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霸王項羽不想做皇帝,又回到了分封制的老路,答案真的是這樣嗎?

關於分封制和郡縣制的討論,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實例可以用來研究,秦朝滅亡後,先是西楚霸王項羽統一中國,分封十八路諸侯,但是僅僅4年後,其中一路諸侯漢王劉邦聯合其他諸侯就把項羽擊敗,劉邦建立漢朝。皇朝建立伊始,劉邦也將大片土地分封給楚漢爭霸中支持他的諸侯以及功臣,但是逐步的,他採用各個擊破的方式將這些諸侯國一一消滅,但是好不容易消滅了異姓諸侯國,取而代之的又是劉姓宗親子弟的封國,而這些劉氏宗親又在幾十年後就反叛漢朝,在漢景帝時代掀起了七國之亂,又險些使得中國又回到分裂割據的時代。直到漢武帝時期,推行“推恩令”將劉氏諸王逐步瓦解,使中國真正意義上成為了一個穩定的採用郡縣制度的國家。這段歷史恢弘而精彩,我們逐步來分解其中為何項羽和劉邦都回到了分封制,但是結局卻不同,他們的動機又是如何?

霸王項羽不想做皇帝,又回到了分封制的老路,答案真的是這樣嗎?

項羽影視形象


項羽分封

首先我們來看看項羽,項羽在擊敗秦國之後,在各路諸侯中的威勢達到了巔峰,實力也在諸侯之中最強,但是他並沒有稱帝,而是在得到楚懷王的同意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等十八個諸侯王。

霸王項羽不想做皇帝,又回到了分封制的老路,答案真的是這樣嗎?

項羽分封局勢


這並不是說項羽不想稱帝,而是他判斷稱帝的時機未到。首先,雖然他手中的軍隊實力強勁,但是要在大戰秦國之後再消滅各個諸侯國,也是有非常大的風險的,畢竟這些諸侯國一來經過戰爭的洗禮,軍隊戰力也不弱。另外在民心和輿論上也不佔優勢,因為其他諸侯有的是六國王室之後受到部分百姓的擁戴,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當時千瘡百孔的中國,百姓已經厭倦戰爭,誰主動出來發動戰爭一定是不得民心的。

真實目的

我們可以詳細看看項羽的分封策略就可以看出,其實他是在下一盤大棋。他的分封有幾個策略,第一,將原先六國的後代拆分,讓他們不能構建原來完整的國家,比如他將齊國一分為三,由三個齊王室後裔稱王,而沒有分封當時有實力的其他齊國王室。同樣的,把趙國分為代國和常山國,讓原來的趙王歇成為代王,趙王歇的丞相張耳為常山王,但是又不分封趙王歇的大將軍陳餘。類似這樣的分封就是為了削弱原來各個諸侯國,又可以讓他們之間因為不平的待遇而發生矛盾,繼而發生戰爭,在這些國家鷸蚌相爭實力受損之後,他就可以站在百姓這邊以救世主的形象出來消滅這些國家。第二個策略,就是把自己的親信分封在戰略要地以起到拱衛西楚並可以隨時出擊各國的目的,比如將英布封在九江國,吳芮封在衡山國。第三個策略則是專門針對劉邦的,項羽也看出來劉邦的野心和實力,因此他將劉邦封在邊緣的漢中巴蜀地區,並且由雍翟塞三國控制這劉邦東出中原的出口,從當時封國的地圖上可以看出,項羽自己的西楚國則可以面對各個諸侯國四處出擊,以便後面的統一戰爭。這一系列的舉措,可以看出項羽絕對是有橫掃六合併吞八荒的野心的,而不是沒有稱帝之心,只是嚮往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位。

霸王項羽不想做皇帝,又回到了分封制的老路,答案真的是這樣嗎?

劉邦影視形象


所以,其實在項羽的心裡,分封制也只不過是他統一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同樣的,後面我們也會說到劉邦的分封,其實也是一種過渡方案而已,郡縣制,加強皇帝的中央集權已經成了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得民心者得天下

順便再講一下,剛才我們說的,項羽為什麼會不乘勢直接消滅各諸侯國,其實也是考慮到了民心,但是他在之前一些事情上已經失去了一些民心,項羽焚秦宮室、劫掠關中,坑殺秦軍降卒。但是劉邦的表現與項羽則完全不同,進入關中後,他為了安撫百姓,廢除苛法,約法三章,這兩種態度,讓百姓毫無疑問會更支持劉邦。

霸王項羽不想做皇帝,又回到了分封制的老路,答案真的是這樣嗎?


雖然可能百姓的支持只是劉邦獲勝的一部分因素而已,畢竟兩國交戰還是要依靠軍力和國力,但是為什麼歷朝歷代都要爭取民心呢?被百姓視為正義的一方,一定會在各種細枝末節的地方獲得各種支持,很多支持都是不可見的,潛移默化的,就像蝴蝶效應一般,最終的結果可能不是我們肉眼能看到或判斷得出的原因,而是各種細小的事件都在趨於向獲得民心那一方有利的方向發展,從量變到質變。

所以我們也要從本心出發,人性本善,無論任何事都要懷著一顆赤誠之心,那最終的結局都一定會是好的,而且這個“好”是指你內心中是否感覺到舒適和滿足,而不是別人眼中的好不好,世俗的眼光會阻礙你對自己本心的判斷,一切從心出發,如果有一天你認為現在的你並不是很好,那說明一定還沒有到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