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131年前的正月初六,鎮江人為何會火燒英國領事館

位於鎮江西津渡街的英國領事館舊址是一座19世紀後半葉的拱券廊式建築,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廷和英國簽訂了《天津條約》,長江沿線被迫對外開闢了五個通商口岸,鎮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雲臺山下沿江一帶被劃為了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這裡修建了英國領事館。有人會發現,主體建築上有“1890”字樣,這是因為現在的領事館舊址是在1890年重建的。

131年前的正月初六,鎮江人為何會火燒英國領事館

當時英租界內大部分巡捕為印籍錫克族人,他們頭纏鮮豔的大紅頭巾,故老百姓多稱其為“紅頭”。

1889年,光緒年間農曆正月初六的下午,一名印度巡捕用棍棒暴力驅趕行商小販,加以拳打腳踢,小販當即昏死過去,巡捕認為小販在裝死,就把小販拖出租界扔在路邊。周圍的老百姓見到此情此景,實在是忍無可忍,便將巡捕圍了起來要討個公道。

就在這時,鎮江當地官府譴人將巡捕護送至租界的巡捕房,此舉更加激起民憤,老百姓怎肯就此罷休,他們浩浩蕩蕩的來到英國領事館索要那名巡捕,英國領事在驚恐之餘居然鳴槍警告。憤怒到極點的老百姓根本無所畏懼,一齊高呼口號衝進了領事館,就在混亂之中,也不知道是誰點了一把火,把領事館給燒了起來,英國領事發現火情,連忙帶著親屬從後門逃離現場,一直躲到了江邊太古公司的躉船裡。

鎮江老百姓火燒英國領事館的消息傳遍了大江南北,當時的《申報》在正月初八特別作了報道,正月初九又跟蹤報道,初十、十一、十四、二十、二月初二接連續補充報道。

當時鎮江的老百姓還編了一首唱詞,名字就叫《火燒洋樓》,唱詞的內容是通俗生動,朗朗上口,傳遍了鎮江的大街小巷,從清朝一直唱到了20世紀的60年代。

1927年,北伐大軍兵臨鎮江後,為鎮江的老百姓收回了英租界,這才結束了英帝國主義在鎮江享有的特權。

131年前的正月初六,鎮江人為何會火燒英國領事館

附:火燒洋樓小唱

唱的是滿江紅嘞,滿江紅,哎哎喲!兵亂後,我鎮江的碼頭讓與外洋。哎哎喲!自從那洋人把我們鎮江上,你看他,住在我們此下砌多少洋房。馬路直通到江邊上,未曾到晚,一路的洋燈,點得亮堂堂。哎哎喲!鎮江關兩旁邊,砌下了多少棧貨行;你就看,兩旁邊栽下多少垂柳子楊。惱恨他,紅頭鬼子沿街上闖,他手拿一根短棍亂把人來傷。眼看著,三層樓砌得貼角正方多好看!耳聽得第一樓上琵琶、三絃、月琴,自鳴鐘兒呀,這麼一勁兒響叮噹。

熱鬧不過是鎮江,哎哎喲,洋人看中我這塊好地方,哎哎喲,鎮屏山下砌了多少天主堂,哎喲喲子油,福音堂,浸會堂還把耶穌講,哎哎喲!昭關腳下巡捕房,哎哎喲!緊靠著拋球場,哎哎喲!外國領事衙門住在昭關上,哎哎喲子大,大呀“大英”、“大美”的領事衙門牆靠了牆。

光緒乙丑好不風光,正月呀初五,鑼鼓那個喧揚,大家的小戶,熱鬧呀風光。正月的初六,洋人猖狂,領了多少“紅頭”,打壞了人家行商,上身一足,下身受傷。眾百姓不服,縣大老爺作慌,帶了那個兵勇,去護他的洋房。馬路上抓人,眾百姓遭殃,不問那清白,抓到他洋房,眾百姓拼鬥,放火燒他洋房。哎,先燒三層樓,後燒“大英”、“大美”領事府的衙門,一燒淨大光。

洋人一見火光起,燒了我的洋房,好不悲傷,夥家,雲臺山上拆我院牆。懷中抱的呀財和寶,右手提的呀衣和裳,快把一個太古輪船上。哎哎喲子油,快把一個太古輪船上。一路江邊都走過,趕緊逃命到上洋,哎哎喲,趕緊逃命到上洋!今朝鬼子只好在太古輪船上看,他躲在太古輪船望鎮江,夥家!這樁事兒好不心傷,哎哎喲子油,這樁事兒真正心傷。

131年前的正月初六,鎮江人為何會火燒英國領事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