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幫助別人的事,別老掛在嘴邊”,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我一般都是先不說,等我肯定能做到的時候再說,我怕萬一說了做不到,這樣也好,也不好,有朋友在我面前說了一些話,我感覺她可能是需要幫助的,但是我不幫也沒問題,因為她沒直接向我提出,雖然這時沒說讓我幫忙,但在我心裡是想著,如果我到時候能做到,我會直接幫忙,但我就是不開口提前告訴她我的想法,我怕做不到,成了失信的人。這樣也不好,有些人她不想直接向你請求幫助,希望你能通過她的話而揣摩她的意思,要你來主動幫助他,也有可能是她認為不值得開口求人,所以對於心思比較細的人就會認為我種人是不是不想幫他


我是七零厚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贊成這句話!幫助人是一種恩情,但不是施助者要強調的,而是受益者要牢記的。社會生活中不管是朋友之間還是社交上的幫助,明白人雙方都不會靠嘴來證明一場恩情,大家心照不宣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2年前我組織過全市的小學生足球比賽,其中有2個學校的領導本身跟我關係不錯,也都對我的比賽免費提供了場地和器材支持;但2個人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也導致了後來我對他們進行了層次上的劃分!

由於他們的支持,我就分了2個主場,並且把開幕式和頒獎典禮也進行了分開安排。雙方在前期籌備工作和賽程上配合我做了精心的準備;但是其中一個就老是半認真半開玩笑的強調他為我無私的做了這麼多,讓我很厭煩,其實他也知道我肯定會記住這份恩情,就是管不住“得瑟”的嘴!後來我乾脆付了錢給學校,他又顯得不好意思,真夠糾結的!

另外一個就不同,自始至終都是問我需不需要這個,需不需要那個,既出場地又出勞動力,一直到比賽收官都沒有“得瑟”半句。後來他所在的學校由於體育老師和足球教練都去參加學習、培訓了,有近一個月的空檔沒人教學生。我毫不猶豫的提供了3個持證教練免費幫他上課,直到原來的老師回來才走。過程中我沒“得瑟”,他也沒說什麼,雙方只是一句簡單的“謝謝;不客氣”!所以管住自己“無聊”的嘴很重要,現在一個我再也不會麻煩了,只是簡單的交集;一個卻成了“心照不宣、肝膽相照”的哥們!


暴躁的光棍


我認同這句話。我們給了別人好處,最好就忘了,但我們不能做忘恩負義的白眼狼,所以,當別人給了我們好處,我們不能忘。歸根結底,這是一件“我可以說,你不能說”的事。在人際交往間,同一件事,也得不同的當事人來記掛。受恩者時時不忘別人給的好處,動輒掛在嘴上,旁人看了都忍不住點贊;施恩者牢記給別人的好處,動輒掛在嘴邊,不僅當事人生厭,旁觀者聽了也不忘鄙夷一句人品堪憂。


陝北人的真實生活


認同啊!幫助別人又老掛嘴上,合著幫人就是為今後有誇耀和索取的資本啊。如果是發自內心急公好義、為人紓緩解難絕不會念茲在茲、叨叨於嘴,可見這種人幫人也是帶有功利性的。老掛嘴上啥意思?一這是自詡居功至偉;二是提醒受惠者莫忘己恩。

戰國時魏信陵君助趙破秦,唐且擔心他居功自傲,在趙王接見前,特意囑告信陵君一席話,其中有兩句尤其值得世人謹記,“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我之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匡扶正義,救人水火,君子之德、義人之舉,不為謝儀,不必自詡。不忘人恩,不念己功,方是君子義人。

家裡小輩,初生時缺奶,飲啜她伯母三五天的乳汁,這便成了這位伯母一生的“功績”。小孩在外發展不錯,每一回鄉見了伯母,後者必定說起當初她獻奶的事蹟,好像孩子今日的成就全得益於她的“神奶”,好像孩子欠她一輩子,無論怎樣回報她也不為過。但凡有人誇孩子,她便接上一句,“吃我的奶長大的”。“人之有德於我,不可忘也”,誠然應當如此,但天大的恩情也經不起她喋喋不休的唸叨,——唸叨其實是對人家感恩之情的極大磨損與折舊。如此誇伐其功,也實足令人討惡。


玄真子桑


不要以為幫助別人只要你願意就行了,其實,幫助別人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則,你幫助了別人,別人還不一定會記得你的好處。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給人好處切莫自居,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這樣你希望別人感激的虛榮心就會給接受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在這種壓力下接受你的幫助,其心情可想而知。

在正常情況下,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人都是不願意求別人。求別人,如果別人答應幫助你,你就欠了一個人情,而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唯有人情債是最難還的。如果別人拒絕了,自己臉上不好看,別人心裡也不舒服,彼此徒增尷尬。總之,求人本身並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

