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氏族之根--蔣氏起源

氏族之根--蔣氏起源


蔣姓 拼音:jiǎng xìng,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3位。在2013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42位。當今人口大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48%,總人口大約有632萬。


蔣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伯齡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左傳》、《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記載,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姬伯齡,被周公封在蔣邑(今河南尉氏西部),姬伯齡在周康王姬釗執政時期(公元前1046年)以地為名建立了蔣國,成為西周王朝的一個小諸侯國,史稱其為蔣伯齡。

  到周宣王姬靜(姬靖)執政時期(公元前827~前784年),為了強化對淮河中上游地區的控制,周王室將姬姓蔣國遷至淮河中上游(今河南信陽淮濱),後又繼續南遷至淮河南岸。

  春秋中期的周襄王姬鄭二十年(晉惠公姬夷吾十九年,楚成王羋頵四十年,公元前632年)農曆4月,晉、楚兩國之間爆發了著名的“城濮之戰”,楚軍大敗,北上爭霸的進程受挫,遂掉頭東向,在陸續伐滅了一些淮河流域的小諸侯國,以此來恢復和培植楚國的國力。

  蔣國,即在立國第四百三十年的周頃王姬壬臣二年(晉靈公姬夷皋四年,楚穆王熊商臣九年,公元前617年),被楚國所滅。滅了蔣國後,楚穆王在其地設置了期思縣(今湖北黃岡黃州),後來還成為楚國一代名相孫叔敖的封邑。

  蔣國滅亡之後,姬伯齡的後裔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氏,稱蔣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蔣氏正宗。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記載:“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期思縣。”期思縣因期思公復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濱縣城東南十三公里的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時期楚國滅蔣國後所置,屬於古汝南郡,魏、晉兩朝時期改屬弋陽郡。

  蔣氏族人大多尊奉姬伯齡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源於古越族,出自秦、漢朝時期南越國俚族,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南越國,亦稱趙朝、前趙朝,是漢高祖劉邦四年~漢武帝劉徹元鼎五年(公元前203~前111年)存在於嶺南地區漢朝境內的割據政權,國都位於番禺(今廣東廣州),其國疆域包括今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地區,以及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一小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

  南越國是秦朝滅亡後,由南海郡尉趙佗於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起兵兼併了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的。

  趙佗,是中國歷史上以中原文化開發嶺南地區的第一人,他在漢高祖四年創立了“東西萬餘里”的南越國,以後“趙佗歸漢”,嶺南正式列人中國統一的版圖。毛澤東曾經說過:“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

  趙佗是河北真定人(今河北正定),十九歲獲賜護駕御劍隨秦始皇出巡。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趙佗被封副帥,隨主帥任囂率領五十萬秦軍征戰嶺南。到漢高祖四年,任囂病逝,趙佗掌權後正式創立了南越國,自號“南越武帝”。

  趙佗非常重視在嶺南地區傳入中原漢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並融合越地社會,使嶺南生產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創下歷史偉業,成為一代偉人。從任囂、趙佗開始,嶺南有了人類文明的標誌——城堡和文字,隨著冶鐵業的發展,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嶺南地區在歷史上有許多讚頌趙佗的詩篇,表明了世人對他的崇敬和懷念。

  但趙佗在強化嶺南地區文化教育發展的同時,亦強行壓抑地方原始文化,推行半奴隸半封建的自主文化,嚴令當地各民族“諸部以中原姓氏稱之”,即在各古越民族中強行賜予漢姓,除了趙姓以外,將中原三十八大族漢姓為各部族人姓氏,“違者滅遷為奴”。

在此過程中,南越(古越)民族被分改為史氏、揭陽氏、須氏、都氏、區氏、歐氏、甌氏、居氏、畢氏、黃氏、徵氏、朱氏、詩氏、番氏、範氏、盧氏、阮氏、張氏、滕氏、岑氏、王氏、周氏、李氏、莫氏、並氏、洗氏、馮氏、鍾氏、蔣氏、虞氏、杜氏、龐氏、梁氏、羅氏、陳氏、寧氏、何氏、陸氏等。其中的古越俚族(今黎族、壯族的先民),不管原來有無姓氏、姓氏是什麼,皆被強改為漢姓蔣氏,世代相傳至今。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漢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南越國曾先後兩次臣屬於西漢王朝,成為西漢的“外臣”。又於呂后執政初期(公元前183年)、漢武帝劉徹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兩次抗衡西漢王朝。

