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體檢出幽門螺桿菌抗體陽性++,該怎麼調理?

粉嘟嘟


現在很多的體檢項目裡,會抽血進行幽門螺桿菌抗體的檢查,體檢發現幽門螺桿菌抗體陽性,應該怎麼辦呢?一定要進行根除治療嗎?生活上又應該注意什麼?

首先從檢查診斷來說,幽門螺桿菌抗體的陽性結果,只能證明你的身體曾經感染過幽門螺桿菌,而不能夠代表你身體的現在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有朋友會問:我又沒做過根除治療,感染的幽門螺桿菌還能自己沒了不成?實際上,研究發現,大約有10%左右的兒童期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會在不治療的情況下轉為陰性;而對於成人是否有轉陰者,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統計數據。因此,如果發現幽門螺桿菌抗體陽性,也不要驚慌,更不要急著吃藥,不妨再去做一個呼氣試驗檢查,C14或C13都可以,如果呼氣檢查發現您幽門螺桿菌感染是陰性,那麼恭喜您,您雖然有抗體,但實際上並不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如果呼氣檢測確認是有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問題,再考慮如何調理也不遲。

網上的絕大多數文章都強調幽門螺桿菌的危害性,於是很多不明所以的朋友,一旦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就與自己會得胃癌,胃潰瘍掛上了鉤,不管有沒有相關的問題,就要急著去根治它,科普做的越來越多,現在卻越來越想為大家強調正確客觀的去看待這個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問題,而不是如何根治的問題。

我國的幽門螺桿菌成人感染率在50%左右。是不是這50%的成年人,都要去根除治療呢?首先糾正一個錯誤認知:幽門螺桿菌感染,並不是一定會導致胃部的疾病問題,更不是與胃癌的發生有必然的聯繫。實際上,僅有百分之十幾左右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會發展為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問題,還有大多數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沒有胃部的相關疾病症狀,對於這樣的朋友,不妨先不要急著去服藥根治幽門螺桿菌。

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了,不管是不是有根除的適應症,就急著去找醫生開藥根治,吃完一個療程下來,隔一個月去複查,轉成陰性,很開心啊!過了幾個月,又去查體,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又回來了,還再做根治嗎?二次三次根治後,還要重複根治嗎?陷入這樣的一個根治-重複感染-再次根治的循環裡,真的不是什麼好事情。

對於沒有胃部相關疾患問題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建議不妨先從生活調理方面入手,對於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的生活調理,我們給出2個方面的建議——

1. 注意胃部的調養和保護。胃部疾病的發生,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一個重要風險因素,但絕不是唯一的風險因素,菸酒刺激,暴飲暴食,熬夜,不規律飲食,長期緊張焦慮情緒影響等等,都是對胃部健康造成損傷的不利因素,既然幽門螺桿菌感染還未造成胃部疾患問題,不妨先從其他方面減少傷胃的壞習慣,戒菸酒,保持良好作息,規律飲食和健康飲食,克服不良情緒,保持平和心態,做好腸胃的養護,有時候比反覆吃藥根治幽門螺桿菌要靠譜的多。

2. 注意衛生,避免交叉傳染。很多朋友之所以沒有症狀也想進行根治,就是怕傳給加入或孩子,但實際上,只要能夠做到良好衛生的飲食習慣,通常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幾率也會大大減少。

不管是已經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朋友,還是已經根治成功的朋友,還是沒感染過幽門螺桿菌的朋友,都應該注意避免幽門螺桿菌的交叉傳染。之所以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低於我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除了飲食習慣上的差異以外,衛生條件好也是其優勢之一。重要的幾點:注意飲食衛生,注意飯前便後好好洗手,聚餐使用公筷,家人之間餐具分別使用,定期進行蒸煮消毒,避免口對口對小兒餵食,避免飲用生水以及不潔的水源等,都是避免幽門螺桿菌交叉感染的重要方面。

說了這麼多,最後還是要總結一下,幽門螺桿菌感染如果存在確實需要根除的適應症,如消化道潰瘍,MALT淋巴瘤等問題,為了避免疾病的進一步進展,該根治時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根治,根治成功後也要注意避免重複感染。而對於無症狀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從生活上進行調理,養護好胃部,同時避免幽門螺桿菌的傳播傳染,是更重要的事。


李藥師談健康


小克認為如果是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但是沒有任何的臨床表現,沒有反酸、燒心、噁心、噯氣、消化不良、上腹部飽脹不適等症狀出現的話,是不需要進行藥物治療的,也就是沒有必要去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但是這類人群需要注意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1.不吸菸飲酒。

