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方漢奇:我怎樣備課和講課

方漢奇:我怎樣備課和講課

方漢奇先生生於1926年,是中國新聞史大家。著有《中國古代的報紙》《中國近代報刊史》《報史與報人》等,主編過《中國新聞事業簡史》《中國當代新聞事業史》《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 》《中國新聞傳播史》《大公報百年史》等。從1992年版《學者談藝錄》(僅發行4000冊)一書,摘錄一篇談教學的文章,由此可體會老一代知識分子做學問的態度。

講課是教學的重要環節。當教師,首先要講好課。只有講好課,才能發揮好教師在教學上的主導作用。我接觸過不少老教師,都十分重視講課這個環節。我自己也是這樣。一堂課下來,講好了還是沒講好,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講好了整天都痛快,講不好,能讓你難過好幾天。一個有責任的教師,沒有不希望把課講好的。怎麼才能講好呢?我的經驗,首先要備好課,具體地說,要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一是要吃透課程的內容。要求學生弄懂的,教師自己首先得弄懂;要求學生掌握的,教師自己先得掌握。“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因為要傳道、授業、解惑,當教師的不能滿足於一般的懂和一般的掌握,還應該做到吃透,即對所要講的課程內容和有關的教材,包括它們的框架、基本觀點、基本內容,需要重點展開講述的部分,和這門學科有歧義的一些觀點以及有爭議的一些問題,都應該十分了解,爛熟於胸,不能一知半解,倉促上陣。

二要有縱深配備。對每堂課按教學計劃應該講的內容,要有一定的後備,有的用於第二線,有的用於第一線。總之要有一定的縱深,不能只佈陣於一線。有了縱深配備,“出擊”時,可以不斷地注入有生力量,保持旺盛的“攻勢”;“退守”時,可以隨時防堵,不至於因一點被“突破”,造成全線“崩潰”。這裡說的“出擊”“攻勢”“退守”“突破”“崩潰”等,都是一種比喻,意在說明講課時,在保證基本教學內容沒有重大遺漏的情況下,應做到擒縱自如,可進可退。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多下功夫,應付裕如,才能“東方不亮西方亮”。前人有過給學生一桶水,教師要準備十桶水的說法,講的也是這個道理。教師備課沒有縱深,沒有一定的厚勢,站在講臺上心裡是不會踏實的。

三是要聯繫實際。社會科學的一些課程,講的往往是某一學科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識。系統地、全面地講好這些知識,是教學計劃所要求的,也是完全必要的。但光做到這一點還不夠,還應該多聯繫實際:聯繫學科的實際,聯繫社會的實際,聯繫學生思想的實際。多聯繫實際,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思路,幫助他們更好地領會和掌握課程的基本內容。也只有這樣,才能使課程的內容不斷地得到補充和更新。就拿聯繫學科的實際來說,備課的時候除了關心寫入教材的基本內容之外,還應該關心這門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門學科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和與這門學科有關的各方面的信息。多年來,我總是眼觀四路耳聽八方地注意積累這方面的材料。每次上課,都儘可能地把截止前一天晚上入睡以前捕捉到的新的觀點、資料和信息,納入講課的內容,使一些老的課程常講常新。

四是要寫好講稿與講課提綱。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事先把講稿寫好是必要的。講稿應該覆蓋教學計劃規定的這門課程的全部內容,哪些地方需要展開說明,哪些地方需要綜合概括,哪些文字需要徵引,都要事先考慮好,寫入講稿。講稿的文字應該精煉,只要條理明晰,綱領昭暢即可,不必過分追求文采。一般一個課時的課,有4000字左右的講稿就差不多了。講稿中涉及的年代、數字、人名、地名、引文及其出處等,必須認真核實,其中的冷僻字,凡把握不大的,或印象恍惚一時拿不準的,上課前最好先查一下辭書,以免在課堂上出乖露醜,貽笑大方,乃至於以訛傳訛誤人子弟。因為漢字有好幾萬,常用的不過幾千,碰上冷僻字,誰也不能擔保都認得,認得的也不一定都能念準,在這方面寧可多費一些功夫,切不可過於自信。隨時利用工具書核實字音字義,應該成為教師的一項職業習慣。有了講稿以後,還會出現場講課時離不開它的問題,這是應該避免的。避免的方法之一,是在講稿之外再預備一個簡單的供提示用的講課提綱。一般說來,初上講臺的教師,最好既有講稿也有提綱,兩樣都帶上。上課時主要看提綱,必要時再查看一下講稿。教齡較長、經驗豐富的教師,只帶提綱就行了。

