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2008—2019,張一鳴“人生算法”的三次迭代

2008—2019,張一鳴“人生算法”的三次迭代

2008年,26歲的張一鳴想知道,成功到底可不可以複製。

他問30歲的王興,“有沒有人同時做成過兩家世界500強公司?”

王興答道,“有,日本實業家稻盛和夫。”

後者曾創辦了京瓷和KDDI兩大世界級企業,並在2010年臨危受命,挽救日航於破產的邊緣。

也許是為了體驗世界五百強企業的先進理念,也許是為了驗證成功是否可以複製。當時已經坐到酷訊技術總監的張一鳴,毫不猶豫選擇辭職去微軟鍍金。

可沒幾天後,張一鳴在微軟每天都在做一些離用戶很遠的基礎開發,所以,他迅速選擇了離開,跟著王興創立了中國版的Twitter——飯否。

不久,飯否因為“相關法律法規”問題被關掉了,張一鳴選擇去了垂直房產搜索引擎九九房擔任CEO 。

最巔峰時,九九房的用戶超過600萬,移動產品用戶量超過100萬,日啟動10萬人次。如果這一項目成功地做下去,張一鳴很有可能成為一名地產大佬。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張一鳴在2012年初突然變換跑道,做了兩款名字分別叫做“內涵段子”和“搞笑囧圖”的App。誰也說不清,張一鳴到底想幹什麼。

張一鳴依照內涵段子的思路嘗試AI算法推薦內容,結果效果理想,隨即創立並應用到了今日頭條。

今日頭條不僅獲得了內涵段子的導流扶持,還延續了內涵段子的算法推薦打法,短短四年就成長為用戶6億的內容業新巨頭。

2019年,張一鳴進入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前十,公司估值780億美金。

如今張一鳴已經用實際行動向我們證明,成功可以複製。甚至在回顧他近十年的成功案例中我們發現:

“成功不僅可以複製,甚至可以規模化複製”。

2008—2019,張一鳴“人生算法”的三次迭代

羅振宇2017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首次提到了“人生算法”的概念:“人生算法就是你面對世界不斷重複的最基本的套路,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它,重複它,強化它。”

而規模化複製成功的基礎,依靠的就是張一鳴的“人生算法”,乘以持續不斷的努力。這一套算法從2008年到2019年,歷經優化,終於趨近完美。

人生算法不是一勞永逸,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它需要我們具備概率的思維模式,通過不斷的對反饋結果進行分析,最終不斷找到最優解,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們試圖從一個算法設計流程的角度,去覆盤張一鳴的人生算法迭代之路。相信利用這套張一鳴的人生算法,你也可以找到獲得成功的鑰匙。


01

2005-2011——構建算法

嚴格目標導向

抽象問題模型

1983年,張一鳴出生在福建龍巖,優渥的家境給他提供了寬鬆的成長環境,很多事情都由自己做決定。

他清楚記得,自己在高二時就想好了要去南開大學。  高考時張一鳴填志願只用了10分鐘,選擇去天津。他的標準很清晰:一所綜合性大學、要靠海、不能離家近、最好冬天會下雪。

眼見著天津和他想象中的沿海城市並不一樣,張一鳴只能認栽:“標準是有,但不一定是對的。”  張一鳴不甘於做常規、重複事情的性格,在大學時期開始顯現。

起初他被調劑到微電子專業,讀了兩年,他覺得這個領域的想法和行動結果之間相差太遠,“在麵包板上插半天,就為了做一個正弦波發生器,有這個時間一頓晚飯都做出來了”。

他強調“所見即所得”,強調“效率至上”,喜歡付出之後能夠迅速見效的事物,不喜歡浪費時間。而計算機是最快的,於是轉專業到軟件工程。

張一鳴在大學時期,主要做三件事情:一是寫代碼,因為他是搞技術的;二是看書,看了很多書;三是修電腦。基於此,他收穫了耐心、知識和夥伴。

張一鳴帶著強烈的目標導向,將所有行為精確掌握在可控制的範圍內。

張一鳴針對目標導向還曾說過這樣一番話:

我的大學同學、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錯的人才,技術、成績都比我好,但 10 年過去,很多人沒有達到我的預期。

為什麼?很多人畢業後,目標設定就不高了。


2008—2019,張一鳴“人生算法”的三次迭代

有的同學加入銀行 IT 部門,只是為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當時有些機構有分房補助,可以購買經濟適用房。

是否有北京戶口?是否能買一套經濟適用房?如果你不甘平庸,有更高的目標,其實你就不會為這些東西擔心。

如果你一畢業,就把目標定為在北京市五環內買一個房子。你把精力都花在這上面,那麼工作就會受很大影響。你的行為就會發生變化,不願冒風險。

比如,我見到以前的朋友,他業餘做一些兼職,獲取一些收入。那些兼職其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而且對本職工作有影響,既影響他的職業發展,也影響他的精神狀態。

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哎,快點賺錢付個首付。我覺得他看起來是賺了,其實是虧的。

