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民國時期孫中山和袁世凱?

用戶5416130024


對於孫中山和袁世凱這兩個人,我更喜歡袁世凱。

談到孫、袁兩人,也繞不開辛亥革命,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恩怨糾葛也始於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場水到渠成的革命。

英國人用一場鴉片戰爭踹開了清王朝虛掩的國門,然後開始了對清政府的壓榨,但是對於中國這個“老牌帝國”,列強們仍然採取了謹慎的態度,他們是對清政府進行了一步一步的試探,直到確定了清政府是一隻紙糊的老虎後才放開了吃。

列強們要在清政府剜肉吃,清政府為了補回來,所以只能在老百姓身上吸血。

清政府和列強通過清政府施加給中國百姓的壓迫,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已經到了一個即將爆發的臨界點,這時候的清政府已經瀕臨崩塌。

武昌起義即是這個推倒清政府的臨界點。

但是,壓垮清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是袁世凱和他的北洋軍。當然,袁世凱和他的北洋軍也可以是清政府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到底“奪命稻草”還是“救命稻草”,一切只看袁世凱到底怎麼選擇。

許多人說,是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可是“竊取”這個詞用在袁世凱身上真的合適嗎?

袁世凱前進一步,則成清政府的“奪命稻草”,退後一步,則成“救命稻草”,但是他選擇了前進。誠然,他是待價而沽,是一種投機,可是也正因為他的投機,所以觸發了辛亥革命,最後促成了辛亥革命,否則的話,武昌起義就只是一場武昌起義,一場被袁世凱鎮壓的失敗起義。

也有人說,沒有袁世凱的加入,辛亥革命一樣會成功。反過來是否也可以說,沒有孫中山,也一樣會爆發辛亥革命?事實已經擺在面前,袁世凱是辛亥革命的首功,為什麼要用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假設”去否定袁世凱的功績,然後全都給孫中山?對於這點,孫恐怕才是那個所謂的“竊取者”。

更何況,袁世凱決定加入革命陣營,原本就是革命黨人對他作出了承諾:“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歸來。”所以,袁世凱當總統本就是應當應分的事,完全談不上所謂的“竊取”。

實際上,當時確實沒有孫中山,辛亥革命也確實爆發了。

後來也是黃興扛起革命的大旗,率領革命軍與清政府作戰,孫中山則遠在美國。

孫中山在歷史上能有後來的高度,絕對離不開的黃興的謙讓。同盟會推選總理的時候,黃興明明很有機會當上總理,可是他偏偏自己拍板說讓孫先生當;辛亥革命的時候,革命黨說讓黃興帶頭組建政府,讓他當最高領導人,可他偏偏要等著孫先生回國,當時孫先生在革命黨中的威望可遠不如黃先生。

即便是黃先生這麼厚道,也還是惹來了孫先生的不滿,因為當時黃先生威望高,加上黃一直在領導革命,所以革命黨人有事總喜歡問黃的意見,孫先生不高興了,說“南京政府之際,弟忝為總統,乃同木偶,一切皆不由弟主張”。

後來,孫中山為了徹底穩固自己的領袖地位,又在“二次革命”失敗後,專門組建了中華革命黨,將對他有威脅的黃興踢出了局。

所以,在人格上來說,孫中山或許不如黃興磊落。

孫於私德上也有虧處,在日本時向13歲的大月薰下手,後來又對自己的好朋友的女兒下手,雖然打著所謂愛情的旗號,可總歸不是什麼光彩的事。

沒有孫中山的辛亥革命成功了,到底算誰的功勞?袁世凱首功,沒有孫什麼事,孫在辛亥中的功勞恐怕不如一個張振武,更不用說袁世凱了。

對於清政府的被推翻,在我看來,發揮主導作用的並不是所謂孫中山帶回來的“革命思想”,我說過辛亥革命是一場水到渠成的革命,原因就在於清政府已經把人逼到了懸崖邊上,已經到了不得不“改朝換代”的時候,所以需要造反,這和古代的改朝換代是一個道理。

所謂的“革命思想”應該是人心中始終保留著的一種抗爭精神,當然,孫先生的理論確實對激發和促進這種抗爭精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袁世凱之所以被罵,一則因為所謂的“二十一條”,二則因為稱帝。

但是,對於“二十一條”,書上只是籠統地說他簽了,但是怎麼籤的,有沒有全籤,卻故意不提。

袁世凱稱帝,確實有他思想侷限性的原因,但實際上,即便他稱帝成功也不會對當時的政局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當時的總統就是一個“獨裁者”,不管是孫先生後來組建中華革命黨,抑或是蔣介石組建國民政府,誰又不是走的“獨裁”道路?

