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甲午戰前,在朝鮮的外交博弈中,李鴻章為何完敗於陸奧宗光?

1894年的甲午戰爭是五千年中國文明史上最具屈辱的一筆。甲午之戰,不但正式敲響了大清的喪鐘,也成為日本崛起的標誌性事件,自此之後,日本也邁入“世界列強”的行列。關於大清戰敗的原因,始終都是學者們討論的焦點,但是,很多人的目光卻只盯在關乎成敗的“海戰”之上,從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就像甲午戰爭的導火索——朝鮮!今天,我們再次回顧這段歷史,也回顧那段圍繞朝鮮進行的外交博弈

甲午戰前,在朝鮮的外交博弈中,李鴻章為何完敗於陸奧宗光?

亂世造英雄,歷史上每一個動盪時期都是外交家們展現才能的舞臺,最具代表性的戰國、三國等時期,皆是如此,這也造就了蘇秦、張儀、諸葛亮這些外交家的美名。當歷史的車輪來到慈禧掌權的後滿清時代,在恭親王奕訢淡去之後,李鴻章當仁不讓地成為大清的“頭牌”外交家,而北洋水師的建立更是成為他的政治資本,一時間權傾朝野。

不要認為李鴻章在當時是順風順水,因為竭力推行洋務運動,撼動了數千年封建專制統治的基石,也觸動了一大批權貴人物的根本利益,所以,李鴻章和奕訢一樣,始終都受到來自“保守派”的制衡和排擠,甚至是誹謗和彈劾。奕訢退位後,李鴻章也有過長達十年的“沉淪期”,也只是在興建“北洋水師”後,才迎來了二次崛起。

甲午戰前,在朝鮮的外交博弈中,李鴻章為何完敗於陸奧宗光?

日本的野心

說完李鴻章,咱們把目光放到朝鮮。朝鮮在當時是以滿清藩屬國的身份而存在,既然是藩屬國,朝鮮會向大清稱臣納貢,而清朝也會盡可能去維護朝鮮的穩定。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嚴重威脅到朝鮮的李氏政權,無奈之下,李氏政權只好向清廷求援。換在以前,清廷肯定會迅速出兵、幫忙鎮壓,可這次,清廷卻很謹慎,因為對朝鮮虎視眈眈的還有一個國家——日本,清廷害怕因此引發雙方的外交爭議。可是日本公使卻表示:不會干預此事!這才讓李鴻章放心,派出2500人的清兵入朝平亂。殊不知,這是日本的一個圈套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國力得到大幅提高,為了滿足其擴張的野心,不斷增加軍費採購武器,饒是如此,和大清之間依然有著不小的差距:

拿常備軍來說,日本當時的常備兵力也只是8萬人,而大清的常備軍是60萬(不包括地方團練);

再看當時的海軍,日本有兩支艦隊,1000噸以上的軍艦21艘;而大清有四支艦隊,1000噸以上的軍艦有31艘,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就有13艘;

甲午戰前,在朝鮮的外交博弈中,李鴻章為何完敗於陸奧宗光?

常備軍懸差比較大,海軍方面,雖然大清有數量上的優勢,但是由於購買較早、沒有進行武器更換,再加上過於分散,所以,只能用“勢均力敵”來形容。

日本常年的武器採購引發了國內動盪,內閣想解散議會,議會又想逼內閣辭職,雙方吵的不亦樂乎。當時內閣總理是伊藤博文,也是個著名的歷史人物和外交家。為了應對國內的反對聲,他向天皇提了一個建議——開戰。對外戰爭在歷史上始終是一個凝聚人心、轉移矛盾的好方法,百試百靈。這得到天皇的批准,於是,倒黴而腐敗的大清就成為他們眼中的“獵物”

大清的愚昧

你想打就能打嗎?不是的,當時雖然沒有什麼“國際法”,但是,外交和國際輿論已經成為外交家們的優先考慮,大清畢竟是個“主權國家”,冒然去打,會被判定為“侵略”,對日本有百害而無一利。再說了,大清也不會和你打,為什麼?因為大清朝將《萬國公法》視為外交的精髓所在。這部書來源於西方,受到西方國家的推崇。主要內容有兩點:

第一:不到萬不得已不能打仗;

第二:即便打仗也不能直接先動手;

甲午戰前,在朝鮮的外交博弈中,李鴻章為何完敗於陸奧宗光?

