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好文章欣賞

書籍伴我成長

好文章欣賞


張瑩瑩

寂寞時,我會去讀書,因為書籍可以帶我進入奇異的世界;煩惱時,我會去讀書,因為書籍可以帶我進入青蔥的綠野;痛苦時,我依然會去讀書,因為書籍可以為我的人生旅途指明方向。書籍,伴我成長,給我樂趣。

5歲時,我就愛上了書。雖然那時我不識幾個大字,但書中那一幅幅有趣的圖畫卻讓我痴迷。童年時代那曾讓人愛不釋手的圖片至今仍記憶猶新:武松打虎的圖片教我勇敢,孫悟空伴師西遊的圖片讓我看到了人世間的美好與真情,劉胡蘭從容就義的圖片使我深受感動,熱淚漣漣……書籍,為我的童年生活增添了樂趣,給了我無形而又特別重要的啟蒙教育。

10歲時,我依然愛讀書。從書中,我知道了愛迪生小時候只受過幾個月的學校教育;高爾基在老闆的皮鞭下寫作;毛澤東在艱難的環境中領導中國革命;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知道了塞北的白雪,江南的水鄉;知道了中國有長城,埃及有金字塔;知道了人類的祖先是猿猴,地球上曾有恐龍……在書的世界裡,我逐漸感到了自己的渺小,生活的偉大,人類的智慧,大自然的美麗。書籍,讓我的頭腦日益充實。

長大後,我更愛讀書了。從書中,我懂得了許多人生哲理,我認為生命就該轟轟烈烈,“生當作人傑”的詩句曾讓我熱血沸騰。書籍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平凡的崗位,普通的歷程,也是美麗的人生。書籍,造就了堅強的我。我從遙遠的過去走來,我向廣闊的未來走去,前面的路看不到盡頭,我執著的追求也永無止境。

哦,伴我成長的書籍,也必定會助我成功。


〔點評〕

本文以“書籍伴我成長”為題,按照時間先後順序展示了“我”5歲時一一10歲時一一長大後三個時段愛好讀書的感受,對書的摯愛之情與日俱增。行文以記敘為主,較好地融人了議論、抒情。如開頭一段運用排比手法,概寫“我”在不同心境下讀書的感受,點示“書籍伴我成長,給我樂趣”的主題;二、三、四段巧妙點綴議論;篇末“伴我成長”一語,照應題目,深化題旨,妙不可言。


書 枕

鄒全榮

從七歲起進城讀中學,我的行李中,就不帶枕頭。我學會了以書為枕。

我枕下第一套書是《毛澤東選集》四卷,後來學馬列主義,書枕中又添了《國家與革命》、《共產黨宣言》、《自然辯證法》等。

由於喜歡看小說,用特大的“閃金光毛主席像章”從一位退伍軍人那裡換到了《苦菜花》、《林海雪原》、《高玉寶》三本小說。此時書枕頗具規模。同宿舍的常趁我週末回家,將我的書枕拆散,搶著閱讀。宿舍常停電,又難以齊眠,我常為不能暢遊書海而輾轉反側。恰好有位父親在電廠工作的同學弄來舊電瓶做電源,把小燈泡安裝到每人的床頭,藉助微光讀枕下常備的書,那情景至今仍記憶擾新。

剛參加工作,獨身一人,那時比較浪漫,愛讀詩和小說,於是書枕下既有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又有曹雪芹的《紅樓夢》、泰戈爾的《飛鳥集》,夜夜相伴,夢裡相依。

以書當枕,生活是隨意了些,不過這是閱讀者的習慣。飯後讀、睡前讀是一種感情的淨化。

成家之後儘管有軟枕可臥,也改不了以書當枕的習慣,到了中年脖頸後腦勺有點吃不住了,家人極力反對。此時我只能折中處理,在心愛的書枕上鋪上軟巾,夜裡難眠時,拉亮床頭燈,罩住餘光,抽出書枕中的一本,讓飛動的思緒漸入佳境,讀個通宵達旦。

書枕,凝聚著我渴求讀書的深情。

[想一想]

作者是通過什麼來表現自己愛書的?給我們寫作哪些有益的啟示?

