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河南胡辣汤为什么火不了全国?

瓶子里的包子


也许是因为太过于辛辣的缘故吧,外地人很难能接受的了。

自我介绍:我是吃货羽沫旅行记,带你吃遍全世界。

今年我去河南信阳,第一天的早上就去品尝了一下正宗的胡辣汤,那入口的瞬间简直太爽了,辛辣十足的口味搭配黏黏稠稠的口感,一口胡辣汤一口水煎包,那滋味真是天上人间啊。

这种胡辣汤辛辣的口味在南方很多地区是接受不了的,南方菜要么麻辣、香辣,要么是比较清淡养生,亦或者是酸甜可口。

我走遍中国这么多省份,南方城市的辛辣口味真心用的很少,这大概就是原因吧。


吃货羽沫旅行记


我是河南濮阳人,从小在濮阳市油田总部这块长大学习活动,从没喝过也没见过这种黑胡辣汤。后来长大了参加工作了,去了濮阳县,濮阳人口语叫老城,这里历史悠久,老百姓都是土著本地人,有些本地特色饭菜,比如壮馍、回族扣碗、鸡蛋布袋等。

记得第一次同事带我去喝黑胡辣汤,走到门口那味挺难闻,似乎是大料味儿,又似乎是中药味儿,走进屋看到台子上放着两口大锅,远看像半稀释的东北大酱,稠糊糊的,里面放了一些黑的白的东西,再加上老板油乎乎的头发、黑黢黢的脸和脏兮兮的手,而且还时不时的掀开脑子挠挠头[震惊]卖相太反胃。开始有点不敢下勺子,同事注意我的表情来了句“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打脸]”。后来陆续吃了几次,我发现爱上这种没有色相的食物了,几天不吃就想,感冒了来一碗,没胃口了来一碗[大笑]。胡辣汤气味浓烈、口感咸鲜辛,注意我用的是“辛”,这里的辛是胡椒带来的,并不是明朝后传入我国的辣椒的辣味。

现在胡辣汤在濮阳市已经是遍地都有了,油田总部也有很多家,但人气都没老城的旺,或许是先入为主的口感,现在还是觉得老城的胡辣汤好喝。

我个人觉得,胡辣汤这种食物,卖相差、口味重,至少在南方一些省份人们不待见的。

濮阳县的胡辣汤店全都是回民开的。河南其他县市的情况不清楚。

上传几张我自己做的菜![憨笑]






我愛吃魚


河南胡辣汤火不了全国,能火河南就不错了。

但是河南胡辣汤确实可以火遍全国,具有先天的基因。譬如胡辣汤一母同胞的羊肉汤,就算的上火遍全国。不过仍然是一母同胞的啥汤,比胡辣汤更秀气,就待在徐州一片,哪都去不了。

真要论起来,胡辣汤不是起源于逍遥镇,也不是起源于北舞渡,而是起源于北宋皇宫的汴梁城,今日的开封市。最早是御厨给皇帝做的醒酒汤,头晚夜宴笙歌,早上醒来,身软神疲没精神,胃里闹酒不舒服,饿得难受吃不下饭。御厨有办法,把羊肉汤做个改变,加三个调料,变成“肉羹”。不错,此时的胡辣汤就叫“肉羹”,俗称“醒酒汤”。

御厨加的三种调料,第一味的是现磨胡椒粉,突出一个辣,但是胡椒的辣,不是直辣,是香辣,暖胃的辣;第二个是醋,突出个醋香酸味,开胃的酸;第三个是粉芡,勾上薄芡,让肉汤有了粥的样子,引发食欲,感觉在喝粥,止饿。

再往深里说,胡辣汤就是开封羊肉汤和三狠汤的结合。既有羊肉汤的丰富内容,又有三狠汤开胃效果,所以皇帝佬倌喝了很开心,满足了口福,还养了胃,滋补了身子骨,晚上可以继续疯玩。

