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你怎么看?

生活亮亮眼


准确来讲在“黄老”道家学说。

从“河图洛书”开始,到伏羲“一划”开天地,分阴阳,推演先天八卦,《易经》横空出世;周文王演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黄帝内经》问世;老子道德五千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强谓之“道”。至此,中国道家哲学基本成型,道生一(太极),一生二(阴阳),二生三(三才);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两两相配成六十四卦。成为当时社会涵盖医药、农桑、占卜、政治、军事、地理、天文、自然、科技的“大统一理论”,将理论从实践经验中抽离单独研究,再反过来促进实践的发展,像极了如今的“科学”。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各家争论不休,唯有道家,因其立足点至高至深,本质而抽象,至简朴素而又无所不包,始终静水流深,不曾断绝。秦汉,黜百家,尊儒术。实际是外儒内法,都在“道”的涵盖范围之下。魏晋时期,五行理论盛行,汇入道统,使其更加完善。隋唐佛教兴盛,受道家思想影响,逐步本土化,成中华禅宗。宋明时期,理学兴起,儒释道三江汇流,集大成者有苏轼、王阳明等。之后道家便再无发展,明清时期多是依靠前人的只言片语,加以研究,著书立作,以为后世。

都说道家清净无为,一心消极避世。却不知事物都是二元对立的。避世的有,金丹大道,白日飞升;入世的也有,《黄石天书》、《奇门遁甲》、《六丁六壬》、《梅花易数》等等。丹道和术数二途,是道家最难也是最核心的内容,世人修道,无非是图个趋吉避祸,遇事无咎,最终得证大道。

好像跑题了。。。这个题太大了,答不了。


不向清风索明月


鲁迅先生这句话,出自其1918年8月20日写给同乡好友许寿裳的书信。信中,鲁迅提到了自己写作《狂人日记》的缘由,由此引出了这话。我们先来看信中原文:

《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鲁迅先生的意思很明确:以前他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后来发现,中国还是“食人民族”。也就是说,鲁迅先生否定了自己以前的观点。现在再拿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招摇,只能说明道教心虚。

扯几句题外话。中国历代文人虽然靠儒家吃饭、博功名,但内心情感大多数更倾向道家(不是道教)。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

儒家追求艺术之美,孔子听了音乐“三月不知肉味”;道家反对艺术之美,认为天地有大美,人间的艺术不过是形而下。

但是,从美学理念来说,儒家更注重“思想性”“社会性”,提倡“文以载道”“诗言志”。文艺在儒家眼里是教化百姓的工具。

相反,反对文艺之美的道家,其美学理念更贴近文艺的本质。道家思想从艺术趣味到技法,都深刻的影响了中国文艺,比如国画里“留白”,就是很好地体现了道家思想;又如对“神似”的追求;还有性灵……道家更讲究“诗言情”,艺术不是教化百姓而且慰籍自己的心灵。

古代中国文人,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儒道互补形成了“柔韧”的性格特点。

鲁迅先生曾经喜欢道家,完全合情合理,虽然他的文章言行一点也不“道家”。



江南俗士1972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在长达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是官方提倡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正统思想,道教在带有鲜明的民间宗教的色彩。但与世界其他宗教不同的是,道教不是有教主所创立的宗教,二是广泛吸纳中国古代巫术、方仙道、黄老道等,由众多民间教团组织而成。道教的成熟与佛教传入中国几乎同时而且几乎同步的在中国进行发展,经过佛、道、儒三者之间的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道教始终植根于中国社会,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今天的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与传统科技、艺术、文学、医学及民俗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根底全在道教”。

1、对文学方面的影响

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历史来看,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中国历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是以道教为题材或涉及道教内容的。受到道教影响的文人墨客更是不计其数。

魏晋时期,文坛上盛行的游仙诗,即是一种以歌咏神仙漫游之情为主题的诗篇。魏晋时期最有名的志怪小说,是干宝的《搜神记》,其中即记载了许多道教故事。魏晋笔记小说中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同样涉及道教内容。

唐诗中描写道教的作品也不少。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所作的诗中,道教内容极多,以至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称李白是"反映道教思想的杰出作家"。

起于唐,而盛于宋。词有词牌。不少词牌都与道教有关,如《临江仙》、《女冠子》、《望仙门》、《献仙音》、《潇湘神》等等,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有牵连。宋代不少填词大家如柳永、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都有以道教为题材的词作。