  到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反叛,殺第四代南越王趙興、樛太后和漢朝使者,扶持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與西漢王朝對抗,漢、越之間爆發戰爭。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越國被漢武帝於以海陸兩軍夾擊所滅。南越國在中國歷史上共存在九十三年,歷五代君主。

  第三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建州女真蔣佳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蔣佳氏,滿語為Giya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蓋州(今遼寧蓋州),後多冠漢姓為蔣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今蒙古族、回族、拉祜族、保安族、布朗族、苗族、瑤族、傣族、土家族、壯族、羌族、苦聰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蔣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蔣伯齡(姬伯齡)。


蔣姓各支始祖

  蔣 輝:明時自句容蔣崗遷居鎮壓江南門城內。丹徒蔣氏始祖。

  蔣朝萬、蔣寧亞:唐天覆間遷巴陵黃龍山,傳十一世至寧亞,遂家東陵。

  蔣 鐸、蔣 澤:守末初自台州遷居東陽懷德鄉高沙,再遷上泉,鐸十三世孫澤,遷居永康孝義鄉呂山塔,為本支始遷祖。大山塔蔣氏始祖。

  蔣千一:南宋末自東陽橫城遷居永康西源。永康蔣氏始祖。

  蔣 建:漢時自安陽遷居全州洮陽梅潭,子孫散居永州、桂州之間。梅潭蔣氏始祖。

  蔣應科、蔣應第:明末自如牟遷居江陰大橋墩鎮壓塘坊圩。香山蔣氏始祖。

  蔣九成:南宋時自江陰遷居劉莊,子孫分居赤岸、長壽、湖塘、陳巷施村、黃土塘等處。劉莊蔣氏始祖。

  蔣之義、蔣濟時:北宋中葉自宜興遷居江陰城。蔣濟時在明中葉自邑城遷居蔡涇南閘。澄江南閘蔣氏始祖。

  蔣榮九:五代時自潭州圳上遷安化常豐。

  蔣 堂、蔣 晉:宋仁宗時名臣,自宜興隔湖西遷居吳縣杉瀆橋西侍其巷,傳至十三世孫晉,贅於辛村灣殷氏,子孫徙其姓十有餘世。

  蔣 光、蔣仁杰:五代末自常州遷居鄞縣採蓮橋,蔣仁杰維蔣光十三世孫,自奉化清修嶺遷居本邑武嶺。武嶺蔣氏始祖。

  蔣(小二十):小二十,南宋初自蘇州大片灘遷居奉化三江霞浦。霞浦蔣氏始祖。

  蔣添倫、蔣通一、蔣逵二:始遷祖:蔣添倫,宋末自家興遷居武進新安鄉,至四世孫通一、逵二分為大房兩系。新安蔣氏始祖。

  蔣 霸、蔣 禮:五代時自台州遷居縉雲徐家畈,裔孫禮遷居永康西烈橋,信遷居武義東內白橋。

  蔣忠祚、蔣 旭:蔣澄裔孫,元時遷居浦墅,蔣旭維蔣忠祚曾孫,明時自浦墅遷居西餘。西餘蔣氏始祖。

  蔣宜行:元末遷居宜興隔西安東里後堰巷。後賢支蔣氏始祖。

  蔣慶宜:元末自宜興遷居湖濱雙橋。雙橋墩蔣氏始祖。

  蔣幼朗:宋鹹平間遷至石潤橋。潤橋蔣氏始祖。

  蔣 慶、蔣 毅、蔣 榮:南宋末自宜興遷居淞江黃噴灣,二世祖蔣毅轉徙上海浦南十六保,至四世祖榮,於明初再遷浦北二十一保寶湖。南匯蔣氏始祖。

  蔣敊廉:南宋初自會稽橫山遷居浦陽官巖。浦陽高園蔣氏始祖。

  蔣 興、蔣雲鳳:南宋初官臨安府儒學提舉,遂家錢塘,後遷海寧鹽官城北光亭橋墩西,蔣雲鳳維蔣興十七世孫,清康熙間行硤石鎮。硤石蔣氏始祖。

  蔣文舉:明初自鳳陽竹林灣遷居常州火田坪。

  蔣 俊:南宋理宗時自三衢龍邱西垣遷居遂安揮揚。三徑蔣氏始祖。

  蔣 逵:宋末自宜興遷居遂安山灣。遂安山灣蔣氏始祖。

  蔣延徽:唐末吳王楊行密婿,官信州刺史,遂家州之永豐永平鄉巖後。豐溪巖後蔣氏始祖。