宋朝是个开明的时代,皇帝有好吃的不独吞,愿意与大家分享。这个醒酒汤就是,及早的分享各位大臣。因而传到宫外,满城百姓有了口福,不仅家家有得吃,据文献记载,开封城里,大相国寺周围都是卖汤的食肆了。只是百姓叫不惯文绉绉的“肉羹”,还嫌“醒酒汤”有伤男人体面,就直接的按着汤的形态,取个俗名,叫“糊辣汤”。后来人们更省事,把个“糊”字也简化成“胡”字。

由此知道胡辣汤的身世,原本是皇家早起害酒吃的食物。北宋亡了,宫里有个太监逃亡到逍遥镇,无以为业,就做起胡辣汤,想不到很合当地人胃口,一下子火了。旧时候那地方穷,出外逃荒人不断,这手艺简单,投资不大,就此把胡辣汤发展到周边城镇。


火不出河南,主要原因还是汤本身,为河南人量身打造,爱喝黏糊糊的汤。如果还原到羊肉汤那样,一样的能走出河南。不过,那就不是胡辣汤了。所以,再怎么说,胡辣汤成了河南人独享的美食,不是火不出去,是不愿火出去。


普济


第一、河南胡辣汤种类繁多,难以形成统一、独特的美味口感

岂止是在外省,只在河南要想喝到美味的胡辣汤也需要当地人的引荐,虽然胡辣汤店众多,但几乎每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味道,因此难以使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像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全国不管在哪,几乎种类、味道是一样的,而河南胡辣汤在外省也往往做的口感极差,自然无法吸引顾客。

第二、生活习惯不同,难以携带,胡辣汤也很难让外省人成为吃早餐的习惯

胡辣汤既不像粥,也不是米饭、面食,并且价格高昂,不易携带,因此也很难让外省人喜欢上胡辣汤的口感,并且胡辣汤作为早餐,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并不占优势,不像包子、牛奶、粥等容易携带。

总之,我认为虽然现在河南人走了出去,但也并没有真正把美食带出去,相反一家口感极差的胡辣汤就有可能影响一大片区域的口碑,这也是胡辣汤无法火遍全国的症结所在。

如果不能将胡辣汤做成连锁、做成品牌,未来几十年,胡辣汤也会依旧如此,难以兴盛

我是河南这些事儿,持续更新更多河南本地问答,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谢谢!

河南这些事儿


胡辣汤作为河南的一种特色小吃,在人们的餐桌上是极其常见的。一般是胡辣汤配油条、水煎包或者千层饼及其它不同的饼,都是非常美味的,是河南人民最爱的搭配。至于为什么火不了全国,得从它的历史来源讲起。


胡辣汤的来历你知道吗?

胡辣汤可以说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至今为止历史悠久。有人说从宋朝起源,也有人说明朝才有,但根据史料记载,在宋朝流传较广。它的前身是酸辣汤和肉粥,而且当时是给皇帝食用的。取酸辣汤的目的是有醒酒、消食的功用。

可能很多人没见过胡辣汤,或者没吃过胡辣汤,觉得它并不火爆。我觉得胡辣汤在全国是挺火的,曾上了《舌尖上的中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尝试,所以造成了胡辣汤虽然美味但是在全国市场上并不热销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味道

胡辣汤的制作材料主要是胡辣汤底料,是由多种中药按比例调配而成,再加上胡椒、花椒、骨头汤等各种调料,配料通常是千张、粉条、花生、黄花菜、木耳和牛肉粒等。因其特制的调料,所以熬制的胡辣汤香辣可口。

制作过程也是比较简单的。将粉条和肉放进铁锅里炖,同时放入上面的配料。等到八成熟的时候勾入适量精粉,注意搅拌。然后再加入上面所说的各种调料,加入食糖少许。然后一锅色香味俱全的胡辣汤就熬制成功了。

