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晋文公是怎么成为春秋五霸的,他的聪明体现在哪里?

五色土聊历史


晋文公姬重耳能成为春秋五霸纯属意外,这事得先从他有个好色的父亲说起。重耳的父亲叫姬诡诸,是晋国历史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君主,史称晋献公,他在位期间奉行尊王政策,极大提高了晋国及本人的声望。先后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采取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两国,使晋国的版图扩张到此前的三倍,成为当世首屈一指的强国。

然而就是这一样一位牛人,在处理家庭事务和私生活方面,却表现得一踏糊涂。晋献公明媒正娶的夫人是贾国的主公,可惜,肚皮不争气,没给晋献公生下一男半女。而他老爸晋武公的妃子齐姜,也就是晋献公名誉上的后妈却像挑衅似的,在与晋献公半公开半秘密的“偷情”中下了一男一女。男的叫申生,女叫穆姬(后嫁给秦穆公)。由于齐姜是春秋首霸齐桓公的侄女,就母以子贵,顺理成章地成了晋献公的第一夫人。申生也就被立为太子,如果没有什么意外,他就是下一代晋国领导。

可意外还是发生了。晋国周边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部落,其中有个北狄(翟)国为了巴结晋国,就从全国海选出一对美女姐妹送给晋献公当二奶。姐姐大狄姬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妹妹小狄姬也生有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晋惠公夷吾。与之相反的是,有个叫骊戎的部落时不时向晋国叫板,令晋献公很生气,就拉部队上去准备把骊戎人给灭了。骊戎老大没办法,只得把全国头号美女骊姬、同她妹妹少姬一块送了过来,请求高抬贵手。

晋献公收到对方送来的美女后,立马把脾气收了起来,爽歪歪的带着战利品收兵回国。这姐妹俩就像跟北狄姐妹比赛一样,也每人给晋献公生了个儿子,骊姬生的儿子叫奚齐,妹妹少姬生的儿子叫卓子。

骊姬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妖姬之,把晋献公迷得晕头转向,逼死了太子申生,又巫陷重耳、夷吾图谋不轨。重耳兄弟不得不逃亡国外避难,而重耳这一逃就是十九年。期间晋国政坛经过一系列变动,奚齐、卓子先后被杀,夷吾回国执政后,不放心他这个哥哥,派特工追杀。重耳不得不从外公家的翟国逃往齐国,经过卫国时,被卫文公瞧不起,一行人饿肚子,向当地的农民讨饭,那些农民兄弟看他们一个个油光满面、衣着光鲜的,很是不忿,就送了一砣土块羞辱他们。

在齐国,齐桓公很看得起重耳,让他娶了自己的女儿。重耳在此好吃好喝,又有娇妻陪伴,就乐不思蜀了。他的手下赵衰、狐偃等人将其灌醉,像扛死猪一样把他扛到车上,离开了齐国。在南下投奔楚国中,被曹国的曹共公偷看洗澡,又受到郑文公的冷落,楚成王更逼着他承诺退避三舍后才招待了他。

可以说重耳在受尽苦难后,才在楚、秦两个超级大国的操纵下回到晋国。重耳上台后,联合秦、齐两大国通过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王室子带之乱,帮助周襄王收复京城,重新执政,受到周襄王赏赐。并于公元前632年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大败强大的楚军,后又召集中原的齐、宋、鲁、郑、卫等国在践土(今河南原阳)会盟,从而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高山流水品历史


晋文公——国外逃亡19载,61岁回国夺取王位,成为三百年的春秋的五霸之一。晋文公一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晋文公其人

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期人,晋献公的儿子。由于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成为太子,便设计陷害了原太子申生。晋献公两个较有名望的儿子夷吾重耳预感到了生命的威胁,便逃往国外。后献公死,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是谓“晋惠公”。

由于重耳名望盖过夷吾,有一批有才干的大臣都愿意跟随辅佐他。夷吾认为:留下重耳是个巨大的隐患,便派人行刺他。

重耳继续逃亡。在这期间,他经过了

蒲国翟国卫国曹国、齐国、宋国、楚国……等诸侯国。但是小国都不敢惹事,只有齐国和楚国厚待他。最后在秦穆公派军护送下,回晋夺取君位。是谓“晋文公”。结束了19年的逃亡生涯,时年62岁。

