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山海經》中的怪物是人類原始的圖騰崇拜?現代研究提出了反駁

《山海經》本來是我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書中的大部分內容均被認為是荒誕不羈的猜想,就連司馬遷都評價這部書說“

餘不敢言之也”,可是隨著歷史的推移,書中不少看似荒誕的妖魔鬼怪,竟被發現卻有其物。

《山海經》中的怪物是人類原始的圖騰崇拜?現代研究提出了反駁

《山海經》中記載了一種“白犀”:“琴鼓之山多白犀。”那麼白犀是什麼?《交州記》解釋“其毛如豕,蹄有三甲,頭如馬,有三角,鼻上角長,額上角短。”也就是說它的毛像豬一樣,蹄子上有三個指頭,頭像馬兒一樣,長有三個角,其中,鼻子上的角最長,臉上的角較短。

聽完這個描述,我想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這種動物就是我們現在常見的犀牛。

《山海經》中的怪物是人類原始的圖騰崇拜?現代研究提出了反駁

再比如《山海經》中有記載了這麼一種動物,“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其為獸,如豕而人面。

這種動物在《山海經》裡叫做“狌狌”,“狌”字,與“猩”同音,那麼“狌狌”是不是就是現在我們常見的猩猩呢?從“伏行人走”“人面”來看,長得像人,又能像人一樣走路,極大可能就是猩猩了。

《山海經》中的怪物是人類原始的圖騰崇拜?現代研究提出了反駁

再比如《山海經》裡記載的“耳鼠”:“丹燻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耳,以其尾飛,名曰耳鼠。可御百毒。”這種長得像鼠卻有能飛的兔耳的生物,看起來十分神奇,其實就是現在人都是聽說過的飛鼠。

據傳,《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內容是大禹、伯益的所見所聞。當然,這欠缺科學依據。但從另一方面也能表現出《山海經》中記載的各種生物都是有跡可循的。

《山海經》中的怪物是人類原始的圖騰崇拜?現代研究提出了反駁

民國時期,文學家聞一多就在他的《伏羲考》中提出了圖騰說,即《山海經》神怪其實都是圖騰,它們本身的確是真實存在的,是原始人類對未知生物由全獸形、半人半獸形到全人形逐漸發展而來的一種崇拜模式。

此後,張巖的《〈山海經〉與古代社會》、陳天俊《從〈山海經〉看古代民族的崇拜、信仰及其遺俗》、胡仲實《圖騰、神、神話——讀〈山海經〉》等文章都沿襲聞一多的觀點,均將這些怪物視為部落通過聯姻、戰爭、政治聯盟等多種原因造成的圖騰拼合。

《山海經》中的怪物是人類原始的圖騰崇拜?現代研究提出了反駁

但近來也有人對於這種觀點提出了反對意見。圖騰是連接人類與自然力量的橋樑,其大多以現實存在物的狀態出現,而且這種存在物是有著明顯的地域特徵。如山區部落的圖騰多來自當地的哺乳動物、鳥、昆蟲等,而沿海地區生活的人則多把其地的魚、青蛙、蛇等視為圖騰。

《山海經》中動物之所以被稱為怪物,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它們並不為當地人所熟悉。如果《山海經》中的怪物作為圖騰被人們崇拜,就不會作為食物或藥物來治癒瘡、白癬、痴呆等這些疾病。這有點太失圖騰崇拜的神聖感了。

另外,與圖騰物相關的半人半獸形神或獸形神形象也較為單純,通常僅有一種動物形態或是一種動物形態與人的形態相組合。如希臘牛首人身的米諾牛,古埃及獅身人面的斯芬克斯,中國畲族狗頭人身的盤瓠等。

《山海經》中的怪物是人類原始的圖騰崇拜?現代研究提出了反駁

而《山海經》中怪物成分十分複雜,是多種動物變形組合的產物。如鮭就被記載為“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是牛、魚、蛇、鳥等多種動物混合而成,這樣的形象作為圖騰神的情況並不多見。

而且,大部分圖騰都以動物、植物、自然物或自然現象命名,大多是一種動物,較少為植物或一種自然力如雨、水等,極少是人造物。可在《山海經五藏山經》裡,其中怪物的拼合除了獸與獸、人與獸,還出現了笄、覆銚、勺等人造物。這與原始社會單純的圖騰崇拜背道而馳。

《山海經》中的怪可以看做是古人在現實基礎上想象加工的結果,也是古人畏獸心理的一種體現,其中既有真實的也有虛構的。大家要了解《山海經》中的怪,就要去讀一讀這部古代鉅著。

《山海經》中的怪物是人類原始的圖騰崇拜?現代研究提出了反駁

作為一部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作品,不少人閱讀《山海經》都會覺得十分困難,無法飽覽其全部風采。因此,我為大家推薦這部《圖解山海經》,以對其進行體統而全面的詮釋。

《山海經》中的怪物是人類原始的圖騰崇拜?現代研究提出了反駁

該書採用全綵印刷,圖文結合,因而內容更容易被吸收。比起書面是全都是文字,閱讀起來不會枯燥。

另外本書採用線裝,不會掉頁。書籍打開後可以平鋪於眼前,也便於閱讀者養成正確的看書習慣,保護眼睛。

《山海經》中的怪物是人類原始的圖騰崇拜?現代研究提出了反駁

《山海經》作為上古三大奇書之一,深刻並鮮活地反映了上古時期的生活因素。而該《圖解山海經》只需要56元,可以說是物超所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