香辣可口有好处也有坏处,北方人比较喜欢吃辣,但是饮食清淡的南方人通常接受不了,由于饮食差异,所以其在火爆全国还是有一定困难。 而且老年人一般饮食清淡,也吃不了太辣的东西,选择胡辣汤的多属年轻人居多。


第二,卖相

因其特制的底料,所以胡辣汤熬制出来后,颜色比较重,呈暗棕色。人们吃东西时,主观判断,会选择秀色可餐的食物,对比其它粥,选择胡辣汤的人就较少。对于没有见过或者不了解的人来说,更不会去选择,这也是胡辣汤滞销的原因。

以上就是根据我对生活习惯的了解,所总结出来的胡辣汤美味缺不能火爆全国的原因。但是我本人是比较喜欢吃的,像河南最出名的当属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和漯河市北舞渡胡辣汤,目前门店也比较多。

在河南,每天早上,胡辣汤店都是挤满了人,一碗胡辣汤,配上油条,有时候胡辣汤也可以两掺,我喜欢掺上一半的豆腐脑,那味道简直美味极了!

胡辣汤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美食,当选过“中华特色小吃”,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价值很高。比较平价,我建议大家可以去尝试,也许你会发现比你想象中的更美味!

河南胡辣汤走向全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不易,但是想把美味带给所有人的初衷是值得称赞的。即使漂泊在外,也能吃到家乡的美味,无疑能温暖每个努力奋斗人的心!

木木吖|文


佘小厨


河南的胡辣汤是河南的特色,其中以逍遥镇和北舞渡镇的最为出名。尽管胡辣汤,作为河南的代表美食,也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国》,但是它并没有像其他的美食一样爆火,主要还是因为饮食文化的差异。

胡辣汤是河南的美食,它的口感是以辣味为主,因为它里面加入了大量的胡椒和辣椒作为调味,还会使用骨汤做汤底。又由于里面的多种食材,使得其营养丰富,非常适合作为早餐食用。



但是胡辣汤的口感是粘稠的,再加上它的味道,很多人并不能适应。所以它也不像其他的小吃一样,出了名之后就会爆火。不过它河南地区,就已经有了很大的知名度了。很多人的早餐都是以胡辣汤来解决的,胡辣汤配上水煎包或者是油饼油条都是最好的搭配。


胡辣汤的味道是比较重一些的,因此很多口味淡的人,还有南方的一些喜欢吃甜食的人,不太容易接受。再加上一提到它的名字,大概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种美食的形象。与其它的一些菜肴或者小吃相比它的样子并不太好,没有那么有食欲,容易让人们产生不好吃的想法。


kiki的厨房


您好,我是澜馋食记,美食领域青云计划获得者,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有河南人的地方就有胡辣汤,无论是新疆还是海南都能看到胡辣汤的身影,但是除了河南胡辣汤,真的就火不起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有的人说是味道。胡椒味太重,导致其他地方不能接受。



  • 其实说白了,胡辣汤也是一种汤羹而已,而这种汤羹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各种形式的存在。
  • 东北有辣汤,也是各种食材煮到一起,放胡椒粉和勾芡而成。福建闽南有面线糊,也是丑乎乎的,带有胡椒的汤羹。杭州有松嫂鱼羹,其实就是河南的胡辣汤以南宋以来在杭州的变种。
  • 胡辣汤或者酸辣汤,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在寒冬或者气候潮湿之时。你们似乎都喜欢喝一碗带有胡椒的汤羹来暖身。所以,如果说口味的原因,这个理由似乎不太贴切。

