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縣官稱謂溯源,知縣、縣長、縣令、縣丞,縣尉誰最牛?

在現代各種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縣官的身影,古代歷史上的縣官,由於歷史年代久遠,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統治階級管理思路的變化,稱謂經常發生變化,在古代社會,一個縣通常有幾萬到幾十萬人口,管轄區面積也不小,是最基層的政權,統治階級一直都比較重視。


古代縣官稱謂溯源,知縣、縣長、縣令、縣丞,縣尉誰最牛?

在我國,“縣”作為行政區劃,始於春秋時期,秦統一中國後,在秦始皇和李斯的主持下,推行郡縣制,是縣制正式設置的開端。由此,縣作為中國地方基層行政組織,長期固定下來,為歷代所承襲,歷史上,縣官有幾種稱呼:縣令、知縣、縣長、縣丞到底誰更厲害一些呢?

縣官在周朝的時候稱為縣正,春秋時代主要稱為縣宰、縣尹。

縣令這個稱謂最早起源於戰國時代,在戰國時,魏國、趙國、韓國和秦國就已經稱一縣的行政長官為縣令,在秦朝商鞅變法之後,並諸小鄉為縣,設置縣令,秦漢以後,萬戶以上的縣長官稱縣令,萬戶以下縣的長官稱縣長,


古代縣官稱謂溯源,知縣、縣長、縣令、縣丞,縣尉誰最牛?

唐代的縣分上、中、下三級,縣級長官不再分稱縣令和縣長。

宋代稱縣令為縣知事,元代稱縣尹,明清始稱知縣,為正七品官,俗稱“七品芝麻官”,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縣令有陶淵明、海瑞、狄仁傑等。


古代縣官稱謂溯源,知縣、縣長、縣令、縣丞,縣尉誰最牛?

縣丞,也是中國古代地方官職的名稱,地位僅僅在縣令之下,比縣尉高,主要是輔佐縣令進行文書,糧食,倉儲,財務等的管理工作。在宋代曾經一度廢除了這一官職,改以主簿兼任,官職相當於現在的副縣長,是正八品官。

縣尉一職設置於秦漢時期,根據縣的大小不同,設置縣尉的數量也不一樣,大的縣可以設置兩個縣尉,特大的縣,如西漢時的長安,東漢時建康縣等設置了四個縣尉,縣尉是古代縣裡負責治安和維穩工作的官職,級別在縣令之下,為九品官,明清時改縣尉為典史、巡檢等代替其職務。


古代縣官稱謂溯源,知縣、縣長、縣令、縣丞,縣尉誰最牛?

縣令改為縣知事,這裡面有個典故:

唐朝後期以及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比較嚴重,導致了五代十國時期軍閥混戰的局面,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後,以杯酒釋兵權奪了各諸侯的兵權,為了防範地方集權,宋太祖趙匡胤從唐朝的“知縣事”職位裡得到啟發,不再正式任命地方官員,而是由中央派遣官員下去,代理地方的事務,稱為“知事”,“知”諧音為“執”,執掌、主持的意思,相應的,以前各個朝代的太守、刺史等稱謂也都被相應的“知州”、“知府”等“知”字頭的名稱代替,通過這個辦法,廢除了前朝的刺史、太守、縣令等職位,從此,宋代以後在名義上就沒有正式的地方官了,地方事務都是由中央派遣官員垂直管理,“縣令”和“知縣”一字之差,其背後是執政理念和中央集權發展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也是為了適應當時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古代,縣令、知縣雖然品級不高,但是沒有背景的人要當上一名縣太爺,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讀書人寒窗苦讀一輩子,等了一輩子,也沒能當上縣太爺,科考之路很是漫長,但是有背景和有錢的人,仕途就要順暢得多。

俗話“縣官不如現管”,很形象地說明了縣域基層官員的重要性,縣令和知縣都是中央政府派在一縣管理地方的代表,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發展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縣令和知縣作為基層行政官員,其職掌權限在各個朝代都大體相同,集行政、司法、財政、民政、軍政、教育等諸權於一身,可謂是位卑權重、人簡事繁,由於縣令一詞在出現唐代以前,那個年代,由於經濟落後,交通不便,中央很難對地方進行有效管理,個人認為,那個時期的縣令,比後面的縣知事,知縣等,在財政上和政治上的自主權要大得多,這也是宋朝時要改制的原因。

別看縣太爺在一縣的民眾之前十分顯赫,但從個人感受的而言,是個苦差事,很不好當,在很多古裝劇中,你看到的縣官驚堂木一拍,威風八面的縣令是很少見的。很多小縣城甚至連一個正經辦公場所都沒有,要錢沒錢,要糧沒有糧,辦公經費也很少,


古代縣官稱謂溯源,知縣、縣長、縣令、縣丞,縣尉誰最牛?

縣太爺的實際情況是經常忙得頭暈眼花,縣太爺要分管幾個方面的工作,包含了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社會等方方方面的問題,收稅,社會管理,思想教化,發展經濟,治安維穩,訪貧問暖,訴訟審理,哪一件都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縣裡每三年,就要根據縣內各家各戶資產的多少,要定等級,並登入各戶戶籍之中,還要根據各戶等級高低徵繳 “戶稅”。

現代社會有相應的部門完成大量的人口統計和生育工作數據統計,然而在古代,這一工作都要由縣官承擔,除了工作的繁重,各朝對於縣令的考察也是非常嚴格的,每位縣令也是壓力山大,考核分為定期和不定期兩種考核,還要經常應付各種檢查。


古代縣官稱謂溯源,知縣、縣長、縣令、縣丞,縣尉誰最牛?

此外,按法律規定,縣令就任後必須堅守工作崗位,不得擅離縣境,也不得在非節假日內宴會賓客和遊玩觀光,你想到外地假公款去遊山玩水,門都沒有。

明清時代的知縣雖然行政和經濟上自主權比以前的縣令要小,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他們在收入上並不比以前的縣令少,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大大發展,工商業比較發達,很多縣也有自己的產業,如採礦業,製造業,商品貿易等,知縣的收入和待遇應該是比以前的縣令要好。


古代縣官稱謂溯源,知縣、縣長、縣令、縣丞,縣尉誰最牛?

我國自古有“皇權不下縣”的說法,這個所謂的“皇權不下縣”實際上是皇糧不下縣,也就是要限制縣級人員的編制,以減少國家財政負擔,中國古代一個縣裡能拿朝廷俸祿的人一般只有十幾個人,即縣令(知縣)、縣丞、縣尉、主簿、縣訓導、巡檢、典史等,但是縣裡面要正常開展工作,僅僅這麼些人是沒有辦法運轉的,縣官有時還要自己出錢找幫手,找三班衙役,如門子、侍役、糧差、仵作、皂隸、馬伕、禁卒、轎伕、庫卒、民壯等等,這些人沒有品級,沒有編制,不拿朝廷俸祿,統統要縣太爺從其他渠道分出錢來給衙役們開工資,要維持隊伍的運轉,是需要很大一筆開支的,有時縣大爺也會去開辦第三產業,這也是為了解決經濟困難,不得已而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