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中將軍銜相當於什麼官?

nicole4


中國中將是高級軍銜級別,與地方相比,高於省長,低於省委書記,相當於省級。中將按兵種不同分為:陸軍中將、海軍中將、空軍中將和武警中將。

1、陸軍中將是副戰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副戰區職包括軍委後勤保障部副部長、副政委,戰區副司令員、副政委及其他副戰區職軍官。此外,陸軍中將還是正戰區職和正軍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2、海軍中將為海軍副戰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正戰區職軍官和正軍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海軍正戰區職軍官和資深的海軍正軍職軍官,也可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

3、空軍中將為空軍副戰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正戰區職和正軍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空軍正戰區職軍官和資深的空軍正軍職軍官,也可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

4、武警中將是副戰區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武警中將還是武警正戰區職警官和正軍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摩卡東北虎3127


首先,中將軍銜對應軍官職務為戰區級副職或正職。所謂一銜對兩職。

其次,五十年代初,中央所設各東北局,西北局等各大局與各大軍區級別相對應,各大局所屬省級與軍級相對應,以此類推至縣對應團級,即常講的省軍級,縣團級。

第三,中央取消東北局等各大中央局後,所對應的各大軍區未取消,保留至今。但與地方對應的單位卻出現空缺,而省軍級仍相互對應。

第四,目前有關現實看。省軍區司令或政委兼任省委常委,其程序由省軍區所屬的上級大軍區級單位政治部向主管部門推薦,批准後即任職。軍隊軍官到地方任職的安排,依相關法律規定的職級,縣團級對應,省軍級對應。例如,前段時間,公安部原武警現役副軍級少將兩人,轉隸地方被任命為公安部副總警監,明確為副部長級。團級若是副團級轉業到地方,在部隊任職不滿3年的,安排為副處級四級調研員,己滿的安排為三級調研員,是正團的,任職不滿3年甜,安排為二級調研員,滿3年安排為一級調研員,當然,也可能安排為副處長,處長。都是直接帶編安排,不佔所到單位編制,餘類推。

第六,省委書記正常情況下,兼任省軍區的第一書記或第一政委,遇工作要向大區級單位報告。類推其他。

以上,僅參考。

第五,中將即是到大區職務。一般不再轉業,退役後,都到了幹休所。


桃花水巽


哨兵小虎第872條回答。

中將是低於上將,高於少將的一級將官軍銜,無論是在哪個國家都屬於高級軍官。


一、在中國。

①民國時期,國民黨的中將一般擔任軍長或整編師師長職務。比如張靈甫以及抗戰名將張自忠!


②新中國第一次授銜時,此時的軍銜更多的是對開國之前的功績進行評定,且一直到65年取消軍銜制前,並沒有將軍晉升。

1955年授銜時,共計授中將175名,其中正軍職最多,為96人,其餘為副軍至兵團職。

③1987年再次授銜時,中將軍銜已經成為副大軍區級的主用軍銜,同時為正大區和正軍職的輔助軍銜。通常授予軍區副司令、軍種副司令等相當職務。



④2019年12月以後,中央軍委決定在軍以上軍官實行軍銜制後,中將成了副大軍區職務的專屬軍銜,只能授予軍區副司令、軍種副司令等相當職務。


二、在俄羅斯。

俄羅斯目前的將官等級有四級,分別是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

其中將軍銜通常授予軍長、軍區軍種司令等職務。

三、在美國。

美軍目前的將官等級也分為四級,分別是上將、中將、少將和准將。

其中將軍銜通常授予軍種副司令、戰區副司令等職務。



四、在英國。

世界上英聯邦國家是最多的,使用英式軍銜的國家也是最多的。

在英式軍銜國家,將官以上軍銜通常分為五個等級分別是:元帥、上將、中將、少將和准將。

通常其准將授予旅長,少將授予師長,中將授予軍長或戰區軍種司令,上將授予軍種司令,而元帥通常授予擔任戰區司令和軍種司令以上職務的有功人員。



五、在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為數不多采用三三制軍銜的國家,其將軍分為三級,分別是將輔(少將)、將(中將)、幕僚長(上將)。也叫少將、中將和大將。

其中將軍銜則相當於軍種副職。


綜合各個國家的不同,中將是等同或介於軍長和軍種司令之間的一種職務軍銜。是高級軍官軍銜的一種!