元曲中反映道教的内容更多些。当时还有专门描述神仙度人和得道飞升故事的"神仙道化剧"。这方面的杰出作家是马致远。在他现存的七种杂剧中,神仙道化剧就有四种,分别是《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开坛阐教黄粱梦》和《半夜雷轰荐福碑》。

明清小说中,也有不少是以道教为题材的。如《封神演义》、《东游记》、《韩湘子全传》、《绿野仙踪》等。《西游记》的内容虽然是佛教取经故事,但也受深道教思想影响,书中充满了"金公"、"木母"、"黄婆"等道教丹法术语。《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登坛借东风、五丈原布灯祈续命,都是道教思想的反映。而一部《水浒传》,就是以"张天师祈禳瘟疫"发端的。《红楼梦》开宗明义也是由一个空空道人把"石头记"抄下来传到人间。书中一僧一道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对科学技术方面的影响

以道教理论为依据知道我国古代的科学发展有如此之多。

正如古代道教盛行的炼丹术,就给了古代科学方面的研究很大的帮助。炼丹术从客观上看,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且当时炼丹术的发展,为近代实验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炼丹术在从金属矿物提取药物的过程中,观察到各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并能按照固定的操作程序炼制出某种具有特定形式和结构的物质,长期的炼丹时间为中国古代化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事实上,我们现在欣赏的美丽烟火和带来苦难的炮火就是在炼丹的过程中被道教方士所发现的,这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且道教和道教经典文献以不同的方式保存了古代许多数学与物理成果,对中国古代数学、物理、天文也有着独特的贡献。就数学而言,在我国历代统治阶级不受重视的情况下,艰难发展。但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还是在实际作业中,总结并归纳出大量的数学规律。即使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为我国历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3、对艺术方面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音乐、书画、雕塑、石刻和建筑也有着密切联系。道教的音乐虽为宗教音乐,但它吸收和包容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曲式和情调着意表现神仙意境,或庄重神圣,或欢乐轻快,或优美恬静。道教在绘画方面也自成一色,其创作主题以神仙为,从形式、构图到技法都洋溢着民族特色。我的家乡就有许多人喜爱钟馗画,因为它能保人平安,驱鬼辟邪。

建筑上,如武当山现存的道教宫殿、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都具有独特的道教色彩。道观的平面布局深受中国庭院式民居的影响,讲究对称美,数重进深。且与一般的中国建筑相比,道教的建筑更注意风水。尤其是道观,选址更注意风水,道观大多处在蔚然深秀的幽山清水之间,道教本就崇尚清虚而幽静,热爱生命、尊重自然,认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要在美的体验中实现对道教生命境界的追求。所以道观在文化意蕴上就具有别具一格的特色。

4、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中华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都受到了道教很大的影响。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得道为人生最终目的,这种传统,通过具有民族风格的宗教仪式,才可以长期地传播于社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培养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性格。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道教文化中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认为人的寿命可以通过修炼得以延长,这种人定胜天的观点,经过道教的长期宣传,深入人心,使人定胜天的信念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部分。且道教思想还主张宽容、谦让、虚怀若谷,反对自矜、自足、自大、骄傲自满,这种文化心理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胸怀。还有道教十分重视伦理道德教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劝善书,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深入到了社会各阶层。其根本宗旨在于劝人行善积德,去恶从善,因此在中国民间也一直流传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观念。

5、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道教曾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道教思想的政治高峰出现在汉文帝、汉景帝两朝时期,史称文景之治。历史上,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救国家、救社会、救老百姓,出售的人多是道教的人物,历史上叫“拨乱反正”。总而言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方面是统治阶层常常利用道教来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许多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曾利用道教作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但道教始终依附于王权而存在,并接受政府的管理,且传统社会的封建王权以儒学为思想文化的正统说,历史上借道教起义的农民军很少成功。因为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至南北朝时期道教宗教性食材逐渐完善。所以道教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附于王权。一定程度上王权可以决定它的兴盛。

道教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其影响还体现在对民族的凝聚力,民间的信仰,中国的学术思想上。且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世界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继续传承下去,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一往文学


