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不可以說話,會把魚嚇跑,魚能聽到人說話嗎?

天佑11111111111


魚外表看起來確實沒有耳朵,那麼魚能聽到岸上的我們講話嗎?如果能聽到,會不會把魚嚇跑?就這兩個問題我結合我的經驗說下我的看法。

魚是靠什麼感知外界的

魚表面看起來沒有耳朵,但是其實它是有耳朵的,只是區別與我們常規認知的耳朵,位於眼睛後面和魚鰾相連,可通過聲音引起魚鰾的震動傳入耳朵,除此之外它還有感知外界刺激和方向的測線,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分佈在魚身體兩邊。大家都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比空氣中快,魚體內充滿了水,所以岸邊說話的聲音是可以通過空氣傳入水中最終被魚感知到。

岸邊講話會將魚嚇跑嗎?

1、聲音分貝較低

上面講到聲音通過空氣傳入水中,當分貝較低時聲音直接被空氣過濾掉,傳入水中已經非常微弱,引起的震動也難以被魚所感知,自然不會嚇跑魚,一般我們在岸邊正常交流的聲音分貝一般在30-40之間,對魚的影響微乎其微。

2、受到長期的聲音刺激

我曾經在一個位於鐵路橋下的野塘垂釣,橋墩建在水中,每天火車疾馳而過都會引起水面不小的震動,但是火車駛過時依然可以上魚,說明魚已經適應了這種震動,對它們習以為常的聲音不覺得有危險性,照樣吃餌。在岸邊說話的聲音相對火車的震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自然不會嚇跑魚。

3、魚也可以被聲音所吸引

魚作為一種養殖的生物,其生活習性也可以被馴化,就像雞、鴨、豬這些家畜一樣,長期的刺激很容易建立條件反射,一旦建立條件反射,可以改變動物之前的認知。我們那裡有很多人工養殖的魚塘,一般都有固定的投食臺,當人站在上面還沒有開始投食,只是倒入餌料發出聲音,魚就會被吸引過來,因為長期的食物刺激已經建立條件反射,聲音並不代表危險,而是代表“要開飯了”。

垂釣時怎麼避免嚇跑魚

1、不在岸邊走動

上面講到魚是靠聲音的震動感知外界危險的,岸邊走動所產生的的能量遠遠高於交談聲音產生能量,走動引起地面的震動可以直接引起水體震動傳入魚的耳朵,進而嚇跑魚,所以儘量避免在岸邊頻繁走動。

2、不接觸水面

接觸水面相對交談和走動是會直接引起水體震動的,而且這種震動對魚的影響最為直接,很多釣友都有在水邊洗手的習慣,還有些釣友時不時會拎起魚護看看魚獲,這些行為都會嚇跑魚,所以建議釣友用桶或者餌料盆提前裝好水洗手,釣魚過程中最好不要提起魚護。

3、打窩方式

一般直接拋投打窩的動靜極大,會引起水體較大的震動,很多釣友都知道打窩至少要提前半小時,就是因為被打窩會嚇跑魚,所以需要時間聚窩。建議釣友提前打窩或利用打窩器將窩料準確放入釣點。

總結

儘管岸邊正常交談不會嚇跑魚,但是釣魚本來就是一項需要安靜的戶外活動,我們需要集中注意力觀察浮漂動作,防止分心跑魚,所以儘量選擇和其他釣友有一定距離的釣位,並且避免引起水體震動才能有更好的收穫。


工作之漁


魚類能聽到人說話,這是肯定的,從科學的角度上講:除了真空狀態,其餘介質都可以傳播聲音,當然水也行,所以魚類是能夠“聽到”岸上人說話的聲音的(只要聲音足夠大)。不過魚類能聽到聲音和聲音是否會影響魚吃餌,這就不是一碼事情了,給大家舉兩個例子吧。

先說聲音影響釣魚

以前去過一個魚塘,大家都說非常不好釣,出魚的位置就那麼幾個。那天我去了之後發現這個魚塘靠近公路一側有很多老闆修的釣臺,很多釣友圖方便就在那開釣了。我和朋友兩人一起去了最遠離公路的一個角落釣魚,結果我朋友釣了個坑冠,我第二。

收杆回家的路上我就說了:“這個老闆絕對是心機婊,這個塘是每週五放魚,週末正釣的時候,所有的新魚都害怕公路的聲音,躲到另外一側,這個老闆就故意把公路一側修了好的不行,還有假模假樣弄個投餌機,另外一側缺雜草叢生,放釣箱必須先開路,所以幾乎沒有人去。”大家注意,這個例子有一個關鍵詞:新魚。