晋文公即位以后,经过励精图治,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从一个近二十年的逃亡者,一跃成为三百年的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晋文公的“称霸之路”可谓是一个“华丽的转身”。

我们就来看看晋文公是如何逆袭成功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

二十年的内乱,晋文公拣起的是一片烂摊子,百废待兴。晋文公采取“经济、军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国策。

①他一门心思治理内政,发展经济,奖励生产。渐渐地,晋国又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势。

②他采取“以公族为主,外戚为辅,远戚次之”的权力联盟方式。国力逐渐强盛,出现了可中原争霸的征兆。

在成为霸主的路上,,他争取了“国际影响力”。

周天子周襄王有个宫婢叫“小东”,颇有几分姿色。周襄王的异母兄弟太叔带对她图谋不轨。

是夕开怀畅饮,醉后不觉狂荡,便按住小东求欢。——《东周列国志》

小东奔向襄王别室,叩门哭诉。襄王欲斩之。太叔带自知有罪,逃奔到翟国去了。

太叔带逃到翟国,向翟国借兵,夺取了周襄王的天子位。周天子便逃往郑国,并向晋国讨要救兵。

此时晋国已有相当实力,晋文公马上发兵,大败翟国。他又杀了朝中拥护太叔带的那一帮人,并护送周襄王安全返京,重登天子位。

此一举动获得各国称赞,晋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周襄王在朝堂之上设宴款待了晋文公。

要成为霸主,人才是“第一要素”

晋文公重耳……自少好士……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之。——《史记·晋世家》

这也是他的异母兄弟夷吾惧怕他、想除掉他的原因。

这五人还一直陪着他流亡天涯19载,不离不弃。特别是狐偃、先轸、魏武子等人,在晋文公后来的诸侯争霸中,以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谋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要成为霸主,就得战胜强大的对手。

晋文公知道,要想拥有中原霸主的地位,就得打败强大的楚国。只有拳头硬,有足够的保护能力,一帮小兄弟才会“依附”他。

公元前632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五国兵马攻打宋国。此时宋襄公已死,其子宋成公即位,他向晋国求救。大臣们都一致同意出兵救援宋国,认为扶助有困难的国家,有利于建立霸业。

因楚国强大,这必将是一场硬战,战前便作好了详细的战略方案。

晋军渡过黄河,消灭并占领卫国,又于三月攻克曹都陶丘,俘虏曹共公。卫、曹都是楚国的依附国。没想到楚并未回救卫、曹,依然全力攻宋。宋国再次告急。

晋文公感到进退两难①当年逃亡之时,宋襄公虽病犹送马。若不救宋,对不住宋襄公的礼遇②宋弱而楚强,宋会因敌不过而降。晋将失去一盟友,对称霸中原不利。

但若移兵救宋,那么①早先谋划好的“诱楚决战于卫、曹之地”的战略意图将彻底泡汤。②南下主动攻楚,这将会:一、使晋军远离本土,劳师耗财,对手又是强大的楚国,取胜基本不可能。二、违背了自己对楚成王的承诺。

小插曲:楚成王厚待重耳

前面说了,重耳逃到楚国时,楚成王待他如贵宾,以“诸侯之礼”招待他。弄得重耳不好意思就坐。随臣赵衰说:

公子出亡在外,十余年矣!小国犹轻慢,况大国乎?此天命也,子勿让。——《东周列国志》

重耳才安心落坐。两人谈的很投机,渐成朋友。

一次宴会上,楚成王开玩笑说:“日后回晋当上国君,如何报答我”?

重耳回答:“贵国很富足。我拿最好的,恐还会遭嫌弃。这样吧,若两国交战,军队相遇时,我必退避三舍(古人三十里为一舍)”。

楚将成得臣说:“我看他日后必定是个忘恩负义之人,不如趁早杀了他。”楚王认为重耳贤能,没有杀他。

(楚成王)

话题拉回来。所以晋文公认为不宜移师攻楚。可想什么法子让楚弃宋而来卫、曹之地作战呢?此时元帅先轸献出了两个妙计:

第一条计谋:

①献卫、曹给宋。②由齐、秦劝楚罢兵。楚国感到被辱,更大力攻宋。齐、秦感到恼怒,便与晋结盟。此时楚王才感到战势对楚不利,便令楚军退至申地

但令尹子玉一意孤行,要与晋决战。他提出“休战条件”:让卫、曹复国,他便撤除宋围。

接着,先轸又献上第二条计谋:

①晋文公私下答应卫、曹复国,但前提条件是必须与楚绝交。②扣留子玉派来的使者苑春

卫、曹果然与楚绝交。子玉被彻底激怒。他撤出宋围,移军北上伐晋。

晋文公为信守当年与楚成王的承诺,便率军“退避三舍”。子玉不知是计,以为晋文公胆怯。便催军紧追。

追至城濮,晋军停下来屯兵,齐、秦、宋的军队也赶来会合。楚军溃败如决堤。成得臣觉得无法向楚王交代,便自杀身亡。

晋文公称霸成功。

晋国打败楚国这一重大的消息,立即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们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又大宴款待了他。

晋文公趁机约了各国诸侯,开了盟会,订立盟约。

传檄诸侯:“俱要五月朔日,践土取齐”。——《东周列国志》

宋成公、齐绍公、郑文公、邾国、莒国……都来与会。连原来楚的附属国国君如鲁僖公、陈穆公也来赴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晋文公终于成为三百年春秋的五霸之一。

现在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晋文公的聪明、智慧闪光点还在于:

一,在流亡生涯中,他磨练了意志,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自己处于弱势的情况下,要想绝地反击,必须借助强大的外力。

他始逃蒲国,其父晋献公攻蒲,蒲国君便要交出重耳。他又逃往翟国,异母兄弟夷吾派人来刺杀他,翟国却无力保护他。他又逃到卫国,卫国嫌他时运不济,冷待他。他又逃往曹国,曹国国君以“小国供奉不起”而拒绝了他。

只有楚、齐、秦不惧晋,善待他如贵宾。齐桓公还将一宗室女嫁给了他。秦穆公还将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

最后是秦穆公派军队护送他回国,并帮他平定了内乱,使得62岁的他坐上国君位。

二、国家大事不拘于小节。

晋献公死后,晋将军杀了骊姬的儿子和次姬的儿子,迎立夷吾,夷吾却不敢回国即。他想得到大国的支持,便求于秦王,并许诺割让“河西之地”。

秦穆公派兵护送他回国,并助其登上了国君位。还将自己视为明珠的女儿怀赢嫁给他的儿子子圉

但他后来食言,不仅没有割让河两之地,还与秦发生了战争。后来在秦为人质的子圉逃回晋国,也与秦发生了争端。

于是秦穆公将重耳从楚国接来秦国,要助他夺取君位。并要将怀贏嫁给他。重耳一惊:自己已经是61岁了,与秦穆公年龄相仿。

(秦穆公)

他想:①这样与秦结亲家,他与秦王年龄相仿,但辈分上却矮了一截。以后在秦晋交往的诸多事物上,必定吃亏三分。②当年秦穆公为笼络自己的异母兄弟夷吾,已将怀嬴嫁给夷吾的儿子子圉。现在自己再娶怀嬴,岂不是娶了侄媳?

谋士赵衰却说:“怀嬴貌美有才。秦王今提此议,正是看重公子。若拒,则无法与秦交好,更妄想得秦之助了”。狐偃说:

公子今日赴秦,意在图晋。君位尚且可夺,何在乎区区一女子?

重耳想了一想,觉得有理。国家大计,何必在乎这世俗礼节?于是依言接受了婚事。

三、他仁慈、宽厚,有一大批贤能之士愿意追随他,为他效力。在他逃亡19年时,跟着受了不少怠慢,但对他始终不离不弃。

四、他善用贤臣,狐偃、先轸在他称霸的过程中,献计献策,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不停止,不放弃。逃亡19载,吃尽千辛万苦。到了花甲之年,还在追逐梦想。

逃亡到齐国时,齐桓公厚待他,他感到这样的日子很好啊!竟“乐不思晋”了。狐偃他们把他灌醉酒,带出了齐国。

他后来也感到很惭愧。为了晋国,他不能丧失斗志啊!

这些都是晋文公能够称霸的不二法宝。


衡阳泉湖人历史观


晋文公为何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有以下几种原因!听小编详细道来!