他沒有賣國,相反,因為他的存在,不管是日本人也好,歐美列強也好,反倒行事有所顧忌。

當然,袁世凱稱帝確實是開了歷史倒車,這點也不容辯駁,但是僅僅因為一場失敗的稱帝事件便要抹殺他所有的功勞,未免也太偏激了。

孫先生折騰了一輩子,從南京折騰到北京,又折騰到廣州,一直沒有掀起什麼風浪,要說他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在我看來,恐怕也就是創辦黃埔軍校了。

袁世凱有功有過,但是功大於過。

孫先生於革命基本無過(但是如果說無功即是過的話,又可說是大過),可要說功,他的功當然不算小,可也沒大到應該誇上天去的地步。

誰也不是完美的,即便是“偉人”。


寧糊塗


別的事情,在下不敢妄談,只談一點:推翻清朝的,絕對是袁世凱,而不是孫中山。

清朝滅亡,導火索是發生於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此時,袁世凱早被清廷罷免,已經在河南安陽的宅邸中賦閒三年;而孫中山此前雖然發動過很多次起義,但盡皆失敗,武昌起義爆發時,他正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家中餐館刷盤子,躲避清廷追殺。

其時,清廷的話事人是攝政王載灃。載灃無能,面對武昌起義方寸大亂,急忙調集北洋六鎮雄兵前去鎮壓。其實,當時在武昌起事的革命軍不過區區三千人。

眾所周知,北洋兵是袁世凱練出來的,一直奉袁世凱之命。此時袁世凱被罷免,袁世凱的心腹段祺瑞、馮國璋等人便不聽朝廷調度。載灃無法,只得重新啟用袁世凱。袁世凱東山再起,手握北洋六鎮雄兵,放眼寰宇,無人能敵。

袁世凱一邊平亂,一邊暗中與革命軍接觸。最後雙方達成君子協定:誰推翻清廷,誰就做大總統。

很明顯,革命黨是想讓袁世凱做大總統。因為當時的中國,只有袁世凱有這個實力。

袁世凱果然能幹,一陣威逼,又一陣利誘,便讓清朝的隆裕太后鬆了口,同意清帝退位。清帝退位詔書發佈後,清朝正式滅亡。

按說,袁世凱應該立即即位大總統。可這中間出了一點插曲。

武昌起義的事情傳到美國後,孫中山從報紙上得到了消息。他立即借錢買了船票,火速歸國。然後靠著此前積累下的威望,以及一個謊言,先行一步,做了大總統。為了讓人信服,便叫做臨時大總統。

什麼謊言呢?說他在海外籌集了大量資金,用於革命。

可結果呢?分文沒有。

既沒有槍,又沒有錢,而且還違背了此前的諾言(誰推翻清廷誰當總統),南方的革命黨只得退縮了。孫中山因此把大總統“還”給了袁世凱。

袁世凱做了大總統後,感覺處處受到革命黨掣肘。一不做二不休,便稱了帝。然後,眾叛親離,活活氣死。


趣談國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孫中山和袁世凱不具備可比性,因為根本就不是一類人。

袁世凱只是一個醜陋的軍閥,在除了中國大陸以外所有地方均沒有好的口碑。

誠然,袁世凱當時掌握北洋系,控制了北方的中國,也是中國最強有力的軍閥力量。

但是,袁世凱所做的一切,從根本上是倒退,以實現自己夢想的所謂君主制。

袁世凱沒有任何思想可言,他的所有思維和建立的制度都是逆世界潮流而動。

袁世凱架空民主制度,消滅反對黨,最終復辟做了皇帝。

如果任由袁世凱做皇帝,中國恐怕和滿清不會有太大區別,國家民族永遠被人踩在腳下。

袁世凱雖然做了一些實務,但既然他是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做些實務也是應該的,更是必須的。即便十年文革內亂期間,國家仍然有一些實務的建設。

