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三个人有什么关系?

红雨说历史


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这三个人都是北宋的名相,文化成就也很高,但这三人没有什么关系,只能说三人都是进士出身,同朝为官过,不过范仲淹与他俩年龄差别很大,同朝为官时一个天上两个地下,王安石与司马光政治上是死对头,也没什么关系,既不是同乡也不是同科,斗了一辈子,基本上是王安石完败司马光。

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后世典范。

范仲淹是1015年的进士,司马光是1038年的进士,王安石是1042年的进士,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司马光正在老家丁忧,后来当了判官、主簿,而王安石在当知县,等于说范仲淹身居高位时,司马光和王安石还在底层打磨呢。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巨著,称“史学两司马”。

范仲淹是1052年去世的,之前贬来贬去,去世前一年又调为知青州,当时的司马光虽然没有露头,但已有朝中大人物赏识,宰相庞籍推荐他当了馆阁校勘,相当于中央图书馆的官员,王安石也没露头,还在底层打磨,担任舒州通判,不过因勤政爱民,政绩卓佳获得举荐。

范仲淹和司马光的谥号是文正,最高级别的,但王安石的谥号只一个字“文”,后来的朱熹也是一个“文”,个人觉得这个意义非凡。

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其实私交不错,在两人往来的书中,比如《与王介甫书》、《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看出两人志趣相投,但在朝堂上两人针锋相对,斗的不可开交,结果是王安石完败司马光,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被贬到洛阳编书去了,这一编就是十几年,基本上暗淡无光。

王安石变法,由于最终失败,历史上对其评价负面居多,但他依然是永垂青史的人物。

成就的话,范仲淹最高只是参知政事,副宰相,司马光是左仆射,正宰相,不过时间很短,王安石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地位最高,范仲淹死后赠兵部尚书,封楚国公,谥号文正;司马光死后赠太师,封温国公,谥号文正;王安石死后赠太傅,配享神宗庙庭,谥号文,而王安石在活着的时候就封了荆国公,司空,所以王安石成就最高,司马光次之,范仲淹较二人差些。


图文绘历史


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三人都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是司马光、王安石二人的前辈,基本上没有与他俩同朝共事过。

司马光与王安石政治上是死敌,而私下里惺惺相惜,私交很不错。

范仲淹、王安石是维新变法派一前一后的领军人物;司马光是极端顽固的保守派。

范仲淹画像

范仲淹(989—1052年),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在军事上颇有建树。1040年,他与名臣韩琦一起在陕西戍边,提出“屯田久守”的政策,巩固了西北的边防,阻止了西夏对北宋的进攻态势。

范仲淹慧眼识人,发掘提携了狄青等名将,为北宋的军事发展作出了贡献。

1043年,范仲淹回朝执政,针对朝政弊端,发起“庆历新政”,进行富国强兵的政治改革。虽然失败了,却给王安石等后来者提供了经验,树立了榜样。

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流传。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在历史上,王安石是以改革家闻名于世的。

1069年,王安石进入朝廷中枢;1070年,王安石出任宰相,主持变法,力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史称“熙宁变法”.

由于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加上用人不当,变法中必然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等原因,王安石变法失败了。

但是,王安石变法确实起到了富国强兵的显著效果。

司马光画像

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在历史上以主持编撰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而闻名。

司马光是顽固的保守派,他取得执政权力以后,强势打击变法派人士;不遗余力,尽废新法。

他把王安石实行的各种新法完全废掉,但是,却提不出对北宋社会切实有效的方针政策;只能是坚持那一套宗法伦理纲常治国之类的腐儒论调,于国无益。

由于司马光对新法的极端仇视,必欲废尽为快;所以,后世史学家把他列为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


惰性人儿


范仲淹(989-- 1052年)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州官,1052年改知颍州,他带病上任,于途中逝世,享年64岁。

范仲淹的变法号称“正本澄源”,其实未能触及深层次的问题,不到1年便作罢,为后来王安石的变法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但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安石(1021-- 1086年),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被罢相。1075年宋神宗再次启用,旋即又罢相。后退居江宁。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享年65岁。

