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為什麼比流行音樂流傳的時間更久,古典音樂到底好在哪裡?

秋天的落葉花


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有這本質的區別,古典音樂代表著一種文化、一個時代、一種歷史。流行音樂就只是簡單的流行音樂。古典音樂好在他是古典,他可以讓人深入其境,感受到不一樣的奇妙的意境

古典音樂不是老古董,相反,就像陳年老酒,年代越久遠,反而越醇香。

但凡經過歲月的流逝,被人反覆拿出來傳唱的東西,自有其經典非凡之處。

而經常聆聽古典樂的人,不僅氣質會得到提升,心靈也會得到放鬆和舒展。久而久之,整個人的氣質越來越高雅,各方面的品味和層次進一步提高,對生活、對人生也會有全新的感悟。

這也是為什麼喜歡聽古典樂的人,大多氣質如蘭的原因。

流行音樂,之所以稱其為流行樂就是經常聆聽流行音樂的人,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因為流行音樂分為很多種,有的音樂比較舒緩,有的音樂節奏激昂。但是經常聆聽優美音樂的人,音樂中豐富而柔美的旋律融入大腦,整個人也會發生變化;而喜歡聽快節奏流行樂的人,當音符撞入大腦,這個人的心理就處於亢奮狀態。如果這個人正處於人生低谷期,這樣的音樂可能會給人振奮的感覺,也有人聽這種音樂反而會適得其反,會加重煩躁的情緒。這個時候,舒緩的音樂可能更能幫助他走出人生的陰霾。

流行音樂講的是現在的生活,任何經典的古典音樂一定是某個時期的流行音樂,然後因為它抓住了某些人性共通之處而不斷在後世引人共鳴,藝術來源於生活,好的藝術作品一定會與廣大的活生生的現實中的人產生共鳴,而能夠流傳下來的音樂一定是觸及到了人性,情感的柔弱,敏感處。古典不等於高雅,高雅不等於聽眾少,流行不等於庸俗,庸俗也不等於聽眾多,古典是從時間的長度薰陶聽眾,流行是從空間廣度抓住聽眾,流行的一個特點是反映當時的熱點話題,大眾情感。但是它畢竟給當時的人們產生過影響,就像很多東西都不可能以藝術品的形式流傳下來,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它的影響,比如政治就只具有現實性,但是,我們的歷史就是在政治的實際操作框架下走過來的。流行古典誰好聽完全憑自己的感覺,因為耳朵和心靈在你身上,不過,只有流行古典都仔細的體味自己過才能做出評判,也許在某一時期你覺得古典好聽,某一時又覺得流行好聽,如此隨著自己得經歷和情緒而反覆。

無論是流行樂還是古典樂,都要適合自己的最好。音樂無國界,也無貴賤之分。


真心實意以誠待人


曾經有人這樣形容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流行音樂像一個修養不是很高的美女,你會對她一見鍾情,但是你不會和她廝守一生。古典音樂就像一個長相普通又土氣但具有偉大人格魅力的女人,剛一接觸你一定不喜歡,但與她相處久了,會被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忽略她的外表。

對於音樂本身,並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古典音樂就是高雅,流行音樂就是低俗。對於他們的區分,只是音樂形式的不同,只是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的產物。不過,古典音樂相比通俗易懂的流行音樂而言,具有更持久的價值。

古典音樂本身也是從流行中不斷被歷史沖刷和篩選後才成為現在的古典的。在古典音樂產生的那個時代,他們本身也是那個時代的流行音樂,保留到現在的都是經過沉澱的。流行音樂之所以會被稱為流行音樂,就是在於“流行”一詞,本身就是短暫的,是一閃而過的。

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比較;

1、對象的不同。

流行音樂的愛好者俗稱追星族,這其中的很多人追的是人,而不是音樂本身。古典音樂的愛好者本身會懂一些音樂,對音樂有自己的看法與見解。

2、內涵的差異。

流行音樂因為其結構簡單,擅長於短暫的情緒突放,淺俗和眾,通俗易懂,能唱出很多人的心聲,所以流行。古典音樂講究形式的精美與情誼表達的深邃與闊遠,蘊含深湛,價值久遠,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過時。

3、生命力的持久。

流行音樂流行一時,其生命力在於各種媒介的不斷炒作,推出新人,無數作品蜂擁而至,參差不齊。古典音樂流傳百世,在藝術上是永恆的,一部作品一旦面世,就有萬古常新的風範和價值。

4、價值的區別,包容性的範圍、結構的不同,這些都造成了古典音樂比流行音樂流傳的時間更久。


學趣樂園


“流行樂迷說,古典音樂太嚴肅,高冷,聽不懂!

古典樂迷說,流行音樂沒有內涵”

都是音樂,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的區別真的有那麼大嗎?