  蔣 貳、蔣子才:北宋初自金華石室遷居龍邱芥嶺,五世祖子才,南宋初自芥嶺遷居龍邱太平鄉蘭源蔣嶺。上蔣蔣氏始祖。

  蔣命三:字益恭,一字益賓邑庠生治,經生卒無考,娶吳氏常州。女生卒無考合葬懷南鄉洗白蕩當字呈地主穴乙山辛向。了一秉中女一適宜興儲宋紹熙癸丑進士,官鹽察御史諱教十三世孫成化辛丑進士官刑部員外郎,諱材元孫邑附生諱雲屬孫太學生崇源,是為遷常始祖有紀略。江蘇蔣氏始祖。

  蔣 潣:陵公長子,字的泉,配朱氏,繼配趙氏,子二:蔣承、蔣文,生卒失考。葬菊花山枝。元配繼配祔。江蘇京江蔣氏始祖。

  蔣應科:字東泉,鄉飲大賓勤儉持家謙卑接物遷居卜宅建宇開基,生於明隆慶二年戊辰,卒於崇禎皇帝十六年癸未,壽七十六,配黃氏,生於明隆慶三年已巳,卒於清順治二年乙酉,壽七十七,合葬箱子二圩三十一號田丙。子二:蔣玉芝、蔣玉蘭。公先世徙居如明季復遷江陰大橋鎮之塘坊圩為香山支祖。江蘇香山蔣氏始祖。

  蔣 恭、蔣陳宗:任台州刺史配鄭氏封化源郡君。會稽蔣氏一世祖:蔣陳宗,行宗七,配駱氏,由諸暨七里遷居會稽山賢妵名村遂為蔣村始遷之祖焉。浙江蔣氏始祖。

  蔣九成:文藻公長子,字君韶,行七十二,居圖莊為劉莊之始祖,生於宋高宗紹興十九年已巳卒於嘉定十六年癸未配石塘橋胡公常女,生子四:蔣永恭、蔣永良、蔣永謙、蔣永讓,葬於劉莊有傅按九成公在大宗為九十四世孫龍橋公纂修明譜以七十二府包天麟作七十二府君薄雲公諱九成懷宋元舊譜合今,自九成公至重文公之三世有舊譜可籍則遵舊譜而福八以下悉從明譜修焉。浙江紹興劉莊蔣氏始祖。


遷徙分佈

  蔣氏是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42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632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8%左右。

  蔣氏源於北,而盛於南,成為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河南為蔣氏的最初發祥地。

  先秦朝期,蔣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內發展繁衍。自楚國滅蔣國後,蔣氏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遷。其中,有一支首先於漢朝已遷居陝西省境內,又一支於東漢時期遷往山東的東萊郡。另一支於南朝後宋時期遷往義陽郡羨縣(今江蘇羨縣)。

  秦、漢之際,有蔣氏西遷入陝西,東遷入山東,其中在山東博興、壽光的蔣氏繁衍的最為旺盛,故蔣氏世代有以“樂安”為堂號的習俗。

  蔣氏南遷比其他姓氏族群都要早,始於漢朝。東漢建武年間,逡道侯蔣橫遭讒害,其九子避難四方,光武帝醒悟後,九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潁、會稽侯鄭、臨蘇侯浙、臨湖侯曜、浦亭侯巡、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九江(今江西九江)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蘇宜興)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多數散居於中國南方的江蘇、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並且成為當地的開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蔣氏活動範圍大大增加。東漢末年,有一支從河南遷往山東東萊郡,三國時曹魏的蔣濟即其後裔。此期有蔣休(西漢名臣蔣翊之十世孫)自樂安遷義陽羨縣(今江蘇宜興),其子孫有遷浙江奉化之三嶺。據考證,天下無二蔣,蔣氏中國人本出自於一家。漢朝以後的蔣氏,大都出自江蘇的宜興,其始祖為函亭侯蔣澄,後來中國的蔣氏人家,絕大部分都是從宜興繁衍出來的。