2.避免辛辣刺激飲食,不吃過熱、過生冷的食物,不吃燻烤和油炸類的食物。

3.養成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按時吃飯,不暴飲暴食,不節食。


4.對餐具做好定期的消毒,做到一人一餐具,不隨意夾菜,不給嬰幼兒用嘴餵飯。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上幾點,就算是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但是沒有症狀的患者,是完全沒有必要服用藥物的,更沒有必要去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

但是對於幽門螺桿菌感染並且是由症狀的患者,尤其是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需要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常用的方案是四聯藥物療法,主要由兩種抗生素+一種胃黏膜保護劑+一種質子泵抑制劑構成。



以上就是小克的觀點,歡迎各位提問和補充,關注小克,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小克大夫


先說結論:如果查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是否除菌,並要注意飲食和防止傳染他人。

這麼說可能會讓大家覺得我說的是廢話,那麼接下來咱們就好好聊聊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策略吧。


幽門螺旋桿菌

雖然幽門螺旋桿菌(Hp)已經被很多人科普過了,不過為了我們內容的連貫性和完整性,我還是在進入正題前再跟大家叨咕一遍Hp是怎麼回事,都有哪些危害。

Hp是一種定植在人體胃部的螺旋形、微厭氧菌。業內普遍認為胃癌的發生與Hp的存在關係密切,在2017年Hp被世界衛生組織(WTO)列為一類致癌物,是危害人身體健康的致病因素之一。有大量文獻報道Hp除了與胃癌有所聯繫外,還與胃潰瘍、萎縮性胃炎和其他胃部疾病有關。

此外,Hp感染所致的胃炎也在《Hp胃炎京都共識報告》中被認定為傳染性疾病,Hp不光會引起攜帶者自己的相關症狀和風險,同時也可根據“口-口”傳播,讓其他人染病。因此Hp作為“害群之馬”被大家廣為唾棄。

但是經過專家的多年研究發現,Hp感染後對人體也不是百害而無一利,有文獻表示Hp感染可預防兒童哮喘的發生,也可以對反流性食管炎有防護的作用。所以正如開頭的結論那樣,目前業內也出現了不能無差別Hp的聲音,要根據患者實際的情況做決定。


哪些人需要根除Hp

在查出有Hp感染後,醫生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去考慮是否建議患者根除Hp。當患者符合如下情況時,應該積極根除Hp:

1. 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MALT淋巴瘤等存在胃部器質性疾病的患者;2. 胃癌、胃術後或有相關家族史的人;3. 計劃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等)或非甾體抗炎藥(阿司匹林等)的人。

而無症狀的普通人,尤其是小兒和老人,則暫時沒有根除Hp的必要。


根除Hp的決策是如何決定的

給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這些人需要馬上除掉Hp。實際上不只是患者,就連各路的學者目前對於根除Hp都有爭議。就像是上面提到的Hp相關內容,Hp對於人類來說有利也有弊,所以治療的決策就要看此時此刻根除Hp對患者是否利大於弊。


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沒有任何身體的不適,也沒有相關胃病的家族史,那麼此時根除Hp顯然是草木皆兵,小題大做。哪怕不考慮前面提到的Hp對人體的一些益處,單就從抗生素使用的角度來說我們也應該避免濫用(根除Hp需要用到兩種抗生素)。此外在根除Hp的時候需要用到的膠體果膠鉍也會引起部分患者的不適,因此這種情況下就沒有根除Hp的必要。

而如果此時感染Hp的人同時伴有胃部相關的疾病或有胃癌家族遺傳史,那麼就一定要找時間及早地清除Hp。因為這類患者如不根除Hp,那麼未來因受到HP的侵擾而引起更嚴重的疾病或後果的幾率會大大升高。而跟上述的益處與這種Hp帶來的損害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除了根除Hp,還應該注意些什麼

既然提到Hp所致胃炎是傳染性疾病,那麼如果我們感染了Hp後也要考慮在根除之前防止傳播他人,比如用餐做到分餐制,不給嬰兒口對口餵食等。

此外,也有一些關於Hp感染後的飲食注意事項,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Hp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文獻中提到的茶葉、大蒜和維生素C都是值得推薦的Hp感染後飲食。

綜上,體檢查出Hp感染不必慌張,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後選擇合適的策略即可。我們的目的是既不要無端的破壞體內的菌群平衡,也要防患於未然,防止嚴重的疾病發生。