第一:追随重耳

晋国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从小就喜欢结交士人,十七岁(公元前673年)时就有五位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先轸就是其中一个。

前656年,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公子重耳的五位朋友追随他逃到了狄国。

前636年,在宋国、楚国、秦国等多方帮助下,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重用先轸与狐毛、狐偃、赵衰等人,一时之间晋国国势强盛,贤臣良将蔚然于晋室。

这个时候,齐已无力争霸,秦又偏处西隅,只有楚国和晋国有力量争取中间地带从而称霸。所以,晋楚城濮之战是决定春秋中期局势的关键性战役。

第二:城濮败楚

公元前633年,楚国组织诸侯联军攻打宋国,宋派人向晋求救。

晋是否救宋是建立霸权的关键问题。如果不救宋,不仅失去宋国,也将失去其他小国对晋的信任。救宋,楚国实力比晋国强;而且晋国距离宋国较远,并且有曹国、卫国——两个楚国盟国隔在中间,劳师远征,困难很多。文公因此犹豫不定。

先轸向文公进言,认为必须出兵援救宋国,这关系着晋国的前途,而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他向文公分析救宋的重要意义:报答宋国对曾流亡的文公所施的恩惠,解救宋国因为背楚附晋而遭到的危难,树立晋国在诸侯心目中的威信,奠定晋国建立中原霸权的基础,全部在此一举。狐偃赞成他的看法,并且提出攻曹、卫以解宋国之围的建议。于是,于是文公下定决心,出兵援宋。


晋国将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先轸为下军佐,辅佐下军主将栾枝。

前632年,晋军借道不成之后绕路渡河,侵曹,伐卫。晋军用先轸的计谋,在几天内攻陷了卫国的五鹿(今河南濮阳县南)。


二月,晋国中军主将郤縠去世,文公任命先轸为新的中军将。

三月上旬,晋军攻入曹国都城。这时,宋国国都被楚军包围,被迫再次向晋告急。晋文公想要与楚交战,却为身后的齐、秦两国态度不明而感到进退两难。

先轸提出建议:可以指使宋国贿赂齐国、秦国,让齐、秦替宋求情,劝楚撤兵;同时晋国再扣住曹国国君,将曹、卫的部分土地划分给宋国,以此激怒楚国,迫使其拒绝齐、秦的调停。这样齐、秦二国既接受宋国贿赂,又被楚国驳了面子,必定会与晋国合作,共同讨伐楚国。文公很高兴,采纳实行了先轸的建议。


一切都按先轸的计划进行着。楚成王决定知难而退,他撤回大军,把统帅子玉留在宋国驻扎,嘱咐他不要出战晋军。但是以善战闻名的子玉却执意请战。楚王十分不满,又拿他没办法,于是只给他派了少数兵力。


子玉为求胜利,想出一个计谋。他派出使者来到晋国,提出只要晋国放过曹、卫,退还土地,楚军就解除对宋国的包围。狐偃听后很愤怒,认为子玉作为楚臣,却要用一个宋,来与晋国君主换取曹、卫两国,是对国君无礼,应该马上攻打楚军。

而先轸却看出了子玉的如意算盘:子玉这一句话就使对宋、曹、卫三国都一下子安定下来。而如果晋国拒绝,就是得罪这三家,也等于抛弃了之前要救援的宋。


楚国得到三项恩惠,晋国却得到三项怨仇,怨仇太多,晋国还怎么称霸?不如将计就计:一面针对曹、卫急于复国的心理,允许其秘密复国,并乘机离间其与楚的关系;一面囚禁楚国使者,激怒楚国。先打起仗再说。

文公听了很高兴,立即照办。于是曹、卫二国各自派使者与楚国断绝了关系。

子玉果然大怒,率军撤围北上攻打晋军。文公听从狐偃的建议,遵守当年与楚王的诺言,让军队后撤九十里,暂时避开楚军锋芒,同时也为了取得有利的地理位置。即成语“退避三舍”的出处。子玉不顾众人意见,执意要追击晋军。

第三:城濮之战

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就此展开。

四月初,晋、齐、秦、宋四国的军队来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驻扎。

几天后,晋军在城濮以南的有莘与楚军对阵。晋下军佐胥臣用虎皮蒙马,率先攻击楚军战力较弱的右军,右军溃败退却。同时晋上军将狐毛竖起将、佐两面大旗向后退去,下军将栾枝用车拖曳树枝,扬起尘土,伪造出撤退的假象。