所以,如果有人有求於你,又如果你有幫助他的能力,那麼最好不聲不響地給予他幫助,這會讓他感激不盡。但是偏偏有些人,有很強的虛榮心。一旦為朋友做了事,送了人情,等到大功告成,他便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把簡單的說成複雜的,小事說成大事,生怕人家忘了。沒有朋友會因為你不說,就會忘記你送的人情,多說反而無益。你的多言,會使得願意幫助別人的良好初衷變質,並給你帶來不好的結果。人情世故的微妙有時候很耐人尋味。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一個貧窮的農夫向村裡的首富借錢。恰好那天首富興致很高,便爽快地答應借給他銀子,末了還大方地說:“拿去開銷吧,不用還了!”農夫接過錢,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家裡趕。首富衝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還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開院門,發現自家院內的積雪已被人掃過,連屋瓦也掃得乾乾淨淨。他讓人在村裡打聽後,得知這事是農夫乾的。

這時首富明白了:給別人一份施捨,只能將別人變成乞丐。於是他前去讓農夫寫了一份借契。事實上農夫是在用掃雪的行動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首富向他討債極大地成全了他的尊嚴。在首富眼裡,世上無乞丐;在農夫心中,自己更不是乞丐。如果把“施恩”變成了“施捨”,一字之差,效果卻大大的不同。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幫了別人的忙,就覺得有恩於人,於是心懷一種優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這種態度是很危險的,常常會引發反面的效果,這就是費力不討好的表現。

幫了別人的忙,卻沒有增加自己人情賬戶的收入,正是這種驕傲的態度把這筆賬抵消了,別人心裡其實是非常感激的。如果你再大肆張揚,生怕沒有人知道你幫助了別人,那會讓別人覺得你是在炫耀自己而不是在幫助別人,同時這也會增加被幫助者的心理負擔。當被幫助者不能忍受你的這種行為的時候,就會盡快地還你一個人情,之後對你敬而遠之,下次再也不會有求於你。即使你再有能耐,他亦會另請高明。所以,幫助了別人就不要誇大其詞,最好不誇功,甚至可以不認賬。當然是你不認賬,不認賬是給足你所幫助的人面子,這隻會讓他更加感激你。

由此可知,幫助別人的行為方式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應該做得自自然然,不要讓對方感受到你是在施捨。施捨就意味著不平等,你想誰會喜歡因為接受了你的一次幫助,就比你低了一頭的感覺呢?

需要注意的是,當你幫忙時要高高興興,不可以心不甘、情不願的。如果對方也是一個能為別人考慮的人,你為他幫忙的種種好處,絕不會像射出去的子彈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會用別的方式來回報你。對於這種知恩圖報的人,應該經常給他些幫助。

人際往來,幫忙是互相的,切不可像做生意一樣赤裸裸的,把每件事擺放得清清楚楚。忽視了感情的交流,會讓人興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有人為朋友做了事,送了人情,便時時掛在嘴邊,生怕人家忘了,這樣反而會破壞了前面積下的人情。記住,沒有人會因為你不說而忘記你送的人情。





隴上鄉村


老話早就說得有: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啥意思呢,就是說,受人之恩,要記得報答。給了別人幫助,不要記在心上。

現實生活中呢,多數人恰恰相反,受人之恩,往往過後即忘,給別人幫了點忙呢,就總是指望著人家快點給予回報,早盡報答。

其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給別人幫過忙,就時時刻刻掛在嘴上,有意無意,不停地提醒暗示別人,莫忘了得到過你的幫助。

其實這是為人處世上,最愚蠢的一種惡習。不僅僅是招人厭,甚至還會招人恨。

一個人不管你幫人家多大的忙,事後,只要你從嘴上說出來這事,那味道就完全變了。你幫忙這事就完全褪變成為了交易——你當初幫人家,也不過是在指望著人家回報,你不過是在做生意。

事情變成這樣的話,碰上有能力的人,人家會盡可能還你個人情,從此,將你打入另冊。

碰上無力還人情的人,人家只會躲開你,你不僅會失去這個朋友或熟人,你以前做做的一切也自然是白廢了。更要命的是,碰上一些人品不好的人,人家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還會不停地抵毀你,那就真是出力一場,反倒是自己給自己挖坑了。


疏桐流餉


由於所有人心裡都期望自身是受人毫無疑問和認同的最強者,而並不是被別人憐憫、必須協助的弱小。許多人協助了人們,人們會感謝他,會想方法回報他,但假如他一直提示人們“無我有的協助,就沒有今日”,一直注重人們被協助的歷史時間,堅信沒有好多個人內心會感覺舒適。