再說聲音不影響釣魚

去年夏天釣了一個放養塘(老闆每年年初撒魚苗,不餵養或者餵養一點草),裡面大的草魚有20斤,小的2-3斤,據說十年沒有乾涸過。我們一行四人各選位置釣魚,分散了很開。一個上午屁話沒有一句,魚也一條沒有,心中鬱鬱寡歡。這個時候老闆划船來送午飯了(划船打水聲+老闆說話聲音非常響),就在他靠近我的時候,浮漂一黑,直接掛地球了,溜魚過程不表,一條10斤左右的大草魚當著老闆的面拉了上來,老闆也就笑笑,沒有說話。

當天其他釣友反應,也就是老闆划船來的時候,有幾口,其他時候毛都沒看見一根。後來我想想:老闆應該每天划著這個船收地籠,撒草餵魚,對於這個魚塘的老魚來說,打水的聲音預示著好吃的來了,而且是非常安全的食物,對於這種聲音,魚類非但不害怕,反而是尾隨而來。這個例子裡面有一個關鍵詞:老魚。

聲音對魚類的影響到底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不能一味的說聲音影響魚。


我是一個釣魚人,平時利用閒暇時間寫文章拍視頻給大家宣傳科學的釣魚知識,極其反對迷信“大師”、“神餌”,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科學釣魚


說話肯定影響魚獲,特別是釣點離岸進水較淺的地方。昨天我親身經歷,釣3.6的竿1米水深,開始的時候我一個人在釣,口 還可以,半天釣了8條鯽魚3條羅非。12點左右來了一個釣友,一來就聲音很大的說話,一直不停的說,到2點一條口都沒有,收竿走人


白雲138677701


釣友你好,我也算是一個老釣手了,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吧。理論上說大部分魚有聽覺但十分遲鈍,人在岸上講話它是聽不到的,另外魚還是近視眼,雖然有視覺但視力很差,因此有人戲言這是一個“又聾又瞎”的生物。

那麼它究竟是怎麼接受外界信息的?


魚兒的嗅覺很敏銳,這個相信大部分釣友都知道的,也是為什麼加多小藥要死窩的原因

魚最厲害的是它的側線,側線是皮膚感覺器官中最高度分化的構造。側線的作用有很多,比如:辨別聲源方位、發現敵害、尋找餌料以及判斷是否接近岩石、岸壁等障礙物

側線可以感受魚耳不能感受到的低頻振動,比如我們在水邊洗手、在臺板上走來走去都有可能驚魚

也就是說你釣魚時只要坐著或站著不動,普通的說話聲是沒關係的,但儘量不要老是洗手、倒水等引起水的波動,更不要走來走去


講兩個故事,來說說自己的經歷

一:上小學那會兒認識個老頭,釣魚非常厲害。每天都會去我們那邊一個野塘釣小鯽魚,6、7點去10點左右收,每次都能釣百來條

那時我剛接觸釣魚,技術方面算是小白,但一直聽說釣魚需要安靜,所以基本做到一言不發;可老頭完全不同,下竿以後就開始唱歌,唱一會兒歇一會兒,連桿了也一直是這樣,還老是喜歡和我聊天,可這絲毫沒有影響他上魚的節奏。

我知道自己技術差比不過人家是一定的,但他每天都來,唱歌和不唱歌基本對魚獲沒什麼影響,要麼天氣差一條沒有,要麼就是100條左右(他每次都會數一遍)


二:我們這有個農莊,裡面的釣位就是用竹子搭起來的涼亭,並且是直接架在水上面的。裡面魚種很豐富,草魚特多但比較滑

我去過釣過好幾次,反正坐在涼亭上只要不走動,再怎麼說話都沒事,有時候我還用手機放歌,照樣釣上魚

可是走來走去就不行了,涼亭的竹子是直接深入到水底的,每次一走動就晃,亭子一晃你用眼睛都能看見魚逃竄產生的混泥

這兩個故事都是自己經歷的,當然類似的事情還有就不一一舉例了。

還有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魚的品種和生活環境對魚自身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鯉魚很狡猾,而鰱鱅就屬於“鐵頭娃”,你鉤他幾次他還照樣吃