這本書流入亞洲後,大清和日本都十分重視,但在具體實施中,雙方卻截然不同。大清認為既然所有國家都遵守這個章法,那麼大清也得遵守;而日本卻持一種懷疑態度,尤其在出訪德國後,“鐵血宰相”俾斯麥的一番話讓他們恍然大悟:正義和力量是緊密相連的,有力量才會有正義。《萬國公法》能否執行,完全靠實力說話!

有了這個最真實的講解,當《萬國公法》還在大清外交家們手裡爭相傳閱的時候,日本已經將它拋到一旁,他們更注重“務實”和“強權”。這也就為後來的牙山之戰奠定了基礎

在朝鮮的博弈

在2500名清兵進入朝鮮的同時,日本出爾反爾、不顧當初“不干預此事”的承諾,也派出7800人的軍隊也進入朝鮮,為的就是尋找可以挑起戰爭的事端。雙方的進入讓朝鮮的國土上充斥著濃烈的火藥味。這時,朝鮮的內亂卻發生了轉變,“東學黨”和朝鮮政府講和了。沒有了動亂,大清和日本也就沒有留下的必要,於是,總理衙門向日本外務省發出照會,希望雙方同時撤兵。可日本的外交官陸奧宗光卻堅決不撤,並給李鴻章了兩個“無賴式”的理由:

第一:我們撤,你們不撤怎麼辦?

第二:我們興師動眾地來了,什麼也沒幹,回去怎麼向國民交代?

李鴻章明白了,日本是有備而來,不會輕易走的。要麼繼續外交,要麼自己先撤。北洋水師艦長方伯謙和淮軍將領聶士成也覺得和日本一戰在所難免,但是,現在兵力懸殊,作為緩兵之計,還是先撤為好,等集結了優勢兵力,再開戰也不遲。李鴻章決定採納這個建議,先撤兵。

甲午戰前,在朝鮮的外交博弈中,李鴻章為何完敗於陸奧宗光?

大清撤兵的話日本的所有計劃就會落空,陸奧宗光為了拖住清軍的撤兵步伐,趕緊給李鴻章發函,希望可以再談談,同時撤兵不是沒有可能。這封電文又起了作用,因為朝鮮是大清的藩屬國,大清先行撤兵本來就臉上無光,能讓大清更體面的話,李鴻章還是願意試試的。與此同時,李鴻章還請俄國和英國公使進行調解,希望可以勸說日本、同時撤兵,可惜,效果不大。讓李鴻章沒想到的是,日本提出讓朝鮮“獨立”的建議,這遭到清廷的明確拒絕,於是,日本果斷進攻皇宮,脅迫朝鮮國王“請求”日本驅逐朝鮮領土上的清兵。

是可忍孰不可忍,李鴻章決定對朝鮮用兵,但是,前期派往朝鮮的2500名清兵怎麼辦?日本軍艦已經佔領了朝鮮附近的領海,大清派軍艦去接的話肯定會開戰,無奈之下,李鴻章只得租了英國幾艘商船,打著英國的旗幟,前往接人。他認為日本再強勢,也不敢和英國硬碰硬,這樣一來,也可以避免雙方開戰。可沒想到,在日本眼裡,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他們朝鮮之行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不擇手段尋找、或者製造和大清開戰的條件。結果,三艘英國運兵船和數千清軍士兵就成為犧牲品、葬身大海。這就是“牙山之戰”,甲午戰爭的導火索!

李鴻章輸在哪?

可以說,在朝鮮問題的博弈中,李鴻章完敗給了陸奧宗光,甚至可以認為是一直被人家牽著鼻子走,咱們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目的

日本的目的簡單明瞭,那就是製造摩擦、刺激清廷,尋找和大清開戰的藉口。從拒絕撤兵到挽留清兵、再到無賴請求的提出,陸奧宗光所有外交手段都是圍繞這個中心進行的,而同樣身為外交家的李鴻章卻沒有看透這一點,2500名官兵是奔著“東學黨”去的,即使後來察覺到日本的威脅,也都始終秉承著“避戰”的原則;

甲午戰前,在朝鮮的外交博弈中,李鴻章為何完敗於陸奧宗光?