司马光(1019-- 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7岁时 “砸缸救友” ,震动京洛。宋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15年,主持编纂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一个劲地废除新法,上奏《请革弊札子》《请更新新法札子》,把新法比之为毒药,请求全部废掉,于是朝廷废除了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

司马光得知免役法、青苗法和将官法还没废除,表示“吾死不瞑目矣!”他继续上表,但皇太后对他很器重,他拜为宰相,大权在握,轻而易举地废除了余下的三个法,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68岁。

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私交上倒也过得去,但政治上却是死对头,过去的朋友变成了反对派与保守派,两人演绎的“君子之争”,你来我往,苦斗十余年,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实际上,司马光明显占于下风,斗不过王安石。但他不屈不饶,擅长“风闻奏事”,老是纠缠,王安石称他是个“流言宗主”。王安石主政时,司马光是个默默无闻的角色,而王安石对待司马光还很客气,将他送到翰林院,让他去编撰《资治通鉴》。

其实,王安石变法的贡献很大,但被权贵们不断攻击,两次被罢相,后一次就没有回朝了。而司马光上台后立即废掉新法,使王安石变法的成果付之东流。试想一下,如果王安石变法能够成功,中国将会出现另外一种局面的。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天宁阁


这三个人都是北宋大名鼎鼎的大臣!

(一)范中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终年63岁,其26岁中进士,任地方官、西北戍边,对朝政颇有见地,曾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再任参知政事,屡上条陈,《答手诏条陈十事》被仁宗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接着又上疏“再议屯兵、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进一步推动朝政改革,史称“庆历新政”。然而,历史上的改革者,都面临一个同样问题,就是旧势力的反对,范中淹也难逃此厄,在旧势力的反对下,范中淹主动提出辞呈,出知邠州,脱离了京城是非之地。而后又任邓州知州,在此,应朋友之约,写下了光耀千古的《岳阳楼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为天下苍生而奋斗终生。

(二)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终年67岁,其20岁中进士,任地方官,先后父母亡故,守孝前后六年,利用此时间,写了许多留传至今的文章。庆历四年(1044年),服丧结束,重新出任地方官,取得了民众好评。庆历六年(1046年)司马光奉诏进京,开始了风云变换的京官生活。正当司马光做京官、结识王安石,同学切磋,考研历史之际,却被庞籍点名,做了郓州典学。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司马光被任命为开封府推官,重回京城。宋英宗赵曙立,与皇太后政见不合,司马光从中调解,前后共上奏章17封,使太后和皇帝的矛盾趋于缓和。宋英宗去世,宋神宗赵顼立,王安石变法推动,司马光坚决反对,从此,一对先前的好朋友因为政见不合,死磕至死。

(三)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卒于宋仁宗元祐元年(1086年),终年65岁,其22岁考中进士,任地方官,政绩卓著。熙宁二年(1069年)进京任参知政事,次年出任宰相,主持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变法。与范中淹一样,王安石变法,受到包括司马光在内的守旧派激烈反对,王安石于熙宁七年(1074年)辞官。一年后,神宗皇帝再度起用王安石,但此时的王安石已经锐气尽泄,锋芒不再,加之儿子病故,遂无心政治,再次辞相。此后,虽然神宗给王安石以优厚待遇,但政治上再无成就了。神宗去世,宋哲宗立,高皇太后执政,与司马光合流,全面恢复旧制,废除新法,王安石在政治上看不到任何希望,于元祐元年5月病逝于江宁,先其朋友、政敌司马光4个月而去。