灭国方式有三种。一,文化灭国。二,武力灭国。三,文化配合武力灭国,这是对付大国最佳的手段。日本人编造的“涯山之后无中国”就是对中国进行文化灭国的基础指导。消灭中国人的传统与文化。第一,让中国人最好不读中国书,多读外国书。第二,抹黑一切中国元素。第三,消灭汉字。第四,消灭中医。第五,消灭中国人的民族自信。日本侵略中国,需要中国的儒子牛让人民相信,中国人民是劣等民族。赞美日本,是希望优秀的日本民族到中国来帮助中华民族建立王道乐土的。儒子牛真辛苦,中国人都是狗,日本朋友个个好。把锋利的投枪全部都是投到中国人的胸口上,中国人还都要说,谢谢你,来拯救我们。此文笔工夫确实让人佩服。

汪精卫1910年,写下引颈一刀向天笑。于1940年建立了南京汉奸政权。周树人在日本留学期间,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1936年在日本人的精心救护下,还是无力回天。周树人的名言《中国没有失败的英雄,少有抵抗的韧性,没有单独鏖战的武人》扬靖宇将军1933年在极端坚苦的环境下,有人劝他投降,日本人给于他高官厚禄。扬将军说,如果我们都投降了,那还有中国吗!扬靖宇牺牲时,日寇剖开将军肚子,里面只有树皮和棉花。赵一曼,1936年8月2日被日寇杀害,时年31岁,写给儿子的遗书最后一段。《宁儿:当你长大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有的人豪气万丈的言辞,只是欺骗人民的美丽诗句。可歌可泣的真英雄,才是民族的脊梁。

可惜了,汪精卫,周作人如果死于三七年之前,他们将作为英雄和作家留名于世,而不会作为汉奸遗臭万年了。


星辰2168


应该说是中国文化根底全在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要早于道教,道家思想的开创者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也就是道德经的作者。而道教创立在汉朝,是张天师张道陵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创立的教派组织,称之为道教。

无论是佛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它们是哲学体系,称之为佛家学说和道家学说。

到庙里或者道观烧香磕头求发财保平安的那叫佛教和道教,是建立在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之外的一种宗教信仰。

佛学和道学是小众化的,它们是哲学,是学术,基本和平民老百姓关系不大。

佛教和道教是大众化的,它们是信仰,也可以说成迷信。它们的功能是给大众百姓提供一个心灵寄托的平台。你认为烧香磕头就可以保你发财,它就保你发财。你认为三拜九叩可以保你平安,它就保你平安。说白了也就是古代封建统治阶级愚弄大众的。

无论是老子还是释迦摩尼,他们的身份用现在话翻译就是老师教授的意思。你觉得能在老师那里学点东西那就叫佛学和道学。你觉得他能保你健康长寿发大财,那就叫信仰,那他们就从老师变成了神仙。


官路沿


不得不佩服头条的大数据啊,最近才重刷《走向共和》,曾经在短视频板块留下了鲁迅先生的名言,就推送过来了,今天咱也充当一回文化人,说说我的看法。以期大方之家。

《道德经》作为道家的基本学说,可谓深入人心。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上都是当仁不让的地位。有人读《道德经》是兵书、是阴谋论、甚至是大道。我以为然也。

教科书上的解释是朴素的辨证论。我以为不够全面,其实真正的含义应当是“二元论”,无是亦无不是。大道看诸事,皆为一个概念。忠奸、有无、利弊仅仅是一种概念。

和儒家相比, 道是在另一个维度上的探讨,而儒则在任事、作为上面深根细作。

换言之,儒家可能是忠臣,但是道家更像是皇权。

忠能用,奸亦能用。兴一利,则生一弊。这是脱离了基本利弊之外的一种思维方式。

当然还有我们常说的,道术之间的关系。无不彰显着道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道解决的是宏观的问题,至于拿着道去具体细节化或者过分解读,我以为也是不可取的。

作为鲁迅先生来说,作为批判性的学者。他可能想阐述的是,我们没有一个从一而终的制度模范或者是法律来经营国家或者社会,也就是一种吐槽。


短刀客


我是杭州刺史,我来回答。

鲁迅先生在一九一八年致许寿裳的一封信中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 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鲁迅所言 “中国根柢”,当指中国文化之根柢, 为什么说它 “全在道教”?这句话表达了鲁迅什么样的道教文化观?鲁迅先生在信中未作 具体阐释,后人对这个论断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二十多年来,国内道教学界也对这个问 题展开了讨论,至今仍是见仁见智。笔者以为,从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论断出发理解 鲁迅的道教文化观,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鲁迅是把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 要的组成部分来看待的;(二)、鲁迅从 “改革国民性”的客观需要出发,对道教给中国国 民精神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作出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这集中反映出鲁迅对道 教文化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三)、对鲁迅的这个著名论断须作进一步的具体分析,才能更 准确地把握鲁迅的道教文化观。

