样评价的:我同志贸贸焉直推举之以为总理,不过听其大言。”这句话里满满地都是怨气啊,我们革命同志之所以推举他做总理,是因为他的大话啊。

革命元勋宋教仁为:“盖孙文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怀坦诚以待人,做事近乎专横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

大体上这些都是民国初年革命党内部分歧所导致的结果,毕竟当时的革命党真的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龙蛇混杂,谈不上是一个政治党派,而孙中山确实在同盟会内部过于盛气凌人,在政见分歧上也独断专行,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宋教仁后来改组国民党,等于跟孙分道扬镳,以及黄兴之后寂寂无名的原因吧。

那么革命党外部的人士是怎么评价他的呢?著名的维新派,立宪派,后来又成为坚定共和派的梁启超是这样评价的:

孙君是一位历史上的大人物,这无论何人不能不公认的事实。我对于他最佩服的:第一,是意志力坚强,经历多少风波,始终未尝挫折。第二,是临事机警,长于应变,尤其对于群众心理,最善观察,最善运用。第三,是操守廉洁,最少他自己本身不肯胡乱弄钱,便弄钱,也绝不为个人目的。

梁启超的评价还是比较公允的,他所佩服孙中山的三条,确实无可指摘,只是梁启超也是个精明的人,只捡着好听的话说,不好的一句没提。

那么,当时的外国人眼中的孙中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925年1月31日,日本前首相犬养毅在东京回忆时说:“孙实不愧为一廉洁之士,处世接物,既绝无半点私心,且又常以实现其理想为怀,其为自己之注意而苦战奋斗,备极劳瘁者,盖数十年。虽其 所志未竟尽伸,然其勇往直前之气,固数十年如一日也。”

综合以上的评价,我们大致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孙中山先生:

他是一个充满了革命理想的而且无私的人,将一生奉献到了自己的理想之中,他最大的优点是口才很厉害,是一位极具煽动力的演说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性格强硬,坚持己见,别人几乎很难改变他想法的人。

而在具体处理事务方面,孙中山是没有这方面能力的,纵观它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丰满他的革命理论思想,而于政务之上,他没有什么值得注意,可以让人称道的地方,所以章太炎才会说“不屈之以任职事”。

而且这些人的评价,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尽量不去评价孙中山的“事功”,也就是我们如今认定的他革命元勋,建立民国的功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黎元洪曾这样说过:“当时真正的革命领袖赵各种理由拒绝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因为他们认为这一职位不会存在很长时间,孙逸仙离开中国时间长,与这里的任何势力均无关联,他在国外名气很响,因此他似乎合适这个位置。我从未听说他对革命工作提供过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而孙中山在自己“事功“上的自评也有一句经典名言,也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看起来,似乎孙中山自己也没有把“建立民国”视为自己的功绩。

乱世奸雄袁世凯

相比较“革命元勋“孙中山更多的精力是放在革命理论的建立上面,而袁世凯更像是一个动荡时代的铁腕政治人物。到底混乱的时代,是需要一个充满理想的革命斗士,还是一个力挽狂澜,有独裁倾向的铁腕人物,或者两者都需要,这一点还是留给更多的朋友去思考吧。

袁世凯是旧时代下最出色的政客,从他踏入仕途开始,就难以掩饰自己的野心,所以他对于革命,满清,共和,立宪,帝制也好,都不信奉,他唯一信奉的是实用主义,历史上大部分的乱世奸雄们都具备这个特点。

他是时代造就的野心家,也是贯会顺应时势的人,利用满清的内忧外患,一步步成就了自己的势力,最后达到了左右时局的地步,一跃而上成为了共和民国的大总统。

人有野心,为自己谋利不算什么罪大恶极的事,作为一个手腕高明的政治强权人物,本身就不会被当作有德行的政治家而受人尊崇。关键的是,他能不能在利己的同时,把这个政权搞好,向着恢复社会秩序,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方向发展。

老袁是一个集权论者,信奉大一统才有行动的大理,同时他也试图利用诸如宪政、民主等外来思想,他的策略是锐化二者之间的差异,洪宪帝制恰好就是沟通这些异质事物(文化)的伟大试验场,可遗憾的是,最终失败,而老袁也身败名裂。

很多人评价袁世凯时,都说他是独裁者,窃国大盗。无可否认,老袁确实就是一个想要做独裁的统治者,可问题是,中国三千年的独裁史,是一时半会能改变的么?

民国之初,即有残留的梦想,也有初试共和的新规划,人们对整个脆弱却大胆前行的世界也只能采取挑剔与警觉的态度。

老袁复辟帝制,正是在这种氛围影响下造成的,与其说是出自个人野心,不如说更大的影响来自于当时的政治、文化方面的压力。即便是倒了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就真的民主共和了么?