但是,袁世凱的實務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甚至不如當年的洋務運動。

而動搖了國家根本的制度,最終導致袁世凱自己被推翻,手下北洋系失去控制,出現了長達十多年的軍閥混戰,導致中國國力一落千丈。

蔣介石直到1928年才形式上統一中國,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真正統一中國。

而民國初年的大亂,導致中國的內戰和急劇衰退,導致在抗戰中一敗再敗,差點亡國。

說白了,袁世凱就是罪魁禍首。

其實歷史學界對袁世凱早有定論,而且是長達50年時間有定論。

至於孫中山,他總體是甘地那樣的精神領袖,創造了一整套偉大的思想體系,以及具體的實現方法。

中共歷屆領導人,都特別尊敬孫中山,也以孫中山思想繼承者自居。

同時,孫中山在己方力量薄弱的情況下,竭盡全力不斷進行革命。最終,秉承孫中山思想的國民革命軍終於北伐成功,形式上統一中國,這才是中國抵抗外辱的根本。

更重要的是,三民主義思想對中國人的啟迪是極為巨大的。

為什麼清末幾千英法聯軍就能打的百萬清軍丟盔棄甲,而120萬先進的日軍苦戰8年都不能勝利。

說白了,就是孫中山啟發了明智,很多中國人已經不再是愚民,才有這樣的成功。

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他說“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強調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孫中山是一個謙虛的人。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方面,知道他是很謙虛的。”、“他全心全意地為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鄧小平:鄧小平的談話將孫中山的偉大的歷史功績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開創國共合作,導致了北伐戰爭的勝利。


薩沙


世間本來沒有神,造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出現了神!

以孫中山和袁世凱對推翻清政府來說,都有一定的功勞,但都沒有達到缺了他就不行的地步。

先來說說袁世凱,袁世凱是近代中國繞不過去的人物,從晚清到民國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但是袁世凱並非橫空出世,是從甲午戰爭時期就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人物,此後在小站練兵、戊戌變法、東南互保、清末新政等活動中,袁世凱都是其中的中堅力量,可以說,袁世凱一直在不斷的發展壯大自己,成為清廷內位高權重的人物。

實際上,如果不是載灃掌握實權後想要收攏權力,把袁世凱給扳倒了,袁世凱肯定還做著一代權臣的美夢,從袁世凱的內心來說,封建君主專制的思想一直纏繞著袁世凱,清帝遜位後,袁世凱逢年過節還到紫禁城裡去拜謁溥儀和隆裕太后,以及後來袁世凱復闢登基都能看出來袁世凱的封建君主專制思想,即便是推翻了清政府之後,袁世凱的政權依然試圖恢復這種封建統治。

也就是說,在辛亥革命爆發前,袁世凱根本就沒有推翻帝制的打算,有沒有袁世凱,辛亥革命都會爆發!民主共和與袁世凱是沒有多大關係的。

袁世凱對辛亥革命的爆發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那麼,辛亥革命是孫中山主導的嗎?

說句實在話,武昌起義跟孫中山先生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從1907年開始,孫中山與同盟會中的其他派系成員鬧分裂到南洋另立總部,在尋求南洋華商支持的同時,開始在兩廣一帶進行革命,在孫中山看來,哪裡也沒有兩廣好,山高皇帝遠,最容易起義成功,孫中山小時候的偶像就是洪秀全,洪秀全率領太平軍從廣西一直打到南京,孫中山也想重走這條路。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孫中山和黃興在兩廣發動的多次起義無一成功,氣的汪精衛採取極端措施親自到北京刺殺攝政王載灃,結果也失敗了。

只有武昌起義成功了,很多人都認為武昌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因為當時孫中山並不在國內就說是孫中山間接領導的,其實武昌起義跟孫中山毛關係都沒有,要說淵源跟宋教仁有點關係,畢竟宋教仁一直主張在長江流域發動革命,孫中山認為長江一代清廷控制太厲害不可能成功,當時武昌新軍邀請黃興去領導起義,黃興都沒動身,現在資料都說黃興沒趕上,實際上同盟會根本就不相信武昌起義能成功。

武昌起義成功,打的就是孫某人的臉,得到武昌起義成功的消息,孫中山還很是躊躇,害怕武昌起義隨時被鎮壓,再三邀請之下孫先生是急忙從國外往回趕吶!很多人說袁世凱攝取革命果實,看到這裡你看看誰像攝取革命果實的。

到上海後,記者問孫中山此次帶回多少款項用於革命,孫中山說,我帶回了革命精神!

其實,當時革命已經大勢,包括很多北洋將領也都傾向於結束帝制,沒有誰是對清廷忠心耿耿的,談不攏的不過是利益二字,利益談完了,清皇室自己就退位了。

在結束帝制這方面,袁世凱還是起到一定作用的,當時南方革命黨無力對於北洋軍,因此都傾向於讓袁世凱當大總統以完成帝制,反倒是已經是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有點不高興,袁世凱是幸福來的太突然,因此積極進行南北議和,從中牟利,客觀上來說,儘管袁世凱起的作用大一點,但是初衷卻是為自己。

孫中山,也就是靠一張嘴而已,用嘴要是能把革命幹成功,同志還需什麼努力!