一、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鲁迅的一生,处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最为严峻的时代。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 迅,深刻而敏锐地认识到,民族的生存危机主要来自一种民族文化的危机,一种人心的危 机,即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信仰世界出了大问题。因而他主张 “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 弄清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他通过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 和文化的深入剖析和深刻反省,认为国民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主要是受传统文化 的 主 体 儒、道、释三教及其合流的长期而直接的熏染与潜移默化的结果,而道教,一直是封建文 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处于与儒、佛鼎足而立的地位。

从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来看,他们大多以儒学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儒家的 “尊尊”、“亲亲”的思想传统以及严守 “贵贱”、“大小”、“上下”的等级伦理 说教一直是统治者用以维护其专制统治的主要工具。同时,统治阶级也利用道教和佛教作 为麻醉、欺骗广大民众的辅助性意识形态。鲁迅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曾对好友许寿裳 说,“孔子提出三纲五常,硬要民众当奴才,本来不容易说服人,而佛教轮回说很能吓人, 道教炼丹求仙则颇有吸引力,能补孔子之不足” 。的确,“正像在巩固封建专制主义的统 治方面,儒家早已于被独尊的汉代之前就吸取和运用了法家的不少主张那样,在巩固封建 专制主义的精神控制方面,历来的儒家却又吸取和运用了道家的许多主张。这是因为儒、 道两家在有些根本的方面来说,也有其相同的地方。他们都是以远古时代作为自己憧憬的 理想,从而陷入保守与封闭的精神氛围中间,丧失进取和创造精神。这正如鲁迅所指出的 那样,儒、道两家都是 ‘理想在不撄’” 。

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哲学来看,儒道释三教及其合流对于他们的人生态度和 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鲁迅指出:“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凡有文人学士,道士和尚, 大抵以 ‘无特操’为特色的。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 《论语》和 《孝经》,二是 《老子》,三是 《维摩诘 经》,不 但 采 用 谈 资,并 且 常 常 作 一 点 注 疏” 。可 见,道与儒、佛总是结合在一起,融合在传统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身上,并成为一种理想 的人格追求。从思想发展的历程看,儒道两家有入世、出世之别,但文化史上的儒道合流 由来已久,道家、道教的人生观往往是儒家人生哲学的必要补充和调剂。古代的文人士大 夫,常常处于 “居庙堂之高”和 “处江湖之远”、得志与失意两种交错的心态中。有了道 家、道教人生哲学的必要补充和调剂,就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生存下去。鲁迅对这种儒道合 流的实质看得很清楚:“登仕,是噉饭之道;归隐,也是噉饭之道。假使无法噉饭,那就 是连 ‘隐’也隐不成了”;“汉唐以来,实际上入世并不算鄙,隐居也不算高,而且也不算 穷,必须于 ‘隐’而不得,这才看作仕人的末路” 。

三教合流、三教归一的文化心理同时也影响到普通民众对于鬼神和宗教信仰的态度, 那就是缺乏 “坚信”,讲求实际,不管是非彼此,也不讲什么信仰、原则,对各种信仰和 各类鬼神一律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见庙就焚香,见偶像就膜拜,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 了。而道教的复杂的神仙系谱既是这种文化心理的反映,也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文化 心理。道教沿袭了上古时期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的传统,将各类天神、地祇、人鬼、仙真 以及古圣王、古圣人乃至民间信仰的神灵、英雄人物,通通纳入其神仙系谱内,为广大民 众提供了众多的偶像,满足了他们各式各样的实用的和精神的需求。