希望此文能夠讓還在擔心Hp陽性的朋友們寬心一些,調節好心態,與醫生配合一同保障自己的身體健康。


(End)

如果有幫助記得關注五號醫生,在這裡將得到有深度、有數據的醫學健康科普,同時歡迎私信諮詢,有問必答。


五號醫生吳昊


怎麼老提幽門螺桿菌的危害性,知識更新醫生要跟上、讀者也要注意醫學知識的新進展,老是抄來抄去,讓七億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整天憂心重重,人嚇人嚇死人,醫生再嚇唬病人不是無知就是缺少道德觀。儘管學術上可以存在分歧但不能固執己見,可能張澍田教授的最新關於如何正確對待幽門螺桿菌的講話會使一大批幽門螺桿菌專家“失業”,但我還是要再次轉載,直到醫生的觀念轉變過來。

2018年6月15日一17日,“第十五屆北京國際消化疾病論壇”在北京召開。本屆大會主席、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執行院長張澍田教授在胃腸肝膽內外科聯合論壇中,做了一場關於“是否所有幽門螺桿菌(Hp)感染者都應該接受根除治療?”的報告,引發廣泛熱議,現整理如下。

張澍田教授

2014年《幽門螺桿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識》推薦,“除非有抗衡因素,否則所有Hp感染者都應該接受根除治療”,但目前尚未得到國內學者一致認同,主要因為存在以下幾點爭議。

1.胃癌是飲食、宿主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Hp可能只是眾多幫兇之一

在發展中國家,約80%的人攜帶幽門螺桿菌。在這些攜帶者中,僅1%-10%發生消化性潰瘍,僅有0.1%-3%發生胃癌。在印度、泰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幽門螺桿菌的攜帶率非常高,但這些國家的胃癌發生率卻很低。

有meta分析顯示,在無症狀人群中根除Hp預防胃癌證據不足(BMJ 2014,348:g3174;Cochrane Database Dyst Rev 2015 Jul 22,(7):CD005583)。而在胃癌高發區無症狀人群中根除Hp,每15人僅可獲益1人。

胃癌是飲食、宿主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年齡>55歲、男性患病率為女性2倍、基因、家族史、種族、肥胖、吸菸、Hp感染等),Hp可能只是眾多幫兇之一。

2.Hp是胃微生物群中的一員,菌群失調可能與胃癌發生相關

胃內有100多種細菌構成的細菌群落,共同影響胃內生態平衡,並可能在疾病進展中起重要作用[Gut Microbes 2013,4(6)505-31]。2017年發表在《Gut》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與胃炎患者相比,胃癌患者的胃部菌群多樣性降低,螺桿菌屬丰度降低,其他細菌屬的丰度增加。多項研究表明,菌群失調可能與胃癌發生相關。

3.Hp感染率已呈下降趨勢

隨著生活水平、住房條件、供水衛生、教育水平等的改善,美國、日本以及中國等國家的Hp感染率正在下降。

4.幽門螺桿菌的“默默奉獻”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了幽門螺桿菌對人體可能存在的保護作用(更不容易患上過敏,降低哮喘的發病風險,降低溼疹的發生率,可能預防炎症性腸病的發生,Hp感染率與肥胖及超重比例呈現負相關等)

5.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潛在問題

一些研究還反映了根除幽門螺桿菌後會出現的問題:

①更容易患上胃食管返流病以及相關併發症,例如巴雷特食管和食管腺癌;

②腸道菌群比例變可能對健康產生長期影響;

③使用抗生素會增加耐藥性細菌產生的風險,尤其是在我國抗生素濫用問題較嚴重的情況下,更是要對此引起注意。

總結

  • Hp需要重新再認識
  • 經濟水平的發展,公共衛生水平的提高,是根除Hp的重要措施
  •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Hp的神奇面紗會被一步步揭

  • 以下是我在去年8月29日今日頭條回答讀者問題時寫的:

  • 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的前奏嗎?
  • 我想說點真話

    幽門螺旋桿菌一萎縮性胃炎一腸化一胃癌,這是真的嗎?十年來這個既念一直被過分宣染,甚至不少醫生仍深信不疑,Hp陽性感染者真的會癌變嗎?既然又提出這個問題,我仍要強調以下幾點:

    1.幽門螺桿菌中國人群陽性感染率達到60%-70%

    2.因此胃癌病人幽門螺桿菌檢出率高下足為奇。

    3.幽門螺桿菌感染無論三聯或四聯治療後仍然有極高的複發率,這不僅與我們飲食方式習慣有密切關係,也與個體差異有關。配偶殺滅復發再殺滅仍然復發,但共同生活幾十年的配偶始終陰性不感染。