由於在人們的心中中,必須協助的人就是說沒有能力、沒法的,就是說被別人憐憫的弱小。沒人想要被別人當作被協助的弱小,沒人想要被別人小瞧。

你能接納他人的養育恩,你能接納他人的協助,你能認可一時沒有方法,但再也不會認可自身是始終的弱小。但是,這些給予你養育恩和協助的人之中偏要一些堵塞為人處事、不明白受助人心理狀態的人,要想在受助人眼前抬高自己的鐵架子,要想讓受助人認可自身是始終的弱小。因此,作為受助者的你能好似遭受了某類汙辱,因而會心生怪怪的、未滿、厭倦,乃至惱怒。

以誠待人,人們就能瞭解一直把對別人的養育恩掛在嘴上的孩子氣。因而,當你幫助他人或給他人益處的那時候,要需注意到他人的體會,千萬別一直提到這種事兒,最好是將這種事兒忘記。


暮然一笑終成夢


這個是屬於是相對論。幫助的人和被幫的人。人品都要及格。兩方如果有一方品德不及格。另一方會很傷心。會在人生的認知上面出現問題。幫助別人,首先抱著一種態度,是一種無私的態度。如果你是有目的的去幫助別人。在這上面首先出發點就不正確。這也是品德不及格的一種表現。幫助別人。我們幫了就幫了,也就不用再說這些。但是被幫的人。也要心存感激。不要認為別人幫你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幫助你的人都是你人生的貴人。對於這種貴人,我們一定要心存感激,心存善念。樂於助人,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能幫的我們儘量去幫。正如佛家說了一句話。善有善報。這也是在為我們個人積德!


德興果業


您好,贊同這個觀點!

人與人之間都是需要互相幫助的,因為我們隨時都有可能遇到困難,我們需要朋友的幫助、同事的幫助、親戚的幫助。很多東西都是摻雜很難去計較的,所以我的看法如下:

1、要麼不幫,幫了就別求回報!如果幫助別人是為了要別人給予相同的回報,那就不是幫助別人了,而是一場交易,還不如直接去談條件反而光明磊落一點。每個人都有困難的時候,多幫助別人,種善因得善果,如果自己遇到了困難,如果您幫助過的人知道感恩,也一定會向您伸出援助之手。

2、施恩莫念!老是掛在自己嘴邊,老是和別人說你幫了幫了誰。是想提醒當事人他欠了你人情,還是想告訴別人你幫了他就應該永遠向你一樣把對你的感謝放在嘴邊?既然你幫助了他,我相信這兩點都不是你的目的。所以,施恩莫念,就是這個道理。我相信每個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並沒有考慮那麼多。

3、真正感恩的人,會記住你對他的幫助,不需要你掛在嘴邊時時刻刻提醒。真正感恩的人,對每個人的滴水之恩都是會記在心裡的。這樣的人擁有高尚的品格,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也是不吝惜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來回報幫助過他的人。

如果一個人幫了別人,卻掛在嘴邊,要麼一開始就不是誠心幫助他,或者自己想得太多。也有可能是被幫助的人,確實有點“忘恩負義”。很多人可能接受過別人的幫助,但是轉眼就忘記了,所以遇人不淑,這個我們是沒有辦法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一次次經歷去促進的,或變好或變壞,都是正常。多結交感恩的人,與自己相似的人,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和讓自己舒適的人生活在一起,幫沒幫過別人要不要人報答這種事情可能也就是無所謂了。


逐日起舞


人,都是講面子的,及使他們沒權沒勢沒錢沒威望,做人的資格都是平等的,關鍵看怎麼對待這個事,怎樣去理解。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沒有那個人天生的就左右逢源啥事都能辦了,所以避免不了要求人辦事,讓別人辦事這也是遇到了困難自己解決不了才去求人,求什麼人呢?當然是求那些本事比自己大的人辦事,因為在心目中那個人就相當於他的偶像,特別信賴他,相信他的人品,才讓他去為自己辦事,這就跟領導考察干部一樣,要提升重用某個人都要考察人品,能力。所以當幫助了別人,沒有必要經常掛在嘴邊,他及然讓你幫他,人家心裡就會感激不盡,人非草木屬能無情,再說了讓你幫的事也是人傢俬密事,老是掛在嘴邊,這不等於洩露密秘嗎?以後誰還敢讓你幫忙辦事,誰還敢用你做事,這樣不就成了無用之人了嗎,大家敬而遠之,後果可想而知,所以不要做出力不討好的事情,要順水推舟,能幫就幫,幫而不語,及使目前得不到回報,慢慢你會發現得到了許多你不開口就有人為你做任何事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