上面問題的原因,正是因為我們的認知系統,都是建立在現實社會中的。然而現實卻充滿不確定性,不可預測,難以計算。這既是我們的痛苦之源,但這也是那些厲害的人的秘密。

問題還不止於此,我們甚至無法真正控制“自我”。大腦中並不真正存在一箇中心,“我”只是由無數個“湧現”串起來的電影角色。

面對選擇時,不是每個人都能馬上找到自己的最優解。有人會選擇“捷徑”,有人會選擇停滯不前,但鮮有人會選擇構建自己的人生模型。

張一鳴是怎麼做的?他嘗試在個人半徑裡,來打造“機器”。這個“機器”,就是構建自己的“人生模型”:

2008年1月,在微軟呆了一段時間,本想學習大企業管理經驗,結果又大又沉的企業運行機制讓他很鬱悶,轉身離開。

2008年9月,老鄉王興(現美團CEO)喊他一起創業,最早的微博-飯否,不到一年,就被強制關閉,張一鳴也早早脫身。

張一鳴說:“我很早就意識到,創業如果不順利,早死早昇天,往前看就行了...我經常見到一些小的創業團隊,每個人都不願意走,其實早點解散了,對他們都好。

也許你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到時候還可以將利益重新分配。比如我離開九九房的時候,當時九九房的投資人也投資了頭條,他們現在收益良好。

有時作為團隊老大,我會先於公司解散走掉。你問我會不會感到內疚,可創業成功本身就是低概率事件,買彩票沒中會有內疚感嗎?而且當時我為團隊找了我認為比我更合適的 CEO。”

在算法構建階段,張一鳴將問題歸結為一個遵循概率分佈的數學模型,再通過一系列參數選擇,選好參考維度,最終定下目標。


2008—2019,張一鳴“人生算法”的三次迭代


02

2011-2016——訓練算法

快速高效調試

優化算法性能

張一鳴是個精於計算的人,也理性的可怕。

在身邊人的眼中,他總是試圖說服人,而非感染人。他說話時語調和語速幾乎沒有情緒起伏,高興和沮喪都不輕易示人。

如果見面聊天話題是他不感興趣的,明顯顯得精神不振;聊得興起,就滔滔不絕,如果對方說某某公司股價是4毛,他會馬上掏出手機查看,糾正說,你看,是3毛6。

用兩句話可以很好的形容張一鳴:“延遲滿足,即時反饋”。

今日頭條主打內容算法推薦,主張通過機器學習來取代人工編輯,而張一鳴也像一臺機器一樣訓練自己。

他試過將一天的時間切割成小塊,精準地去完成時間表中的每一項計劃。經過反覆實驗,他發現這樣做的效果不佳,“我覺得更大的效率來自於重要事情上做得好,而不是在處處做得好,管理精力比管理時間更重要”。

這位程序員立刻調整訓練方向,轉而探尋自身專注高效的波峰。這一回,他得出了有效結論:最好的狀態是“在輕度喜悅和輕度沮喪之間”,不太激動,也不太鬱悶,並且睡眠充足。

張一鳴曾反覆表示睡覺是一件特別無聊的事情,但與此同時,他又會保證自己每天必須睡足7個小時,以便獲得最佳狀態。

張一鳴沒有太多情緒化的東西,他週轉於找到目標,完成目標,如果失敗,就優化算法。

張一鳴在九九房一直呆到了2011年底,畢竟乾的是CEO。這期間,他還開始做移動開發,推出了掌上租房、掌上買房等5款移動應用,並把九九房做到了當時房產類應用的第一名。期間率先在行業內上線移動APP,並且連做了5款,收割了上百萬用戶。

看到移動互聯網有這麼大的流量,張一鳴心動了,便在九九房之外做了幾款內容工具類的APP,積累了一定的流量與內容推薦技術之後,便甩下CEO的位置,自己去創業了。

2011年底,張一鳴辭去九九房的CEO職位。那一年,國內有識之士紛紛開始佈局移動互聯網。

這一年,張一鳴沒少觀察用戶:“11年,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地鐵上讀報的人、賣報的人越來越少,年初還有,年底幾乎沒有了,同時,11年是智能手機出貨量的高峰,是08 年、09 年、10 年三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的總和。”

2008—2019,張一鳴“人生算法”的三次迭代

正是發現了移動互聯網的無限商機,張一鳴開始迅速高效的訓練自己的人生算法。

2012年的時候,張一鳴一口氣開發了“內涵段子”、“搞笑囧途”、“內涵漫畫”、“好看圖片”、“今晚必看視頻”、“早晚必讀的話”、“我是吃貨”等幾十款內容社區類APP。