此外,道教教义上的独特性也使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获得了不可忽视的地位,至今 仍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 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的大半。”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道教是唯一植根于民族文 化土壤而形成的民族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与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不同的价值 追求,集中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人生理想、需要和追求。如果说一般的宗教都不把 注意力放在现实的生的快乐和幸福的追求上,而是转向死后的世界,即虚幻的天国与来世 的话,道教却相反,它受到中国 《易》文化 “生生之谓易”的观念和道家哲学贵生、重生 思想的影响,在人的生与死,存在与灭亡的对峙中,抓住 “生”的一端来观察宇宙万有和 人生,认为人这个生物,有无穷的潜能,如果通过修炼把它发掘出来,就可以 “参赞天地 之化育”,弥补天地万有的缺陷。“道家 (道教———引者按)的学术思想,基于这种观念出发,认为人的生命,本来便可与天地同休 (龄),日月同寿 (命),而且还可以控制天地, 操纵物理。……这种对于人生价值,与生命具有大功能的观念和理论,在世界文化思想史 上实在是史无 前 例 的,只 有 中 国 一 家———道 家 首 倡 其 说” 。从对生命的这种理解出发, 道教主张重生、贵生、乐生,追求长生,最高理想是不死成仙,使形体和精神都达到长生 不死。这就迎合了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甚至长生不老的本能欲望。这对于素有重生、养生传 统的中国人就具有广泛的吸引力了。所以,从历代的最高统治者、官宦和士大夫到下层民 众,都有相当多的人信奉道教,因而道教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流传不息,产生广泛 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正如鲁迅所说:“然而假如比较之后,佛说为长,中国却一定仍然有 道士,或者更多于居士与和尚:因为现在的人们是各式各样,很不一律的。”鲁迅还说: “儒士和方士是中国特产的名物。方士的最高理想是仙道,儒士的便是王道。”方士是道 士的前身,鲁迅用儒士和方士指称儒学和道教,并称其为中国的两种 “特产的名物”,可 见在鲁迅看来,道教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不了解道教,就不能真正了解 中国社会和历史,也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鲁迅对道教文化的剖析与批判

鲁迅在充分肯定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从改革国民性的客观 需要出发,对道教作为宗教的实质、道教中的种种方术和封建迷信及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 所起的阻碍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无情的批判。鲁迅认为,道教有三个主要的源头,一 是殷周以来的鬼神崇拜和巫术迷信,二是自战国中期和秦汉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先秦道 家思想。他对道教的剖析批判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

(一)对道家思想的批判:

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理论来源。鲁迅和他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一样,没有严格区分 道家和道教,他对道教的批判首先表现在他对老庄哲学的批判上。

对道家思想的开创者老子,鲁迅主要批判了他的倒退复古的政治理想和消极无为的人 生观。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原则出发,认为理想的政治就是回复到远古时期的小国寡民 的状态,并认为 “无为而 治”就是实现这种理想的主要途径。针 对 这 一 点,鲁 迅 指 出: “老子书五千语,要在不撄人心;以不撄人心故,则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无为之治;以 无为之为化社会,而世即于太平。”瑏瑡 他从进化论观点出发,认为社会的向前进化犹如 “飞 矢”,总是飞向前方的,而 “幻想中的唐虞,那无为而治之世,不能回去的乌托邦,那确 实性,比到 ‘阴间’去还稀少”瑏瑢 。复古 倒 退 的 社 会 理 想,使 人 “心 如 槁 木”,不 思 进 取, 丧失理想和斗志,只顾眼前实利,最终变得卑俗、懦弱、吝啬、胆怯。同时,“无为而治” 还使统治者奉行一套 “使民不争”、“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愚民政策,暗中玩弄一套阴险狡 诈的 “君人南面之术”,对封建政治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老子还根据 “反者道之动”的原则和 “无为”、“不争”的思想,推行一套消极退让的 人生哲学,鲁迅认为这只能塑造出怯懦、保守、畏缩、苟且偷生、不思进取、不敢为天下 先的国民来,逆来顺受、含辱忍垢和麻木软弱是其最大特点。 “无为”、 “不争”的结果, “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 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从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 怯了” 。鲁迅在其小说 《出关》中以 “孔老相争”为线索,借老子这个形象鞭挞了懦弱、退让的国民劣根性。鲁迅这样评价孔老: “孔老相争,孔胜老败,却是我的意见:老,是 尚柔的;‘儒,柔也’,孔也尚柔,但孔子以柔进取,而老却以柔退走。这关键,即在孔子 为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老则为 ‘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 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

对于庄子,鲁迅主要批判了他的 “欲并有无修短白黑而一之”的 相 对 主 义。鲁 迅 认 为,庄子这种思想与儒家的 “中庸”原则对国民性格的负面影响尤为恶劣,使人们在大是 大非面前丧失原则,在思想和信仰上缺乏 “坚信”,对思想、主义一概从实利主义原则来 决定取舍,没有追求真理热爱真理的执着精神。鲁迅断言,中国国民性格中的 “无特操” 和 “无坚信”的通病,便是相对主义是非观带来的恶果: “要做事的时候可以援引孔丘墨 翟,不做事的时候另外有老聃,要被杀的时候我是关龙逢,要杀人的时候他是少正卯,有 些力气的时候看 看 达 尔 文 赫 胥 黎 的 书,要 人 帮 忙 就 有 克 鲁 泡 特 金 的 《互 助 论》。”总 之, 不管什么信仰、原则,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

