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大宋开国: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之路和宋太宗的政权巩固

导语

一提起宋朝,你或许会想起许多谜团:历史书上说宋朝积贫积弱,可它的人口数量却比盛唐之时还要多,唐朝最盛之时,人口超过10万以上的城市也只有17座,而北宋末年,超过10万人上的城市竟有52座。但若是说它昌盛,它在与周边国家的战役中却屡战屡退,跟契丹签下了赔款的《澶渊之盟》,被金朝的骑兵赶到长江以南偏安一隅,就连面积只有大宋四分之一的西夏都敢对其不断挑衅,最后又灭亡于蒙古的铁骑之下。虽然宋朝名人辈出,我们熟悉的王安石、司马光、晏殊、范仲淹,不仅仅在文学上流芳千古,他们在朝堂上也身居高位,甚至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还有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岳飞,但即便有他们,也无法扭转宋朝的衰败命运。

大宋开国: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之路和宋太宗的政权巩固

若说宋朝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良”,那为何良相辈出却无力回天,为何明明有岳飞等力挽狂澜的武将,最终却还是一败涂地?下面就让笔者带领大家一起来揭开宋朝的谜团,今天我们先来看看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之路和宋太宗的政权巩固。

一、赵匡胤三个改变国运的决定。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历史上我们熟悉的开国皇帝有很多,有的是像朱元璋、刘邦这类从贫农一路逆袭的草根精英,有的是如同忽必烈、皇太极这种从小就身经百战的铁马英雄。还有一种,就像我们今天要讲的宋太祖赵匡胤这样,是个普通的官宦子弟,出生在一个中层干部世家,曾祖父是唐朝的御史中丞,祖父在唐末出任刺史,他的父亲更是后唐禁军中的指挥使。在这样的家庭之中,赵匡胤的起步之路却比较晚,他离开家独自闯荡的那一年,已经21岁了。

大宋开国: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之路和宋太宗的政权巩固

赵匡胤的求职之路并不顺利,离家之后,他先是投奔了父亲的好友董宗本,但因为被董宗本的儿子排挤,只待了半年就卷铺盖走人了。在父亲的老部下王彦超那里,也碰了个软钉子,没谋到一官半职。直到第三次求职时,才在后汉枢密使郭威那里谋得了一个普通的士兵岗,后来,郭威推翻了后汉政权成立了后周,赵匡胤也才被提升成为禁卫部队里的一个小班长。

这份工作虽也不起眼,但至少能远离战场,平安度日。可是不安分的赵匡胤却做出了另一种选择,他主动申请放弃禁军班长的职位,去边远的澶州依附郭威的侄子柴荣,即后来大名鼎鼎的周世宗。事实证明,赵匡胤看人的眼光很准,郭威没有亲生儿子,作为侄儿的柴荣是最有潜质的皇位继承人。郭威此时大事已成,身边不缺资深的文臣武将,而柴荣却正需要羽翼,比起在郭威身边当个无名小卒,不如去投奔柴荣,才有机会出人头地。

在跟随柴荣作战的过程中,赵匡胤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在高平之战中,他所表现出的勇气和战略眼光,给柴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他开始崭露头角。柴荣将赵匡胤视为心腹,又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后来柴荣因病去世,继位的小皇帝柴宗训只有七岁。当时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打后周,赵匡胤受命北上迎敌。后来就发生了著名的陈桥兵变。大军行至陈桥驿时,赵匡胤的亲信在军中散布议论,以小皇帝年幼为由,拥立赵匡胤为皇帝。众将将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这就是“黄袍加身”的典故。随后他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也是他的亲信,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逼迫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兵不血刃就得到了皇位,这就是陈桥兵变的始末。

大宋开国: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之路和宋太宗的政权巩固

这也是赵匡胤人生中第一个最重要的决定,他登基之后,因为曾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便以宋州的“宋”字为国号,拉开了宋朝319年的序幕。

登基之后的赵匡胤,其实一点也不轻松,他还有一大堆的麻烦事要处理。首先,就是如何稳固当时的朝局,赵匡胤的天下并不是靠一枪一炮打下来的,而是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中抢过来的,朝堂中大多还是后周的臣子,出于赵匡胤在军中的威信,他们敢怒而不敢言,但这并不意味着赵匡胤就能高枕无忧。他登基刚一百多天,李筠就在潞州举起了造反的大旗,同时柴荣在位之时连年征战,虽然战无不胜,国家经济却不堪重负,如何恢复经济,也是赵匡胤必须要解决的内政问题。内忧加身,而外患则更为紧迫,想象一下后周当时的地图,往上是死敌北汉和契丹,往左是后蜀,往下是南唐,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因此,登基后的赵匡胤还顾不上开心,就立刻投入了战争。