實際上,二者的區別真的很大!古典樂音樂一般指西方古典音樂海頓、貝多芬、莫扎特等音樂家的作品及音樂風格,而流行音樂就是現代風格的音樂,二者時間上的差別有多大,它們的區別就有多大。

但是,美好的音樂並不會因為時間的距離而被人遺忘,優秀的音樂家寫的樂章就算隔了幾百年也能被人理解,被人欣賞。現代作曲家甚至能從那些優美的旋律中激發靈感創作新的音樂作品。

發現

流行音樂中的古典音樂

SHE 《不想長大》

莫扎特的《第40號D小調交響曲》


而它的主題旋律就是改編自莫扎特的《第40號D小調交響曲》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

莫扎特:第40號交響曲(K.550)(Mozart:Smyphony No.40)

神奇魔力 (Could it be Magic)

《第20首C小調前奏曲》


這是以前很流行的一首音樂,巴瑞•曼尼洛(Barry Manilow)的作品,也是他主唱,後來有非常多人翻唱,叫做神奇魔力 (Could it be Magic)。

它一開始就是肖邦這首前奏曲,為什麼呢?因為這整首歌的和聲發展基本上就是從肖邦這首前奏曲變過去的。

《蒼白的淺影》

《G弦上的詠歎調》


《蒼白的淺影》(A Whiter Shade Pale),這是1967年Procol Harum樂團所創作的歌曲。

它的寫作很有趣,那個時候是1960年代中期,就是搖滾樂結合古典樂的曲風,那個時候就稱之為“古典搖滾”。

這個樂團Procol Harum就是“古典搖滾”的佼佼者,他們的非常多的作品你會聽到古典的素材,他把古典的素材融入到他們新的作品裡面,但是激發出非常燦爛的火花。

《蒼白的淺影》這首歌,其實混合了非常多巴赫的作品,他最主要的會是兩首,我們先來聽聽看這兩首,第一首是鼎鼎大名的巴赫《G弦上的詠歎調》。

周杰倫《琴傷》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


《琴傷》用到了兩首著名鋼琴曲。剛開始時,周杰倫以RAP風格演唱,伴奏的音樂是柴可夫斯基的《船歌》,這是老柴寫的一首鋼琴套曲,共12首,分別用以形容四季,這是第6首,代表六月,名為《船歌》,是這組曲子中最著名的一首,其後副歌主要採用了這段旋律。中間的伴奏音樂,又加入了莫扎特著名的《土耳其進行曲》,這其實是他第11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周杰倫的跨界水平真的很高!

五月天《純真》

貝多芬《歡樂頌》


間奏中歡樂頌的旋律不用說都能聽的出吧。。。《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德語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貝多芬為之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份,包含四獨立聲部、合唱、樂團。貝多芬本人是席勒的忠實崇拜者,這首《歡樂頌》也是貝多芬最鍾愛的詩作之一,席勒在詩中所表達出來的對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實也正是一直嚮往共和的貝多芬的最高理想。終於在1823年的年底,這部凝聚著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響曲完成了,歡樂頌就出現在終曲樂章中,這個樂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歡樂頌”主題,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整個交響曲的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

《靈魂的共鳴》

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隨想曲》


林俊杰的這首《靈魂的共鳴》前奏用的實際上是由李斯特將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隨想曲改編的鋼琴版本,收錄於《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中,而這首歌中的鋼琴部分是我國著名鋼琴家朗朗演奏錄製的。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隨想曲為a小調,2/4拍,結構為一主題、八變奏和一尾奏。主題簡潔而明朗,奏出活潑而輕快的曲調。接下來的八段變奏,以多種變化的形式,如跳躍的琶音、有力的和絃、複雜的音程、連續的仿音階與半音階等,有機地結合小提琴多種高難度技巧,如迅疾的右手拉奏配合左手快速撥絃,暢快而富有彈性的自然泛音與人工泛音,超八度的音程以及高把位的快速演奏,等等。而李斯特在改編時也發揮了鋼琴的特性------寬廣的音域,對比鮮明的音色,使得原曲獲得了更為豐富的音響和更加輝煌的效果。這個主題非常有名,勃拉姆斯和拉赫瑪尼諾夫都根據它寫出了傑作。

楊丞琳《慶祝》

埃爾加《愛的禮讚》


“每個夢都得到祝福,每顆淚都變成珍珠,每盞燈都想許願的蠟燭,每一天都值得慶祝……”

這首小曲名為《愛的禮讚》(Salut d'Amour),亦譯作《愛的問候》及《情人的問候》,其實是英國作曲家愛德華・埃爾加送給妻子的新婚禮物~1888年夏,Carice和Elgar準備結婚,埃爾加去度假,臨行前艾麗絲送給埃爾加一首詩"Love's Grace",作為回應,埃爾加旅途中作了一首短曲,便是這首著名的愛的禮讚,原名為"Liebesgruss"(Love's Greeting),獻給Carice。本曲具有典型的“小夜曲”風格,輕鬆而典雅。 樂曲為典型的ABA三段體加一個尾聲構成。A段主題為E大調,小提琴在高音區奏出飽含深情的旋律,恰似來自情人的綿綿情話;樂曲的B段主題轉為G大調,柔美的曲調中多了一絲哀怨的情調,經過帶有泛音色彩的華麗過門,樂曲又回到A段,經過帶有複雜情緒的尾聲,全曲在A段主題的變奏形式下逐漸減弱而終了,彷彿是情人還在喃喃私語。其實在梁洛施的《先苦後甜》中也引用了這首曲子。