要說孫大炮之名,還是袁世凱給起的外號,辛亥革命後,袁世凱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表示十年要建二十萬裡鐵路,袁世凱後來跟別人說孫中山辦事不靠譜,因此才有了孫大炮這個名稱。

以縱橫的觀點來說,在當時的環境下,中國的歷史是一種必然,沒有誰起到的是絕對的作用,少了誰地球都一樣轉,沒有孫中山也好,沒有袁世凱也罷,清政府是一定會被推翻的。


史論縱橫


歷史學家唐德剛在其著作《袁氏當國》中說:“自民國有史以來,吾尚未見一本、一篇甚或一頁對袁有正面評價之書”,近百年來,袁世凱的形象基本上就是“獨夫民賊” 、“竊國大盜” ,被人痛罵的野心家。



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史學界對袁世凱的評價不再是全盤否定,而是逐漸趨於多元化,有褒有貶,有肯定有否定。但是出現了一些顛覆性觀點,吹捧袁世凱是改革家實幹家是“共和元勳”,貶損孫中山是“孫大炮”,只知道耍嘴皮子沒什麼貢獻。 袁世凱孫中山誰是偉人?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在某些人鼓譟之下矇蔽了歷史真相,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 沒有人可以隨意改變。

一、誰是“共和元勳”

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領導辛亥革命,“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創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孫中山無疑是“共和元勳”,袁世凱貢獻在於逼清帝和平退位。袁世凱和平解決了國體問題,使得國家避免了法國式的暴力解決,這是最值得讚賞和稱頌 的。



袁世凱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是他的貢獻是建立在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基礎上的。袁世凱本來是主張君主立憲的, 南北議和初期, 堅持的就是這個底線。他後來轉向共和, 終結帝制, 完全是孫中山南方革命黨人堅持和推動的結果。

二、袁世凱是舊式官僚,孫中山是革命領袖

袁世凱是一個純粹的舊式官僚,不是一個革命家。袁世凱是曾國藩李鴻章們的傳人,走的是改良主義道路,無法突破封建官僚的階級侷限, 他始終主張君主立憲制, 即使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也沒有真心贊同共和政體。



袁世凱是個能臣幹吏,務實的政客,廢科舉建大學小站練兵組建現代警察都是有聲有色,以“內結親貴,外樹黨援”,很快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袁世凱的思想是陳舊的,軍隊私有隻向他一人效忠,北洋新軍亦逐漸成為袁世凱個人的政治資本,使其成為北洋軍閥的始祖。

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是革命領袖,漂泊海外多年瞭解世界大勢。

孫中山喚醒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主意識。從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之際起,孫中山以推翻滿清振興中華為己任領導革命,孫中山把同盟會的綱領“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 創立民國, 平均地權”的精神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革命實踐的理論指導。

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不屈不撓一次又一次地發動反清武裝起義,從根基上動搖了清朝的統治,連清朝肅親王都要說:我要不是出生皇族,我早跟著同盟會鬧革命了!



三、袁世凱以追求權力為最高目標,孫中山以民主共和為終極目標

袁世凱進入官場,從山東巡撫到軍機大臣,到滿清最後一任總理大臣以及民國總統,直到復辟皇帝,權力一直都是袁世凱的最高目標。

維新變法,袁世凱由於告密深得慈禧信任,地位扶搖直上。1899年冬,袁世凱由工部侍郎升任山東巡撫,這是40歲的袁世凱首次出任封疆大吏。1900年,八國聯軍來犯,袁世凱近在咫尺卻袖手旁觀,不發一兵一卒。

武昌起義,賦閒三年的袁世凱重出江湖,利用革命黨威脅清朝,利用自己的實力壓迫革命黨,縱橫權術,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袁世凱為人深諳權術, 處事圓滑, 具有很典型的現實主義的性格。他對民主共和的理解相當有限, 只是一個“有限的共和主義者”。



孫中山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民族共和, 即振興中華, 獲得民族獨立, 建設一個三民主義的民主共和國———強大的立於世界之林的中華民國。

孫中山認為,三民主義是為人民而提出的,是幫助人民追求幸福而設計的綱領,通過革命實現三民主義是唯一切實可行的路徑。

孫中山創建“五權憲法”謀求建設以“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為基礎的法治國家。孫中山主要主張: 第一、民主政治靠法律來保證,法律由國會制定。 第二,用法律形式規定和保障人民各項民主權利。孫中山還一再指出,國民是中華民國的主體,“總統、官吏皆國民之公僕”。直到今天,孫中山的思想仍然有極大的價值。



