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理論」讓祁連山煥發新活力

讓祁連山煥發新活力

溫煜華

2019年10月17日,祁連山國家公園標識正式揭幕並啟用。祁連山國家公園地處甘肅和青海兩省交界,總面積為5.02萬平方公里。以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為契機,探索祁連山保護與開發相協調的路徑,對於科學處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有重要意義。

堅持保護優先,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綜合治理。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原真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祁連山國家公園自然生態各要素,強化保護和自然恢復,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針對退化林地,通過開展水源涵養林植被空間結構優化,主要水源涵養林樹種引種馴化和快速繁育等,改善水源涵養林生態與結構功能。針對退化草地,採用“滅鼠+生長季禁牧休牧+施肥+植被重建技術集成”模式,來促進退化草地的逆轉。確定祁連山水源涵養林喬灌草合理配置比例,調整和優化水源涵養林結構,著力提升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服務功能。

分區制定管控要求。要實現國家公園的多目標管理,在空間上應該實行分區控制管理。核心保護區是重要水源涵養保育區,需要大面積嚴格保護。生態修復區以生態環境修復為主,不得建設破壞資源、汙染環境的生產設施。傳統利用區是國家公園範圍內允許存在的社區和居民傳統生產生活區域,該區域在保護的前提下,可開展遊憩服務活動、綠色產業、形成國家公園與周邊地區的生態文化共同體。科普遊憩區為國家公園內的環境教育、科普遊憩等提供空間,讓遊客體驗優美的自然和人文風光,增強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

突出和諧共生,探索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協調發展新模式。在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開發關係上,國家公園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實現雙贏的管理模式。祁連山國家公園應通過鼓勵原住居民參與公園建設管理,把保護與開發的矛盾解決好。對國家公園核心區、修復區的農牧民轉移安置,通過養老保障落實好老年人的福利保障政策,對適齡兒童做好義務教育工作。加強環境職業教育,支持具備勞動能力居民上崗培訓,從事生態保護、巡護、監測、旅遊宣傳與解說等工作。餘留下的一部分人參與遊客住宿、餐飲等其他經營性活動。國家公園周邊還可以發展特色旅遊小鎮,建立以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和綠色生態產業為主的基地和示範區,達到生態建設、扶貧開發與民生改善的目的。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議加大政府轉移支付,努力爭取國家公園專項資金。但從長遠來看,應該探索政府補償與市場補償的有機結合,側重內在的“造血”機能,確保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和公益屬性的前提下,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模式。從補償資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生態保護,幫助社區發展如安置就業、捐資助學、修建基礎設施、特許經營等。

增強科技支撐,加強監測研究。 聯合甘、青兩省主要的科研院所,整合優勢科研資源,構建集科學研究、學術交流、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規劃設計、生態監測與評估、數據共享與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創新平臺。進一步完善動態監測網絡體系,建立天地空一體化和全覆蓋的生態環境預警監測網絡,實現全過程、動態化監管,通過物聯網、雲計算,實施“智慧祁連山”工程,建成“雲上祁連”。

作者單位: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