楚左军果然步步紧逼,导致孤军突出,暴露了侧翼。先轸便率领中军拦腰袭击楚左军,伪退的晋上军也迅速折回,向楚左军发起反击。楚左军也溃退了。楚军全部遭遇惨败,子玉立即收回败退的军队,撤出了战场。城濮之战至此结束。


战后,晋文公朝觐天子,会盟诸侯。周天子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而楚军统帅子玉则在不久后的回楚途中引咎自尽。

城濮之战一改自古以来固定的战争模式,创造了战场机动用兵,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先例。决战当中,晋军针对楚军部署及其主帅骄躁轻敌的特点,采取避强击弱,佯退诱敌,各个击破的战法,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就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


争议:这段历史有少许疑点,因此也有学者做出假设:此战中晋军实施的所谓战法可能只是因为迷路而歪打正着的结果。其依据有二:《左传》中提到此战中晋中军曾因遭强风而迷路,陷入沼泽并且丢失了一杆军旗,这可能就是狐毛另竖将旗的原因;

《国语》中提到城濮之战之前,又或者过程中,先轸曾因某种原因打算撤军,是楚王孙启为他分析了楚军有几大致败的因素,才使先轸改变主意决定出战,最终获胜。

第四:全歼秦军

前628年冬,晋文公逝世,晋襄公继位。秦国乘其霸业动摇的时机,发兵私越晋国国境,长途奔袭郑国,没料想在半路上被郑国发觉,于是秦军临时改变计划,灭掉了晋的邻国滑国后便返回了。

晋文公还没下葬,晋国的霸权便遭重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先轸当机立断,率先主张阻击秦军。


而襄公与栾枝等都认为,没报答秦国出兵平乱、拥立晋文公的恩施,反而攻打他们的军队,会愧对死去的先君。

先轸力排众议,认为不为友邻君主吊丧已经是于礼不合,而秦国更不顾忠臣谏言,为贪婪而趁机动兵,在不借道的情况下擅自越境,企图攻灭晋国的同姓国,既然秦国这样狂悖无礼,晋国也不需要再讲什么恩施了,今日攻秦正是接下先君的重托,为了子孙后代着想。


必须马上出兵阻击秦军。于是晋国紧急动员军队,把丧服染成黑色,用先轸的意见在崤(今河南陕县东南)的狭路设伏,拦截秦军。四月中旬,秦军经过崤,遭到晋军伏击而惨败。这一战,秦军孟明视等三名主将被俘虏,军队也全军覆没,甚至有记载称秦军没有一个人逃脱。史称“崤之战”。

崤之战是历史记载中第一场伏击战,从此之后战争基本改变了约期阵列而战的运动会形式,进入了战争艺术时代。

争议:先轸在秦国强大之前抓住战机,狠狠打击了这个潜在的敌人,挫败了秦国控制晋国并且进取中原的战略企图,秦国从此后只好向西发展;

而同时,此举也提前激化了秦、晋的矛盾,以至于两国公开决裂,为秦、楚联盟埋下种子,加上北方的戎、狄乘机侵扰,最终造成晋国三面受敌的战略局势。因此后世对先轸这次的决策褒贬参半。

第五:怒斥襄公

晋襄公的嫡母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请求将俘获的三名秦将释放回国,让秦国去惩罚、杀死他们,以免两国结怨过深。襄公答应了,随即将三人释放。

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囚犯,襄公告诉他已经释放了。先轸勃然大怒:将士们不知多少花费力气和生命才擒获的敌军主将,却因为妇人的几句巧言而在转眼间被轻易赦免!

