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論《白鹿原》鄉約的歷史淵源及其現實意義

“德業相勸,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伺父母,能教子弟......”

這是陳忠實著作《白鹿原》描寫的族長白嘉軒帶領白鹿村人正在誦讀鄉約的一幕。“祠堂裡,每到晚上就傳出莊稼漢們粗渾的背讀《鄉約》的聲音”

白嘉軒將刻寫有鄉約的石牌,樹立在白鹿村中。村中的男男女女,在鄉約的教化下,民風變得更加淳樸。“從此偷雞摸狗摘桃掐瓜之類的事頓然絕跡,摸牌九搓麻將抹花花擲骰子等等賭博營生全踢了攤子,打架鬥毆扯街罵巷的爭鬥事件再不發生,白鹿村人一個個都變得和顏可掬文質彬彬,連說話的聲音都柔和纖細了”,白鹿村成了當時公認的“仁義村”

論《白鹿原》鄉約的歷史淵源及其現實意義

電視劇《白鹿原》劇照

在小說《白鹿原》中,白嘉軒遵照《鄉約》,總共在祠堂裡施行過四次家法。作為族長,白嘉軒正直仁義,嚴於律己、鐵面無私。不論是聚眾賭博的白興、染上煙癮並販賣大煙的鹿常德,還是與田小娥偷情私通的親兒子白孝文,他都一視同仁,用《鄉約》條文當眾懲戒,不留情面,甚至對白孝文比別人更狠。

一、朱先生要把白鹿原打造成一個世外桃源

看過《白鹿原》的人都知道,小說裡有“朱先生”這麼一位帶點玄幻色彩的人物,鄉人們都親切地稱朱先生為“聖人”

按陳忠實的說法,小說中朱先生是有人物原型的——即關學最後一位傳人、被關中地區人民口口相傳的“牛才子”—— 大儒牛兆濂。陳忠實坦言,在塑造朱先生這個人物時,幾乎全面採用了清末民初關中一帶飽學名儒牛兆濂的傳聞故事和史料,他說:

“我與‘牛才子’說來有緣——他家的村子在灞河北,我家在灞河南,直線距離只有三公里多。牛先生是我剛能聽懂話時就知道的大名人,從大人那裡,我聽到了許多關於他勸退八旗軍、賑災濟民、通電抗日、主持禁菸、規勸軍閥的事蹟。”

因此,“牛才子”作為傳統知識分子的典型,就成為白鹿原農民群體“精神之父”——朱先生的不二人選。在大清朝徹底破落、革命大潮風起雲湧之際,朱先生撰擬了一篇治村章法,雖行文古體,但通俗易懂,意為“教民以禮義,以正世風”,命名為《鄉約》,交給白鹿原的族長白嘉軒。

論《白鹿原》鄉約的歷史淵源及其現實意義

電視劇《白鹿原》劇照

白嘉軒自此將《鄉約》立為族規,每逢重要節日或族人娶嫁,都要召集族人,在祠堂裡舉行莊重嚴謹的儀式,要求族人的子子孫孫牢記且要“用於生活”,並在祠堂裡立下石碑,將鄉約的內容篆刻上去,意欲永久流傳。

《鄉約》內容,小說並沒有完全展示完整,大綱有: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欲相交……具體到內容上,有諸如“德謂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治其身修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童僕,能敬上,能睦親鄰,能擇交遊……”,或者“犯義之過六:一曰酗酒鬥訟;二曰行止逾違;三曰行不恭遜;四曰言不忠信;五曰造謠誣毀;六曰……”族人中但凡有違規者,會有監督者記載下來,犯過三回者,按其情節輕重給予處罰和體罰。

族長白嘉軒,按照祖輩流傳下來的“安族之道、治家之本”,再加上朱先生擬定的《鄉約》,帶領白鹿原上的白鹿兩姓人,男耕女織,尊老愛幼,各守其職,日子恬淡,豐衣足食,鄰里和睦,一度達到了知足知樂的鄉村和諧局面。

二、白嘉軒畢生堅守《鄉約》的涵義:故土是維繫人之靈魂所在

清朝末年,大革命浪潮風起雲湧,新思潮如炙熱的漿巖,漸漸地瓦解了《鄉約》對白鹿原幾輩人形成的束約,人心開始動盪。《鄉約》被一次次的砸爛,幾次都毀在自己族人的後代手裡。