精讀與泛讀

佚名

就讀書而言,泛讀瀏覽是必不可少的,但讀書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還必須選擇一部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讀和背誦。

這是被古今中外許多人的成功經驗證明了的。

宋朝歐陽修的散文繼承了韓愈等散文大家的風格,語言平易清新,更富於抒情色彩和詩的素質。他的後人說他小時候是在背誦了古人許多優秀詩文後才開始寫詩的。稍大後,靠借書來讀,對有些書則是邊抄邊讀,細細咀嚼,如此,書未抄完,已能成誦。毛澤東曾介紹他五讀《紅樓夢》的經驗:“先當故事讀,後當歷史讀。”並且告訴身邊的同志說:“《紅樓夢》要讀五遍才有發言權。”列寧曾指出:“應該有系統地學習一些東西,否則像這樣泛泛地‘讀書’是沒有什麼益處的。”又說:“第一次閱讀時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讀的時候,或者後來從另一方面來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明白的。”前人的這些實踐和論述都深刻地闡明瞭精讀背誦在讀書中的重要地位。具體而言,精讀和背誦有助於你透徹地理解著作的內容從而豐富你的學識。

我自己在幾十年的實戲中深深感到,對於有些重要著作,必須反覆閱讀,甚至達到“背誦如流、爛熟於心”的程度,才能得心應手地運用其中的觀點解決教學與研究中的實際問題。我曾多次有過這樣的體驗:想用某本書中某一觀點來說明某一問題時,發現那個觀點在自己的記憶中並不清晰,又沒有作下筆記,那感受就像要開門又找不到鑰匙一樣,我後來下決心精讀背誦了一批重要著作,這種“找不到鑰匙”的現象才大大地減少了。

精讀和背誦典範著作對於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有顯著的效果 。第一,可以吸取典範作品的先進思想和美學理想,充實自己寫作的內容。第二,可以積累豐富的詞彙和多樣的句式,使自己筆下消去簡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學習謀篇佈局的技巧,加強自己作品的表現力。

[想一想]

對你而言,哪些文章適宜精讀?哪些文章應該泛讀?


如此學習,夫復何求

呂遙

這3年的語文課,我們是在快樂、悠閒中不知不覺度過的。讀讀書,寫寫文章,演一演課本劇,那些小學時爛熟於心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句子含義等等早已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這不是說這3年的語文課我們一直在玩—5本作文集飛一些被印成鉛字的文章,對事物雖幼稚但不乏清醒獨到的認識,還有日趨成熟的思想,這些從物質、精神上表現出來的東西,正是我們3年語文學習的成果。

記得初一剛剛入學,老師便發了一張印有許多小說的書目表。從那天起,我們平時偷看的一些“閒書”,便光明正大地走到陽光下。

此後的語文課上,一篇篇好文章雪片一樣發下來,先讀再討論,我們講老師聽,不用分段,不用歸納中心思想,只要有自己的觀點,再清楚地表述出來就可以了。這看似簡單,做起來談何容易!

我們需要仔細地閱讀,深入地理解,整理語言,還要調整心態,注意自己的觀點偏激與否,健康與否,積極與否。這對於我們這些中學生來說,既新鮮刺激又充滿挑戰性。

這樣的閱讀每天都在進行,由任務變成愛好,進而融入我們的血液、精神,這種變化是緩慢又驚人的。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成熟了,懂事了,我們的語言堅定而洗練,我們的文字清新而沉穩,我們的思想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而開闊的境地,走出了那些現成而蒼白的語文程式化的新天地。