但是,赵匡胤并不是一个只会蛮干的战争狂人,在发兵之前,他先与宰相赵普拟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又尽力提升弟弟赵光义在朝堂和军队中的威望,当赵匡胤外出作战时,赵光义负责保持后方的稳定。就这样,赵匡胤南征北讨,先后灭后蜀、南汉及南唐,将宋朝的疆域扩大了三倍不止,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除了北边的契丹和西边的党项仍是巨大的威胁,在东南一方,他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

大宋开国: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之路和宋太宗的政权巩固

在调兵遣将的同时,赵匡胤还想通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自唐末以来,战争纷乱,国家四分五裂,原因主要是因为藩镇的权力太大,各地的节度使都有兵权、财权,甚至还有自己的司法机关,以至于皇帝的实权越来越小,最终成了一个一吹就倒的空壳子。要想终结这样的乱象,只靠扩张领土是不够的,必须先改变国内四分五裂的局面,才能稳定宋朝的统治。

而这就是赵匡胤做出的第二个重要决定:收束地方兵权和财权。

自古将领拥兵自重,常常成为统治者的一大隐患。那赵匡胤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先是整顿禁军,选出一部分强壮的士兵,作为兵样送到全国各地,令地方照样召募。兵样对身高,体格都有很高的要求,选出来的兵,都由赵匡胤亲自教阅,不仅保证了全国最精锐的部队都聚集在了京城,而且他们还跟赵匡胤直接建立了感情。赵匡胤规定,禁军每一年或两年必须换防一次,但禁军统帅并不更换,这就保证了禁军只认皇命,不认将领,消除了权臣拥兵自重的可能。

另一方面,赵匡胤也在逐步分解武将的权力。建隆二年七月,赵匡胤宴请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人。这些将领都是赵匡胤的心腹,从后周时就跟着他南征北讨。宴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赵匡胤忽然叹气,说自己当了皇帝后日日很难睡个好觉,因为担心士兵会效仿陈桥兵变,拥戴自己的将领做皇帝,发动造反。石守信等将领听懂了赵匡胤的言外之意,吓得主动称病,请求辞职上交兵权,赵匡胤就坡下驴全部批准,并给了这些将领优厚的赏赐,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大宋开国: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之路和宋太宗的政权巩固

短期来看,赵匡胤的这些举动的确有效稳固了宋朝的政局,一改五代十国时处处兵变的局面。但从长期来看,对地方权力的过度削弱会极大的抑制地方的活力,禁军久在京城,无法获得实战经验,而“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也让精锐的禁军沦为一盘缺乏战斗力的散沙。国家的军事能力会每况愈下。留在边关的戍边军战斗实力不足,因此在与契丹、党项作战时也常常遭遇败局。

赵匡胤自己也想到了这种可能,于是,在公元976年,他巡游洛阳时,提出了迁都的计划,打算把国都从开封迁到洛阳,然后再迁到长安。

可惜的是,这一打算遭到了弟弟赵光义及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赵匡胤也就并没有坚持下去,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三个重要决定:放弃迁都的计划。

赵匡胤为什么忽然想要迁都呢?要了解他的想法,我们就需要先来看看开封,洛阳,长安三地的状况。开封主要的优势是运河发达,汴水河渠连接江淮等地,经济富庶。但缺点是它四面旷野,一马平川,没有任何的天然屏障,只要敌人渡过黄河,它就会直接暴露在刀枪之下。相比洛阳有函谷关和虎牢关两大关卡,长安更是有黄河和秦岭的天险作为屏障,开封可以说是无险可守。因此,保障首都安全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兵力补足,北宋开封一带经常驻军数十万,大量冗兵聚集京师,加剧了兵变的风险,也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大宋开国: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之路和宋太宗的政权巩固

赵匡胤的眼光是长远的,在冗兵问题凸显之前,他就已经意识到了可能的风险,但面对赵光义等人的反对,他并没有坚持迁都,只是感慨,如果不迁都,不出百年宋朝就会有亡国的危机。他不幸地言中了结果,到哲宗年间,民力几乎耗尽,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停滞,天下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开封,其他地方却越来越穷困,北宋政府经常入不敷出,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政府和人民都喘不过气来,为财政上的“积贫”和军事上的“积弱”埋下了不可挽回的祸根。