如上所述,北宋范中淹、司马光、王安石三大名臣中,范是长辈,当范中淹名振朝野时,司马光和王安石还没有资本与之深交,而司马光、王安天生名满天下时,范中淹已经夕阳西下了。所以,当庆历年间,司马光、王安石可能知道范中淹,心向范中淹 ,而范氏却不见得对他们二人想深入了解。范中淹号称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而司马光则是政治家、文字家、历史学家;王安石则是政治家、文字家、思想家。三人中范中淹以忧国忧民著称,司马光以治史(主编有《资治通鉴》)著称,王安石以改革著称。范中淹在景祐三年(1036年)向仁宗进献《百官图》,挑起了和吕夷简的党争,开启了北宋年间党争的先河,为北宋灭亡扯开端倪,不能不令人为之扼腕。司马光本来和号称唐宋散文八大家的王安石有同好,在初做京官时是好朋友,但在政见上却是水火不容,王安石要改革,司马光主张复古,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然而,说起决策,王安石当仁不让,敢做敢为,在宋神宗支持下,高擎改革大旗,有方案、有推动、有巩固、有成效,取得了历史上少有的成果。但在遇到困难时,攻艰克难的精神以及韧劲,明显不足。而司马光却不同,他不虚张声势,有一股牛劲,认准一个理,死死坚持,至死不变。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司马光出任宰相,全面废除新法,凡是新法,不管有利于民与否,统统废除,谁说也不行,有道理讲两句,没有道理就不讲话,就是做,不给新法留一丁点草根。然而,天不假年,他气死安石,自己也只多活了4个月。紧接着,还被宋徽宗列为奸党,刻碑立石,昭示天下。这可能是他真没有想到的。但不管怎么说,这三人,都是中华历史上的杰出人才。


二曲人


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三人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人物,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有非常大的建树。范仲淹出生于公元989年,司马光出生于公元1019年,王安石出生于公元1021年。范仲淹比司马光大30岁,比王安石大32岁。因此范仲淹同司马光和王安石的交集并不是很多,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既是朋友,又是政敌,既相互欣赏又相互打击。范仲淹可以说是王安石的偶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范仲淹的人生写照。范仲淹是今天的苏州吴县人,由于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一个朱姓人家,所以他的名字也叫朱说(yue)。

范仲淹入仕之后,政绩显著,宋仁宗非常器重他,重用他,范仲淹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实行了‘’庆历新政‘’,由于各种势力的打压,‘’庆历新政‘’只坚持了一年就流产了。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范仲淹就是一介书生,他曾亲自带兵降伏了西夏,使西夏王元昊向北宋称臣,战功显赫。

范仲淹能文能武,在诗词散文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才智过人。他的改革之举深深的影响了以后的王安石,范仲淹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是宋学开山式人物,他同时也是士林领袖,他一生都在传道授业,精心培养人才,可以说他是王安石和司马光的老师。王安石评价他: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可见他对王安石的影响。

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实行了变法,史称‘’熙宁新政‘’。大家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成就是非常高的。在政治上王安石的成就也同样很高,他的改革措施,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了对外的防御能力,国力得到了加强,同当时的少数民族作战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绩,为北宋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可王安石变法只持续了15年,随着宋神宗的去世,也就在一片反对声中戛然而止。

反对的人群中就有他的老朋友司马光,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同是文化名人,彼此相互欣赏,他们本来是非常好的朋友。可王安石是改革派,司马光是保守派,王安石变法首先站出来反对的就是司马光,同时反对变法的还有苏轼等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强力支持下对反对变法的人实施了打击,所以很多人被贬流放,这其中也包括司马光和苏轼等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宋神宗去世后,宋哲宗继位,重用了司马光,王安石被贬,司马光彻底否定了王安石变法,大力攻击王安石,凡是王安石认可的,司马光就否定,以至于没有了政治立场,而且司马光还把宋神宗手上得到的土地割让给西夏,打击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士。这点连同是保守派的苏轼都看不下去,他说司马光是个知行不一的人。

范仲淹是个很完美的人,文武兼备,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的写照。王安石受他的影响很深,在政治理念上得到了范仲淹的点拨,范仲淹实为王安石的老师,因此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成就也很大。司马光在政治上,是无法同范仲淹和王安石相提并论的。文学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价值很高,司马光同王安石是文学里的知音,政见上的敌人。






