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重耳,为何能在与楚国争夺霸主的城濮之战中胜出?

潘灵聪


1、其实在这场战役中,楚国的实力比晋国要强不少,而且楚国盟友也多,但晋文公能够善于观察形势,并听取先轸等人的正确建议,选择先灭掉邻近晋国的曹、卫这两个楚国的盟友国为突破口,从弱的下手,慢慢打开局面。

2、晋文公知道盟友的重要性,他靠谋略和其他手段争取到了齐国和秦国这两个大国,树立自己的影响力,威慑楚国并拿到战争的主导权,也就夺得了先机。

3、当城濮决战之时,敢于贯彻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诱敌冒险深入,伺机决战。

4、会合齐、秦、宋各国军队,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并针对敌人的作战部署,乘隙蹈虚,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予敌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辉煌胜利。

其实主要的原因还是晋文公自身能力的强大,懂谋略,会政治,身边又有谋臣辅助,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打赢这场战役也是必然的


解读山海经


为何晋楚城濮未开战, 已可预言晋军胜券在握, 这样的断言是否空穴来风。诚然不是, 因为战前两国的种种迹象已表明孰胜孰败, 所以我们在探究晋国获胜原因的同时也可以揭示战争的成败规律。我们可以从交战双方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照, 揭示晋国必胜之因。

两国的内部关系

晋国君臣相得, 通心协力。在是否援宋、如何对待子玉苛求等重大问题上, 晋文公是虚怀若谷, 倾听各方面意见, 制定对策, 保证重大决策上不出半点差错, 并以“能以德政”高涨士气。与晋军上下团结、同舟共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楚军内部摩擦严重, 互相掣肘。在是否与晋军交战的问题上, 楚王采取“允当则归, 知难而退”。子玉则请战“愿以问谗慝之口”, 楚王与子玉的意见对立。结果子玉为泄私愤而执意鲁莽出战, 楚王则逞意气, 而以“少与之师”有意刁难。楚军的实力本占优势, 但在君臣不和的内耗中却逐渐转为劣势。那么, 这样一支背德离心的军队哪有不败之理?

两国外交上的情况

晋国善于利用外交攻势, 争取同盟, 孤立敌人。如巧施“喜赂怒顽”之计, 把齐、秦东西两大强国一起拉入共同对楚的联盟;“私许复曹卫”, 竟使楚的同盟曹卫两国也“告绝于楚”。在战场上, 晋军还主动退避三舍, 对楚军做出不“背惠食言”的姿态, 大大改善自己的形象。在政治上争得主动———“君退过犯, 曲在彼矣”, 赢得舆论上的同情。在晋国强大的外交攻势面前, 楚国显得运筹无方, 逐渐陷入众叛亲离的被动局面。由此可见, 在城濮正式开战之前, 晋国已在外交战场上略胜一筹。

两军战场上的表现

晋军讲究战略, 指挥有方。城濮大战, 晋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惨淡经营已久。战前, 在军力上作了周密部署, 临战出动“晋军七百乘, ⋯⋯”, 倾其全力。双方交战, 晋军先避实击虚, 由陈蔡联军组成的楚右军一触即溃。接着, 晋军又设计西左军, 子西又告败。子玉见两翼既失, 败局已定, 只好仓皇收兵, 退出战场。这是由于晋军在战略上的精心部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楚军的刚愎自负增加了对方的胜数。

人员素质方面

从人员素质方面进行分析, 晋军明显优于楚军。晋文公流亡十九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使他变得持重审慎。他知人善任, 从善如流, 有很强的凝聚力。他的麾下有以原轸为首的智勇双全、忠心坦诚的将领, 战士也都经过长时严格训练“ 少长有礼”。在楚军方面, 尽管楚王对晋军也比较了解, 但处事尚欠稳重。主帅子玉有一定的治军才干, 但刚愎自用, 浮躁狂妄, 傲慢轻敌, 这就注定了他最终覆灭的悲剧。可见, 在操纵战争, 出战的将帅上, 晋军也是先胜一着。


晋师“有德不可攻”已隐喻了城濮之战胜负归何方的预言。当然, 这一场以少胜多的独特战役并非是预言之说, 而是人为因素的积极配合而成。我们不难发现, 战争虽然变幻莫测, 转败为胜或许天公作美, 但是多数战争显示双方战前的筹备状况妥否, 知己知彼的程度如何, 确是取决胜负的最基本条件, 这也是一条不争的规律所在。