再比如:野生魚警惕性比較高垂釣需要更小心翼翼一些,養殖魚習慣了餵養因此並不懼怕人類,所以你去魚塘正釣的時候手拋窩、洗手、打水等動作對釣魚都沒有影響

感謝各位,喜歡的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釣魚閣


釣魚閣


其實只要不大聲吵鬧,正常說話對魚咬鉤影響不大,當然,沒一點聲音更利於魚索餌。

說話聲是否對魚咬鉤造成障礙,取決於水深和魚的種類;水深在1.5米以上,正常的說話對魚咬鉤沒有影響,而淺水釣點又近那肯定就不一樣了。

鯉魚膽小、機警,特別是大鯉魚,在實際垂釣中還是少說話為妙。草魚喜歡淺灘,一來就是一群,如說話太大聲即可能驚擾魚群,並逃之夭夭。

總結下來,就是體型大的鯉、草魚比較怕說話聲,而釣鯽魚只要不大喊大叫,正常的說話不會干擾鯽魚進食!



手機用戶何光明


魚的視力跟聽力是都非常好的,一點動靜它就立馬的跑了!我是怎麼知道的呢,給大家說一下!

是前面夏天由於前年的海虹大爆發,我們這裡養殖的牡蠣就遭受了海虹苗的包圍,每一個牡蠣籠子外面全都被海虹苗給包死了,整個籠子黑壓壓的一片,這麼多的海虹把籠子堵死了,如果籠子裡的牡蠣沒有海水的流通就會被捂臭的全部死掉,所以就必須的對外圍的海虹苗進行清理。

夏天的時候天氣比較炎熱,一般到中午的時候我們就會停下來休息避暑,所以一般我們願意跑到船邊玩弄海水來降溫。玩著水的時候就會看見水裡面都一群一群的魚,由於清掉海虹是要把牡蠣架子向上提接近水面的,因為附著在籠子上的海虹苗裡有很多的海洋生物在裡面寄生著,這些魚群都是在捕食海虹裡面的生物為食物!所以我就能近距離觀察它們。

船上我們中午都帶的

一些點心之類的當做午飯,我就用這些點心弄的一小塊一小塊的摻和著小沙粒逗它們。當你向水裡投食的時候,食物進水會有一點的響聲,就會看見它們立馬的群散分開各處的分散遊走,食物在水裡下沉是個緩慢的過程,當它們遊了一段看見沒有什麼大的威脅,它們就馬上的都朝著緩慢下沉的食物游去,這一群與開始相互的搶奪起食物來了。

當你看見這麼多的魚像把守伸到水裡面想去抓它們的時候,它們聽到聲音反應特別的快,立馬有四處的去逃竄了。等平靜一會它們又圍了過來,這樣你在向水裡面投食物,它們又聽到有東西落水開始逃竄,一會它們又游回來朝著食物游過去,開始搶奪食物,就這樣的來回逗著它們,就可以看見它們的聽力和視力都非常的好!


海邊小喬


初中物理對聲現象有簡單的介紹: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發生的,聲音的需要介質,並且,分別舉例說明固、液、氣三態都可以傳聲。其中,對液體就會提到水能傳聲,通常會說釣魚時,魚🐠要咬鉤了,結果附近有人說話把魚嚇跑了。所以,釣魚的人一般都到比較背靜處垂釣。魚類專家通過研究還發現,魚類還有自己喜愛的音樂,於是,漁民在捕魚時就在漁網中用電子播放器,播放魚喜愛聽的音樂,將魚誘入網中,然後,一網打盡。


對於題主的問題,因為水能傳聲,人說話當然魚能聽到。至於是不是會嚇跑,在兩可之間。雖然沒釣過魚,但經常在河邊散步。發現有的人在背靜處垂釣,還有人就在緊挨車水馬龍的公路旁垂釣。並且,都有收穫。


甜甜向上314159


魚可以聽見聲音,這點是不用懷疑的,魚沒有耳朵,他是怎麼聽到聲音的?其實魚是有耳朵的,他們沒有外耳和中耳,所以隱藏頭骨的內耳只有打開魚的頭骨才看到。


而且魚還有一個特殊的器官“側線”,側線又被稱為魚類的雷達,可以敏銳地感知到各種振動和水壓的變化。

所以魚在水下可以聽到很細微的聲音,甚至從20米高空飛過的鳥群聲,他們都可以聽見。


由此可知,聲音對垂釣是有影響的,不過影響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1 對聲音比較警覺