说到底,还是卖相。



  • 实在是太丑太丑太丑了。而且抖音上那些宣传胡辣汤的商户,似乎热衷于把胡辣汤倒到桶里,再倒到锅里。专门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似乎这样才够正宗。
  • 但是,虽然从小喝惯了胡辣汤,我却总能把这个声音和倒猪食的声音联系在一起。这不是胡辣汤,一种小吃的问题。在河南,卖相的丑陋已经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
  • 胡辣汤稀里糊涂的,在外省人看来,像是一碗呕吐物。安阳的扁粉菜,脏的要死的辣椒盆,偏偏要漂在锅里,还美其名曰饮食习惯。在我看来这种习惯不要也罢,明明就是不讲究的问题,为何要拿这种借口来托词呢?
  • 胡辣汤也是如此,在河南胡辣汤店几乎是脏乱差的代名词。曾经带一个朋友,在洛阳喝胡辣汤,本身的味道,他还能接受,但他坦诚实在接受不了胡辣汤的颜色。而且他反问道,一边喝汤,一边擤鼻子,随手就把纸巾扔的到处都是,你们真的能喝得下去吗?真的不觉得,胡辣汤在某种程度上和鼻涕很像吗?

最后发几张属于胡辣汤范畴的几种汤羹,大家看一下,也就明白了。



宋嫂鱼羹



辣汤



面线糊


本回答到此就告一段落了。笔者长期更新美食文化深度文章,现在关注我,可以使您成为餐桌上的灵魂人物。


澜馋食记


这其实是很多地域特色过于显著的地方特色美食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也不能算问题,既然叫地方特色美食肯定是流布于部分区域,河南胡辣汤、老北京豆汁儿、东北大酱均是如此。







我是重庆人,在重庆本地好像还没见到过胡辣汤,我个人是很喜欢胡辣汤的,常常买速食装。那浓浓的胡椒和花椒味特别香,毕竟川菜也常用花椒、胡椒,所以完全可以适应。胡辣汤是汤羹状,里面的木耳、豆筋、黄花菜吃起来特别爽,呈棕色,比较咸。






从一个外地人的角度来看,可能阻碍其流布的主要因素是:

第一,味道。很多人是吃不惯胡椒的,尤其是南方人,川渝地区之外很多人又吃不惯花椒,再加上偏咸,除当地之外能吃得惯的估计就不会太多了,不过西安有不少卖胡辣汤的馆子。





第二,卖相。深棕色的糊糊状,卖相确实不怎么好看,毕竟食客也是看“脸”的,即便卖相不能跟味道划绝对等号。





第三,时段。感觉早餐吃胡辣汤的比较多,而每个地方都有不少特色早餐,早已全面覆盖了市场,效率都挺高。而人们往往在午饭和晚饭时段更容易选择融合风味饮食,一群人吃饭毕竟要尽量兼顾大家的口味偏好,早餐更多的是个体属性所以本土习惯也就更顽固。


饮言食语


河南的胡辣汤为什么火不到全国?

胡辣汤,它还真的不适合所有地区人的口味,它是有很大的局限性。胡辣汤的颜色和卖相跟北京的炒肝有一拼,色泽说红润不红润,说不红润又像红润的感觉。胡辣汤除了河南再就是陕西关中、西府、东府,非常的受欢迎了。

胡辣汤的食材是非常丰富的,有牛肉粒、辣椒、豆腐皮、粉条、胡椒粉、黄花菜、木耳、勾芡粉、骨头汤,等。但是胡辣汤吃多了,容易上火。

陕西人为什么也非常喜欢胡辣汤,这个我就不得而知了。有可能是当年的大逃荒几百万河南人从河南带过去的?生活久了,陕西人也久而久之的形成了习惯?(陕西的早点摊位基本上都有卖胡辣汤的),也许是因为河南和陕西是邻居?也许是因为陕西有一道面食做的美食叫“蒸辣子”,彼此的味道和口感都差不多吧。

2008年,我在北京西局给一家早点摊位做钟点工,就有胡辣汤。来吃胡辣汤的,基本上是河南人、安徽人、陕西人、北京人、还有一些喜欢上胡辣汤的外地人。

对于胡辣汤,作为陕西人,我偶尔吃几次完全可以接受,但是说每天或者隔一两天把它当做早餐食用我是接受不了,因为我对黏稠的食物多多少少能吃一点,但是绝不会多吃,因为那样我的胃它会跟我抗议。