像这样毁伤自己的战果,长敌人的志气,晋国要不了多久就会灭亡了!先轸越说越气,头也不回,狠狠啐一口唾沫就离开了。襄公醒悟了,急忙派人追赶,但为时已晚,秦将已经渡河。

先轸一时盛怒,不顾尊卑而口不择言,又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然而襄公却没有责怪先轸,甚至还反过来为了释放战俘的事向先轸道歉。先轸越发自责。

第六:免胄殉翟

同一年,狄人攻打晋国,晋国出兵抗击。八月,晋军在箕(今山西蒲县东北)击败狄军,俘获一名狄军首领,史称“箕之战”。战后,先轸脱下头盔铠甲,冲进狄军中战死,以此讨伐自己冒犯襄公的罪过。

狄人将先轸的首级送还给了晋国,其面色如同活人一般。

先轸以死明志,这是坚守清白的古人的作风,是他高尚精神的体现。

先轸死后,其子先且居继任中军将,成为晋国主帅。

前596年,也即先轸死后不到三十年,先氏子孙先榖因惧罪而逃奔狄国,并且阴谋伐晋,最终被灭族。先氏家族从此退出了晋国政坛。


老刘侃三国


晋文公重耳在少年时遇骊姬乱政逃亡外国十九年。此时晋国因为丽姬作乱朝政,公卿大夫相互争权,先杀了丽姬儿子溪齐,立公子卓。又杀了公子卓和丽姬。此时晋国派人迎重耳回国继位,重耳说当初是违背献公命令而出逃,献公死后又不能按礼守丧,不配回国继位,还是重新选人吧。

晋国大臣只能找到重耳的弟弟,当时在梁国的夷吾回国继位。夷吾认为当时晋国还有其他公子在,自己回去后恐怕会有杀身之祸。于是请求邻国秦穆公派兵帮助自己回国继位,答应继位后赠城池以示感谢。穆公一听这等好事边派兵互送夷吾回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惠公继位后没有履行与秦国的诺言,也没有履行当时答应晋国公卿的诺言,又担心他的哥哥重耳可能会争夺王为,随即杀了帮助他的大臣里克。此时还在秦国的也助他继位的另一大臣邳正听闻里克被杀,心中十分恼怒,于是合谋秦穆公驱逐晋惠公,迎重耳回国继位。于是秦国进攻晋国,俘虏晋惠公。要惠公履行当初承诺,并且还要割让黄河西的土地后放晋惠公回国。晋惠公回国后很不爽,杀了几个想要拥立重耳的人,又派刺客刺杀重耳。重耳得到消息又逃往齐国。第二年晋惠公病死,他的儿子继位晋怀公继位。

晋怀公继位后马上对拥护跟随重耳的人施加压力,要跟随重耳的人立即回国,否则屠杀整个家族。并杀了重耳的外公。此时晋国想要拥立重耳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又同秦穆公密谋驱逐怀公,迎重耳回国继位。秦国派兵互送重耳,晋国士大夫在国内里应外合,晋怀公逃走,重耳继位。此时他已经六十二岁,称晋文公。

晋文公继位后,推举贤良,有才能的人都得以重任,并封赏与他一起逃亡多年的患难功臣。启用惠公怀公时遭迫害的大臣。减轻赋税,鼓励商业发现,奖励开垦。并且对外积极拉拢,尤其是帮助他继位秦国,坚决不与秦国为敌。文治武功卓越,终成春秋五霸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与世。

当时人们对晋文公的评价很高,“文公广而俭,文而礼”,“谦而好学,善交贤能之士”等等。在他继位九年后病逝。



阑翎


简单来说的话,晋文公把他兄弟楚成王干了后,就成为春秋五霸了。细说的话,是因为晋文公有大气运,他能称霸春秋是命中注定。晋文公最聪明的地方就是,“稳住,好好发育,别浪。”

一、晋文公的气运

  • 晋太子申生不懂变通

要知道,晋国原太子申生也是一个拥有主角光环的人,太子申生带兵打败,几无败绩。要不是父亲晋献公不喜,后母骊姬犯乱,申生太过于孝顺父亲以死明志,那就没有晋文公什么事了。

  • 晋惠公夷吾天性凉薄

而弟弟晋惠公夷吾又天性凉薄,秦国帮他继位后就翻脸不认人,里克帮他也被以欲加之罪杀了。要是弟弟夷吾不是得罪姐夫秦穆公太过份,也没有晋文公什么事。

  • 侄子晋怀公更是傻缺

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为了继承君位偷偷从秦国逃了出来,让秦穆公十分生气。

总之,由于有机会做或做过晋国君主之位的这些人,由于各种作死行为把自己玩死了,晋文公重耳才有机会坐上晋国的君位。

二、晋文公的流亡外交

我们都知道,晋文公重耳即位前在外面浪亡长达19年之久,他在流亡过程中做的最多的事就——娶老婆。每一个认为晋文公值得投资的人都给他送去了大量的妻妾,比如说齐国、秦国。