論《白鹿原》鄉約的歷史淵源及其現實意義

電視劇《白鹿原》劇照

族長白嘉軒,把那被砸碎的《鄉約》石碑,帶著磨滅不掉的裂紋重新拼湊起來,再次立在了白鹿村的祠堂裡,也立在他自己的心裡,立在了他這輩子的靈魂裡。白嘉軒身為族長,終身信奉祖輩的治家之本,稟行《鄉約》之規。他挺著筆直的腰桿,種地收糧,依然堅守著鄉土文化禮制--《鄉約》

他雖然被做了土匪的黑娃手下打斷了腰,但在他的意識形態裡,這挺著的腰桿,代表著族人世代奉行的生命責任,代表著《鄉約》塑造的處世宗旨。他因此成為了《白鹿原》一個屹立不倒的人物形象,成為了一種不滅的精神,從而撐起了整篇小說的主體架構。

小說中有兩個背離祖輩禮法、違背《鄉約》的人物典型。一是白嘉軒的長子白孝文,一個有良好家風教化,有良好私塾教育的後生,卻因不能抵抗色誘犯錯而被逐出家族,幾經頹廢敗落,最終在革命的新思潮裡,走上了飛黃騰達的人生;另一個則是長工鹿三的兒子黑娃,魯莽愚昧,不服管束,最後進山做了土匪。後來受益於革命成為營長,他與白孝文一樣,各自都洗涮了因違背

《鄉約》所帶來的恥辱。

本來以為,這兩人就此會感恩革命帶來的命運,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兩人在擁有了新的身份後,卻又先後回到了白鹿原,請求族長白嘉軒,能讓自己再次迴歸族人祠堂,祭拜祖先,行奉《鄉約》

論《白鹿原》鄉約的歷史淵源及其現實意義

電視劇《白鹿原》劇照

陳忠實其實是通過《白鹿原》告訴人們:人不是無根的浮萍,人人都有故土,而故土是是維繫人之靈魂所在。蒼穹宏偉的信仰,是他們得以飛騰的天空,恢弘而壯闊,卻浮懸飄緲,神無定所,心無著落;本土古法的信奉,是他們靈魂歸屬的大地,雖條文橫列,卻厚蘊包容,故里血緣,心之歸處。

三《鄉約》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北宋熙寧年間,藍田人呂大鈞制定《呂氏鄉約》,在藍田地方進行推廣,它是中國第一部成文鄉約,影響後世千年

陳忠實寫作《白鹿原》時,在陝西藍田縣查閱資料發現了《呂氏鄉約》。陳忠實回憶道:“當初抄這份《鄉約》條文的時候,多是一種新奇感覺。”帶著這種新奇的感覺,陳忠實激情地追溯歷史,在小說中融入了諸多與鄉約有關的內容。

01呂大鈞與《呂氏鄉約》

呂大鈞(1029-1080),字和叔,呂大忠二弟,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人,其先祖為汲郡人(今河南衛輝市),因祖父呂通葬於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其父遂徙全家定居藍田。

呂大鈞共兄弟五人,四人登科及第,其中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和呂大臨都被《宋史》立有傳記。以文化上的造詣,科舉上的成就來比較,有宋一朝,能與四川“峨眉三蘇”相比肩的,只有陝西“藍田四呂”了。

論《白鹿原》鄉約的歷史淵源及其現實意義

《呂氏鄉約》

呂大鈞與

張載是同年進士,但對張載相當佩服,執弟子禮。張載(1020—1077年),字子厚,宋鳳翔府郿縣(今陝西省眉縣)橫渠鎮人,北宋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理學支脈“關學”的創始人,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張載十分注重對家族子弟和門人學生的培養和教育,既留下了思想境界很高的《東銘》、《西銘》等學規,也留下了規範具體言行的“十戒”等家訓家規。張載學說的核心內容是學貴致用,躬行禮教,後來呂大鈞制定鄉約時,融入了張載學說,並加以實踐。

02《呂氏鄉約》內容及其核心精神

熙寧七年(1074年),呂大鈞兄弟在鄉為父親治喪。三年之後,喪服期滿,其他兄弟都重新做官,呂大鈞卻不想做官了,他在鄉讀書論道,培養人才,同時制定

《呂氏鄉約》

熙寧十年張載去世,作為張載信徒的呂大鈞覺得有推廣其學說的必要,就在此年十二月,將鄉約公佈並實行。《呂氏鄉約》共4000字,核心精神有四項,為“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