不再被那些規定束縛的我們,在課本以外的書本中領略到了文學的博大精深。歐·亨利含淚的微笑,夏洛蒂叛逆的真誠,魯迅辛辣的嘲諷,但丁深奧的柔情,這一切的一切不是文法又包含文法,沒有說教卻充滿了勸慰,不教寫作又使我們不吐不快……我們把眼光從書本轉向現實,很快可以看出善與惡、美與醜、虛假與真實、偽善與誠信,我們也從此學會了發現生活中的樂趣,從平淡乏味的日子的塵土裡掘出黃金鑽石。

會讀書,會寫作,會說話,會做人,會生活。

這些目的,都在讀書中達到了,這便是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我們握著這顆飽滿的種子直麵人生,那些學語文的規則教條,有如黯淡的影子,愈發沒了光彩。

如果說:“課本+課堂”是一條單一的黑白線,那麼“讀書+生活”就是一條四通八達、五光十色的錦線,我們理所當然地選擇後者。

如此學習,夫復何求!


〔點評〕

曾看到這樣一個醒目的題目:“打開書,讀!”看後心靈為之一震。作為語文教師如果不能教會學生讀書,那真是最大的悲哀。呂遙同學在這篇文章中用稚嫩的筆寫出了“讀書+生活”的嶄新的語文課。“不是文法又包含文法,沒有說教卻充滿勸慰,不教寫作又使我們不吐不快...”。這是小作者學會讀書之後的最真實的感受。


我喜歡夜讀

黃敏傑

月兒已經升起來了,夜色漸漸濃了。我又來到了窗前,藉著昏黃的燈光,醉心閱讀《好的故事》。我喜歡夜讀,尤其是在寧靜的月夜。

“許多美的人和美的故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我竟情不自禁地吟出聲來。窗外,是如銀的月色。沐浴柔和的月光,我輕輕地打著節拍,低低地吟誦著。那意境,那情懷,有點兒讓我飄飄然了。

在寧靜的月夜,我喜歡讀散文,尤其愛讀魯迅的,也愛讀張愛玲的,還有瓊瑤、三毛的。冬日,坐在一堆暖和的炭火邊,輕輕地讀著它們,那一個個整齊的方塊字讓我激動不已。我不會辜負這美麗的月光。我忘卻了周圍的一切,害怕、寒冷全拋開了。我細細體味著那字裡行間的情味,作者深藏其中的感情……我憂惚有些醉意了。月兒早已爬上了樹梢,燈盞裡的油就要燃盡了,可我仍戀戀不捨地看著,直到媽媽輕輕叩響我的房門,我才帶著幾分滿足、幾分愜意走進夢鄉……

在漆黑的夜裡,我會點上一支蠟燭,雖然有明亮的燈光,但我嫌它刺眼的光線會擾亂我的情緒。我常常會捧一本詩集來讀。詩是美的,而此時讀詩更覺得美。不是麼?“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彈,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如果此時真有蟬兒在鳴,有蛙兒在叫,那該是一種怎樣的意境啊!“漢苑零星有限,隋堤點綴無窮”、“幾處落紅庭院,誰家香雪簾攏?”我搖頭晃腦地吟誦,有如私塾先生讀書入神的樣子。爺爺常說古人讀書搖頭是因為入了神,那我現在豈不是也入了神?妙哉!

媽媽常提醒我不要在夜間看書,說那樣會影響視力,可她哪裡知道我開始夜讀還有一個緣由哩:那也是一個很美的月夜,我路過村長張大伯家,見他正坐在桌旁,專注地看書。我疑惑地問:“張大伯,您為什麼不在白天看呢?”他微笑道:“白天忙裡忙外的,只有晚上才能靜下來看,書不可一日不讀啊!”我揣摩著他的話語,心想:“我的時間多的是,可從未用來好好讀書,從今開始,我也夜讀!”

每當夜深人靜時,總有一個女孩兒倚在窗前享受著書中的快樂與甜蜜。我喜歡夜讀,並將永遠堅持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