四、袁世凱復闢帝制身敗名裂,孫中山“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1914年5月1日,袁世凱正式廢除了《臨時約法》,公佈《中華民國約法》,人稱“袁記約法”,共10章68條。該約法規定大總統任期改為10年,不限制連選、連任,並可推薦“接班人”,使袁世凱成為終身總統,還可以傳子。

袁世凱不滿足當終身大總統,權力的野心無人能擋住,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佈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改民國5年(1916年)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

袁世凱的千條功績都沒有復辟帝制的罪大,逆潮流而動背叛民國背叛民主共和,永遠都是歷史的罪人。



1924年,孫中山在題為《三民主義》的著名演說中,曾指出:“真正的三民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嚮往的“大同世界”指的是《禮記》中所描敘的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三民主義”即指民有、民治、民享,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

孫中山的理想、目標、思想體系的基本精神都濃縮在“天下為公”這四字之中,“一息尚存,不忘救國”孫中山一生都為之奮鬥,“以吾人數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國家億萬年不死之根基,其價值之重可知”。

五、袁世凱孫中山誰賣國 袁世凱在日本的逼迫下籤定賣國條約《中日民四條約》。

有史書記載,日置益公使曾向曹汝霖放話,稱:“救國以萬世一系為宗旨,中國如欲改國體為復辟,則敝國必贊成之”,袁世凱為了當皇帝,賣國也在所不惜。

有人憤憤不平說孫中山和日本簽訂的《中日盟約》比袁世凱還賣國。可是《中日盟約》在史學界認為是日本人偽造的,而且這個條約的內容從來沒有實施過,更談不上賣國了。

袁世凱在逼清帝退位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方面是有功的,這點不容否認。但是不能無原則的抬高袁世凱貶損孫中山,有人甚至說孫中山殺了宋教仁,更是無稽之談,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宋教仁之死和孫中山有關係,是某些人的推測和懷疑。倒是袁世凱擺脫不了其千絲萬縷的聯繫。



孫中山是歷史偉人,他的功績有目共睹,他的人格魅力和歷史感召力是袁世凱永遠都沒有的。

孫中山是偉人,但不是完人,也有缺點說過錯話做過錯事。孫中山為了推翻滿清統治,為爭取日本的支持說過“出讓滿蒙”給日本的話,這是政治家的一種策略而已,孫中山明確聲明:“東北三省是中國的領土,吾等堅決維護固有的主權,雖寸土亦不容侵略”。

同時孫中山致電袁世凱,堅決主張對於俄國與外蒙私自簽訂的《俄蒙條約》“萬不可承認,當出以最強硬之抗議”。

1925年3月13日,《申報》就孫中山去世一事發表時評,其中說道: 中國數十年來為主義而奮鬥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國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變始終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愛國者也,於為國而外無其他雜念,可謂純潔之愛國者。中山先生真實行者也,不顧成敗,不問譭譽,可謂永往之實行者。


非常道畢延河


實際上袁世凱是中華民國的真正締造者。

1911年,發生在湖北武昌的辛亥革命的爆發,只是一個偶然事件引起來的。當時清朝的實力並沒有得到極大的削弱。

1901年,清廷鑑於八國聯軍入侵中,中國陸軍顯示出的,戰鬥力低下,懦弱,混亂等情況,下決心改編軍隊。下令將戰鬥力較強的軍隊改為常備軍,其餘編為續備軍,同時加強洋槍操練。

1903年10月,清朝政府設立總理練兵處,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清政府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36鎮新軍。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在北京設立練兵處,各省設立督練公所,將全國劃分為36鎮(軍區),將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

武昌起義爆發時,清政府已經成立了新軍二十六鎮。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其中,袁世凱的北洋六鎮擁兵7.5萬人。另外還有巡防營兵力共計276981人,使用的武器也都可以,全都是毛瑟槍,再加上八旗軍兵力225000人以及綠營兵133000人,總體來說清政府當時至少還有百萬軍隊。

而孫中山沒有那麼偉大,他的一切都是蔣介石給的。同盟會是由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領導的興中會,黃興、宋教仁、陳天華領導的華興會,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領導的光復會等組織構成的鬆散性聯盟。由於出現兩次倒孫風波,1910年6月孫中山拒絕宋教仁“整理黨務”,聲稱“同盟會已取消矣”。而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則是由華興會根據黃興“發動兵運”的思想發起的,當時參加的主要是湖北的新軍,是由黎元洪領導的。因此和孫中山沒有關係。現在中國國民黨的正統史論、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論,對孫中山的評價有點過高,對黃興、宋教仁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有點不妥,應該重新給與公正的評價。