論《白鹿原》鄉約的歷史淵源及其現實意義

電視劇《白鹿原》劇照

德業相勸,是針對個人的道德及事業。個人應該修身以提升道德,同時讀書、治田、營家,改善家庭經濟。

禮俗相交,規定了日常生活中鄉人之間交往的系列規則。凡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待人接物等,應當遵照禮制要求進行,如果有困難,同約眾人根據彼此能力,予以救助。

過失相規,是針對個人所犯的錯誤,制定相應處罰措施。違背鄉約核心精神的,稱為“犯約之過”。個人修養不足、為人懶惰、舉止粗魯、用度奢侈、臨事不格,稱為“不修之過”。其他還有酗酒賭博、造謠汙衊、行動不符合禮法、言行不一、營私太甚等,稱“犯義之過”。不修之過、犯約之過,均罰一百錢,犯義之過罰五百錢。如果程度較輕,自己主動認錯,可免於懲戒。對於屢犯不改者,則逐出鄉約。對於表現好、道德情操高者,則“書於籍”,以示鼓勵。

患難相恤,詳細規定了鄉民之間互相扶助的內容,分水火、盜賊、疾病、死喪、孤弱、誣枉、貧乏七項。遇到此類事件,同約中人有義務提供錢財、器物、車馬、人力,幫助渡過難關。鄉間如果有人未曾加入鄉約,遭遇災難之事,入約中人也有義務對其進行幫助。

論《白鹿原》鄉約的歷史淵源及其現實意義

電視劇《白鹿原》劇照

為了保證鄉約的推行,在鄉民之中推舉人品端莊、剛正不阿者,擔任

“約正”,負責揚善懲惡,記錄款項開銷,組織集會聚餐等事務。同時設“直月”一人,依照年齡輪流擔任,主持雜務。鄉約規定,每月一小聚,每季一大聚,聚會由“直月”負責組織。

03、《呂氏鄉約》制定始末

就鄉約的制定及推行,呂大鈞兄弟之間存在分歧,也有過較多討論。長兄呂大忠認為,鄉約中有過於激烈的內容,建議進行修改。呂大鈞聽從長兄意見,放寬了處罰措施,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

二兄呂大防對鄉約卻持懷疑態度,在沒有得到官方認可的情況下,依靠民間力量,聚集民眾,維持鄉間秩序,會讓官方產生疑惑。再者朝廷之中黨爭激烈,公然推行鄉約,會被人以“黨事”攻擊。故而呂大防建議將鄉約改為“家儀”,在家庭內部實行,或者改為“鄉學規”,用來教授弟子,如此可避免風險。

呂大鈞則認為,鄉約是針對鄉人之間關係而設,不能改作“家儀”,改為“鄉學規”倒是可以接受。至於與黨爭牽連,呂大鈞則不屑一顧,認為“不知鄉約有何事近之”。

呂大防是兄弟幾人中官職最高者,曾擔任宰相,久經世故,老於官場。對於鄉約推行所帶來的風險,呂大防極為擔心,他一再給弟弟寫信,勸他放棄鄉約,出來做官。呂大鈞則告訴二兄,鄉約與最初制定之時已有很大不同,且鄉約之事鄉人已經知道,不好放棄。

論《白鹿原》鄉約的歷史淵源及其現實意義

電視劇《白鹿原》劇照

呂大鈞制定推行鄉約的出發點,是維持地方秩序,勸民為善,進行教化。

但通過鄉約,將地方自治的權力集中在鄉間士紳手中,必然會觸動大一統權力的神經。

友人得悉鄉約之事後,紛紛寫信給呂大鈞,勸告他謹慎行事。鄉約是前所未有的事物,又未曾得到官方的認可,在朝內政爭激烈的關頭,此類新鮮事物,最容易造成口舌之爭,引發攻擊。友人甚至認為,鄉約的推行有強人所難的成分,且擅自推行,是對官方不恭。

呂大鈞承認鄉約中有需要完善的部分,請友人提出修改意見。至於鄉約本身,不過是如同市井行規一般,皆是最普通之事,推行起來並不為過。

04、《呂氏鄉約》推行的效果

鄉約推行時,距離王安石變法為時不遠。王安石推行的保甲法,重在控制,輕於教化。呂大鈞推行鄉約,也是想彌補王安石保甲法的不足。呂大鈞推行鄉約,主要目的是對民眾進行教化,改善地方風俗。鄉約不強制參加,來去自由,“來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重點在於教化,而不是控制。