历史不能全信


晋重耳周游列国,楚成王待之甚厚,一日酒宴间,楚王问重耳,公子若返晋国,当何以报寡人?重耳说,子女玉帛,羽毛齿革,君王未少有,还有什么可报荅的呢,楚王笑着说,虽然如此,你总要报答我呀,我想听听你的意见,重耳说,托您的福,我要回到晋国,愿我们友好相处,实在不得以,非要兵戎相见的时候,我要后退九十里(三舍),以示报恩。

国与国没有永久的朋友,真实的体现出来了,周襄王二十年晋楚为争中原霸权,战于城濮,两军遭遇,晋军后撤九十里,以示弱于楚,避其锋,诱敌深入而乘之,以晋胜,楚主将自杀而结束,重耳做到既无失信与楚王,更把握必胜战机。


钱君史话


我认为主要是内部原因楚国的将领子玉这个人比较狂妄自大这种人容易被激怒,对付这种人孙子曰“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子玉这人狂妄的连楚成王的话他都感觉是放屁当耳边风,狂妄其实也是一种自卑,就是要证明自己你看我多牛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牛B。子玉对楚成王说,国君您对待晋文公仁义至厚,如今明知楚国与曹卫两国关系好却有意讨伐它们,这就是轻视您。楚成王说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过了很长时间窘困的生活,终于得以返回晋国,对人世间的苦头非常了解,因此能够善待他的子民,


上天保佑着他,其势不可阻挡,子玉请战说,我不敢说这次一定取得胜利,只希望因此能封住那些进谗言之人的口,您看到没他不想着怎么打胜仗,而是想着证明自己堵别人的口舌。楚成王很生气,给了他很少的兵力,君臣都不合怎么可能打胜仗。子玉派宛春告诉晋文公说“请您恢复卫侯的君位并归还曹国的土地,我也会解除对宋国的包围,晋国的大夫咎犯说“子玉太无礼了,提出这种要求我们不能答应这个条件,先轸则说“能使人心安定就称为有礼,楚国的一句话就能使三个国家安定,可是您的一句话却能使这三个国家灭亡,

那么就成了我们无礼,如果不答应楚国就是放弃了宋国,不如暗中答应楚国恢复曹侯、卫侯的地位,以此来引诱楚国,扣留宛春激怒子玉,等战事发生后再另想其他办法,晋文公于是就采纳先轸的意见,扣押了楚国子玉派来的使臣宛春,并且私下答应恢复曹国、卫国、曹卫两国于是跟楚国绝交了,楚国的子玉果然被激怒率军攻打晋军,晋军退避三舍避其锋芒,子玉以为晋军不堪一击骄纵轻敌,晋军抓住战机蒙马以虎皮出下军攻楚军右翼,使楚右翼溃,子玉大怒下令死战,晋军再用佯败之计,诱敌深入,而后反攻夹击,
使楚军左翼溃,楚军被打败子玉带着残兵逃走了。晋军放火烧了楚军的营地,大火连续烧了好几天都未熄灭,晋文公却唉声叹气,大臣们说打败了楚军可是国君您仍忧虑,为什么?晋文公说“我听说只有圣人在取得胜利时能安心,因此我会感到害怕,况且楚国的大将子玉还没死,我怎么能高兴起来呢?子玉战败后回到了楚国,楚成王怨恨他没有听自己的话,贪图与晋国作战,于是狠狠的斥责了子玉,子玉自杀身亡。晋文公说“我在外面攻打楚国,而楚王在国内诛杀大将,内外交相呼应。于是晋文公才高兴起来。


老张头讲故事


春秋时期周王室极度衰弱,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争相称霸。霸即伯,意为诸侯之长。如果说周天子是天下诸侯之父,但是现在这个父亲已经风烛残年。这个大家族要维持下去,就需要一个人站出来,由他来代表天子,维护诸侯间的政治秩序。这个人就是霸主,相当于这个大家族中的长子。

晋国和楚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在城濮展开大战。晋楚两国在当时,无论是国力还是军事实力都相差无几,那么为何晋文公重耳能战胜楚成王熊恽夺得霸主之位,使得晋国称霸诸侯长达百年呢?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他谦虚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之人,骊姬之乱后被迫在外流亡长达十九年。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国继位。他在位期间重用贤臣,通商宽农,赏功奖劳,使得晋国迅速恢复了国力。同时他又制定了三军六卿的政治制度,使得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对外他平定周王室子带之乱,得到周天子赏赐。