楚国虽没有给他送老婆,但楚成王也与他称兄道弟。

所以晋文公回国即位后,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大部分都是亲家、兄弟之国。这就让晋国有机会休养生息,默默发育。

三、晋文公平定内乱

晋文公在外流亡时就有一堆死忠,回国后又镇压了晋惠公、晋怀公的残余势力,对曾加害过自己现在又想投奔自己的政敌也宽以待人。晋文公做了一系列的措施,平定了晋国自骊姬之乱后产生的晋国内乱,获得了晋国全民上下的民心。

于是,在外无强敌、国内人民团结一致的环境下,在加上晋文公流亡时学习到的先进思想,本来就很强大的晋国,就变得更加强大了。

之后,由于楚国的冒进,在城濮之战输给了晋国之后,晋文公也打着“遵王攘夷”的旗号来号令诸侯,也被周天子封为“伯”,实现了晋国的霸业,可惜没多久就死了。


咕嘟趣话


晋文公重耳用这四个政策两大步骤,让晋国从一个小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值得一说的是早期重耳并没有顺利的接过国君之位,反而是经历了一番挫折才当上国君,这其中在外流浪十九年之久,但是也正因为这十九年让重耳增长了见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眼界自然也随之提高,并且更加了解百姓所需要什么东西,为后期的改变做准备。

在流浪十九年之后重耳是通过秦国的护送才得以回国诛灭自己的兄弟当上了国君,在位期间帮助百姓富国强民,分别有这些措施:

一:减免赋税,实施恩惠,将多余的钱财分给穷人,救助贫困百姓;

二:减轻关税,通过修治道路更加便利与两地之间通商,在最大程度上宽免了百姓的劳役;

三:鼓励相互之间合作,鼓励大力发展农业;

四:鼓励邻国之间商人的贸易,降低了部分税收,让商人更加获利。

从这四点就可以看出重耳深知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如果忽视了百姓,那么晋国必然不能长久,再加上重耳这十九年的流浪,让重耳对于百姓所需有了更清楚的了解,所以这几项政策都是真真切切的给百姓带来帮助,帮助其发展。

虽然晋国发展的很快,但是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么重耳是怎么在上位之后快速的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呢?

分别是这两件事:帮助周襄王,护送其回周朝;解救宋国;

重耳回国之后周朝遇到了“昭叔之难”,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周襄王继位之后他的弟弟昭叔逃到齐国,周襄王派人将他给接了回来,但是回来后却跟王后有不正当关系,周襄王就罢免了王后,但是奈何王后娘家实力雄厚,直接派兵攻打周襄王。

当时的周朝已经有名无实,但是在表面上还依旧是宗主国,这时候晋文公重耳选择帮助周襄王返回周朝,这样就可以获得其他国家对自己的尊敬,在成功将周襄王护送回周朝之后,重耳并没有选择要赏赐,此举就在各路诸侯国中取得了尊敬。

如果说护送周襄王回国都是基础的话,那么解救宋国就是奠定其霸主的位置。

在重耳当上国君的四年后,楚国率军攻打宋国,宋国是晋国的附庸国,所以求救,重耳立即出兵攻打楚国和其同盟国,分别是曹国和卫国。

出兵前重耳将大军分为三路,分别针对三个国家,表面上重耳是要帮助宋国,但是实际上晋国是想直接吞并卫国和曹国,在发兵之前跟势力强大的齐国结盟,最终就是曹、卫两国被吞并,顺便解救了宋国的危机。

总结

都说是祸福相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观其重耳的一生正好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如果没有早期被流放长达十九年的经验,我想重耳也并不能很好的管理国家,不知道百姓的疾苦,如果没有这些政策的改变,晋国还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国。

正是因为前期所遭遇的这些让重耳印象深刻,所以在上位之后才没有选择毫无作为,选择实实在在的帮助百姓,实现富国强民的政策,可以说一个人的祸是跟福对立的,重耳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都是为后期做铺垫。

我是文青,百分百纯原创内容,如果觉得不错,构思码字不易,请点个关注,您的随手之举就是对文青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谢谢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