呂氏兄弟由科舉出仕,成為地方上的望族,由呂大鈞出面推行鄉約,並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在地方上很快推行開來。

呂大鈞將往昔深奧的哲理,外化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範,並通過互助合作,幫助患難者。鄉約推行後取得一定的效果,“行於冠婚、膳飲、慶弔之間,節文粲然可觀,關中化之”。

論《白鹿原》鄉約的歷史淵源及其現實意義

電視劇《白鹿原》劇照

元豐三年(1080年),大儒程頤入關中講學,呂大鈞與他有過接觸。對於呂大鈞推行鄉約,程頤讚賞有加,評價道:

“任道擔當,風力甚勁。” 也在此年,呂大鈞走出藍田,再次出仕為官。

元豐四年七月,宋對西夏作戰,呂大鈞至轉運使李稷帳下效力。李稷在前方因糧草跟不上,就讓呂大鈞回後方,向經略使種諤請求回師。此番出師之後,由於操勞過度,不久呂大鈞就病逝於徵途中,享年53歲。

鄉人感念呂大鈞推行鄉約,造福鄉里,“相率迎其喪,遠至數十百里,貧者位於別館哭之”。此時鄉約施行了將近五年半,隨著呂大鈞的去世,鄉約試驗也告終結。

05、朱熹對《呂氏鄉約》進行修訂

到了南宋,《呂氏鄉約》被重新挖掘,受到重視。朱熹《呂氏鄉約》作了修訂,他在“德業相勸”條中,加入了“畏法令,謹租賦”六個字

這六個字相當重要。修改後的鄉約是在向國家政權表態,雖為民間自治,但受國家法令控制,將嚴格守法,按時繳納租賦。鄉約也被納入國家政權體系之中,成為社會治理系統的組成部分

論《白鹿原》鄉約的歷史淵源及其現實意義

《白鹿原》祠堂

朱熹同時將鄉約中一些偏向於文人的內容及處罰措施取消,使得窮人也可以加入。就《呂氏鄉約》中的鄉民禮俗,朱熹化繁為簡,使之更貼近民眾生活。經過朱熹修訂之後,鄉約在南宋得到了局部推行。朱熹弟子陽枋組織八十多人,以

《呂氏鄉約》為綱領,維持地方秩序,進行民眾教化。

南宋時期《呂氏鄉約》的試驗,也為鄉約在後世的推廣做了準備。至元明之際,刻印傳播《呂氏鄉約》進行實踐者越來越多。明代陝西提學副使王雲鳳在藍田四呂故莊創辦芸閣書院,以向呂氏兄弟致敬。王陽明則效法《呂氏鄉約》,在江西制定南贛鄉約

《呂氏鄉約》對中國鄉村起著重要作用,影響鄉村中的禮俗教化,指導鄉村自治。《白鹿原》中所描寫的這一幕,應該就是呂大鈞所想象的鄉村狀態。

四、《呂氏鄉約》對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

《呂氏鄉約》是後世鄉約的範本,對維持社會秩序,進行民間自治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天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當然,其中的懲戒施家法部分,屬於封建糟粕,已為當代社會所不允許,這一點是尤其應該注意的,但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應因噎廢食一葉障目。

論《白鹿原》鄉約的歷史淵源及其現實意義

電視劇《白鹿原》劇照

張載深受北宋當時知識分子的典範人物范仲淹“先憂後樂”思想的影響,他教門生,重知識,更重品行。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四為”,涉及人類的價值目標、生命意義、道統傳承、社會理想,集中展現了張載博愛的情懷、遠大的志向和強烈的使命意識。

張載創立關學、為官從政都秉承著“為生民立命”的精神,而他重視家訓家風,也同樣是從更高的精神層面賦予其意義的。張載訂立家訓學規,突破了一家一族的範疇,將其提升到人類修養的更高目標,構建了道德理想和道德實踐兼具的內聖外王的完整體系。

呂大鈞是張載創立的“關學”傳人,他推行鄉約的主要目的,一是推行社會教化,其中包含著諸多禮法內容,二是患難相恤,遇有危難,鄉約中人彼此相助。這在當代社會中也並不過時,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