晋国国力的增强,使得重耳雄心勃勃的参与到诸侯争霸的行列之中。重耳心里明白,想要称霸就必须打败最强大的对手楚国,否则一切都是泡影。于是重耳出兵攻打与楚国盟好的曹,卫,郑,宋等国,意图激怒楚国,挑起战争。

此时的楚国国君是楚成王熊恽。楚成王在弘水之战中,战胜了只重视仁义而非军事的宋襄公,已经成为当时实际意义上的霸主。面对重耳的不断挑衅,恼羞成怒的楚成王最终忍无可忍,决定开战。

公元前632年,以晋,秦,齐,宋等国组成的晋联军,和以楚,郑,陈,蔡等国组成的楚联军在陶丘相遇。一场改变春秋时期历史的大战,已不可避免的上演。就在楚国摩拳擦掌准备与晋国大战一场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晋军突然主动撤退,而且一退就是九十里。

原来,当年重耳还在外流亡之时,曾经来到楚国,得到了楚成王的厚待。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直言不讳的问道:“公子倘若回国即位,拿什么来报答寡人呢”?重耳回答道:“倘若托您的福,我能够回国继位为君。如果我们两国不幸发生战争,我军当退避三舍。”

所为退避三舍,就是主动后撤九十里的行军路程。在这次大战中,看似是重耳为兑现当年的承诺,晋军主动后撤了九十里,实则不然。实际上是重耳看到了楚国主将子玉,非常的刚愎自用,急于求胜的心态,而实施的诱敌深入的策略。这样既可以缩短己方的补给线,同时也可以以逸待劳,疲乏追赶的楚军。

三天后在卫国的城濮地区,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开战。一通鼓响,双方的战车同时冲向对方。向前猛冲的楚军,在对面的滚滚烟尘中突然看到,晋国战车前驰骋的竟然不是马,而是几百头凶猛的老虎。楚军一片惊慌,顿时阵型大乱,士兵们争相逃命。片刻后,随着距离的拉近,楚军才看清楚,那并不是什么老虎,只是晋军的战马,披上了虎皮作为装饰。然而为时已晚,已经自乱阵脚的楚军,被打的大败。

这是春秋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在此之前,中原贵族一直瞧不起战争中的狡诈行为。但老谋深算的重耳发现,面对楚国这样的蛮夷国家,如果一味遵从礼法,就会像宋襄公一样,自取灭亡。

“城濮之战”成就了晋文公重耳的霸业,楚军一败,原先与楚国结盟的许多国家,都立即转到晋国一方。以晋国为核心的新政治秩序形成了。随后晋文公重耳召集天下诸侯和周天子参与践土会盟,正式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后晋国的霸业,也陆陆续续的维持了百年之久。






小七看历史


城濮之战就像一个连环套,是晋文公重耳及其一帮曾经的追随者,精心策划的一场战役。

战争是由楚国联军攻打宋国引起的,弱小的宋国难以抵挡,便求助于晋国。

晋文公念于自己落魄时曾得到过楚成王的厚待,并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宋襄公同样资助过自己,帮与不帮都说不过去。犹豫不决时,他听取了赵衰的建议,避免与楚直接对抗,攻打楚的盟友曹、卫,逼楚国退兵。

晋军很快拿下曹、卫两国,为重耳报了旧仇。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也为了建立同盟,晋文公让宋国给齐、秦两国献上厚礼,促使两国劝说楚国退兵。这一招虽然没有使得楚国退军,却让两国与晋站在了同一战线。

齐、秦两国的承诺,晋军有了底气,准备教训楚军。晋军先扣留了楚军来使,激怒了楚将子玉。开战之时,晋军又到处散播“退避三舍”的诺言,俨然一副君子的气度。

傲慢的楚军果然中计,进入了晋军主将先轸设置的伏击圈,导致楚军大败。


秦岭深山隐士


战争开始,晋在兵弱和地形不利的前提下,但重耳善察战机,又谦心听取谋士们建议。采用先攻弱敌曹卫,建立作战根据地,又争取齐秦两大国支持,建立统一战线。无论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主动权。然而楚是君臣不和,将骄兵憜。因此重耳取得了称霸中关键的一战。


齐国成语


晋文公退避三舍,主动的避开了楚军的锋芒,实现了当年晋文公流落楚国时对楚王的承诺,一口气撤退到城濮,摆好阵势,以逸待劳,楚军本想撤退,但是主将成德臣轻视晋军,交战一开始晋军假装败退,楚军不知是计,结果被晋军拦腰截断,前后夹击,结果杀得楚军大败。


唐砖宋瓷


知人善用,深得民心。


豪宅金牌项目顾问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知人善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