二、宋太宗赵光义的帝王之路。

赵光义,原名赵匡义,是赵匡胤的亲弟弟,为避皇帝名讳而改名为赵光义,赵匡胤死后传位于他,就是历史上的宋太宗。

大宋开国: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之路和宋太宗的政权巩固

至于赵匡胤为何传位给了弟弟而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历史上有很多说法。《宋史》中记载,赵匡胤的生母杜太后去世时留下临终遗言,要赵匡胤先传位于二弟赵光义,然后是三弟光美,最后才轮到他的亲生儿子德昭,史称“金匮之盟”。但《资治通鉴》中又提出了“烛影斧声”一说,说赵光义是趁着夜宴饮酒时杀死了哥哥赵匡胤,抢在德昭之前自立为帝。但其实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问题,首先,金匮之盟是在赵光义登基三年之后才抛出的说法,难免让人怀疑是他为了给自己正名而编造的说辞。但烛影斧声一说又没有任何证据,事发皇家内院,赵匡胤去世时并没有目击者,又何来这样栩栩如生的描绘呢。

要想解开这个谜团,不妨站在赵匡胤的角度来思考,从他登基开始,赵光义一直都是最好的继承者,当时正是乱世,朝局动荡战乱四起,在这种环境下,维稳才是第一需要。而赵匡胤的儿子德昭、德芳都太过年轻,既没有军功,德行上也难以服众,赵匡胤又常常东征西讨,需要有经验有实力的人留守开封,因此,赵光义是储君的不二人选。而到了后期,赵光义的羽翼已经逐渐丰满,如果在这时强行扶德昭上位,必然引发内乱,而这正是赵匡胤最怕看到的结果。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由赵光义继位其实是最好的选择。

大宋开国: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之路和宋太宗的政权巩固

赵光义继位后,继续发扬赵匡胤的战争理念,他不费一兵一卒就收复了吴越钱氏,还征服了柴荣和赵匡胤一生都没能攻克的太原城,将北汉也纳入了宋朝的版图之中。除过武功之外,他还是开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第一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太祖赵匡胤时,朝堂上多为后周旧官,因此,赵匡胤虽然尊重文臣,却没有给他们很高的地位。而赵光义先是大开科举,在即位之后的三个月内,就宣布第一次开科取士,那一年仅仅是进士,就录取了一百零九人,这个数字接近于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七年,开科十五次的总和。在第三次科考中,又录用了李沆、寇准、王旦、张咏等名臣。这些人迅速的进入了朝堂,成为支撑宋朝政局的重要力量,一改之前后周腐败的官场环境。

此外,赵光义还进一步收归了各州县的行政权,将之前许多战时的规范制度统一起来,重新统一了货币的度量和质地。另一方面,他进一步收束武将的权力,对之前连赵匡胤都尊重有加的边关将士和节度使,赵光义却要求他们把子弟名单全部上交,限期入京,把这些高官子弟都补充到殿前司,干一些传旨之类的文职,这其实就是变相的把他们变成了人质。于是,北宋的武将地位进一步沦落,不仅失去了兵权,就连在朝堂中再也无法与文官执掌的中书省平起平坐了。

三、宋朝建国初期的两大重要战役。

当宋朝的皇帝并不容易,不仅得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还要时刻对周围的邻居保持警惕,没办法,谁让北方的契丹太凶残,而西边的党项又太狡猾呢。如果说党项族只是牛皮癣之流的小麻烦,时不时的跑到宋朝境内,抢点东西就跑,让人不胜其扰。

大宋开国: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之路和宋太宗的政权巩固

契丹则是宋朝人的心腹大患,它在宋朝的正北方,像是一顶帽子压在宋朝的头上,两国以今天的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带为界限。从唐末开始,契丹就是中原王朝的死敌,契丹的兵力以骑兵为主,战斗力强盛,在野战中常常将中原王朝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公元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但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中我们依然使用契丹的国号。

赵光义一生中最重要的战争,就是在雍熙三年出兵讨伐契丹,正是这场战争的结局,影响了宋朝之后六十多年的国运。

大宋开国: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之路和宋太宗的政权巩固

公元982年,契丹国王耶律贤病逝,契丹太后萧燕燕把持朝政,趁契丹内乱,赵光义于公元986年发动北伐,分兵三路,总兵力三十万讨伐契丹。这场北伐之战几乎集中了北宋全部的军事精英,“天下第一良将” 曹彬率领东路军向雄州、霸州方面推进,开国名将潘美、杨业率西路军出雁门,禁军都指挥使田重进为中路军出飞狐口。三十万人的军队,仅仅是粮草和器械的需求就足以消耗宋朝多年休养生息的家底,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宋朝几乎已经全民备战。