五是熟悉教材。每次上課前,都必須用較多的時間去熟悉教材,最好熟悉到能夠把言要內容默記下來的程度。這一點很重要,否則兩隻眼睛就難以離開講稿。講稿和提綱上課時當然都應該帶上,但它們在講課過程中都只能起到提示的作用,事先不下功夫去熟悉它,現看是來不及的。50年代的時候,我仗著年紀輕,記性好,可以做到空著手上講臺,其實那正是備課時花了功夫去熟悉教材的結果。講稿和提綱其實都帶著呢。講稿放在隨身帶的手提包裡,提綱則縮寫在一張小卡片上,放在胸前的上衣口袋時在,只是沒有拿出來放在桌面上罷了。近十幾年來,年事漸長,記性漸差,空著手上講臺已經不行了,每次上課都得帶上詳細的提綱,放在桌面上,以備隨時查看。就這樣,仍然要在備課時花很多時間去熟悉教材。即便是講過多遍的課程,也不敢掉以輕心。

以上說的是要備好課。其次是要講好課。在這個環節上,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一、要注意自己的儀表。上課時不要冠履不整,不要不修邊幅,一舉手,一投足,都應該講文明,合乎規範。

二、要有一個好的精神狀態。教師是課堂的主宰,教師精神狀態的好壞,對課堂教學的效果有直接的影響。教師只要一走上講臺,就應該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摒除一切雜念,全力專注於教學,使自己處於最佳的“競技場狀態”。講課時,對所講的內容,應該傾注自己的感情,不能無動於衷。對年輕教師來說,還有一個樹立信心的問題。目空一切,眼高於頂,固然不好,自卑氣餒和信心不足,也不好。同樣的講課內容,信心足與不足,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三、要離得開講稿。拿著事先預備好的講稿照本宣科的辦法,絕不可取。50年代受某些蘇聯專家講課的影響,一度時興過教師上鷹擊講臺後,捧著講稿埋頭死唸的作法。實踐證明,這種作法語言藝術的問題,絕對不受歡迎。與此相聯繫的,還有一個適當注意語言藝術的問題。講課應該儘可能地口語化,除了必要的引文,儘可能地減少書面語言。另外,整堂課應該莊諧並舉,該嚴肅的時候嚴肅,該風趣的時候不妨風趣一點。這也就是毛澤東所提倡過的:講話要有趣味。

四、要注意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講課時,兩隻眼睛要看著學生。同時要經常用目光掃描整個教室,關照到教室的每一個角落。看學生,主要看他們的面部表情。目的是為了檢驗講課的效果,以便及時性地調整講課的內容和講課的方式方法。舉例來說,當學生瞪大了眼睛,笑咪咪地緊緊盯著你的時候,說明他們對正在講的這一部分內容感興趣,你不妨論述得更充分一些。當學生搭拉下眼皮,無精打采的時候,說明他對正在講的這部分內容已經耳熟能詳,不再感覺興趣,講下去已無必要,可以轉換話題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在課堂上,言要是這類無聲的交流。當然,也可以向學生提問,那也是一種交流,可以起到活躍氣氛的作用。

總之,只要抓好了備課和講課這兩個大的環節,才能把課講好。此外,還應該注意抓科研,和用科研促教學。因為沒有從科研中得到的親知和新知,沒有通過科研實現對學科內容的深入開據,教學的水平是難以從根本上提高的。“功夫在詩外”,這是人們對詩人的告誡。這一道理,也同樣地適用於教師。只注意備課和講課的藝術,不注意教學相長,不注意抓科研這個環節,是當不好教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