當時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時,各國列強並沒有承認。而當清帝退位之後,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建立了一個全國性的中華民國政府時,各國列強立即承認,並給與貸款支持。

同盟會只是一個鬆散性的聯盟,不論財政上,還是軍事上,都沒有消滅清廷的實力。如果當時爆發全國性的內戰,外患加上內憂,中國有可能四分五裂。對於同盟會來說,只要改帝制為共和制就是成功。因此通過談判能讓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是最好的結果。實踐也證明這個策略是非常成功的,當時中國的各派勢力本著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態度,相互妥協、互相理解,最後在沒有經過大規模流血的情況下,談出了亞洲的第一個全國統一的共和國——中華民國。在這個過程中,隆裕皇太后功不可沒。

世事難料,孫中山一輩子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卻差點搗毀中國四分五裂,最後還得袁大頭來善後,難怪事後孫中山感慨萬千:“此次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力挽狂瀾,居功至偉!”

但是1915年袁世凱稱帝毀掉了一生英名。不然的話他完全有可能成為美國華盛頓那樣的人物。由於袁世凱稱帝導致北洋政府分裂,群龍無首。最終結果是軍閥混戰,外敵入侵。一個大好的局面被破壞了。

而原同盟會中華興會的創始人(孫中山是同盟會中興中會的創始人)、中國“憲政之父”宋教仁,於1913年3月在上海遇刺身亡,則改變了孫中山的命運。

1912年8月13日,在宋教仁的主持下解散了同盟會,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聯合發佈《國民黨宣言》,宣佈合併為國民黨,推選宋教仁為臨時主席。因此宋教仁是中國國民黨的真正締造者和創始人。

1913年,中華民國國會大選,國民黨大獲全勝,獲國會壓倒性多數席次,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宋教仁正想模仿英國“責任內閣制”,以黨魁身份任總理組閣。在由上海前往北京的時候,遇刺身亡。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當時孫中山已經被邊緣化,正在逐漸遠離歷史舞臺。而宋教仁則居於國民黨的中心地位。

宋教仁被刺身亡後,已經被邊緣化了的孫中山重新回到了歷史舞臺上。並於1940年被蔣介石封為中華民國“國父”。

宋教仁被刺身亡和袁世凱稱帝,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伯樂公


“革命元勳“孫中山

民國成立之初,有“開國雙傑”之稱,當時的人們更習慣於將孫中山、黃克強兩人並稱“孫黃”,甚至將兩人共尊為“開國二元勳”,而時至今日,我們卻只知道“國父”孫中山,而黃興卻被遺忘在了歷史的角落了。所以,以今人的的眼觀來評價孫中山,顯然有點過於美飾了。

所以我們還是來看看當時的人們怎麼評價孫中山先生的吧。

章太炎曾經評價孫中山:‘長於議論,此蓋元老之才,不應屈之以任職事。”章太炎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居然有如今網上戲稱孫中山為“孫大炮”異曲同工,而陶成章是這樣評價的:我同志貿貿焉直推舉之以為總理,不過聽其大言。”這句話裡滿滿地都是怨氣啊,我們革命同志之所以推舉他做總理,是因為他的大話啊。

革命元勳宋教仁為:“蓋孫文素日不能開誠佈公,虛懷坦誠以待人,做事近乎專橫跋扈,有令人難堪處故也。”

大體上這些都是民國初年革命黨內部分歧所導致的結果,畢竟當時的革命黨真的只是一個鬆散的聯盟,龍蛇混雜,談不上是一個政治黨派,而孫中山確實在同盟會內部過於盛氣凌人,在政見分歧上也獨斷專行,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宋教仁後來改組國民黨,等於跟孫分道揚鑣,以及黃興之後寂寂無名的原因吧。

那麼革命黨外部的人士是怎麼評價他的呢?著名的維新派,立憲派,後來又成為堅定共和派的梁啟超是這樣評價的:

孫君是一位歷史上的大人物,這無論何人不能不公認的事實。我對於他最佩服的:第一,是意志力堅強,經歷多少風波,始終未嘗挫折。第二,是臨事機警,長於應變,尤其對於群眾心理,最善觀察,最善運用。第三,是操守廉潔,最少他自己本身不肯胡亂弄錢,便弄錢,也絕不為個人目的。