這裡魚多是生活在安靜環境下的野生魚和黑坑新放的魚,魚類對外界環境有一定的適應性,如果他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而我們在作釣時,卻弄出各種聲響,魚就會產生警惕性,甚至會被嚇得四處躲藏。

而黑坑新放的魚,雖然是養殖魚,膽子比較大,但是放進陌生環境後,他們本身就十分驚慌,如果我們在岸上弄出各種聲響,他們就會被嚇跑,躲藏要相對安靜的地方。

2 對聲音不敏感,甚至有一定的趨向性

古人在捕魚時常用模仿魚遊動捕食的聲音的方法,吸引魚群聚到設計好的陷阱裡。

而現代仍有一些通過聲音來進行作釣的方法,(比如路亞的一些目標魚)由此可知,魚並不是對所有聲音都有警惕性。

在釣魚時,釣友們都會發現,在聲音一直比較嘈雜的釣場作釣,說話走路的聲音基本上對作釣沒有任何影響。

還有些地方人們會划船給水中的魚投放食物,魚餌長期往熟悉了開船和托爾的聲音, 一聽到就會聚攏過來。

在我們看來很大的聲音,想對他們卻毫無影響。甚至在吃餌時也毫無戒心。

既然知道魚是有聽覺的,而且聽力還比較好,那我們進行作釣時就要注意岸上的環境。

1 在作釣時,一般輕聲交談不會影響到雨上鉤

2 在岸邊走動時,千萬不要跺腳蹦跳,而且不要再岸上往地面扔重物,這些動作無論是聲音還是振動都傳導的非常明顯,魚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從而受驚逃跑


栤棍兒路亞


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快,所以,可以肯定,魚在水裡是可以聽到岸上的聲音的,無論是人說話還是別的聲音。

如果有過潛水經歷的,應該知道在水裡是可以聽到水面外聲音的,就是聽得不清晰。一排人在釣魚,釣場較安靜,此時新來一人,拿好傢伙,關上車後備箱,嘣的一聲,水面魚兒一陣驚擾,有木有?

針對題主的問題,一般釣魚者間的輕聲交談,不是明顯的刺激類聲音,應該是不影響釣魚的。

而且聲音影響魚,也是看環境的。魚對環境有適應現象,比如說開放公園裡,天天都是人來人往,話語聲不絕,這種地方的魚,對人說話的聲音是沒有芥蒂的。再比如船來船往的河道或江裡,雖然船隻過往會有巨大聲響以及較大的浪花,但此水域的魚對此已經習以為常,根本不在乎。我本人就曾經在船隻經過釣過的時候上過魚。但是如果是本來非常安靜的場所,釣者如果交談,是有可能驚擾到魚的。因為你再小的聲音,對水下的魚來說,都是一種驚擾。

有一種相反的情況,就是有聲音反而好釣魚。像水庫裡的魚料入水的聲音。一個常期有人洗菜的池塘,洗菜就會有吃的,魚兒反而會尋聲而來。

總之,聲音對垂釣的影響,要綜合分析。


江釣人狂龍


魚肯定能聽到人說話,真正釣魚的人說話不會把魚嚇跑的,那種打醬油的釣友在水邊大呼小叫,竄來竄去的肯定得把魚嚇跑。


釣魚可以說話,如果幾個人一起去,幾個釣友一塊垂釣,一起探討探討釣技,閒聊聊天都可以。但是絕對不是前呼後擁,大喊大叫。尤其是手杆捶釣,釣的都是離岸較近的魚,岸邊的聲音和震動都會傳導到水裡。打海杆釣遠,釣深水的可能會好一點。

有些魚的警惕性非常高,比如像鯉魚這種,一直都是試探性的進窩,經常都是在窩邊徘徊轉悠,這時趕上我們岸邊噪音驚擾到它,肯定會迅速離去,再回來就不知道得多長時間了。越大的魚警惕性越高,像釣大鯉魚這種,還是越安靜越好,如果有時間夜釣是個不錯的選擇,釣小個體的鯽魚要好的多,但是一驚一乍的較大聲音肯定不行。平和心態,野釣經常碰到野炊燒烤,一群人連釣在玩兒的,人家也行休閒娛樂來的,誰也沒權利管誰,離的遠點就行了!

順便做個宣傳,本人夜釣愛好者,每週沒特殊原因在北京水域,主要在北京通州潮白河夜釣二次,全程直播,只為沒時間釣魚,過不著手癮,想過眼癮的朋友分享釣魚樂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共同探討,共同進步!感謝大家!祝大家:大鯽大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