    4.現在胃癌發病率越來越低腸癌發病率卻在不斷提高。更多醫生(尤其是消化內鏡醫生)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十二指腸潰瘍相關性更密切。

    5.胃粘膜腸化是種老化是表現,尤其小腸腸化不會癌變,大腸腸化應每年複查胃鏡,也是決不是胃癌前期病變,但是活檢的病理報告是重度不典型增生就要當心了,50%以上會癌變,也有人認為是癌前變期,出現重度不典型增生那你至少每半年複查胃鏡,2-3年後可以每1-2年做一次胃鏡檢查。有些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病例可能會逆轉或消失,即使那樣仍應每1-2年胃鏡複查,仔細一點可每月做一次簡單的大便隱血檢查,這往往是消化道癌症的最早表現。

    知識更新是每個醫生必須重視的,只有不斷用心、、用腦從不同的患者身上及國內外學術上的新進展才會不斷更新以往的知識。因為今天最新的永遠是明天最舊的。

    創建於2017.8.29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到底多久可以引起癌變?癌變率有多高?
    我有靠譜回答

    創建於2017.8.28


我想說點真話


幽門螺桿菌

一、生物學特性

幽門螺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菌體主要為彎曲成弧形、螺旋狀、U形等形態,本菌是微需氧菌、營養要求高,須在含血液或血清等培養基上生長,在5% O2、10% CO2、85% N2混合氣體的環境中生長良好。


最適生長溫度為37℃,最佳pH6~8。 幽門螺桿菌在人群中的感染非常普遍。在發展中國家,10歲前兒童的感染率已達70%~90%;成人感達50%以上。幽門螺桿菌也是我國感染率最高的一種病原體,與慢性胃炎、胃炎和十二指腸潰病密切相關,在胃炎、胃潰瘍患者的胃黏膜活檢標本中,幽門螺桿菌的檢出率高達80%~100%。


長期地慢性感染幽門螺桿菌可能會導致萎縮性胃炎、異型增生,最終可導致胃癌。根除胃內幽門螺旋桿菌,可使胃癌前病變及胃癌的風險大大降低。幽門螺旋桿菌非常頑固,一旦感染,除非用正規的治療方案,否則自愈率接近於零。

二、傳播途徑

幽門螺桿菌的傳染源主要是人,傳播途徑主要是糞-口途徑。幽門螺桿菌的傳染性很強,可通過手、不潔食物、不潔餐具、糞便等途徑傳染,所以,日常飲食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預防感染。


2、營養調理

(1)限制多渣食物 應避免吃油煎、油炸食物及含粗纖維較多的芹菜、韭菜、豆芽等各種粗糧。這些食物不易消化,並且還會引起胃液大量分泌,加重胃的負擔。

(2)禁吃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肉湯、生蔥、咖啡、酒、濃茶等,此外,應避免過甜、過酸、過鹹、過熱、生、冷、硬等食物。甜食可增加胃酸分泌,刺激潰瘍面加重病情;過熱食物刺激潰瘍面,可使潰瘍面血管擴張而引起出血;辛辣食物刺激漬瘍面,使胃酸分泌增加;過冷、過硬食物不易消化,可加重病情。此外,潰瘍病人還應戒菸,菸草中的尼古丁能改變胃液的酸鹼度,擾亂胃幽門正常活動

(3)應選用易消化優質蛋白質(最好是大豆分離蛋白)和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如豆漿、雞蛋、豆腐和豆製品,富含維生素A、B、C的新鮮有機蔬菜和水果。維生素A、B族有利於黏膜的修復,同時維生素C可促使抗體的生成,增強免疫力。

關注健康,珍愛生命!

水平有限,如有不當,請多多指教!

原創不易,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桃之吻


可以試試澳洲進口的NC養胃粉,它的專屬薑黃素配方不僅可以緩解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痛等大部分的胃部不適症狀,長期喝對抑制幽門螺桿菌也很有幫助。


很酷先生


問診醫主。


我與孩子共成長


我體檢HP陽性,吃國產麗珠三聯,複檢依舊陽性,國產藥易復發,要連續吃半個月,不能中斷,不能吃辣,不能喝酒。現在改吃鬼子藥,據說吃了之後不復發,正在吃,一個療程7天,一盒就可以,期待效果。





佛山冇影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