梁啟超的評價還是比較公允的,他所佩服孫中山的三條,確實無可指摘,只是梁啟超也是個精明的人,只撿著好聽的話說,不好的一句沒提。

那麼,當時的外國人眼中的孫中山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1925年1月31日,日本前首相犬養毅在東京回憶時說:“孫實不愧為一廉潔之士,處世接物,既絕無半點私心,且又常以實現其理想為懷,其為自己之注意而苦戰奮鬥,備極勞瘁者,蓋數十年。雖其 所志未竟盡伸,然其勇往直前之氣,固數十年如一日也。”

綜合以上的評價,我們大致上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更加立體真實的孫中山先生:

他是一個充滿了革命理想的而且無私的人,將一生奉獻到了自己的理想之中,他最大的優點是口才很厲害,是一位極具煽動力的演說家,但同時,他也是一個性格強硬,堅持己見,別人幾乎很難改變他想法的人。

而在具體處理事務方面,孫中山是沒有這方面能力的,縱觀它的一生,幾乎都是在豐滿他的革命理論思想,而於政務之上,他沒有什麼值得注意,可以讓人稱道的地方,所以章太炎才會說“不屈之以任職事”。

而且這些人的評價,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儘量不去評價孫中山的“事功”,也就是我們如今認定的他革命元勳,建立民國的功勳。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黎元洪曾這樣說過:“當時真正的革命領袖趙各種理由拒絕臨時大總統的職位,因為他們認為這一職位不會存在很長時間,孫逸仙離開中國時間長,與這裡的任何勢力均無關聯,他在國外名氣很響,因此他似乎合適這個位置。我從未聽說他對革命工作提供過什麼實質性的幫助。”

而孫中山在自己“事功“上的自評也有一句經典名言,也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看起來,似乎孫中山自己也沒有把“建立民國”視為自己的功績。

亂世奸雄袁世凱

相比較“革命元勳“孫中山更多的精力是放在革命理論的建立上面,而袁世凱更像是一個動盪時代的鐵腕政治人物。到底混亂的時代,是需要一個充滿理想的革命鬥士,還是一個力挽狂瀾,有獨裁傾向的鐵腕人物,或者兩者都需要,這一點還是留給更多的朋友去思考吧。

袁世凱是舊時代下最出色的政客,從他踏入仕途開始,就難以掩飾自己的野心,所以他對於革命,滿清,共和,立憲,帝制也好,都不信奉,他唯一信奉的是實用主義,歷史上大部分的亂世奸雄們都具備這個特點。

他是時代造就的野心家,也是貫會順應時勢的人,利用滿清的內憂外患,一步步成就了自己的勢力,最後達到了左右時局的地步,一躍而上成為了共和民國的大總統。

人有野心,為自己謀利不算什麼罪大惡極的事,作為一個手腕高明的政治強權人物,本身就不會被當作有德行的政治家而受人尊崇。關鍵的是,他能不能在利己的同時,把這個政權搞好,向著恢復社會秩序,增強國家凝聚力的方向發展。

老袁是一個集權論者,信奉大一統才有行動的大理,同時他也試圖利用諸如憲政、民主等外來思想,他的策略是銳化二者之間的差異,洪憲帝制恰好就是溝通這些異質事物(文化)的偉大試驗場,可遺憾的是,最終失敗,而老袁也身敗名裂。

很多人評價袁世凱時,都說他是獨裁者,竊國大盜。無可否認,老袁確實就是一個想要做獨裁的統治者,可問題是,中國三千年的獨裁史,是一時半會能改變的麼?

民國之初,即有殘留的夢想,也有初試共和的新規劃,人們對整個脆弱卻大膽前行的世界也只能採取挑剔與警覺的態度。

老袁復辟帝制,正是在這種氛圍影響下造成的,與其說是出自個人野心,不如說更大的影響來自於當時的政治、文化方面的壓力。即便是倒了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就真的民主共和了麼?

說到底,還是千年以來的政治文化原因,使得整個古老的帝國即便換上了新衣,其內裡依然還是以前那一套規則。

袁世凱成為大總統的那一刻,就已經走入了絕境,鐵腕人物需求的是一個集權政府,而不是一個鬆散的,心思各異,事權不統一的政府,所以他只能走上獨裁,甚至稱帝。那麼當時表面統一的中華民國,實際上等同於地方自治狀態,能夠讓這個國家走向強盛麼?