4 in love《一千零一個願望》

佩措爾德《G小調小步舞曲》


《一千零一個願望》中小步舞曲的旋律實在太熟悉啦~最著名的就是《G大調小步舞曲》(Minuet in G),然而,經考證這首樂曲的作者是佩措爾德(Christian Pezold)。這首樂曲選自《安娜·瑪格達琳娜的筆記本》,安娜·瑪格達琳娜(Anna Magdalena)是巴赫的第二任妻子,巴赫將她喜歡的樂曲編入這部“筆記本”裡,供教學和家庭娛樂之用,其中大部分並非巴赫所做。由於都是與巴赫同時期作曲家的作品,這些曲子的創作風格與技法十分接近。這首《小步舞曲》用單三部曲式寫成,由後人編的《巴赫初級鋼琴曲集》把這首《小步舞曲》編在卷首,它幾乎成為每一個初學鋼琴的人必定要練習的曲子。


好笑哥


古典音樂的旋律好聽、耐聽。儘管流行歌曲中也有許多旋律動聽的,但真正耐聽的並不多,熱了一陣就膩味了,不像古典名曲,越聽越有味,越覺得內涵豐富。這部分樂迷已經開始接受古典音樂了,毫無疑問,他們或遲或早,必將成為古典音樂的樂迷。因為根據經驗,喜歡流行音樂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有可能最終轉向古典音樂,但喜歡古典音樂的人,一但喜歡上了,很少再回到流行音樂懷抱中。旅美大提琴家王健說得好:喜歡流行音樂是一時之事,喜歡古典音樂是一世之事!



笑一笑十年少0597


您好,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古典音樂的美主要體現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導致人們視覺聽的疲勞。每首古典音樂的曲調都是獨一無二的,承載著歷史的韻律。

其次,古典音樂歌頌的是一種高精神層次的理解,是人們思想境界的昇華,無法用詞彙言語去勾勒。

最後,古典音樂大部分傳播的是大愛,在人生記憶的長河,一首古典音樂可以淨化浮躁的靈魂。


桂花寶典


流行音樂也有經典流傳的,古典音樂也有不為人知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但是,古典音樂之所以可以更加長久。我覺得可以這麼比喻一下,白開水不好嗎?很好,人人都喝,人人都喝的起,不僅方便而且解渴。茶呢,有些人還覺得太苦,有些人還覺得麻煩,可是白開水就是代替不了茶,因為茶的後味更濃,含有的成分更多,文化和內涵也很豐富。


菜花中的花心


主要是音樂的歷史底蘊深。但無論什麼年代的音樂,一首好的音樂必然是音韻能夠與人的心韻相融。才能喚起人的心靈共鳴。受人喜愛,留世存久。


悟理達知


流行音樂流行一時,總有一天它不在流行,古典音樂是歷史,肯定會一直傳下去。


user9668174778572


一首西方古典音樂作品,旋律多樣,結構複雜精緻,配器豐富,它比流行歌曲更為複雜高級。

古典音樂像大型油畫,像高等數學,像圍棋。流行歌曲像簡單的素描,像算數,像跳棋。但是,要領會欣賞複雜高級的東西,需要培養這方面的素質能力。而領會欣賞簡單的東西,則不需要多少相關素質。所謂曲高和寡。


中文漢語語文


古典音樂嚴格意義來說就是歐洲的嚴肅音樂,在中國只要提及古典音樂就會想到音樂教室的牆壁上掛著莫扎特和貝多芬(Mozart and Beethoven)的畫像。古典音樂的風格延至於歐洲的古老的宗教音樂和部分民族音樂,更加貼近於自然和初始的人文環境,從而使古典音樂聽起來讓人感覺很溫情、很親切、很迷人。

歐洲樂器種類繁多,音效各有不同,大多可以演繹多聲部的音樂作品,木管樂器回味悠長;銅管樂器音質嘹亮;打擊樂器鏗鏹有力;鍵盤樂器活潑開朗;絃樂器琴聲悠揚。其演奏的曲目豐富,如:奏鳴曲、協奏曲、隨想曲、敘事曲、小夜曲、圓舞曲等等。表演的方式也有很多,如:獨奏、重奏、協奏、交響等諸多表演形式。

"奏鳴曲"它的音語是那麼的悅耳動聽,它所表現的內涵是那麼的細膩委婉,深邃豐厚。"協奏曲"既有一件主要的獨奏樂器(如小提琴、鋼琴),在演奏時有個“主旋律”,又有音色豐富的樂隊伴奏,這樣有“主”有“次”,有“獨”有“合”,既“主題鮮明”,又“豐富多彩”,使初聽者容易理解,容易入耳、順耳。"交響樂"豐富多彩,跌宕起伏。激昂時排山倒海,細膩時如泣如訴;深情時感人肺腑,狂野處雷霆萬鈞。

我們再來看一下英語對古典音樂的解釋: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可見,古典音樂是歷經歲月考驗,久盛不衰,為眾人喜愛的音樂。古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洗練,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