赵光义制定的策略,是以曹彬的东路军为主力攻取涿州,以牵制契丹名将耶律休哥所率辽军主力,而西路的潘美与东路的田重进则负责进攻太行山西北的九州,等攻下九州之后再转战太行山东南与东路军汇合,最后与契丹在幽州城下进行主力决战。

北伐初期,宋军可谓势如破竹,曹彬一路攻克固安南城,田重进于飞狐口大破契丹,潘美在西攻下契丹寰州。可是三十万人的军队,难免会有补给线过长的问题,耶律休哥率兵断了东路军的粮道,短短十几天内,东路十万大军就吃尽了军粮,赵光义闻讯立即下令,让曹彬不要再向前进军,率军沿白沟河与中路军会兵,一旦东路军发生了意外,则无人可牵制耶律休哥,西路军就会陷入危局。

大宋开国: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之路和宋太宗的政权巩固

但是,曹彬统下诸将听说西路军连战连捷,也迫切的想要出阵立功,曹彬为人一贯宽厚,无法约束麾下诸将,只好顺从他们,冒着违抗皇命的风险,带了够吃五十天的军粮,再次向涿州进攻。这一次,宋军的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他们一面急行军,一面还要应付契丹骑兵的阻击,足足用了四天时间,才得以进达至涿州。但因粮草不继,虽得城不能坚守,又弃之而去。耶律休哥率契丹骑兵一路尾随,一直追到歧沟关才发动总进攻,宋军大败,数万宋军或被契丹所杀,或掉入巨马河淹死。由于东路主力大败,赵光义合围幽州的战略计划成了一张废纸。契丹方面开始疯狂反扑,耶律斜轸统十万大军赶至安定西,与宋军大战,宋军又败,被杀一万多人。西路军孤军深入,在雁门关与契丹恶战,副将杨业战死,至此,宋三路大军全败,之前打下的州县,又都被契丹夺回。

而此时西北地区的党项也不得安宁,985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诱杀宋将曹光实,并占据银州,与宋朝闹翻,同时,又与契丹交好,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996年,李继迁夺下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灵武城。赵光义大怒,派十州兵马共十余万,分五路军征伐党项,一路将党项军队赶进了沙漠,但却因无险可守,被党项骑兵偷袭,五路兵全败。

大宋开国: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之路和宋太宗的政权巩固

这两场战役,不仅仅是赵光义个人的失败,也是对整个宋朝巨大的打击。宋朝损失了近三十万的精锐骑兵,把赵匡胤留下的丰厚家底赔了个精光,与契丹、党项的屡战屡败大伤了宋军的元气,以至于宋朝失去了攻取幽云十六州和平定党项最好的机会,不得不转向战略防御。更可怕的是,雍熙北伐的军费开销,占了国民总值的七八成,期间有无数百姓因战争牺牲,加上被契丹抢走的粮草物资,宋朝的损失非常惨重,民生凋敝,西南地区甚至爆发了起义运动。宋朝在一夕间就回到了开国时期四面受敌,无粮无兵的状况,经济的发展倒退了整整六十年。

总结

首先,我们说了赵匡胤三个改变国运的决定,一是在陈桥兵变后确立了宋朝的政权。二是收束地方军权和财权,有效防止了地方兵变,但却极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能力。三是他放弃了迁都的计划,导致宋朝终身无法摆脱多线作战的困局,财政开销巨大,埋下了“先天不良”的隐患。

大宋开国: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之路和宋太宗的政权巩固

其次,我们说了宋太宗赵光义的帝王之路,他并不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赵光义的继位对宋朝是最好的选择。赵光义在位期间,通过大开科举为朝廷引入了一大批新鲜的血液,一扫之前后周朝堂的腐朽之气,同时,他进一步约束武将的权力,巩固了宋朝的政局。

最后,我们说了左右宋朝国运的两场战争,赵光义的“雍熙北伐”赔光了宋朝多年积累的精锐兵力,使得宋朝的外交策略不得不由主动进攻变成被动防守,而与党项争夺灵武城的失败,也导致了宋朝必须连年应对双线作战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