答案是不能,所以老袁無論怎麼做,他本身所代表的其實也就一個派系的軍閥而已,只是當時最強大的一個,在共和的框架下,他即 不能武力平推那些擁兵自重,三心二意的地方派,而在政府內,思想混亂,各方勢力的代表爭權奪利,一片亂局,所以他似乎只能想到稱帝,用皇帝的權威,來重塑中央集權,這就是他的絕境,永遠沒有機會走出來。

是故,他是個亂世奸雄,而不能成為力挽狂瀾的那個絕世梟雄。


江畔初見月


孫文先生一生都在為推翻滿清政府走向民主共和而努力,袁世凱本質上就是一個軍閥,也僅此而已,我不知道為什麼近些年來有那麼多的人稱呼孫文為孫大炮稱呼袁世凱為大總統,老實說,不學無術不讀史書也敢到處放肆的人真的太多。孫先生為革命奔走一生,死於北京的時候舉國哀悼,你可以質疑他的能力,但是你不能不尊重他為中國之崛起為中國解脫深淵而做過的努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孫先生被稱國父是很多人所不屑的,他們覺得孫文沒做過什麼大事,那我請問諸位你看的出來的事情百年前中國那麼多精英看不出來?為什麼他會是領袖而不是你?孫大炮的字眼也是你配稱呼的?

至於袁世凱,亂世軍閥一個,做夢想要當皇帝,繼續讓四億人給他當奴才 最後沒有選自己兒子繼承當總統就被今天很多人稱讚,真是可笑,他倒是想,他有張作霖那能耐?他部下聽他兒子的?

斯人已逝,本不該多說,奈何近年來網上風氣太惡劣,奸人成了英雄,戰士成了嘴炮,真是可悲,自以為在網上旮旯衚衕看見了點分析就敢到處炫耀宣揚,什麼袁世凱蔣介石之流的都是英雄了,屁!他是你們的英雄 不是我們的,如果今天還是他們當政,我們八億農民還得給地主打工,你們四億城鎮人不一樣得給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當奴才,想想當初抗戰軍費都能貪了,偏偏蔣介石還視而不見,國家如此,還說什麼三民主義,孫先生知道你蔣介石搞成這樣不得氣活過來。

我們就一個普通人,政黨方針什麼的都不懂,誰讓我們過上好日子自然就支持誰,那些懷念蔣介石的人祖上一定是地主,偏偏我家祖上是給地主放牛的,你想回到過去,對不起,我不想。


Mercury102


袁在任朝鮮總督時就展現出優秀的政治能力 最最大限度的捍衛國家的權益和尊嚴 後來逼清廷下野 和平過渡到民主政府 對中國民主革命來說功不可沒 隨後他領導的北洋政府執政時期是中國經濟民生髮展最快的時期 他手裡建立的北洋六鎮是中國近代陸軍的底子 可以說如果他不是被袁克定慫恿著急稱帝 冒天下之大不韙 被迫下臺英名盡喪以外 會是類似開闢新中國毛澤東式的存在 當然後者就聰明許多 不要帝號 但是讓全國人高呼萬歲 袁倒臺以後中國立馬陷入連年內戰 民不聊生 到蔣介石數次北伐才名義上統一中國來看 當時他的地位作用沒有人能代替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教父式人物 建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三民主義的民主理論 一生都在為國家振興奔走 到他的繼承人一統中國 當真對得上鞠躬盡瘁這四個字 兩個人各有千秋 袁世凱對中國的影響更大 推翻清廷 組閣政府 內政 軍事 民生都有一套 孫中山則對中國未來的走向 以及啟發民智 凝聚人心作用更大 後來的中華民國政府也是秉承他的精神一手建立的


本小羊不吃草


先借用一個論斷:孫中山心懷民國夢,卻不知道如何建設民國;袁世凱心懷帝國夢,卻不知道如何恢復帝國。

孫中山十數年如一日,親自組織不下十次反清起義,屢敗屢戰,為滿清挖墳。他是中國近代革命先行者,辛亥革命精神領袖,民國成立後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甲午戰爭退回國內,靠練兵起家,靠權謀上位,極善審時度勢,逐漸掌握滿清軍權,最後臨門一腳,將清朝踢進墳墓。無論如何,這一腳驚天動地,光輝非凡。民國成立後,他取代孫中山,成為大總統。

所以兩人是民國兩面大旗,分量無其他人能比。我認為袁世凱最大的失誤,就是自己砸了自己的旗幟,冒天下之大不韙又立起帝旗,以致眾叛親離,身敗名裂,那一腳的光輝化作塵土,可悲可笑。如此精明之人,很難想象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看他稱帝之後眾人的表現,也就曹昆還算忠心賣命,實力派如段祺瑞馮國璋都要逼其下臺。說稱帝之前沒有預見我是不信的,也許是因為帝國情結太深難以自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