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李煜|三首词看他从亡国之君到词中之帝

现在我们说起中国文学,唐诗宋词如数家珍。但是在宋之前,词的地位并不高。甚至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柳永,所写的作品被广为流传,达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种地步,也会被人看不起。

说起词的发展,李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煜|三首词看他从亡国之君到词中之帝


王国维在《人家词话》里对李煜的评价极高,认为他奠定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开拓了词的境界。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这里说的“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说的是他在词上的变革。但这种变革的代价是他自己命运的惨烈转变。其实早期李煜的词和伶工之词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多了些帝王之家的贵气。

如早期的作品《玉楼春》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开,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词这种诗歌形式本来就是是配合宴会取乐而填写的歌诗,我们可以看到李煜的这首词并没有跳出词本来的范畴。写的就是宴会上的情境。在李煜的笔下,美人肌肤如雪,鱼贯而列,宴会上的笛声悠扬,舞姿婀娜,春风轻拂,香气馥郁,令人如痴如醉。

无论从内容还是技巧上,都没有太大的特色。

李煜|三首词看他从亡国之君到词中之帝


唯有词中结尾的一句,说宴会散后,千万不要点红烛,因为我要趁着清澈的月色踏马而归,真是写尽了这位帝王对美的极致追求。

《红楼梦》里有一回,写到中秋赏月,贾母也说了一番异曲同工的话。

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

贾母听笛,要远远传来,要隔水而至,真可谓听曲名家之风范。

李煜|三首词看他从亡国之君到词中之帝


他们对美都是极敏感的,追求也是极致的。

然而他们对悲剧的命运也是后知后觉的,贾母不知贾府之将倾,李煜不知国家将亡在旦夕。

正所谓“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当宋君杀到城下,李煜也未曾如梦初醒。亡国之际,繁华幻灭,他写下了自己最诚实的回忆。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李煜是南唐第三代君王,这时的王朝逐渐消磨了斗志,终日设宴畅饮,沉迷酒色。不是没有良臣,只是不被重用罢了。名画《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故事便是反映了这段历史。

韩熙载曾力劝李煜远离小人,挥兵北上。无奈李煜并不接受。于是韩熙载决定归隐幕后 ,从此假装沉迷酒色,不问国事。为求自保,不惜在家中通宵达旦地举行宴会,以混淆视听。

兵败后的李煜,不禁长叹“几曾识干戈”,囚禁于阶下,仓皇不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他,亡国时记得的竟是要与曾经心爱的宫娥垂泪告别。此时的他,似乎还没有感受到亡国的痛楚。

李煜|三首词看他从亡国之君到词中之帝


亡国后的李后主,作品突破了词本来的香艳,而是通过词把生命中的那种深沉的慨叹和幻灭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 历尽磨折。

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今语例袭陈言,但能转移耳。世称秦词“愁如海”为新奇,不知李国主已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以“江”为“海”尔。

王国维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李煜在这首词中直接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痛,毫无忌讳。当时,“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词句传开,赵光义听了十分恼怒,认为李煜是怀念故国,贼心不死,于是赐毒酒于他。

一代后主就此告别自己悲剧的一生。文学上留下了他最美的身影。

李煜|三首词看他从亡国之君到词中之帝


《人家词话》云: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