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三個老銀元


三個老銀元


庚子年春節,是個多苦多難的時節。武昌的肺炎肆虐,波及全球,讓習慣熱鬧的中國人徹底閉關避疫,過了一個沉悶的大年。

實在無聊,便在家搗騰,箱櫃翻遍,在箱子下層,翻出一個布包,層層疊疊,打開發現是三個銀圓。

斑駁的色片,模糊的文字,不清洗一下,都無法辨別頭像與年歲。指甲夾住,對著銀圓猛吹一口氣,放在耳邊真的有絲絲餘音。

這幾個古董,腦海依稀記得,在我幾歲的時候 ,一天晚上,奶奶和父母在拆一座柴火灶,非常仔細的摸索每一個磚頭,在灰堆裡似乎掏出一個布包,沉甸甸,打開看了看,黑乎乎的,原來是幾個銀圓,那時我才四五歲,家人只是讓我數了幾遍,數數揀揀便包了起來。這一放置,再見時不知是何月何年?

畫面回到八十年代初,剛改革開放,興起了貿易與工商。家裡打算把臨街老房子租與別人經商,所以才拆除灶廚,使得這幾個“如若珍寶”銀圓重見天日。灶臺下掏出布包的那一刻,家人便是千叮呤萬囑咐,不要與人說起這銀圓。在瞭解歷史以前,我一直以為家裡有著傳世珍寶呢,所以才這麼神秘。

慢慢才知道,因為剛經歷文化大革命,這種話題相當敏感,所以生怕我對別人提起它們。

“古董”出現了,然而生活依舊貧困,缺衣少食與起早貪黑,三月不見肉味。偶爾聽起大人們閒聊,誰家以前是國民黨副官,誰是國民黨姨太太,家裡有金條銀圓,常拿出來換肉換鹽米。不禁聽得讓人猛咽口水,發出嘖嘖的羨慕嫉妒。驚想起:“咱家裡也有,為什麼不拿出換肉的責備與埋怨?”

再以後,是漫長的勞作與求學生涯,我也逐漸淡忘,也逐漸對″傳家寶"的灰心了,畢竟於我於家,亳無亮麗炫目神奇可言。在記憶裡,慢慢褪去……

再見它們時,是三十多年後,正是端午節,歷史上一個令人悲傷的紀念日子,也是我第一次經歷親人間生離死別。九十二歲的奶奶,離開了我們,我見到她躺著,非常平靜安詳!枯瘦的身軀,花白的頭髮,歷歷的皺紋,就如沉睡中……

帶著悲傷的心情,料理完奶奶的後事。

但傷心悲哀未了時,長年在外的叔父,終於向父親提起那九個銀圓……

是的,這才記起,還有“傳家寶”––那九個銀圓!

母親摸索去了半天,拿來了,父親卻把銀圓遞給我,託付道:“你看著辦吧!” 那時,我覺得我經歷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擇。奶奶兩兒一女,而農村的家業由來傳男,雖然是小小的銀圓,談不上家業,我能怎樣分配呢?假如奶奶在世,會不會由著我來分配呢?

當時我有點生氣,我的眼淚還沒幹 。回想起奶奶陪伴的幾十年,特別是孩提時,父母外出,祖孫兩人相依為命,苦不堪言。時常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借錢借米時常經歷,但奶奶卻從來沒有提起這九個銀圓。我有時覺得奶奶太不值,太封建固執,捨不得?留著幹嘛?老聽人家說能換不少錢,餓死了豈不事大。而叔父問起銀圓時,我似乎明白了……

最後,父輩每家三塊銀圓,而父親也就把這三個銀圓交給我。那一刻,眼淚不住的流。無盡的心酸,無盡的追憶與思念……而這三塊銀圓,也如同沉錠萬鈞,壓在心頭!

三年前,父親也過世了,今天再次看見這三個銀圓,就感覺更加傷感了……

任憑歲月匆匆,滄海桑田變遷,我想: 其實,有一種東西是不會變。

王侯將相,諸子百家,不過是留業置文,讓人敬仰,功澤千秋,後人而為之列傳。平凡百姓,也不惜拼死為兒孫留下一磚半瓦,雖萬苦千辛,不過是叮囑後人要留有此心,以傳下代……

五千年的傳承,寫滿了黃卷汗青。恐怕,只有這精神,才是中華文明能屹立世界之根本!

恍惚間,心緒忽遠忽近…

元夕過後,又近清明,窗外細雨紛紛,那遠處青山,不知祖母及父親墳旁 ,是否有青草依稀,而翠竹依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