史道驿站x


北宋的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想必大家一定熟悉的很,他们经常出现在我们语文和历史课本上面,司马光、王安石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则有那句名闻天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句。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出生时,北宋刚建立还没满30年,他为官是在宋真宗(公元997年-1022年在位)和宋仁宗(公元1022年-1063年在位)时期,在仁宗朝曾主持了以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公元1041年-1048年),而欧阳修是改革派中的重要成员,后来改革失败两人都因此被贬。

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公元1085年—1100年在位)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神宗死后,司马光被哲宗启用为宰相,上台后他和保守派全面反对王安石的改革:凡是王安石立的新法,不论好坏,统统废止;凡是王安石革除的规矩,不论利弊,又通通恢复,史称元祐更化。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他和司马光在仁宗朝可以说是打酱油,没什么话语权。到了哲宗朝时,他挂了个闲职养老,打了一会酱油就和司马光一起归天了,不过他还死在司马光前面。在神宗朝时,受神宗重用,拜相改革,史称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


Sylar弈


范仲淹,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时期的名臣。 论年纪,范仲淹比司马光和王安石年长,历经真宗和仁宗两朝 ,司马光比王安石年长三岁,基本处于同一时期。 论成就,范仲淹要超过后两者,王安石的成就要比司马光高得多。 范仲淹在地方为官的时候,兴修水利,遗迹至今尚存,他的治水方略,直到元明仍然被沿用。他在西北军中担任军政长官的时候,联合羌族,修建城堡,不但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还发现了不少军事人才,比如狄青。范仲淹在中央任职的时候,认为朝廷有很多弊政,庆历新政就是针对这些弊证而开展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熙宁变法是庆历新政的延续。除去政绩,范仲淹在朝堂之外,也是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他在晚年把多年积蓄全部拿出来,为范氏族人建立了慈善性质的义庄,范氏义庄一直到民国还在运行。就像他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王安石开始进入仕途的时候,一直坚持在地方工作,皇帝多次宣召他进入中央担任要职,都被他拒绝,最后勉强进京,没有太久就辞职回转地方。他是一个以办实事为目的的爱较真的人,但是在熙宁变法中这个优点却成了致命的弱点,他坚信变法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儿,却忽略了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但是熙宁变法的确给大宋王朝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特别是军事方面,重用王韶等将领,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绩,把宋国的版图扩大了两千多里。 司马光在宋史里的记载,除了负责编纂《资治通鉴》以外,最突出的政绩就是彻底改掉了新法,让十余年的变法成果付之东流,苏轼就说他:“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朱熹则评论:“温公忠直,而于事不甚通晓。如免役法,七八年间直是争此一事。他只说不合令民出钱,其实不知民自便之。”。他在这个期间,甚至把熙宁开边时将士血战得来的四个城池送给了西夏。当然,司马光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他都是不可多得的君子,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犯的这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居然没人去责备他。而且在他当政的时候,极力打击新党,埋下了后来元佑党人被迫害的种子。


巴山秋夜雨


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这三个人是北宋的名相,文化成就也很高。但这三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只能说三人都是进士出身,同朝为官过,不过范仲淹与他俩年龄差别很大。同朝为官时一个天上两个地下,王安石与司马光政治上是死对头,也没什么关系,既不是同乡也不是同科,斗了一辈子,基本上是王安石完败司马光。

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后世典范。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巨著,称"史学两司马"。

范仲淹和司马光的谥号是文正,最高级别的,但王安石的谥号只一个字“文",后来的朱熹也是一个"文”。

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其实私交不错,但在朝堂上两人针锋相对,斗的不可开交,结果是王安石完败司马光,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被贬到洛阳编书去了,这一编就是十几年,基本上暗淡无光。

王安石成就最高,司马光次之,范仲淹较二人差些。


东方京川


范仲淹差点被淹死,幸亏司马光砸了王安石家里的石缸!

所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一直都不对付,起因就是砸了缸没赔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