哨兵小虎



1國軍的軍銜看上去是比較亂的,尤其是中將,跨度很大,但也有跡可循。北伐軍基本上軍長都是上將軍銜,師長就是中將。張發奎在從廣州出發時是中將師長,到升任軍長後就是上將了。後來銓敘軍銜,他也仍然是上將,只不過成了二級上將。

不過國軍的軍銜體系向來比較混亂,後來雖然分為職務軍銜和銓敘軍銜,上將比較嚴格了,但是中將還是比較亂的。最低到師長,最高到大戰區副職,都掛著中將軍銜到處跑。

相比之下,中央軍尤其是黃埔嫡系的將領軍銜還是比較嚴格的,一直到全國解放,雖然職務軍銜上胡宗南已經是西安綏靖公署主任了,夠上將的資格,黃埔三期的王耀武也是濟南綏靖公署主任,同樣夠上將資格了,但是銓敘軍銜還是中將,只不過是中將加上將銜。


王耀武是最為典型的一個。抗戰開始的時候,王耀武的職務是師長,軍銜是少將,升任七十四軍軍長後職務軍銜就是中將了,到擔任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後,如果按照抗戰初期的情況,就已經夠上將資格了,但是還是中將。

到一九四五年湘西會戰的時候,王耀武已經是第四方面軍總司令,就更加夠資格晉升上將了,但是他依然掛著中將軍銜,而且他的銓敘軍銜也仍然是少將,一直沒有動過。一直到會戰結束,才破例給他晉升了中將軍銜。

抗戰結束後,王耀武出任濟南綏靖公署主任,已經是大戰區正職,其實是可以晉升上將的,但是因為上將實行員額制,一個叫蘿蔔一個坑,前面的上將不退役或者死亡,他也升不上去。所以,他依然是中將,但是加上將銜。


王耀武,杜聿明和胡宗南是公認的在大陸時期黃埔系將領中獲得地位最高的三個人,杜聿明擔任了兩次剿總副總司令,還擔任過東北保安司令,實際負責東北戰場軍事,但是軍銜還是中將,所以他在東北要給他頭上放一個熊式輝,在徐州要給他頭上放一個劉峙。

這就是說,如果不考慮其它情況,比如地方軍閥資格之類的問題,那麼國軍中將對應的職務級別覆蓋面相當寬泛,最低到師長,最高到大軍區副職,都可以是中將。在解放戰爭中,黃埔系將領情況有所好轉,師長和軍長大多數都是少將了,中將沒那麼多了。

相比較之下,解放軍1955年授銜時對中將的資格要求就是擔任省軍級職務或者副兵團級,才能授予中將軍銜,所以師長最高基本上就是少將,中將則覆蓋面更寬一些,有大戰區副職中將,也有正軍級或者副軍級中將。所以出現了《亮劍》中孔捷說的情況,他是少將,他手下的兩個師長也是少將。


蕭武


1947年4月,與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搞不到一起的孫立人被免去新一軍軍長職務,轉任有職無權的東北保安副司令,幾個月後則乾脆被調離東北,轉赴南京出任“陸總”副總司令。

從名頭上來看,孫立人似乎連升了兩級。而此時的孫立人,無論是當軍長還是陸總的副總司令,實際軍銜並沒什麼變化,都是陸軍中將。

當時的國防部“陸總”總司令,正是二級上將顧祝同,國防部長白崇禧則剛晉銜一級上將兩年而已。

孫立人將軍與夫人

從顧祝同從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轉任陸軍總司令,以及繼他之後先後出任陸軍總司令的餘漢謀、張發奎的經歷來看,陸軍總司令部的級別大致與綏靖公署、“剿總”相當,總司令的軍銜通常為二級上將。

也就是說,身為陸軍中將的孫立人,做到的“陸總”副總已經是一箇中將所能做到的最高軍職。同理,杜聿明中將就任的東北及徐州“剿總”副總司令,也是身為陸軍中將的職務上限了。

另外,再結合範漢傑、鄭洞國、羅卓英等中將的實例,我們大概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國民黨的陸軍中將,在軍隊中的職務上限,就是“剿總”副總或者“陸總”副總了。

而大多數的中將,在一線部隊中往往作為兵團司令、軍長甚至師長存在:當軍長是標配,當師長算高配,能當上兵團司令已經是燒了高香的幸運了。

鄭洞國將軍

前面說的陸軍中將在一線部隊中所對應的職務,下面我們再說說在行政系統、特務系統中將能混到什麼職位。

抗戰期間,戰區司令長官通常會兼任轄區最大省份的省主席,比如陳誠兼任湖北省主席,薛嶽兼任湖南省主席,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曾兼任河南省主席,第十戰區司令長官李品仙則兼任安徽省主席等等。