老庄思想还推动和强化了历史上早已存在的 “隐逸”之风,并为之提供了理论依据。 鲁迅对 “隐逸”这种历史久远的文化现象和人生哲学进行了批判,认为这是一种逃避现 实、回避斗争、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的人生态度。他指出: “泰山崩,黄河溢,隐士们 目无见,耳无闻,但苟有议及自己们或他的一伙的,则虽千里之外,半句之微,他便耳聪 目明,奋袂而起,好象事件之大,远胜于宇宙之灭亡。”

(二)对道教的神仙信仰的批判:

不死成仙的信仰是道教的核心内容。道教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极力夸大和渲染神仙 境界的快乐与享受。葛洪的 《抱朴子·对俗》篇说: “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 行,失人之本,更受异形,……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处任意,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 众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忧喜毁誉不为累,乃为贵耳。《对俗》篇又说: “果能 登虚蹑景,云舆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 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 道教所宣扬的这种快乐和幸福,实际上是对封建帝王和官 僚贵族的特殊地位和享乐生活的进一步夸大和想象。 “追求肉体长生或飞升,无非是奢望 官僚名士的享乐生活得以无限延长” 。的确,封建统治者除了政治权力之外,唯一需要 的几乎就是肉体生命的本身,是 “健康长寿”和 “万寿无疆”,只要他活着,就能永久地 拥有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但肉体生命的有限性终究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自然律,诚如鲁 迅所说,封建统治者 “欲望没有衰,身体却疲惫了;而且觉得暗中有一个黑影———死——— 到了身边了,于是无奈,只好求神仙。这在中国,也要算最高理想了”。

鲁迅认为,长生不死的神仙信仰,对中国人特别是处于社会上层的统治者,有着极大 的消极影响。这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长生不死为最高理想,一味耽于物质利欲 的享乐,使得 “中国历史的整数里面,实在没有什么思想主义在内”;“即使偶然有些外来 思想,也立刻变了 颜 色,而 且 许 多 论 者 反 要 以 此 自 豪” 。神仙信仰的另一个消极影响, 便是一种极度自私的个人主义人生观支配了 “大小丈夫”们的头脑,在他们的思想里,只 有一个 “我”,“单要由我喝尽了一切空间时间的酒”瑐瑢 。这种人所希望的,只是 “大约别 的都可以老,只有自己不肯老”; “不必再有后进”,好由他们自己 “占尽了少年的道路, 吸尽了少年的空气” 。汉武帝所向往的 “嗟呼!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的感叹,就是这种极端自私自利思想的最形象的注脚。

(三)对道教方术和封建迷信的批判:

道教中素有 “道无术不行”和 “道寓于术”之说,道教正是凭借各种方术来制造和扩 大它的社会影响的。在长期的宗教实践中,道教发明和运用了上千种方术,而两千多年来 中国民间流行的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差不多都与道教的方术有关。鲁迅以科学为武器,对 道教方术的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本质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服饵,在道教中指服食仙药特别是金丹大药以求长生的方术。历代的帝王、官僚贵族 及文人士大夫中都有不少人,不惜冒着中毒身亡的危险热衷于服食丹药,根本原因在于鲁 迅所说的,总是把 “纯粹兽性方面的欲望的满足”当作是 “最高理想”瑐瑥 ,幻想永保其威 福、子女、玉帛及其它种种享乐。

房中,属道教中所谓 “采阴补阳”、“还精补脑”的一种修炼方术。鲁迅认为房中术是 一种极端恶劣的纵欲成仙的思想,他指出:“无论古今,谁都知道,一个男人有许多女人, 一味纵欲,后来是不但天天喝三 鞭 酒 也 无 效,简 直 非 ‘寿 (?)终 正 寝’不 可 的。”瑐瑦 房 中 术不仅有害于健康和生命,而且是对女性的一种极不道德的性掠夺。