緊接著,在2012年,張一鳴開始籌備今日頭條。

創辦之前,張一鳴清晰地意識到,“手機很可能會取代紙媒,成為信息傳播的最主要載體,又因為人和手機的對應關係即手機隨身攜帶,(所以)個性化推薦的需求一定會增加”。

他在做決定時,都會讓同事提交充分調研後的報告,才會下決定。給產品起名字時,他會把市面上排行前一百的移動應用都分析之後,才確定名字。

在2016年今日頭條的鼎盛之時,張一鳴趁熱打鐵做了抖音。

抖音小組當時盤點了市面上流行的一百多款短視頻產品,還把附近中學的學生請來做用戶調查。

張一鳴曾說,我們大部分關鍵決策,80%在創業之初基本確定了,專注短內容、專注手機、專注推薦。我覺得做的事情方向對的話,順勢而為,時間會驗證。

一旦確定了正確的算法模型,迅速且高效的去訓練並驗證,那麼是否能得到最優解的唯一影響因素,只有時間。


2008—2019,張一鳴“人生算法”的三次迭代


03

2016-2019——執行算法

精準匹配場景

躍遷算法效能

張一鳴對自己的評價是:“長期自信,短期保守”。

是能主動做出一些非慣性選擇,而他自己也在朝這個方向做出嘗試。比如,打造一個技術驅動的產品,他非常看重機器深度學習,追求“讓機器更懂你”。2015年5月22日,他曾在微博裡,發出了百萬美金年薪招聘頂級機器學習人才的廣告。  目前張一鳴也只給今日頭條個性化推薦的算法打40分。對待產品,他依舊保守:“我們也在不斷地改進,讓算法更聰明,更瞭解用戶。”

相比之下,他對公司三五年之後的場景想象更為激進,使這種興趣推薦的算法引擎能夠覆蓋更多的信息和場景。

不僅僅侷限在新聞內容或者商品上,還應用到比如菜單或者婚戀市場,逐步繁榮整個內容生態。

今日頭條獲得巨大成功之後,張一鳴開始把重點向抖音轉移。抖音短視頻自2016年9月上線,僅500天,便鎖定了App Store攝影與錄像類應用第一名及免費總榜第二名。

上線365天內,實現視頻日均播放量超過10億次,日活過千萬。

這是一組瘋狂的數據,對於普通產品經理來說可能一生都無法企及。

究其原因,除了內容分發與推薦算法之外,還有張一鳴精心設計匹配的用戶使用場景:

1、忽略時間

抖音首頁隱藏了手機時間,手機頂部的所有信息都被隱去。在播放短視頻時,你無法知道現在幾點。

抖音刻意模糊了你對時間的判斷,不清楚自己究竟在這個產品上玩了多久,等你反應過來,幾個小時、半天可能就過去了。

2.浸入式體驗

一進抖音界面,短視頻直接霸屏整個手機,取消了其他產品常見的條框,也相當於隱蔽了窗口。當短視頻為橫屏時,採用了黑色背景,近似於電影院的熄燈後的密閉空間。

排除其他干擾,儘可能讓你沉浸。

3.下滑切換短視頻

抖音的每個短視頻內容間距非常近,你根本不需要做過多的動作,遇到不喜歡的視頻,下滑換下一個。並且下一個內容,也是系統推送給你的。

不需要做出一個關閉退出動作,以及重新選擇新視頻的動作。

4.沒有門檻,直接刺激獎勵

進入抖音的首頁,沒有搜索鍵,一上來就是短視頻。

麻煩的註冊流程,不需要的。複雜的操作方法,也用不上。一打開抖音,直接跳出你感興趣的短視頻,一上來就給你反饋刺激。

2008—2019,張一鳴“人生算法”的三次迭代

除了用戶場景落地,算法還應用於多個業務領域,手機、社交、金融、搜索領域,其本意在於嘗試不同領域,拓展商業邊界。

搜索是想叫板百度、搜狗。但在頭條的新業務佈局中,阿里、騰訊、微博也屢屢和字節跳動出現短兵相接的情況。但是一如業內評價,搜索對於內容質量有極高的要求。

在社交方面,儘管字節跳動一直想要有所建樹,在年初重磅推出“多閃”之後又在五月份推出“飛聊”,但在中國社交領域的絕對霸主“微信”面前,多閃還需蟄伏。

遊戲領域,一度也成為字節跳動關注的重點。字節跳動在遊戲領域動作非常大,收購和入股了多家遊戲公司,自研重度遊戲,並且在內部對遊戲業進行了整合。國內遊戲行業,騰訊與網易一直盤踞著前兩位,此外還有像盛大、完美世界等一批成立十年以上的第二梯隊遊戲上市公司。

2020年已至,移動互聯網領域紅利的消失,張一鳴又要開始新的思考。而頭條要想實現在內容分發與短視頻以外的創新業務的成功,有些艱難。

但把時間拉回到12年的那個夏天,PC互聯網時代紅利殆盡之時正是給了張一鳴“一鳴驚人”的機會。未來,誰又說的準?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說:

“從出生開始,我們便踏上持續學習和成長的旅程。這兩股力量往往交織在一起,但又不盡相同。如果僅僅是知識儲存量的增加,以既有的思維模型來運算資料,談不上真正的學習,更談不上成長。成長是指思維模型本身產生改變。

手握嚴格目標導向的數字模型,掌握快速高效的算法訓練方法,具備持續躍遷的算法效能。

只要找到精準匹配的落地場景,距離下一次規模化的複製成功,張一鳴需要的也許只有時間。


2008—2019,張一鳴“人生算法”的三次迭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