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每日道德經 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悠兮貴言,功成身遂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身遂,

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最高明的統治者,人民知道他的存在。

次一等的統治者,人民尊重稱讚他。

再次一等的,人民畏懼他。

更次一等的,人民輕視他。

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自然不信服他。

統治者悠閒自在,不隨意發號施令,等到事情辦成功了,

百姓都會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心得

1.本章中,老子說明統治者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只有無為,才能做到無所不為。這就是要統治者順道而行,施無為之治,自己省力省心,百姓也能自治。這樣,各得其所,各就其位,各行其事,各得所安,從而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這就是“太上”君主治國之王道。

2.“太上”之王道,就是順其自然,絕不勉強從事,絕不強加於人,而是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行事,自然能事半功倍,做到無為而無所不為。

3.雖說謀事在人,我們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但成事在天,很多努力也許是勉強的、徒勞的、不必要的。所以,無論為人還是處事,我們都要明白順其自然的道理,不勉強為之,不強加於人。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

經典故事

劉伯溫功成身遂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劉伯溫立有汗馬功勞,受到重賞高封,但他卻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為什麼呢?

原來,他深知“可共患難卻難同富貴”的道理。他請辭,是為了避免捲入官場鬥爭之禍患,為保身安泰,安享晚年。

在他自己看來,少年時所立下的報國之志已經實現,自己位至開國功臣之列,也已經到頭了,別無所求。而且,自己性格豪爽,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直言快語,曾為朱元璋出謀劃策,但同時也得罪了很多人,像宰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而且,就是在朱元璋面前,他也經常直諫不諱。所謂“伴君如伴虎”,誰知道哪天龍顏大怒,自己的性命就難保了。宦海浮沉,高處不勝寒,不如一介平民,踏實過日子來得坦然。所以他決定儘早從官場旋渦中抽出身來,急流勇退,告老還鄉,過悠閒的平民生活,樂得清閒自在。

經他再三請辭,朱元璋同意他告老還鄉。於是,洪武四年二月,劉伯溫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縣)故里。

他在鄉下每天讀書吟詩,飲酒下棋為樂,謝絕與官府的一切來往,精心修養,悠哉樂哉。由於劉伯溫頭腦清醒,有自知之明,深知潛在的危險,所以決定“悠兮其貴言”,並“功成身遂”,過與世無爭、自然無為的晚年生活,才避免了殺身之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