也就是說,兼任省主席的職業軍人,軍銜至少要為中將加上將。

這也意味著,至少在抗戰時期,身為陸軍中將的職業軍人,所能擔任的最高行政職務,不會高於副省,這也是上限了。

至於抗戰後王耀武中將出任山東省主席,已經算是個案中的個案,特例中的特例了,畢竟王耀武堪稱國民黨軍中的翹楚人物了。

王耀武

我們再以戴笠、沈醉為例來討論一下,中將在特務系統的職務。理論上說,軍統內部最高的銓敘軍銜僅為少將而已,戴笠在死後才被追贈陸軍中將。

由於軍統、保密局軍銜有著不成文的規則,因此先後出任軍統局總務處處長、保密局雲南站站長的沈醉,軍銜都是少將。

沈醉的晉升為陸軍中將,則不是在特務系統裡,而是在遊擊司令的職位上方才被稱為中將,也就是職務軍銜:中將遊擊司令。

沈醉

綜合而言,國民黨軍的中將,混的最好有當陸軍總司令的(如關麟徵),有當省主席的,能當上剿總副總基本已經算是觸到天花板了。

而中將的職務下限,也就是師長了,中位數的大部分中將一般說來對應的就是軍一級職務。



司馬砸光


1943年常德會戰時期,王耀武已經晉升第29集團軍副總司令兼74軍軍長,陸軍中將銜。而該軍時任副軍長李天霞、剛剛調走的副軍長施中誠,乃至於死守常德的第57師師長餘程萬,也都是掛二顆星的中將軍銜,從集團軍到軍再到師級,大家一邊齊,亂不亂?

(王耀武劇照)

說亂確實亂,抗戰時期的職務軍銜確有氾濫之勢,主要原因在於國民政府停止了“銓敘軍銜”的晉級,而戰時部隊又嚴重擴編,所以只需要軍事委員會的一張任職令,連職務帶軍銜一起就給升了。孫立人和廖耀湘在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時都是少將師長,一年後雙雙晉中將師長,廖耀湘還是黃埔六期的小弟呢。

說亂也不亂,抗戰時期的師長、軍長、集團軍總司令乃至於戰區副職,都可以是中將軍銜,因為一級和二級上將名額是有限制的,否則也不會出來“中將加上將銜”。通常來說,師長一般為少將銜,但其中資歷深厚的必然也混到了中將,比如餘程萬那是黃埔一期生,只不過是仕途被耽擱了而已。

(李玉堂劇照)

當時的戰區正職基本為上將銜,比如薛嶽、陳誠、顧祝同、衛立煌、李宗仁等一票戰區司令長官,要麼一級上將要麼二級上將。而師級的適配軍銜為少將,那麼軍長、集團軍司令、戰區副司令長官或參謀長等職務,當然只能擠成一堆大家都掛中將銜,這是由實際情況決定的。

要注意軍銜和職務只是大致配套,而不是百分之百完全對應的,所以第一個結論就是:中將大多應為軍長、集團軍正副總司令、戰區副司令長官。既然如此就不能抬槓,由於資歷或者雜牌、暫編部隊等各種原因,也會出現少將軍長的情況,但集團軍主官一級確實為必為中將。

(邱清泉)

比如王耀武一年後連升第24集團軍總司令、第四方面軍司令官,卻一直掛著中將銜,就是因為畢竟是黃埔三期,同時也觸到了晉升上將的天花板。他一直到濟南戰役兵敗被俘,也沒來得及晉級,因為黃埔一期的杜聿明、宋希濂、範漢傑、鄭洞國等一批戰區副職,1948年的當時也僅僅是中將而已,所以王耀武虧在了資歷上。

搞懂了抗戰時期的軍銜情況,那麼解放戰爭期間就容易理解了,在短暫改制的1946到1947年,由步兵軍長縮編的“整編師長”、集團軍總司令縮編的“綏靖區司令”或者“整編軍長”,基本都是中將軍銜。例外的當然也有,比如整編第一師之整1旅旅長黃正誠就是中將,但畢竟是極少數,步兵師長縮編的“整編旅長”適配軍銜應該為少將。

(杜聿明)

1948年5月以後番號全部恢復,不再有整編師和整編旅、整編軍的建制,因此軍長、兵團司令、“剿總”副總司令等職務,基本為中將軍銜。所以你會發現,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第二兵團司令邱清泉、第74軍軍長邱維達坐在一起時,都是掛兩顆星的陸軍中將,只有師級基本才是少將。

這個問題其實還涉及“職務軍銜”和“銓敘軍銜”未必一致的問題,可以參看筆者之前的專答。而侵華日軍中將的適配職務比較簡單,多為師團長、軍司令官和方面軍司令官,下面的旅團長為少將,上面的總軍則為大將,所以之間的三個職務就設置為中將(少有大將,比如岡村寧次在華北方面軍時期)。

(岡村寧次任軍司令官劇照)

我軍是1955年首次授銜,按照當時的規定,中將軍銜屬於行政六級,享受部長級待遇,並且中將以上就是高級將領,可以配備警衛秘書和相關勤務人員,其適配職務是:副兵團級、準兵團級和少數的軍級(資歷較深者),但主要還是集中在兵團副司令、副政委、參謀長等職務上,兵團司令員和政委也有少數是中將,比如王近山等。

到如今,集團軍級一般為少將銜,那麼中將多為戰區副職、戰區軍種司令員等,就不展開介紹了。

(羅卓英劇照)


度度狼gg


每個省都省委常委中都有一個省級軍區的司令或政委一半都是少將,所以少將是副部級


手機用戶52251111205


少將是省部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