说到底,还是千年以来的政治文化原因,使得整个古老的帝国即便换上了新衣,其内里依然还是以前那一套规则。

袁世凯成为大总统的那一刻,就已经走入了绝境,铁腕人物需求的是一个集权政府,而不是一个松散的,心思各异,事权不统一的政府,所以他只能走上独裁,甚至称帝。那么当时表面统一的中华民国,实际上等同于地方自治状态,能够让这个国家走向强盛么?

答案是不能,所以老袁无论怎么做,他本身所代表的其实也就一个派系的军阀而已,只是当时最强大的一个,在共和的框架下,他即 不能武力平推那些拥兵自重,三心二意的地方派,而在政府内,思想混乱,各方势力的代表争权夺利,一片乱局,所以他似乎只能想到称帝,用皇帝的权威,来重塑中央集权,这就是他的绝境,永远没有机会走出来。

是故,他是个乱世奸雄,而不能成为力挽狂澜的那个绝世枭雄。


江畔初见月


孙文先生一生都在为推翻满清政府走向民主共和而努力,袁世凯本质上就是一个军阀,也仅此而已,我不知道为什么近些年来有那么多的人称呼孙文为孙大炮称呼袁世凯为大总统,老实说,不学无术不读史书也敢到处放肆的人真的太多。孙先生为革命奔走一生,死于北京的时候举国哀悼,你可以质疑他的能力,但是你不能不尊重他为中国之崛起为中国解脱深渊而做过的努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先生被称国父是很多人所不屑的,他们觉得孙文没做过什么大事,那我请问诸位你看的出来的事情百年前中国那么多精英看不出来?为什么他会是领袖而不是你?孙大炮的字眼也是你配称呼的?

至于袁世凯,乱世军阀一个,做梦想要当皇帝,继续让四亿人给他当奴才 最后没有选自己儿子继承当总统就被今天很多人称赞,真是可笑,他倒是想,他有张作霖那能耐?他部下听他儿子的?

斯人已逝,本不该多说,奈何近年来网上风气太恶劣,奸人成了英雄,战士成了嘴炮,真是可悲,自以为在网上旮旯胡同看见了点分析就敢到处炫耀宣扬,什么袁世凯蒋介石之流的都是英雄了,屁!他是你们的英雄 不是我们的,如果今天还是他们当政,我们八亿农民还得给地主打工,你们四亿城镇人不一样得给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当奴才,想想当初抗战军费都能贪了,偏偏蒋介石还视而不见,国家如此,还说什么三民主义,孙先生知道你蒋介石搞成这样不得气活过来。

我们就一个普通人,政党方针什么的都不懂,谁让我们过上好日子自然就支持谁,那些怀念蒋介石的人祖上一定是地主,偏偏我家祖上是给地主放牛的,你想回到过去,对不起,我不想。


Mercury102


袁在任朝鲜总督时就展现出优秀的政治能力 最最大限度的捍卫国家的权益和尊严 后来逼清廷下野 和平过渡到民主政府 对中国民主革命来说功不可没 随后他领导的北洋政府执政时期是中国经济民生发展最快的时期 他手里建立的北洋六镇是中国近代陆军的底子 可以说如果他不是被袁克定怂恿着急称帝 冒天下之大不韪 被迫下台英名尽丧以外 会是类似开辟新中国毛泽东式的存在 当然后者就聪明许多 不要帝号 但是让全国人高呼万岁 袁倒台以后中国立马陷入连年内战 民不聊生 到蒋介石数次北伐才名义上统一中国来看 当时他的地位作用没有人能代替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教父式人物 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三民主义的民主理论 一生都在为国家振兴奔走 到他的继承人一统中国 当真对得上鞠躬尽瘁这四个字 两个人各有千秋 袁世凯对中国的影响更大 推翻清廷 组阁政府 内政 军事 民生都有一套 孙中山则对中国未来的走向 以及启发民智 凝聚人心作用更大 后来的中华民国政府也是秉承他的精神一手建立的


本小羊不吃草


先借用一个论断:孙中山心怀民国梦,却不知道如何建设民国;袁世凯心怀帝国梦,却不知道如何恢复帝国。

孙中山十数年如一日,亲自组织不下十次反清起义,屡败屡战,为满清挖坟。他是中国近代革命先行者,辛亥革命精神领袖,民国成立后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甲午战争退回国内,靠练兵起家,靠权谋上位,极善审时度势,逐渐掌握满清军权,最后临门一脚,将清朝踢进坟墓。无论如何,这一脚惊天动地,光辉非凡。民国成立后,他取代孙中山,成为大总统。

所以两人是民国两面大旗,分量无其他人能比。我认为袁世凯最大的失误,就是自己砸了自己的旗帜,冒天下之大不韪又立起帝旗,以致众叛亲离,身败名裂,那一脚的光辉化作尘土,可悲可笑。如此精明之人,很难想象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看他称帝之后众人的表现,也就曹昆还算忠心卖命,实力派如段祺瑞冯国璋都要逼其下台。说称帝之前没有预见我是不信的,也许是因为帝国情结太深难以自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