也许胡辣汤,它不符合全国大众口味的标准。

毕竟,我们的祖国如此之大,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人文风情,气候,地理条件,都会盛产,太多不同的美味佳肴。

据说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我们河南同胞的身影,但是我们河南同胞出门在外开小吃店的真的是少之又少,常见的我就是河南烩面馆也是少之又少,并不多见。河南籍的厨师我倒是认识一些,他们都是做川菜、湘菜、家常菜的,必定河南的长恒也是三大厨师之乡之一。

兰州拉面火遍全国,是因为青海那边的政府从兰州请师傅到青海教会他们,然后作为扶贫项目,鼓励青海他们走出家门,去全国各地面馆。因为那个时候,工厂基本不招收穆斯林同胞做员工,饮食和信仰问题!

所以,总结的原因就是,河南同胞和我们陕西人一样,做小吃饮食的人太少了,远到他乡去做更是少之又少,才会导致美食无法火遍全国吧?

其实说一种小吃火遍全国,就拿兰州拉面来说,在江、浙、沪和两广地区,去吃饭的百分之90以上都是外地人,本地偶尔的去吃一次尝尝鲜而已。


呱呱爱做饭


您好,作为曾经的一个美食博主,关于胡辣汤其实我还是印象蛮深刻的。

胡辣汤其实是河南美食,做法工艺很考究,味道也很好吃,但是为什么没火呢?

1、普及的相关内容比较少

大家都知道,作为美食界最有影响力的纪录片的《舌尖上的中国》,可以说拍遍了全国各地美食。但是为啥独独对在河南地区非常受欢迎的胡辣汤,介绍甚少。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颜值。

胡辣汤的味道非常好,做法也很有特色,但是最终呈现出来的成品,说实话谈不上美观。美食类的节目,食物呈现的效果,也就是颜值还是占很大比重的,所以,不太上相的胡辣汤,就很难被美食节目收录到,普及度也就不高了。甚至可能大家对胡辣汤的产地是哪里,都不太清楚。而且中国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却没有河南菜,所以相关的纪录片和内容就很少,自然也就很少提及胡辣汤了

2、相对来说做法比较复杂

一碗好的胡辣汤,要经过很多流程,而且食材种类也多(牛羊肉高汤、面筋、牛肉、肉、粉条、黄花菜等等),相比于传统早点豆腐脑,豆浆,粥,做起来要慢得多。大多数的早点店,更愿意做一些快产品,不会愿意花费时间做比较费时的胡辣汤(用胡辣汤料包的不算,口味会大打折扣)。我所知道的,北上广深大城市,随处可见的早点铺,卖的几乎都是灌饼、煎饼、粥、豆浆、豆腐脑等等这些制作简单的早点,相对复杂的胡辣汤,肯定不是早点店的首选。大城市都很难见到,那么小城市就更难普及了

3、口味不算大众化

胡辣汤口味较重,重麻且稠,外观不讨喜,口感味道可能很多人也吃不惯。南方地区口味清淡,自然接受度低,而且本身江浙地区和广东地区早茶文化盛行,早餐种类丰富,自然也不缺胡辣汤这一种。其实西北那块对胡辣汤的接受度蛮高的,不过那边有那边的特色糊辣汤(据说也是胡辣汤演变过去的)。可能味道相似,但是原料会差很多。至于北京,小吃种类也很多:煎饼、鸡蛋灌饼、烤冷面等等,胡辣汤所占的比例也确实不高。所以总体来看,胡辣汤在全国的占比就很低了

当然了,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喝胡辣汤的,自己也买过北舞渡和逍遥镇的胡辣汤。但是胡辣汤真正想要普及,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