二:心理

這個也可以認為是戰前的一個“姿態”

在李鴻章的外交思維裡,《萬國公法》是寶典:大清不能打仗、即便打仗也得等人家先動手,否則,會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拜託,李大人為什麼看不到當時的“國際社會”都是什麼國家?哪一個不是靠著瘋狂的殖民掠奪起家的?他們如果都遵守《萬國公法》的話,殖民地是怎麼產生的?反觀日本,在歷史的變遷和西方國家的擴張中已經領悟了“公法”的含義,那就是實力;而通過“明治維新”而滋長的野心更不會承認《萬國公法》的合法性。

一個柔弱外交,一個強權外交,當兩者碰撞的時候,力量才最具說服力,李鴻章的落敗也就不算意外了

甲午戰前,在朝鮮的外交博弈中,李鴻章為何完敗於陸奧宗光?

三:國內環境

日本準備對大清發起戰爭,上到天皇,下到軍隊,甚至包括平民百姓,都是支持的,可以說,日本是要舉全國之力要和大清一戰,常備軍不足可以無視、軍艦數量不佔優也可以無視,甚至可以說,日本連戰敗的後果都沒有去考慮,這完全就是孤注一擲、魚死網破、不成功便成仁的打法,在我國兵法中叫做“置之死地而後生”;

而大清呢?對不起,來到多災多難的後滿清時代,朝堂的“黨爭”非但沒有因為西方的入侵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一個是上下一心,一個是人心渙散,這種落差已經註定了李鴻章和陸奧宗光的命運;

四:外交環境

作為外交家,李鴻章也試圖“以夷制夷”,他先後找了俄國和英國來“和解”,但都被陸奧宗光給一一化解

甲午戰前,在朝鮮的外交博弈中,李鴻章為何完敗於陸奧宗光?

俄國在當時的軍事實力十分顯赫,而且,它的野心一點也不比日本小,當日本佔領韓城時俄國就十分惱火,他不允許日本獨自佔領朝鮮,李鴻章也正是看透這一點,才找了俄國,並答應若調解成功,會給予俄國一定的利益。可當俄國干涉時,陸奧宗光用最簡單的一招就給化解:朝鮮如果一直作為清朝的藩屬國,誰也無法得利,我們只是打破現行的這個模式,不會獨佔!

和李鴻章給的蠅頭小利相比,日本給的理由好像更符合俄國的長遠利益,更何況,當時俄國的重心都放在那條貫穿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大鐵路上,那條路要是修通,俄國就可以把兵力源源不斷地運到亞洲;

李鴻章之後又找了英國,可是,陸奧宗光巧妙地利用了英、俄之間的相互忌憚,並承諾給予一定的利益,成功說服英國。英國的態度也由最初的指責日本,變成後來的責令清朝同意日本的所有條件;

外交家們的博弈,其實也就是利益的博弈,李鴻章對於分寸的把握又輸給了陸奧宗光

五:戰爭準備

如同俾斯麥對《萬國公法》的見解:正義和力量緊密相連!外交的背後其實也是國家力量的比拼

日本是準備和大清打海戰的,在對大清作戰前,日本將兩支艦隊合併,統一調配;而大清的四支艦隊依然各自為戰,沒有集結、也沒有做同仇敵愾的戰前準備,這可能也是甲午海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甲午戰前,在朝鮮的外交博弈中,李鴻章為何完敗於陸奧宗光?

尾聲

李鴻章很無能嗎?不,用伊藤博文的話說:“中堂若是在日本,做的肯定比我好;若我在中國,定不如中堂”!這可能是一種自謙,但也許就是事實,因為李鴻章所處的時代容不下他才能的發揮。漢人、洋務等身份都註定他會處處受制於人,更何況甲午前後正是帝后兩黨相爭的白熱化階段,李鴻章受到的掣肘絕非外人可以體會。和李鴻章相比,一個陸奧宗光的舞臺都要比他寬闊

“牙山之戰”李鴻章敗給了陸奧宗光,“甲午之戰”又敗給了伊藤博文,也許,他只是敗給了命運和所處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