  唐朝初期,陳元光入閩開漳,有蔣氏將佐隨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蔣氏移居浙江奉化。

  五代時期,蔣翊的後人蔣顯,出任四明監鹽官,住在寧波城內的採蓮橋,其後代文人蔚起,成為甬上望族。

  宋朝以後,福建、廣東蔣氏已盛,元季,仕傑公(宋神宗金紫光祿大夫蔣浚明之裔)始遷奉化武嶺禽孝鄉(今浙江奉化溪口鎮),此即蔣中正之先祖。

  明清之際,有閩粵蔣氏移居海外。1949年,蔣中正政權敗居臺灣省,蔣氏族人大批隨往。

  蔣氏進入臺灣省的最早者,是明朝末期跟隨鄭成功收復臺灣省的蔣毅庵,之後福建泉州等地的蔣氏又有一些人徙居,有的又進而遠播海外。

  如今,蔣氏族人已廣佈天下,尤以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蔣氏約佔全國蔣氏人口的60%左右。


字輩排行

浙江奉化蔣氏字輩:“祁斯肇周國孝友德成章秀明啟賢達奕世慶吉昌”。注:蔣中正之父名蔣肇聰,蔣中正為“周”字輩(譜名周泰),蔣經國為“國”字輩,蔣經國的兩個兒子以“孝”字排列,分別取名為孝嚴、孝慈。


浙江天台蔣氏字輩:

行派:“紹惟國學允克以如公伯元大邦家之卿日旭觀蘭瑞天高喜桂香”。

字派:“汝宗光起忠良其亨朝廷萬永士子承昌義取五行金水木火土生生不了之意錦江來耀址銀漢相熙垣”;


浙江暨陽蔣氏字輩:

原派:“百千萬壽崗陵視孝悌仕浩劉雲慶尚彬珙琦景美吉振大綱仁良增富肯雅秀傷冠裳”;

二年分派:尚清遷繁幅綬館享榮華富貴貽謀燕駑克禺慶後”;

七年分派:仕亞還德建賢宗正詳文章科第顯名揚英才群勷洪恩寵永遠乾遠乾坤世業長”。


浙江蘭風蔣氏字輩:“溫柔敦厚疏通知遠廣博易良絜靜精微恭儉莊敬屬辭比事”。


浙江樂清蔣氏字輩:“永仁徙天定端士煥成章一統乾坤廣世代萬載昌華夏”。


四川劍邑蔣氏字輩:

文謨支派:“德厚雲礽溥功高勝字揚根深連葉茂本固定枝芳”;

仲逵支派:“學輝魁茂泰興國振中華玉昆金友聚堂棣兢秀盛”;

仲維支派:“孟思遇昌榮華夏永昇平飛黃騰達日流芳百世盛”;

孟謨支派:“德修心自泰善積後蕃昌世澤連綿遠家聲慶衍長”;

壕溪支派:“郝萬振家邦壕溪思本源和睦異鄉居世代永其昌”;

懷恭支派:“世德光昌遠承先裕後賢門庭叨福佑孝友守家傳”;

邦謨支派:“高升元景運世代傳九候溯源流芳長千秋永啟後”。


四川冕寧蔣氏字輩:“鶴啟可嗣國廷登德肇元祥忠茂必昌榮華天開遠萬年傳丹桂東魯繼為先耕學承光澤經武映長川”。


四川宜賓富順、高縣、雲南鎮雄、彝良、威信、貴州修文蔣氏字輩:“時成奇(其)茂(毛懋)文芳登金芝(枝)玉世(石)有富壽(貴)銀春忠映(應)朝仕科明永興光宗顯大勝(盛)得恩榮”。


四川安嶽蔣氏字輩:“鍾智全安朝幫生雲壽恩光”。


四川蔣氏一支字輩:

行派:“應世正大一尚仕建才能朝廷宗有慶萬國啟昌明先開榮華際仁義禮智信道德安邦本永在富貴春”;

字派:“懷宇臺卿生成章美玉清梅林因時盛俊傑喜高升學儒鵬程遠書聲起鳳鳴發達通雲漢桂蘭耀輝騰”。


湖南安化蔣氏字輩:“榮如永宗然彥孟金朝加益顯忠誠克立奇功修學業英賢世守聖明君恭維先澤本隆昌次序敦和肇錫長鉅望漢中經鼎盛鴻勳楚宇燦雲章詩書力業登科甲孝友承家選俊良蔚起人才昭善述魁名輝映冀聯芳”。


湖南邵南蔣氏字輩:“千萬才必仲天大惟馨晉藻幹舒民澤迪思淑爾類仁義禮智信宏貽偑永懷譽履慶方開”。


湖南溈寧蔣氏字輩:

通譜公派:“恭維先澤本隆昌世序敦和(親)肇錫長鉅望漢中經鼎盛鴻動楚宇燦雲章詩書力業登科甲孝友承家選俊良蔚起人才昭善述魁名輝映冀聯芳”;

光甫支派:“國忠成原志祥乾道德清廉慶壽全寧湘楚裡英明廣斗柄文衡祖振嚴”;

乾隆庚戌六修譜定派:“寧湘開澤遠作述在賢良孝友芳名久光先紹漢長”。


湖南寧邑蔣氏字輩:“際忠成源河海兆永朝世立國泰民安湘啟祖傳嗣廣英賢恆守應昌榮原泉資必達深造得常盈孝友承先業詩書建大名”。


湖南衡山蔣氏字輩:“祖德遠垂芳”。


江蘇京江蔣氏字輩:“吉士增宗德榮名壽國華”。


江蘇徐州蔣氏字輩:“景運世大泰瑞興長光明忠厚傳家永孝友繼先聲福壽本立正勤振道德生”。


江蘇鹽城蔣氏字輩:“金和邦永……國順登良道崇賢孝乃光”。


山東博山蔣氏字輩:“心持其正行則於芳德乃佩茂名溢大揚”。


山東膠南蔣氏字輩:“峰靈洪金函葉明公”。


山東蒼山蔣氏字輩:“廷洪如春連開始正宗續萬世授昌明”。


重慶南川蔣氏字輩:“壽朝國應仕倫德紹安邦文成明立永延高才有良舉賢福祿久宏偉傅家長榮華富貴遠金銀欲滿堂”。


重慶永川蔣氏字輩:“朝庭(廷)徙爵祿繼宗正春錦聯科家振聲”。


重慶蔣氏一支字輩:“高千惟子夢繼福永興萬仁義禮智信加增福貴全(榮)周昌傳厚德和順錫長年大汗中多秀貽謀又楚賢期思啟祖國新化發嗣元樂安承先緒典裔守良田”。


遼寧海城蔣氏字輩:“永德春興井運昌天生富麗世澤長鴻其學業名應振守而良心品自芳寶殿恩榮清福泰大廷彥會御林香同宗有本如梓樹億兆青枝獻瑞祥”。


遼寧錦州蔣氏字輩:“德樹乃華昌”。


東北蔣氏一支字輩:“入守有云廷世天國興基立本希再其曰乃培治克景如永斯維”。


廣西桂林蔣氏字輩:“賢德遠以”。


廣西富川蔣氏字輩:“湘桂姬周裔齊聯團結歡英才期蔚起敏學紹書香”。


廣東佛岡蔣氏字輩:“長雲國茂泰達太永福元方名萬載紹泗香歷代榮華大吉昌金殿官星飄遠近安邦定國振綱常”。


貴州遵義蔣氏字輩:“高千惟子夢繼福永興萬仁義禮智信嘉增富貴榮周公垂後德製作振才能輔國思安稷枝葉亙古綿”。


安徽無為蔣氏字輩:“尚成賢世德永遠懷留芳”。


四川閬中蔣氏譜派: 嘉雨澤長 永保吉祥 守為誠正 世祚顯揚 忠厚本源 國家之藩 崇德尚志 慶毓英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