道教的服饵、房中等 “养生术”表明了道教既没有佛教、基督教那种摈弃世俗欲望的 苦修精神,也缺乏一个绝对超越了尘世苦乐的彼岸世界,它是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全面迎合 了人们享乐的需要。如果说服饵、房中等方术需要一定的财力作基础,主要流行于社会的 上层,那么道教中与鬼神崇拜和巫术相关联的符箓、扶乩、祈雨、施咒、招魂、堪舆、谶 语等方术和封建迷信活动,则流布在整个社会上下,它们实际上代表了古代民间文化中愚 昧、庸俗和落后方面的汇集。在鲁迅看来,由于道教的各种迷信和巫术活动充斥了整个社 会,使得人们不修人事,群趋鬼道,不相信科学的力量,整个社会弥漫着 “鬼气”和 “妖 气”。鲁迅对这些至今还颇有市场的迷信活动进行了猛烈抨击,现择要分述如下:

符箓是道士专用的一种文字或图形。道士宣称符箓乃妙气所结,故具有神力,可以遣 神役鬼、镇魔压邪、治病求福。鲁迅揭露其实质说: “符的驱邪治病,那就靠了它的神秘 性的 。文字既然含有尊严性,那么,知道文字,这人也就连带的尊严起来了”; “如果文 字易识,大家都会,文字就不尊严,他也就不尊严了” 。符箓不过是道士为了蒙骗民众, 故作神秘的东西,故鲁迅称其为 “一团糟”的 “鬼画符” 。

在 《热风·五十三》、《花边文学·偶感》等文中,鲁迅批判了扶乩这种迷信在现代的 死灰复燃。针对当时一些人鼓吹的风水合于地理学,炼丹合于化学, “灵乩”合于科学的 谬论,鲁迅倍感痛心: “每一新制度,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 立刻乌黑一团,化为济私助焰之具,科学,亦不过其一而已。此弊不去,中国是无可救药 的。”

祈雨,也是道教中极为普遍的一种迷信活动。每当有水旱灾害发生,农民总会请道士 来祈雨祷晴。鲁迅认为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观念和典型的迷信行为,他 深 感 悲 哀 的 是: “自从由帝国成为民国以来,上层的改变是不少了,无教育的农民,却还未得到一点什么 新的有益的东西,依然是旧日的迷信,旧日的讹传,在拚命的救死和逃死中自速其死。”

禳解,是道士通过向神灵祈祷而为人求福消灾的一种方术。中国人一方面相信运命, 另一方面又相信这运命是有办法转移的,而禳解、符咒、拜祷就是转移运命的主要手段。 鲁迅认为,信运命的中国人而又相信运命可以转移,是值得乐观的, “不过现在为止,是 在用迷信来转移别的迷信,所以归根结蒂,并无不同,以后倘能用正当的道理和实行科学来替换了这迷信,那么,定命论的思想,也就和中国人离开了”。

道教中的咒语,在迷信的人们看来是有法力的。义和团运动兴起时,人 们 迷 信 所 谓 “神拳”,相信念咒可以 “神降附体,刀枪不入”。针对这种迷信的幼稚的做法,鲁迅指出: “打拳打下去,总可以达到 ‘枪炮打不进’的程度 (即内功?)。这件事从前已经试过一次, 在一千九百年。可惜那一回真是名誉的完全失败了。”鲁迅认为仅靠 “鬼道”精神是救不 了国的,顶多只能作无谓的牺牲,唯有科学的力量才能救国。他说: “在五六年前,我对 于中国人之发 ‘打拳热’,确曾反对过,那是因为恐怕大家忘却了枪炮,以为拳脚可以救 国,而后来终于吃了亏。”

鲁迅还对道教的其它方术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中国的愚昧和落后,在很大程度上 与道教方术和各种封建迷信的盛行有关,它们都是科学的死对头。 “要救治这 ‘几至国亡 种灭'的中国,那种 ‘孔圣人张天师传言由山东来'的方法,是全不对症的,只有这鬼话的 对头的科学!--不是皮毛的真正的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 不许鬼混”。

总之,从鲁迅对道教所作的多方面的剖析和批判中可以看出,道教在历史和现实中对 国民精神和民族性格所起的负作用是非常大的,民族劣根性的诸多特征都与道教的长期影 响有关。

三、准确理解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对道教的评价是很低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论断, 主要是就道教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负面影响而言的。在鲁迅眼中,道教实际上是国民性 中 “兽性方面的欲望”的集中体现,也是种种愚昧无知的封建迷信的集中体现。换言之, 道教是民族劣根性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鲁迅的这一著名论断,仅从字面理解,似乎是 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或道教文化代表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全部,然而从以上的论 述中我们知道鲁迅的原意并非如此。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论断作进一步分析,以准确 地理解和把握鲁迅的道教文化观。

首先,鲁迅先生是作为文学家的思想家,他认为最善于改变国民精神 的,当 首 推 文 学,因此他弃医从文,终身致力于以文学为手段进行文化剖析与社会批判,以唤醒民众重 振民族精神。这就决定了鲁迅主要是以文学家的直接感悟和无休止的批判来辐射他的思想 能量,而不象哲学家那样在逻辑系统的思考中来论证他的思想凝结;加之他本人没有对道 教的历史做过系统的研究,他对道教的认识和评价,也只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出发的,确 有不够全面的地方。因此,“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论断,有些偏颇,而从他对道教给中 国人的精神与心理所造成的种种影响的分析和解剖来看,无疑是十分深刻的,抓住了问题 的要害。

其次,“改革国民性”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奉献给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 也是理解鲁迅复杂精神世界的一把主要的 “钥匙”。因此,通过剖析和批判包括道教在内 的传统文化,改革国民性的恶劣方面一直是他主要的着力点,这并非意味着他从根本上否 定了传统文化和 “国民性”中也有良性的一面。鲁迅在1936年3月4日致尤炳圻的信中 就谈到,中国的国民性 “其实是伟大的。但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 改善”。因而,鲁迅对道教文化的认识和评价,主要是批判而不是赞扬,这完全是为了服从和服务于 “改革国民性”这个最要紧的事业的。所以,我们必须从鲁迅的 “改革国民 性”这个一以贯之的思想取向出发来理解他的道教文化观。

再次,鲁迅说过,“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 有阻碍这前进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 《三坟》 《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 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这表明了鲁迅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态 度,“他的着眼点显然不在于各种文化派别的 ‘原教旨',而在于它们对后世的影响。也就 是说,鲁迅是从现实情况出发来评价传统文化,并决定对它的取舍的”瑑瑧 。而道教自明代 中叶以后就逐渐走向了衰落,在鸦片战争后至民国间的一百多年中,更是江河日下, “近 现代中国道教逐渐失去固有的本色。一些宫观殿堂变成了赚钱的场所,为信徒做功德也成 了一些道士糊口谋生的手段,做道士成为一种职业”瑑瑨 。甚至玄门清静之地也经常出现政 治权利、经济利益和教内派系的斗争,道教用以影响社会生活的主要是它的封建性和保守 性的方面,它已从整体上失去了探索宇宙人生的热情与动力。不可否认,鲁迅所观察和认 识到的道教,实际上恰好是道教史上最衰微、最缺乏活力与创新的道教,它与当时进步的 思想家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与时代精神的发展背道而驰,已成 了阻碍中国社会前进和发展的障碍。出于对道教文化的这种社会影响的认识和对它的愤激 之情,所以鲁迅先生采用了这种比较激进的表达方式:“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杭州刺史


鲁迅一家之观点,并非“全角”视野。未置可信,信则迷之。

其言之道教,老子耶?张道陵耶?

若为老子——《老子》至于今,也未有共识也!

若为张道陵——炼丹术乎?内功乎?《老子》《庄子》中,都专门有“批判”章节。而后世,张氏却又“借老子”而“掛羊头卖狗肉”。为何?取利也!

老子:无为之治政治哲学思想也。非它也!


卜耐夫哲学


说白了也对,法儒代表雄性文化,道教代表雌性文化,一阴一阳谓之道,两面都重要。说道教为“根柢”,隐而不显也,由里及表并决表也,合适。

道家理念,重“静、柔、低、被”,好水尚雌,集阴文化之大全。

典型如太极拳,轻灵飘逸,如风似流,总风味是女性姿态。

女性当然重要,护家延代,功不可没,相夫教子,滴水成河。在人类繁衍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女性默默奉献,操持人事,力密至也,功莫大焉。

人中就两类,一男一女。道教取天地自然阴性之长,浓缩为教义文化,深深滋养国人,如母亲似妻女。

阴文化是中国的根柢没错,是人类的根柢也不差。只是其他民族没有这般关注提炼罢了。

鲁迅先生说的根柢,通俗讲就是这个意思。崇尚道法,崇尚阴德、阴文化是中国人看重并修养的底功。



大河湾精灵


中国的文化根柢在道家!而不是在道教。易,医,兵,字,数理,预测,天文,地理,各种技术,全都是道家发明。儒家算什么?不过是偷窃了一点文化知识,自立门户,投靠统治阶级为其所用而已!篡改历史,妖言惑众,愚化民众,舔不知此的具为自有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